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刘勇、 杨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2出版)  作者:刘勇,杨志 著  页数:255  

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教育越来越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成为我国从人1:7大国逐步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教师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直接关系到千百万教师的成长,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一代新人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关系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培养具有较高学历的小学教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工作进行了长时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创教师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新师资的学历层次。”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制订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规格,完善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师范高等专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试行)》,组织编写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课程教材建设是关键。当务之急是组织教育科研机构、高等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师专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出一套高水平、规范化的、专为培养较高学历小学教师使用的教材。编写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时代性与前瞻性。教材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贴近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内容概要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凝聚20年教学经验,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采用全新授课理念,打造开放式的新型教材。按照中国新文学历史的发展顺序组织章节,有详有略,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在时间上,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不必要的隔阂,使其前后融为一体;在空间上,以祖国大陆文学为主体,包括了台港澳文学,同时也吸收海外华文文学的精华,将其共冶一炉。“作品精选”——感受经典的魅力,“经典评论”——领略批评的犀利,“延展阅读”——激发创造性思维。

书籍目录

当代文学卷导论/2第一节 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3第二节 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10小说篇第二十三章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14第一节 讴歌革命的长篇画卷/15第二节 梁斌及其《红旗谱》/18第三节 杨沫及其《青春之歌》/22第四节 柳青及其《创业史》/26第二十四章 十七年的短篇小说/33第一节 时代悲欢的精巧记录/34第二节 茹志鹃及其《百合花》/37第三节 王蒙及其《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41第二十五章 新时期的长篇小说/49第一节 民族史诗的再度抒写/50第二节 陈忠实及其《白鹿原》/56第三节 余华及其《许三观卖血记》/61第四节 王安忆及其《长恨歌》/66第五节 贾平凹及其《秦腔》/70第二十六章 新时期的中短篇小说/77第一节 反观社会与人性的深层/78第二节 刘心武及其《班主任》/83第三节 汪曾祺及其《受戒》/87第四节 张承志及其《北方的河》/92第五节 莫言及其《红高梁》/97第二十七章 台港澳的小说/103第一节 中西文化的冲撞/104第二节 陈映真及其《将军族》/|10第三节 白先勇及其《游园惊梦》/114第四节 金庸及其《天龙八部》/119诗歌篇第二十八章 十七年的诗歌/126第一节 政治抒情的年代/127第二节 闻捷及其《苹果树下》/129第三节 郭小川及其《望星空》/132第二十九章 新时期的诗歌/138第一节 归来诗人的高歌/139第二节 顾城及其《一代人》/144第三节 舒婷及其《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48第四节 海子及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53第三十章 台港澳的诗歌/159第一节 民族精魂的新声/160第二节 余光中及其《白玉苦瓜》/169散文篇第三十一章 十七年的散文/176第一节 雄浑乐观的浪漫/177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179第三节 魏巍及其《谁是最可爱的人》/187第四节 邓拓及其《燕山夜话》/188第三十二章 新时期的散文/191第一节 生命感悟的凝重/192第二节 巴金及其《怀念萧珊》/194第三节 史铁生及其《我与地坛》/198第四节 余秋雨及其《阳关雪》/200第三十三章 台港澳的散文/205第一节 忧乐歌哭的倾诉/206第二节 三毛及其《沙漠观浴记》/210话剧篇第三十四章 十七年的话剧/218第一节 繁荣与危机/219第二节 老舍及其《茶馆》/225第三十五章 新时期的话剧/233第一节 复苏与探索/234第二节 刘锦云及其《狗儿爷涅粲》/238第三节 高行健及其《野人》/242第三十六章 台港澳的话剧/246第一节 革新与发展/247第二节 赖声川及其《暗恋桃花源》/251

章节摘录

二、“文革”时期的文学1958年,在经济上展开“大跃进”的同时,毛泽东在文艺上也提出了“大跃进”。这一年,可以看做是走向“文革文学”的重要一步。“文革”期间,政治观念和意图更直接地转化为文学作品,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了特定时期的政治意义,而当时作家的写作和作品的发表也需要得到允许才能获得资格。“文革”期间的文学,存在两种不同形态: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一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公开出版的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着文学激进派所确立的创作原则和方法。“文革”时期的小说、诗歌、戏剧,其艺术经验主要来自五六十年代,但是意义指向确定的“公共”象征,用当代文学研究者洪子诚先生的论著评论,是以“公共”象征取代了生活细节精确刻画的描述,其重要特征是:政治直接“美学化”。“文革”时期的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家作品有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作品自觉运用“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来塑造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在艺术上也更有力地贯彻当时倡导的“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无论是作品中人物的个体意义,还是作家的体验本身,都被整合到小说所认同的“文革”统一的历史叙述中。“文革”期间,戏剧在文艺诸样式中居于中心地位,“样板戏”的创作在此时期被描述为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主要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等八个样板戏。“样板戏”本身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表现为政治理想与大众艺术形式之问的结合,而作家、艺术家那种个性化的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定和自我想象被破坏和击碎了,文艺生产完全纳入政治体制之中。在写作方式上,文学批评最流行的方法是组织写作小组,这反映了文学批评的集体性、非个人性。“文革”前后以姚文元名义发表的一些长篇文章,如《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评“三家村”》等,都由设在上海的写作小组撰写。诗、小说、散文的发表,许多仍是个人署名的方式,但是“集体创作”得到鼓励和提倡,尤其是“工农兵”的创作。“文革”期间,国内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几乎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少量的文化交流主要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考虑。

编辑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审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