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通论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狄其骢 王汶成 凌晨光  页数:39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艺学通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艺学通论》以文艺学研究对象的系统存在和本体存在为依据,采取多学科交叉透视的综合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了有关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注重将文学理论的探讨与文学常识的介绍结合起来。《文艺学通论》共分四编,第一编“文学总论”论述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文学的外在属性和人学根基、文学的本体特性和功能以及文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编“文学作品”论述了作品的存在方式、构成、语言以及作品的种类和体裁。第三编“文学创作”论述了创作活动的成因、能力、过程、经验和历史类型。第四编“文学交流”论述了文学交流的内涵和价值、对文学阅读的一般理解、文学阅读的主体性以及文学批评活动的性质与定位、程序、步骤及功能。《文艺学通论》可用作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文学概论”课的教科书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参考书,也可供一切想了解文学理论知识的文学爱好者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文学总论第一章 文艺学的对象和范围第一节 文艺学对象的系统性第二节 文艺学对象的存在方式第三节 文艺学理论的构成第二章 文学的外在属性与人学根基第一节 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二节 文学的文化属性第三节 文学的语言属性第四节 文学的艺术属性第五节 文学是人学第三章 文学的本体特性与功能第一节 文学的再现性能第二节 文学的表现性能第三节 文学的形式性能第四节 文学的综合性能第四章 文学的起源第一节 有关文学起源的研究第二节 历史上有影响的三种理论第三节 劳动综合论第五章 文学的发展第一节 文学发展的进步性第二节 影响文学发展的诸因素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第二编 文学作品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第一节 传统的概念第二节 形式主义的概念第三节 结构主义的概念第四节 接受美学的概念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特定存在方式第七章 文学作品的构成第一节 题材和内容第二节 主题和观念第三节 材料和媒介第四节 语言和形式第五节 结构和层次第八章 文学语言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一般理解第二节 作品言语的结构层次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第四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种类和体裁第一节 文学分类的原则和标准第二节 叙事类文学作品第三节 抒情类文学作品第四节 戏剧类文学作品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体裁第三编 文学创作第十章 文学创作的成因第一节 材料因第二节 形式因第三节 创造因第四节 目的因第五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第十一章 文学创作的能力第一节 对创作能力的一般理解第二节 创作中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第三节 创作中的情感力和直觉力第四节 创作中的审美力和造型力第十二章 文学创作的过程第一节 创作过程的整体特征第二节 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三节 创作中的情感运动过程第四节 创作中的灵感现象第十三章 文学创作的经验第一节 文学境界的创造第二节 文学典型的创造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创造第十四章 文学创作的历史类型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类型的一般理解第二节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第三节 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第四节 浪漫主义第五节 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第六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第七节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第四编 文学交流第十五章 文学交流的内涵与价值第一节 文学交流是文学创造活动的终结第二节 文学交流的两大环节第三节 文学交流的机制与媒介第四节 文学交流的建设性效果第十六章 文学阅读的理解第一节 阅读的传统概念第二节 消极阅读和积极阅读第三节 阅读的三种态度第四节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接受第十七章 文学阅读中的主体性第一节 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的基础第二节 读者的“阅读视野”和“视野融合”第三节 阅读经验的复合结构第十八章 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定位第一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第二节 科学性与文学性第三节 主观性与客观性第四节 政治性与学术性第十九章 文学批评的程序、步骤与功能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条件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思维程序第三节 含义分析与价值判断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功能附录附录一附录二后记

