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

出版时间:1974-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英] 亚当·斯密  页数:512  译者:郭大力,王亚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的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那时,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产业的发展,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受着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问世的。这部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说,恐怕也没有过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无怪当时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显示出来了。   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已经失灵了;再往后不到半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来,为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就遭到了彻底的否定。现在,在这帝国主义日趋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阶段,尽管一些反动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还在不同意义上强调着自由市场经济,还在宣扬着资本主义的改造或再生,但作为资本主义成长时代的斯密的这部经济学论著,早已没有现实的意义,而只有政治经济学史上的意义了。   列宁曾经这样指示我们:“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究竟在政治经济学史上有了怎样的贡献,他通过这部书比他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东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对他提出了怎样的经济问题。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是从重商主义时代开端的。这种经济生活,一开始就要求回答财富是什么,财富的来源是什么,以及财富怎样才能迅速积累这些基本问题。重商主义首先对这些问题作了解答。对于他们的解答,先后持有不同意见的,有英国启蒙经济学者如配第、洛克等,特别是有法国的布瓦基尔柏,以及重农主义者魁奈、杜阁等。经济学者创立一种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动的基本理论,首先要看他所在社会或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否容许他作较全面的观察,斯密的上述那些先辈经济学者还缺乏这样的条件,而斯密正处在资本主义成长时期的英国,他就有可能在其先辈经济学者的理论基础上就那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当重商主义者根据他们所在社会的商品流通上的实际需要,凭直感来强调财富只是货币,只是金钱的时候,启蒙经济学者配第、洛克曾经历了一番相当曲折的努力,才从那个成见中解脱出来;可是后来的重农学者,一方面很正确地论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生产物是财富,但同时他们却不把同样是劳动生产物的货币或金银看成是财富。直到亚当·斯密,才在这些争论的基础上,从现实经济生活运动中概括出货币是社会总资财的一个构成部分,或只是其中一个构成部分的结论。   在这个结论里,就包含了社会财富的来源以及财富如何积累的问题。如果财富主要不是货币,不是金银,那么财富的来源,就主要不是金银矿山,不是富有金银的殖民地,它也不是得自贸易顺差。启蒙经济学者配第最先强调财富来自自然与劳动,但他对于这两者在生产上的关系没有交代清楚;重农主义者着重强调使用价值,认为财富来自生产纯生产物的农业劳动;亚当·斯密却从商品价值形成的角度出发,在其著作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撇开自然这个因素,从而论证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并且他所说的劳动,带有一般性,打破了重农主义者所设定的农业劳动那个狭窄圈圈。在斯密看来,社会财富来自劳动,社会财富的增长,不单是取决于参加生产的劳动量,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更大的劳动生产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劳动的生产性,表现在它不只为劳动者本身生产作为劳动力价格的工资,还为资本家的资本生产利润,为地主提供的土地生产地租。后面两种收入,都是从劳动者生产的生产物或其价值中扣除下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第一,他把劳动看成商品价值的普遍的正确尺度,认为“只有劳动,能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第二,他把资本主义生产看成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他还把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构成的生产关系看成是流通分配关系所由决定的基础,而价值论则被看成是分配论的根据。在所有这些体现着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论点中,特别是依据这些论点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或其资本积累过程所作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中,他确实提出了他的一切先辈经济学者所没有提出的一些新的东西。   然而由于阶级地位的限制,加上当时还不够充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斯密不能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历史过渡性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他一直认为资本主义是合乎人性、合乎自然的,只要改变一些阻碍它发展的人为的不自然的社会经济措施,如撤消过时的基尔特制和重商主义限制政策等等,让每个人以他的劳动或资本,与任何其他人一道参加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就会自由而自然地建立起来,并永远发展下去。