中国古代文学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郭兴良、周建忠、 刘跃进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郭兴良 周建忠  页数:357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一个历经沧桑、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郁达夫在鲁迅逝世后第五天写的《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华民族有许多伟大人物,他们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拥护、爱戴和崇仰。在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中,文学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他们留下的万千作品,是存录历史文化的生动载体,因此,中国文学史成了中国文化史中内容最丰富、形态最多样的一个门类。从清末民初国学扶轮社印行《中国文学史》(黄人编著)和上海科学书局印行《中国文学史》(林传甲编著)算起①,在至今不足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文学史著(包括通史、断代史、专体史、地方文学史、民族文学史等)已出版了数百种。已经有了这么多文学史,我们为什么还要再编呢?就文学史而言,应该说包含了本体与文本两部分:前者是历史上原生态的文学存在,后者是人们对这种存在的认识及其呈现的状貌,这种认识和呈现永远不会穷尽,作为其物化形式的文本也就不可能只有一种,即使对本体“所见略同”,其文本呈现的范围、重点、方式以及面对的受众也会不一样。我们所以还要编这套教材,是为了适应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我们这套教材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貌呢?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努力:首先,加强文化描述。古代文学史描述的对象首先当然是历代作家作品,而影响作品产生和发展走向的不仅有政治、经济原因,而且有更切近的文化原因,包括社会思潮、宗教形态、道德伦理、风俗习惯、时尚心理等,我们力图避免只将作家作品简单地列序和堆砌,而致力于通过作家作品来揭示文学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定位,尽力追寻作家作品所以然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在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古代典籍中,文学作品的比重最大,因而它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主要而深刻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因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历史生活画面,细腻展示了人们的情感世界,全面而独到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因而成了传统文化中最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成了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精神桥梁,自然也成了认识中国国情、领略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文学(第2版)(上)》系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实事求是、平实公允地描述了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隋唐五代的发展脉络,勾勒了中国文学在广阔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演变的线索,在文学史事、文学家评价等诸多方面予以精当的评述。 《中国古代文学(第2版)(上)》重视吸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充分重视教学适用性,且正文之外还有插图和边白,十分适合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古代文学读本单独使用。此次修订工作按“守本求善”的原则进行,即在编著理念、基本内容和总体框架不变的同时,努力求实、求新、求精。主要表现为:(1)适当吸收研究新成果,(2)增多、精选“边白”,(3)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标校本、笺注本,(4)订正初版文字、叙写、引用等方面的差错,(5)修改某些“思考与练习”。

作者简介

郭兴良,曲靖师范学院退休教授,1941年8月20日出生于云南会泽,高中就读于会泽一中,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刘洪武是其班主任,语文老师是施莉侠。郭教授1961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他主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和配套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从教几十年,丰富的教学实践为郭兴良积累了丰厚的“宝藏”。上世纪末,针对全国高校使用的古代文学史版本杂乱、良莠不齐的现状,高等教育出版社拟订新编一套适用专科学校的古代文学权威教材,并面向全国发出遴选主编的招标通告。凭着多年教学实践的丰富经验,带着想编一套更适用、更优秀教材的冲动,郭兴良毅然报名竞标,在全国七八十所高校的百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当选为第一主编。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述第一章 上古文学第一节 原始诗歌第二节 上古神话第二章 《诗经》第一节 《诗经》的结集与流传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第四节 《诗经》的影响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 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左传》第三节 《战国策》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 诸子散文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论语》、《孟子》第三节 《庄子》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第一节 楚辞的产生与特点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第三节 屈原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第四节 《离骚》、《九章》、《九歌》与《天问》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六节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 秦汉文学概述第一章 秦汉散文第一节 秦代散文第二节 西汉散文第三节 东汉散文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述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第四节 《史记》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第三章 汉代辞赋第一节 汉赋的繁荣和特点第二节 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第三节 扬雄、班固、张衡第四节 汉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第四章 汉代诗歌第一节 汉代乐府民歌第二节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第三节 汉代文人五言诗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第一章 建安文学第一节 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第三节 曹植第四节 建安七子与其他作家第二章 正始文学与晋代文学第一节 正始时期的社会与文学第二节 阮籍与嵇康第三节 晋代社会状况与文学风貌第四节 左思第三章 陶渊明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节 陶渊明的辞赋与散文第五节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 南北朝诗歌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第二节 鲍照与七言诗第三节 谢眺与新体诗第四节 庾信第五节 其他诗人第六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五章 南北朝辞赋、骈文、散文第一节 南北朝辞赋第二节 南北朝骈文第三节 南北朝散文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 志怪小说第二节 志人小说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第一节 文学批评风气的兴起第二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三节 《文心雕龙》和《诗品》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概述第一章 初唐诗歌第一节 初唐宫廷诗人第二节 初唐四杰第三节 陈子昂第二章 盛唐诗歌第一节 孟浩然、王维及其他山水田园诗人第二节 高适、岑参、王昌龄及其他边塞诗人第三章 李白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 杜甫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第五章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第一节 古文运动第二节 韩愈第三节 柳宗元第四节 晚唐小品文第六章 自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主张第三节 白居易的讽谕诗第四节 自居易其他诗作第七章 中唐其他诗派和诗人第一节 刘长卿、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第二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第三节 韩孟诗派和李贺第八章 晚唐诗歌第一节 杜牧第二节 李商隐第三节 皮日休、聂夷中、杜苟鹤第九章 唐代传奇及通俗文学第一节 唐代传奇的兴起、发展及影响第二节 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三节 唐代变文及其他通俗文学第十章 唐五代词第一节 词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温韦和花间词派第三节 李煜和南唐词人

章节摘录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不是政治家,但他写《史记》的目的却表现了他对政治的关心,表达了他对政治的独到见解。他在《报任安书》中曾说自己写《史记》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又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写《史记》是要效法《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其实就是学《春秋》通过史书表达政治见解。司马迁推崇高尚的君德。在封建社会里,君王的权力至高无上,君王的意愿就是国家的政令和法律,有一个好的君王,就意味着有一个好的统治集团和一个好的统治方法,因此君德很关键。司马迁因而十分推崇高尚的君德,赞美那些以国家利益、百姓利益为重的君王,赞美那些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忘家的君王。如在《五帝本纪》里,他描写了尧选择接班人时的矛盾和思想斗争,在传位于儿子丹朱和禅位于舜的问题上,他考虑到“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最后,还是国家利益占了上风:“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在司马迁看来,天下有尧,天下有幸。与此相类的是《宋世家》中的宋景公得知天象中预示宋国将有大灾难时,忧心如焚,但当有人劝景公将灾难转移到相、民、岁时,景公却坚决不同意,他说:“相,吾之股肱。”“君者待民。”“岁饥民困,吾谁为君!”结果,景公的君德竟然感动了上天,将灾难天象转移。景公不肯把灾难降临到自己的臣民身上,这是人民所希望的,也是司马迁所推崇的。司马迁也很推崇像禹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德,在《夏本纪》中他写禹为了治理洪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棒”,为治洪水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甚至为国忘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像这样的君王,能不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吗?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上)(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