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传

出版时间:1984-6  出版社:商务  作者:威廉·冯·施拉姆  页数:531  字数:410000  译者:王庆余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著名的德意志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对我国广大读者来说,是并不陌生的。他的名著《战争论》在我国早已翻译出版,广为人知。现在这本《克劳塞维茨传》中译本的出版将有助于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克劳塞维茨的生平和事业,熟悉《战争论》的读者也将会从中了解到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及《战争论》一书的形成过程。书中叙述了当时欧洲的广泛历史背景以及克劳塞维茨所处时代欧洲各国的对外政策,特别是普鲁士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复杂斗争,这对于我国史学界和军事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学术上的参考价值。我们在这里想就克劳塞维茨及其军事思想、本书及其作者作些扼要介绍,这或许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克劳塞维茨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近代欧洲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青年克劳塞维茨目睹了1789年开始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随法国革命接踵而至的,便是震撼整个欧洲的拿破仑战争。拿破仑统率的法军占领了德意志的大部领土,将它置于被统治和被奴役的地位。尽管法军所到之处,犹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清除了许多封建障碍,但是它对外实行的民族压迫和掠夺政策不能不遭到被占领国家及其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和灭亡。在这一历史时期,战争的规模和作战的方式都有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要求人们去认识和理解,并从理论上加以阐明。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的学说,正是在这种客观形势和主观需求下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体系并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   克劳塞维茨和当时一般的德意志人一样,出于爱国热忱,不堪忍受外来压迫和掠夺,积极参加了1813—1815年的解放战争。他依据自己的战争经历,细心考察历次战争现象,先后研究了历史上一百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战例,批判地阅读了当时各种军事理论文献,系统地总结了战争经验,建立了独创的完整的军事理论,写下了不朽著作《战争论》。这本巨著自1832年问世以来,已经再版二十次,并被译成各种世界通用语言的译本,广为流传,被推崇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主要经典著作,克劳塞维茨本人也被公认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人。   克劳塞维茨在军事理论方面的最大功绩,在于他能够提出一些带有某种唯物主义成分的精辟见解。他第一个正确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这一名言。他还论述了人民群众的“小型战争”和游击战争,强调“民众武装和起义尽管在个别方面还有缺点和不够完善,但总的来说是能起很大作用的”,“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军事力量和作战力量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因素”。他还明确指出,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互为影响,认为“我们消灭敌人军队时,并不是仅仅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而且还包括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他在有关战争的其他重要问题上同样运用军事辩证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军事原则,如最大限度地使用兵力,集中尽可能多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等等。他在分析防御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利、战术上的攻击时机和方式、战场准备的优越条件和民众的支持等同时还指出,防御本身是比进攻更强有力的一种作战形式,主张借助防御赢得时间,以便在取得优势后转入进攻。这本传记对上述军事思想和原则的形成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对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和著作历来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于他所提出的关于战争的精辟见解和正确的军事原则也给予积极的评价。