他并且认为,个人天生是为自己的利害打算的,只要不妨害他的自由竞争,他个人由此获得的利益愈大,社会就会愈富有。这个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的错误认识,使得他停留在这样的限度内:“它从批判封建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的残余开始,证明它们必然要被资本主义形式所代替”,在这个意义上去确立上述那些有关价值——剩余价值的比较正确的论点;一碰到资本主义本身矛盾问题,在那个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就再也不能前进了。由他的阶级观点决定的这个二重的方法论,即一方面为内部联系的考察,一方面又为外部现像的考察的方法论,就使得他的每一个正确论点都表现为半截的、半途而废的、充满了矛盾的东西。比如单就最有关键性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这个论点来说罢,他一方面主张商品价值是由生产所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在有些场合,他又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获得的劳动量来决定;他一方面说商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在这个命题中,错误还只在于漏掉了不变资本;可是在其他场合,他又强调商品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所构成,这就不只是漏掉了不变资本,并且使在前一场合中还是确定的商品价值,到这里竟变成为极不确定的了。不只是关于商品价值的说法,而且关于货币的职能及其产生过程的说法,关于资本积累的说法,……都显得是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庸俗的论点杂然并陈。关于这点,我们除了就他的观点方法来说明外,还须很好地领会马克思就斯密的矛盾的价值学说所作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他说:“我们在亚当·斯密的书中不但看到关于价值概念的‘对立见解的痕迹’,不但看到两种,而且看到三种,更确切地说,甚至四种尖锐对立的关于价值的看法,这些看法在他的书中相安无事地并存和交错着。在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那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必然要摸索、试验,同刚刚开始形成的观念的混乱状态进行斗争……”。至于他在讨论分配问题时所表述的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比较乐观的和自然调和的倾向,这也是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斗争还处在初级阶段,资本家阶级与地主阶级间的斗争还不像产业革命以后来得那样尖锐的缘故;这与后来庸俗经济学者一味宣扬阶级调和谬论来掩盖已经非常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现实,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斯密的这部经济学论著,从其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看,是无疑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错误的庸俗论点的,但作为成长过程中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代表著作来看,它确实表现出许多科学成分,是在批判以往经济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成果。由于这部书在他的研究方法上,都分别表现出了正确与错误、科学与庸俗的两重特点,它对后来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也是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在这部书出版以后不久,受到产业革命推动的英国手工制造业,以极快的速度向着大工业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矛盾也开始暴露出来了。李嘉图继斯密之后,把劳动价值学说,把建立在劳动价值学说上的分配学说,引到一个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的学者再也不能逾越的境界。李嘉图的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于1817年;在二十年代,曾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利用李嘉图的分析来宣扬他们的社会学者。到了四十、五十和六十年代,马克思就在继续努力批判和吸收整个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经济学。后来恩格斯和列宁都把古典经济学,把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来源。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暴露了它的内部矛盾,随着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传播,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日益动摇了;于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就极力回避斯密学说中的正确的论点,并极力利用其中的错误的庸俗的论点来诋毁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工人运动中已经取得了支配的地位,于是,以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标榜的奥地利学派及其在英美各国的变种,都把反对古典经济学,或更确切地说,都把反对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科学成分,作为反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间接手段。