章节摘录

三、作者创造和读者创造按照一般的观点,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创作过程也就是单纯的作者创造的过程。但现代接受美学家却发挥了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作者只创造出了作品文本,而作品本身要有待于读者的欣赏和接受才能最终完成。所以,在他们看来,文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成果。这样一来,文学创作的过程就由作者的创造扩展到了读者的创造。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对我们全面理解创作过程的整体特征是极富启发意义的。1.欣赏过程对创作过程的影响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作者从事的是创作活动,读者从事的是欣赏活动,创作活动和欣赏活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这个区别还是要分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因为读者的欣赏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就把它纳入创作过程中,这显然是对创作和欣赏的一种混淆了。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创作过程虽不能混同于欣赏过程,但欣赏过程毕竟是创作过程的直接而延续,创作过程与欣赏过程之间必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创作过程以欣赏过程为目的,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艺术形象的构思和外化,最终都是为了导向欣赏过程。可以说,创作过程结束的地方就是欣赏过程开始的地方。而且,欣赏过程虽然后于创作过程,但它又能反过来给创作过程以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创作过程既然以欣赏为目的,那么作者就成为他的作品的第一个模拟读者,在他的每一次创作中,他要考虑读者的趣味和要求,要预测作品将来的接受效果,并且根据这种考虑和预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看,创作过程虽然不是欣赏过程,但它却“隐含”着欣赏过程,受到来自欣赏过程的潜在的制约和影响。2.创作过程不等于文学创造的全部过程作品文本的产生只是作者创作过程的完成,还不是整个文学创造过程的结束。因为作者创作的作品文本还不是活的艺术形象,而是活的艺术形象的物质符号。要将这种物质符号现实地转化为活的艺术形象则只能是读者的任务。读者能否把文本的物质符号转化为活的艺术形象以及能否对艺术形象有独特的感受、把握和理解,完全取决于读者的文学创造能力,即取决于他们综合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理解力。这样,读者的欣赏过程就成为整个文学创造活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说,作者和读者都在进行着文学创造,创作过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文学创造过程的结束,而是文学创造活动进入读者创造的新阶段。

后记

这本《文艺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脱胎于《文艺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是对《新论》的全面改编和修订。从《新论》(1994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到《通论》,至今已过去了15个年头。回想15年前,我们的老师、著名文艺理论家狄其骢先生领导我们编写《新论》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当时狄先生集他多年来对文艺学教材改革的独特思考和见解,为《新论》设计了总体构架和编著原则,并拟定了全书的章节提纲作为我们具体撰写的基本思路。在狄先生的亲自督导下,遵照狄先生的总体构想和具体分工,我和凌晨光勉力而为,我撰写了“总论”和“文学创作”两编,晨光老师撰写了“文学作品”和“文学交流”两编以及“文学创作”一编最后的章节,到1993年夏季拿出了总共55万字的初稿,得到了狄先生的基本肯定和满意,总算没有辜负狄先生对我们的一片厚爱、鼓励和期望。随后狄先生又对初稿做了精心的审定并指导我们做了修改,他写出了一万多字的长篇“前言”阐明了全书编撰的总纲领,并在“后记”里说明了《新论》的成书原委和具体过程(见《通论》的附录)。《新论》出版后,因为比较有特点,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同行专家的肯定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1995年获得了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记得当时狄先生多次对晨光和我说,教材的改革是一个不断的深化过程,现在的努力和结果还十分有限,仅仅是个开始,时代也在迅速变化,我们的《新论》以后还要作相应的修改。狄先生的这个意思给我们印象很深,一直记在我们的心里。万没想到的是,狄先生为教育和学术事业呕心沥血,终致积劳成疾,于1996年秋突患绝症,经多方治疗无效,仅半年后竞遽归道山,永远离我们而去。狄先生学术生命正值喷涌勃发时期,成果频出,在学术界已享有盛誉,还有许多深思熟虑的学术构想和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没来得及实现和完成。他的英年早逝是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建设事业的一个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编辑推荐

《文艺学通论》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艺学通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考山大的同学,认准了,没错
  •   内容和老版本没什么差别。新加的关于文学和计算机的相互影响等比较有时代感的部分实在不好,像是一些不知天下事的老学究闭门造车之作,有孤陋寡闻之感。好像是八十年代论调。
  •   书还不错,是正版
  •   印刷什么的都还不错~
  •   正版,叙述具体详细,可见编者的用心。亚马逊发货也很快。
  •   除了纸质有点薄外,其他都满意。
  •   专业书籍,当时买来考研用的
  •   很好的一本书,考研使用中!
  •   考研指定用书,个人认为编写的不错,很调理,每章最后还有总结好的名词解释,方便理解背诵。
  •   包装很好 书的质量也不错
  •   为考研买的,希望能有好结果啦
  •   还木有看呢。。。不过感觉还不错。
  •   内容挺详细的 专业 值得一看
  •   书质感觉很好,很爽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