但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认识,从总体上看,仍未能摆脱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窠臼。他在回答“什么是战争”这一问题时,却把战争说成“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他所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重要理论命题,虽然同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战争与政治的提法在总的方面看是一致的,但其中有些概念的内涵却有所不同。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政治是国家人格化了的智慧,是“整个社会的一切利益的代表”,是这一政府与那一政府之间的外交关系。他不懂得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看不到产生战争的基础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战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因而他无法揭示战争的本质,更不能明确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阶级实质。 《克劳塞维茨传》的原书名是《克劳塞维茨的生平与事业》。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史料翔实可靠,作者文笔生动流畅,被认为是当代有关克劳塞维茨的权威著作。它向读者展示了克劳塞维茨一生的坎坷道路,读后会对克劳塞维茨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   书中首先介绍了克劳塞维茨的身世。他出身于一个小贵族家庭,但是他家贵族称号的来历却是经不起推敲的。实际上,他的家族是属于接近平民阶层的市民阶级。他从十二岁起即投身封建行伍,度过了将近四十年的戎马生涯。他原有的学历虽浅,但他毕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听过康德主义者基泽韦特的哲学课,研读过当时著名哲学家费希特、黑格尔的著作,热爱大诗人席勒反映德意志民族意识、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文学作品,还阅读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尽管他置身于普鲁士王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营垒,但就其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而言,他已站到新兴资产阶级的行列中了。他后来成为以香霍斯特为首的普鲁士军事改革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决不是偶然的。他同军事改革派主要成员之间的亲密友谊和他们的军事改革活动和斗争,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本书还为我们深刻理解克劳塞维茨在军事理论上的许多独创性论断,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背景,详尽地描述了克劳塞维茨亲身经历的1793年普鲁士军队反对法军的“美因茨围攻战”、1806年普鲁士军队同法军在耶拿附近会战中所遭到的惨败、1812年俄国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以及1813—1815年的历次解放战争。他从切身经验中体会到战争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所引起的,而且得出结论说,政治贯穿在整个战争行为中并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他从普鲁士的军事失败中认识到,要从拿破仑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就必须振兴民族,因此军事改革势在必行。克劳塞维茨到过法国、瑞士、俄国、波兰等国,转战东西,攻读外语,细心考察各个民族特点和异乡风土人情。他不仅象历史学家那样记述了战争和历史事件,而且象哲学家那样力图阐明产生这些事件的原因。他亲身参加了1812年俄国大败拿破仑军队的博罗迪诺会战和斯摩棱斯克会战,从中总结了向本国腹地退却,疲惫敌人、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最后战胜敌人的经验,使之成为他积极防御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还预见到,拿破仑必败,俄国是不可征服的。克劳塞维茨向往德意志的统一,反对封建割据的君主政体,当时就提出:“如果说有一个最不致引起德意志人反对的政体形式的话,那就是共和政体。”

作者简介

威廉·里特尔·冯·施拉姆,1898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商人家庭,卒于1983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战争中负了重伤。战后曾先后在埃尔兰根和慕尼黑上大学,于1922年取得博土学位。在1924年至1933年期间,他曾任《慕尼黑最新消息报》文艺编辑,同时从事文艺创作和撰写文艺

书籍目录