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从庞巴维克直到凯恩斯,是怎样反对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就够了。当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惜猛烈攻击其先辈经济学者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理论的时候,我们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了从历史发展上增进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对于斯密乃至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应该科学地对待,重新介绍他们的经济学说,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十九世纪末年,中国维新派人物严复,就曾将这部书以效法亚当·斯密把他的“富其君又富其民”当作国策,献给英王的精神,来献策于光绪皇帝的,冀有助于清末的维新“大业”。但他这个以《原富》为名的译本,在1902年出版以后却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这当然不仅是由于译文过于艰深典雅,又多所删节,主要是由于清末当时的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和它的要求相距太远了。到1931年,我和郭大力同志,又把它重译成中文出版,改题为《国富论》,我们当时重新翻译这部书的动机,主要是鉴于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前途可言。我们当时有计划地翻译这部书以及其他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论著,只是要作为翻译《资本论》的准备,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准备。我们知道《资本论》就是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特别是在批判亚当·斯密、李嘉图等经济学著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亚当·斯密、李嘉图的经济学著作有一些熟悉和认识,是会大大增进我们对于《资本论》的理解的。事实上,我们在翻译《资本论》的过程中,也确实深切感到翻译亚当·斯密、李嘉图著作对我们的帮助。《资本论》翻译出版以后,对于我们来说,翻译斯密的《国富论》的历史任务已算完成了。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出版事业要从社会主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来进行全面安排了。商务印书馆为了有计划有选择地翻译介绍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曾多次向我们提出《国富论》译本的重新校订问题。这个译本已经出版三十五年了。其中有些地方没有把作者的原意明确表达出来,有个别地方还有错误,此外还有不少的语法词汇需要斟酌统一。经陈福生、陈振骅同志校改,译本颇有改进。但其中仍不免有错误的地方,应由我们,特别是应由我来负责。   此次校订时,将译名由《国富论》改按原著全称译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王亚南                            1965年5月于厦门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书籍目录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序论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  第一节 限使根据重商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顺便谈谈储金银行,尤其是阿姆斯特丹的储金银行  第二节 根据其他原则,这种异常的限制也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顺便谈谈谷物贸易及谷物条例  附录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到东印度的通路的发现,对于欧洲有什么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第五篇 论群在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群主或国家的费用  第一节 论国防费  第二节 论司法经贯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   第一项 论便利社会商业的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    便利一般商业的    便利特殊商业的   第二项 论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   第三项 论各种年龄人民的教育经费  第四节 论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  本章的结论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  第一节 特别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源泉  …… 第三章	论公债

章节摘录

哥伦布看到新发现各地方的动植物,都不足证明这些地方是怎样重要,就转移眼光到矿物上来。他以为,矿物界生产的丰富,足够补偿动植物界生产的微薄。他看到那里居民的服装上挂着小片的金,并听他们说,那金片常可从山上下流的溪流或急流中发现,于是他便十分相信,那里的山必有最丰饶的金矿。这样,圣多明戈就被说成为金矿丰饶的国家,并因此故(不仅根据现今的偏见而且根据当时的偏见),被说成为西班牙国王及其国家取之不尽的真实财富的源泉。哥伦布第一次航海回国时,被按凯旋仪式,引见克斯梯及亚拉冈国王,当时所发现的各国主要生产物,都由隆重的仪仗队带在他前面。但有价值的部分只是金小发带、金腕环及其他各种金饰品,和几捆棉花。其余都是俗人惊异和珍奇的物品,譬如,几株极大的芦苇,几只羽毛极美的鸟,几只大鳄鱼、大海牛的剥皮。但在这一切之前,有六七个颜色和相貌奇怪的土人,却大大增加了这次展览的新奇。哥伦布陈述的结果,克斯梯的枢密院,决定占领这些国家。它们的人民,当然没有抵抗能力。传布基督教这个敬神的目的,使这种非正义的计划,成为神圣的事业。但此种计划的唯一动机,却是希望发现此等地方的金宝藏。而且为了要突出此种动机,哥伦布提议那里所发现的金的一半,应归国王。这种提议,亦为枢密院所采纳了。

