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第十一辑)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页数:226  

内容概要

  《语言学研究(第11辑)》主要内容包括:马泰休斯论特征学与类型学、相关关系、最小音系差法则与音位组合规律、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音系学尝试、二语音系习得理论述评、20世纪上半叶西方普通语言学术语的译介与接受、中国早期的女子英语教育及其对现代的启示等。

书籍目录

语言学史研宄(特邀栏目主持:姚小平)
 编者按
 隐喻和换喻:从雅各布森到拉康
 马泰休斯论特征学与类型学
 相关关系、最小音系差法则与音位组合规律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的音系学尝试
 二语音系习得理论述评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普通语言学术语的译介与接受
 中国早期的女子英语教育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附:略说两篇语言学史的博士论文
语言学理论研究
 季羡林论汉语研究
 ——纪念季羡林先生诞辰l00周年
 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下)
 同义深层句法结构的一些拆分型转换规则
  ——《意义<=>文本》模式理论解析
 早期英语词典的类型特征
语言应用研究
 远程协作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学习
 建构观视角下的教师角色及其研究
 朝鲜语母语学习者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习得情况分析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
 新大学英语六级多选题听力语篇句法复杂度分析
 汉语微博律构的语用研究
 ……
书评

章节摘录

  3.3.2教师角色的建构特征  教师和学生是建构教师角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具体性的施事者,即行为主体;相对于教师和教师行为而言,学生则是教师行为的受事者,即行为客体。但就教师角色而言,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师角色的主体。教师在自身的社会认知中建构着自己的角色,学生同样在其社会认知中建构着教师角色,即教师在其心目中的隐喻、特征等。教师角色的形成不仅体现了不同社会成员对教师的期待,也反映了其对教师行为的认知过程。由于作为角色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差异,两者对教育教学行为的解读和自我认知均有所不同,因此对角色的认知以及建构的教师角色也可能存在差异。此外,教师角色的建构是与学生角色互为重要参照的过程。教师建构了哪些教师角色不仅取决于教师对自我的认识,还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怎样解读师生之间的动态互动密切相关。相应地,学生在认识教师角色时,也并非仅以教师为解读对象,同时也会受其对自我认知的影响。这样看来,教师角色的建构应是一个双主体互为参照的动态过程。  由于教师与学生能动性的机制不同,加之经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往往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教师角色的建构中。因此两者教师角色的认知在过程上或是“结果”上都可能大相径庭。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角色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发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同时还依赖于特定情境中具体的师生互动。换言之,教师角色的形成以师生人际互动中的具体行为为前提。同时,教师与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虽不由社会期待决定,但以其作为重要参照。这样来看,两个主体进行教师角色的建构过程应该是同源的。此外,由于教师角色建构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文化的师生互动中,教师角色无法脱离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于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由社会成员及其之间的互动构成。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言学研究(第十一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语言学辑刊一定要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