序 通往克劳塞维茨之路引言 克劳塞维茨传记今日观第一篇 普鲁士人中的新成员  第一章 可疑的贵族出身 第二章 军营之子 第三章 典型的自学者 第四章 受命担负起崇高的使命 第五章 命运的相遇第二篇 危机与灾难 第一章 在失败之前 第二章 通向俘虏营之路 第三章 创伤 第三篇 违愿的深造旅行 第一章 启程前往法国 第二章 苏瓦松和巴黎 第三章 在希望与绝望之间  第四章 放逐带来的精神收获 第五章 浪漫主义的游历 第六章 科佩的伟大文学第四篇 保守的革命者们 第一章 归来  第二章 在胜利者的罗网中 第三章 在夹缝中  第四章 爱情的慰藉 第五章 危险的1809年 第六章 诱惑与尝试 第五篇 解放战争之前  第一章 准备时期 第二章 谋反的岁月 第三章 罗曼蒂克插曲 第四章 西里西亚作为民族的堡垒 第五章 天才即勤奋 第六章 信念录第六篇 俄国1812年  第一章 发自战地的书信 第二章 在俄国的经历  第三章 前所未有的战争经验 第四章 陶罗根协定第七篇 在历次解放战争中 第一章 临时归来 第二章 1813年的小型战争 第三章 军首长  第四章 军事哲学家与1815年的和平 第五章 在法国的第二次深造旅行 第八篇 保皇的反对派 第一章 “莱茵河畔的华伦斯坦阵营” 第二章 时间是属于你们的 第三章 克劳塞维茨与政治第九篇 完成了的未完成作 第一章 最后的几项使命 第二章 死亡来得迅速第十篇 军事哲学家在自己的祖国注释资料来源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我所度过的最欢乐的时刻,无疑是我同你,亲爱的玛丽,进行交谈的时候。我只能一再重复地说,我不知道该怎样向你倾诉:你在我的灵魂中占有多大的份量!噢,愿我的这最后的慰藉永远不被夺走!心爱的女友,我们的心将永不分离,你说是吗?”  最后,克劳塞维茨得出了下列结论⑥:“这些探讨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这就是:德意志人由于其精神不受约束、个体的多种多样性和创造精神、对论理的爱好和向着一个自选的更高的目标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而法兰西人由于所受的局限性、易于满足和爱虚荣,因此相比之下,法兰西人比较容易结合成为一个单一的整体,更适于用来达到统治的目的,也就是说是一个更好的政治工具。”由此可见,这位二十七岁的人即使尚未摆脱片面性,却到处都在试图寻理大的线条。  不过,这仅仅是克劳塞维茨复兴的一面。另一面,即向前看的一面,更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世界政治的未来。我们认为,这关系到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与不人道这样一个问题。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宝库必须从这个意义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贝克上将所作的那样:反对极权的战争政策,虽然他失败了。在此情况下,有人经常称这位军事哲学家的主要著作是《治国艺术的圣经》。但是,我们还不想走得这样远。不过,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战争不再是治国艺术的适宜手段了,因为战争必然带来的毁灭,同可达到的政治目的之间,不再存在可以忍受的比例关系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人们又需要现成的实力手段,以抵御战争,因为在国际政治的战场上,正如哲学家毛泽东所发现的那样,一切权力——包括支配战争与和平的权力——都是来自枪杆子。为了不使战争象贼一样隔夜’之间就降临到头上,就需要掌握治国艺术(作为争取可能性的艺术)和精心挑选好负责人以及准备好必要的手段。……            书摘1  告  别  克劳塞维茨1806年12月自诺伊鲁乎写给玛丽·冯·布吕尔的信,有两封保存下来了④。这两封信阐明了他对普鲁士这场灾难所持态度的痛苦的转变,也揭示了这对眷恋着的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从几个方面来看,他们都是处于一个新的生活阶段的开始。一方面,民族厄运的阴影笼罩着他们;另一方面,这些信都是在他们意识到即将来临的分别的情况下写的。最后,他们都遵循着克劳塞维茨终生恪守的、宛如水晶般明晰的格言:“时间是属于你们的,它将带来什么,这取决于你们,20说这话的人知道,时间象环境一样,是听从那些顺从于它、而又在精神上保持着自主和不受低级的必要性驱使的人安排的。这时,就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高尚的意识决定存在;这时,就会从昏暗中产生把握命运的力量。这位不寻常的人的后来的成长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来勾画一下这个人的概貌。  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即1806年12月初,克劳塞维茨这位战争参加者重新面向了生活。这意味着什么,一个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知道得最清楚。1806年12月1日发自诺伊鲁平的信,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情舒畅的自白开始的⑧:‘不久前,我们的女友弗里德里卡把您亲笔写的几行字转交给了我,尊敬的,亲爱的玛丽,这是治疗我的情绪的特效药。您在最后两封信中所使用的那种极为诚挚而又亲切的语调,虽然使我感到惆怅,因为它是在这样的时刻到来的:从外界情况来看,命运驱使我深深地陷入了事变的浪潮,以126致我本来不应该再出现在您的眼前,然而这种语调对我却是一种深切的安慰;它使我想起,包含在这一馈赠中的天意还会给我带来多少希望:生命之墨又在我头上置新升起(黑体是本书作者加的):  这是一颗照耀我的生命的星,  看到它,我感到有充满神奇的力量。”  从这封充满非常抒情语调的信中,还可以看出,克劳塞维茨知道:在他同亲王一起可以说是进行生死搏斗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玛丽恰恰在基维茨她的女友福斯伯爵夫人那里逗留,距乌克尔河战场只有几普里*。所以,克劳塞维茨写道,为了不致被俘,他们是多么渴望能够突围出去。但是,此时已经到了一场悲剧⑧的第四幕:“当我们以为可以逃脱危险时,我们恰恰陷入了命运所安排的可憎的偶然性的罗网一一命运已对这场游戏感到厌倦了,我们为重新夺回所丧失的一切所作的最后努力失败了。”  