编辑推荐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虽然这本书被说成是经济学的著作,但经济永远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时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够得以实现,也许今日世界的版图会大不相同,而英国政府恰恰选择了目光短浅的作法,致使美国独立。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把国都局限于英格兰本土,而应该对帝国版图内一切地区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税多,哪里的议员数量就应该多,最后整个国家的首都都可以迁到交税最多的地区,如果这一理想实现,恐怕现在的美国就会是一个大的英国。另外,关于殖民地管理,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场。据亚当所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非象我们所想象那样。实际上,这样的公司是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政府信任,获得巨额贷款及贸易独占权,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压当地人民,结果是:英国政府一点都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处,而印度人民更是损失惨重。那么,钱财到哪里去了?都被东印度公司的人贪污腐化浪费掉了。简单地说,就是整个世界并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这样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世界变得贫穷。所以,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有其天然合理性,纵使对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来说,反殖民运动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再有,就是关于中国的表述,当时,正是中国的所谓康乾盛世,确切地说,是乾隆朝最富裕时期,而亚当并没有来过中国,却已能从两国的经济政策当中看到中国的“虚胖”,他说中国总体虽然似乎很富,但是论及单个国民的工作生存条件以及个体收入,已经远远比不上英国,而且这样的政策必定会压抑个体的积极进取精神,而英国的政策是当时最好的政策,每个国民都在政策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所以迟早有一天,中国一定会被英国打败,中国一点都不可怕。果然不出所料,几十年之后,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就给了中国以教训,直至此后的几十年,是一连串的战败与耻辱。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   王亚南二老翻译的确实很好,尽管二老都是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
  •   真的大师,是这样写作的。资料翔实、分析透彻、语言朴实。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经济学经典入门书籍。
  •   可谓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迄今为止所有经济学家,都不得不仰望之。对于学习经济专业的人士,必读。对于了解经济学的人士,可读。亚当斯密非凡的文字功底和经济学、社会学知识,让那些后来只能靠晦色难懂的经济学术语混饭吃的经济学家们相形见绌。
  •   西方经济学开山之作。
  •   本人喜欢第四编,而很多经济的只要求前三编就可以了对此我觉得还是全面点好
  •   经典就是经典!收到书了(上下册),非常好!没有破损,速度很快。可能是上海本地的缘故吧
  •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永远的经典!
  •   读史使人明智。
  •   价格合理,如果不要运费会更好
  •   准备认真读一读
  •   巨著永远是巨著!
  •   快点进货吧!
  •   经典版本!
  •   真正的经典。很喜欢
  •   老掉牙的经典作为经济学的趣味书来读也可以的
  •   翻译的相当之不错,不愧是商务印书馆
  •   商务印书局版本还是很不错的。
  •   我很喜欢国富论,但我不主张再看王、郭二人的译本,因为二人的翻译错误之处太多了。当然二人是大家,但对翻译此书准备不足,而且二人对此书的研究还不到位,二人没有在英国留学,对一些背景是不足的。我92年上博士的时候,当时朱绍文先生就让我们拿原版国富论与王郭译本对照,要我们找出全部翻译错误,当时我挑出了几十处。我推荐大家读杨敬年先生的译本,因为杨先生是庚子赔款去牛津大学读的PPE,并拿了博士学位,且论文题目是英国的财政问题,不是用中国的东西去骗外国人。杨先生解放后是“老运动员”,一直在从事经济学说史的翻译,翻译了无数的古典和庸俗经济学的文献,他的国富论译本是晚年所译,应该是错误不多的。我也正在看。
  •   其实两本都是下册,卓越不厚道,没说清楚,还捆绑推销,以为是上下册,收到才发现都是下册。价钱这本贵十元(原价),一个是2007年印刷的,一个是2008年印刷的。
  •   上卷介绍说出版时间是72年,而下卷出版时间是08年,究竟是不是配套的?
  •   看名字像是一本整的..但是图片上是上册...请问这个是单独的全本,,还是跟其他一样,上次两本
  •   怎么上册时间是13年的,下册时间是12年的,,,,
  •   这是学经济的必须读的,这个版本的不错,而且发来的时候包装的好好的,下次还会来
  •   虽然收货没几天,但也认真研读了几章,对我个人的提升十分大。让我从一个不了解市场与我们的关系,从无知到有知。
  •   亚当就是经济学的教父,一句看不见的手影响了几万人,翻译的还行。
  •   翻译的很好,慢慢学习
  •   这个版本是我买之前问我的金融学老师,他推荐的。纸张一般,没有其它评论里说的那么差,我还没有开始看,不过翻着的感觉还不错
  •   书质量不错,和通论是一样的样式!
  •   展开新的一轮品书,字清晰,未开始看
  •   经典值得精读
  •   值得一读的一部著作
  •   甚深经典阿!
  •   商务图书馆再版最后一本,找了好久,拿下。
  •   正版印刷,经典作品,值得好好研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