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教程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谭伟平、 龙长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3出版)  作者:谭伟平,龙长吟 编  页数:43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代中国文学教程》介绍的是1915-2009年中国(含台港澳)新文学的创作发展历史。将“现代当代,合二为一”,分为思潮、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文学五大篇,篇下各章节突出文本,重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诠释。对将近150位作家作品的成就、特色、艺术创新做了较深入的剖析。每章的“小结”概括各类文体的文化特征和潮流演进的历史。通过有关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介绍与阐释,读者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历史文本,能产生比较感性的印象和比较深入的审美认识。《现代中国文学教程》是一本适合理工科大学文学院系,二本院校本、专科学生和自考、函授学员学习中国新文学的新型教材。

书籍目录

序前言思潮篇第一章 铁肩担道义:“革命”文学思潮第一节 时代的文学与文学的时代:新文学的发生第二节 难以割舍的姻缘:文学阶级、政治属性的纷争第三节 革命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的衍变与回归小结“革命”文学思潮的世纪之路,写实主义的形成、全盛、变异与成熟第二章 文学是人学:“人”的文学思潮第一节 立人与立文:个人立场的“人”的文学思潮第二节 扼杀与放纵:人性书写的两极化第三节 飘扬的旗帜:文学与“人的精神小结“人”的文学思潮之兴起、潜隐、复兴与分化第三章 通俗易懂与喜闻乐见:“大众一民族”化文学思潮第一节 精英对大众的转借:“大众化”及其狂欢第二节 越是地方的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化”文学思潮小结自在的、随时代而赋形的“大众一民族”化文学思潮第四章 西方话语的引进: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一节 借来的风筝:“五四”前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第二节 潮起潮落:20世纪第二次现代主义的潮流第三节 叶对根的倾诉:后现代话语的洪流小结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实验小说篇概说第一章 小说家引领文坛:中国新小说的奠基者和文化巨人鲁迅第一节 巨人的身影:鲁迅的生平、思想、性格和精神第二节 小说为文学正宗地位的确定:《狂人日记》、《阿Q正传》第三节 一经肇始成高峰:《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小结中国新小说的诞生与巨人的位置第二章 知易行难者的心路历程和历史宿命:知识分子小说第一节 以生命自戕实现精神自救:郁达夫的《沉沦》第二节 精神的无聊与生命的空耗:钱锺书的《围城》和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第三节 双肩挑起民族的命运:杨沫的《青春之歌》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第四节 当代知识分子的寻觅与呼唤: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阎真的《沧浪之水》小结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历史宿命第三章 爱情的火焰与生命图绘:女性小说第一节 个性解放者的灵欲搏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二节 解构母爱与寻求真心: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第三节 悲悯情怀与精神爱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惠安馆》和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第四节 私人生活场景纳入公共文化空间: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小结主体的失落与重拾:女性小说的历程、姿态和前景第四章 农耕文化变迁的多向度表达:农村题材小说第一节 自然人性的自然生长:沈从文的《边城》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村镜像: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艾芜的《山峡中》第三节 介人生活与穿透现实:柳青、周立波、李的农业集体化小说第四节 艰难时世下的农民奋斗: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第五节 寓时代风云于风俗民情之中:80年代的新乡土小说小结农业文明的诗意描写与残酷写真第五章 血缘承传与宗法制的解体:家族小说第一节 引导青年的人生抉择:巴金的《家》第二节 史诗的规模与容量:陈忠实的《白鹿原》第三节 现实主义与后现代的契合:阿来的《尘埃落定》小结家族、家族文化与家族小说第六章 刀尖上的舞蹈:军旅小说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军旅小说的奇葩:陈渠珍的《艽野尘梦》和孙犁的《荷花淀》第二节 英雄主义的军事壮歌:杜鹏程、吴强、曲波的小说第三节 短歌谱写军人心:峻青、王愿坚、李存葆的小说第四节 血火中盛开的人性之花: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徐怀中的《西线轶事》小结血火拼杀与剑胆琴心第七章 逝去岁月的回眸与体认:历史小说第一节 填补新文学历史小说的空白:姚雪垠的《李白成》第二节 史家眼光文人心肠:唐浩明的《曾国藩》第三节 历史是菱形的:《红旗谱》、《红岩》等红色经典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标本:莫言的《红高粱》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诗歌篇散文篇戏剧影视文学篇

章节摘录

版权页:散文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高峰。这个创作高峰中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大。其主要代表作家是被称之为散文三大家的杨朔、秦牧、刘白羽,作为这一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标志,他们的散文代表了当时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态,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县人,抗日战争时奔赴延安,解放战争时担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时曾赴朝,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新中国成立后才致力于散文创作,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和《生命泉》。这些抒情散文先后写于1955至1965年间,其中大多数作品在五六十年代广为传诵,不少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当时散文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杨朔的散文是以追求诗化的抒情为特征的。这位作家的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抒情的发展过程,最后则趋向于拿散文“当诗一样写”,在散文中“寻求诗的意境”。①他的这个创作特征虽然在50年代中期即初露端倪,并开始写出了在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如《香山红叶》。但真正体现他的成熟期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征的作品,大都是创作在60年代初期,其中的《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更是当代散文的艺术精品。杨朔的散文主要得益于中国古代诗词艺术,是这期间的文学重视继承民族传统所结的果实。他探索诗与散文的结合,把中国新文学史上主要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散文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造就了一种新的民族化的散文形态。这种新的形态的散文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在一个时期内,成了散文创作竞相仿效的艺术模式。但与此同时,杨朔的散文创作自身也因为这种“模式化”,而逐渐失去了艺术创造的活力。杨朔的散文努力追觅时代的足迹,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颂歌的代表性作家。杨朔从单纯中求复杂,从复杂中求简练,使艺术结构与创造意境、抒写诗情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创造了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人称“杨朔风”,从而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颂歌”文体模式。“杨朔风”具有几个特点:(1)努力营造诗的意境。他善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如《雪浪花》中以海边浪花冲激礁石的执著气势,比喻“老泰山”人老心不老奉献残生余热的美。(2)讲究艺术结构。常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人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编辑推荐

《现代中国文学教程》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中国文学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