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兆方,陈光曙 著  页数:280  

前言

  “十一五”以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积极措施,全面开展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期、新阶段,江苏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主动应对新型工业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如何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008年,我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以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鼓励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市场需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开发为重点、以重点项目推进为突破口,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近来,该院又组织人力,对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理论创新和个案分析为重点,认真总结学院成立以来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成功办学经验,并虚心学习国内外知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新思路,大胆突破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理论创新和个案分析的优越性,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内容概要

  《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计、核心课程标准的制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以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等五个方面,采用理论研究为先导,辅以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个案。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严谨、观点鲜明,为同类院校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理论性和实践性方面均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是一本非常适合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读物。

书籍目录

序序二专题1 研究引论: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主要功能(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内涵(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三)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类型(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类型(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素(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专题2 模块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计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块设计的内涵及其主要意义(一)人才培养方案与“两高一新”人才(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块及模块设计(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块设计的主要意义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三大模块”设计的总体思路(一)人文素质模块(二)基础能力模块(三)职业技能模块三、高等职业教育模块课程的实施(一)先进科学的高职教育理念是实施模块教学的先决条件(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课程模块建设的基本保障(三)健全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模块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四、“江苏财经”——人才培养模块设计的个案分析(一)文工交融与工学结合(二)人才培养模块设计的个案分析:以文秘专业为例专题3 标杆引导:基于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标准一、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二)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的内涵二、高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一)工学结合——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的切入点和抓手(二)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三)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参照,注意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三、基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开发的实践(一)基于工学结合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二)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流程和方法建议四、“江苏财经”——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个案分析(一)“会计职业认知与基本方法训练”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二)“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三)“民事法律事实认定与民事纠纷解决”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四)“商务英语视听说”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五)“机械产品的加工与制作”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六)“传感器认知及应用技能训练”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七)“谷物加工设备操作与工艺控制”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八)“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学习领域核心课程标准专题4 “1234”: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背景分析(一)政策背景(二)就业背景(三)教学背景(四)国际背景二、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一)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二)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三、基于工学结合“123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以培养学生实践和职业能力、与社会就业实现“零”距离为一条主线(二)以第一、第二课堂两大平台为支撑(三)以单项实训、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为实践教学手段(四)以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考证考级和社会实践为四大教学模块四、实践教学管理与条件建设(一)实践教学管理(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五、“江苏财经”——基于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一)会计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会计专业为例(二)经济贸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三)工商管理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四)政法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法律事务专业为例(五)应用外语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六)机电工程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七)电子工程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八)粮食工程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粮食工程专业为例(九)计算机工程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个案分析: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专题5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一)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认识(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流程及管理(三)目前高职课程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现状(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三)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构想和实践(四)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评价的本质和标准三、“江苏财经”——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的个案分析(一)课程开发的个案分析:以文秘(财经方向)专业为例(二)教材建设的个案分析:以会计专业为例专题6 “双师素质”教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瓶颈”一、“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解读(一)“双师型”教师提出的背景分析(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沿革(三)“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多方解读(四)“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透视(一)“双师素质”教师来源渠道的问题(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的问题(三)“双师素质”教师管理机制的问题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一)“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继续教育机制(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战略四、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一)高标准的高职教育师资资格认证制度(二)法制化的高职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三)合理化的高职教育师资专兼结合结构(四)制度化的高职教育师资考核激励机制五、“江苏财经”——“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分析(一)规划先导,目标明确,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二)强化培养,逐步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三)吸引外力,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四)正负激励,积极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以下简称“两高一新”)人才的历史使命。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转型、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经济腾飞的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两高一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教育主体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是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是拓展高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是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因此,开展基于工学结合“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举措。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