对克劳塞维茨来说,所丧失的是:祖国和她的尊严,而不是希望。在全面的崩溃中一一包括政治上和军事上,能够保存下来的唯一财富是他和玛丽·冯·布吕尔之间的牢不可破的爱情。这封1806年12月1日发自诺伊鲁平的信,是以对上帝的这一馈赠表示感谢而结束的。  十二天之后,克劳塞维茨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可以说是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的一个剖析,同时也是对自己身世的一次重要说明。它包含着克劳塞维茨在被遣送到法国受拘留之前的双重的自白。首先是政治上的自供,份量是更重的,信一开始就写道⑦:“我的上帝,现在有谁还感受不到所丧失的财富之巨大,看来,在这一点上现在所有的人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只是引起人们希望或失望的程度不同而已。”克劳塞维茨是同满怀希望的人站在一起的。他看到了被  击败的普鲁士所陷入的可怕危机;他把这一危机比作一场重病。然而,他相信恰恰是这场病将导致康复,“因为现状和将要出现的那种会使大多数人完全失望的状况,可能提供比大多数人所想象的多得多的医治手段’。克劳塞维茨不赞成那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因为在我认为悲观失望还为时过早的时候,我还是想保持着希望”。  接着,是一个简短、却又很有特点的“关于个人的报导”:“亲爱的玛丽,关于我的精神状态,我没有多少可向你讲的。对我说来’不幸的感觉实际上并不象我原来所想象的那样强烈。我进行了很多数学研究,这可以使我沉醉在一种无意识的存在中.这种把所有精力集中到一个对象上的消遣方式,虽然是不寻常的,但是它能使我睡得安宁,增强身心。不过,醒来时自然始终是非常痛苦的.一一我所度过的最欢乐的时刻,无疑是我同你,亲爱的玛丽,进行交谈的时候。我只能一再重复地说,我不知道该怎样向你倾诉:你在我的灵魂中占有多大的份量,噢,愿我的这最后的慰藉永远不被夺走!”我们在前面摘引时已经了解了这封信。  有一点足以证明他的为人的赤诚,这就是他在出发受拘留之前还提到他灵魂深处的一件隐事:他的贵族称号尚未确定下来和使他的情人适应于她尚不了解的克劳塞维茨的家庭情况。克劳塞维茨夫人后来在回忆1806年岁月交迭日子时写道⑧:“1806这个悲惨的,然面对我说来又如此重要的年份,结束得并不愉快,因为12月30日卡尔到法国去了;不过,在这一天和前一天我均在弗里德里卡夫人那里见到了他,这对我说来总算是一个慰藉。这次重逢使我感到难以言状的快慰。危险从我的内心驱散了恐惧或骄傲的谨慎的任何痕迹。使我充分意识到卡尔对我说来意味着什么;怀着最诚挚的爱情和完全从属于他的感情,我将他拥抱在我的心,上。”这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作为一个秘密订了婚约的人去法国受拘留,也就是说他在精神上有了寄托。这是一次无限期的分离,因为普鲁士和拿破仑之间的战争还在进行,和平依然无望。但是,克劳塞维茨对形势的转机没有失去希望;他的机敏的智力使他善于从任何处境中都能赢得最好的结果。他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象后来毛奇谈到战略的定义时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急中生智的体系。在法国的拘留和此后去瑞士的旅行,情况都是如此。年轻的克劳塞维茨把这次拘留变成了一次深造旅行。倘若不是这次去受拘留,他是永远不可能有条件进行这样旅行的。倘若他不是在乌克尔河的沼泽地被俘和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他是永远不可能了解法国的风土人情、南希这个包括宁静的苏瓦松在内的法国省、巴l黎的艺术珍品和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的。就连他后来能够讲得和写得很流利的法语以及他的精神视野的有决定性意义的扩大,都应归功于这次拘留。  还有他写给自己的秘密的 未婚妻的那些书信。它们构成了他同祖国相连的桥梁,是一道从法国伸向普鲁士的和平的彩虹。这些书信既是报导,又是爱情的表述。当时的德意志 书信文学,由于1807年这二十封有些是很长的信,得到了丰富⑨ 在这些书信中,克劳塞维茨写得很自由。除此之外, 他还耀写了一系列研究材料和一本游记,表现了他的观察力和多方面的才智。有时他还谈到天意,似乎天意正是这样安  排的:使他的知识得到丰富,政治视野不断扩大,结识新人,得到新认识。命运使得这位年轻的上尉不仅一再受到性格考验,而且从二十一岁起就避免了军事上的片面性。不过,他还必须自己学会如何来利用这一切,在危难的情况下如何处置得当和如何解释白已的经历并使之成为长久的认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通往克劳塞维茨之路  一  我是在巴伐利亚第四步兵团当少尉排长时第一次接触到克劳塞维茨的。到1976年春天,整整有六十个年头了。当时,我在马斯河和摩泽尔河之间的一家野战书店买到了一本《战争论》,那天是我刚刚过完十八岁生日不久。这本一卷本的战时版《战争论》①是个简装本,而且是用战争期间生产的劣等纸张印刷的。尽管如此,它竟熬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岁月以及我的战俘营生活,至今还保留在我的手中。连我自己也不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的藏书已于1942年11月连同我在柏林的房子一起化为灰烬,后来买的新书也在以后的岁月里丢失殆尽,唯独这本战时版的《战争论》却一直留在我身边。随着时光的流逝,它虽已破旧不堪,但由于我在上面作了很多加重号和眉批,对它有了感情,所以它始终是我最乐意研读的版本。  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时的少尉已经理解了克劳塞维茨。使我爱不释手的是这本书的魅力。战争拖延越久,我就越是经常地去求教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三篇有关精神要素的章节给我的印象最深。但直到1918年战争失败以后,我才开始懂得,战争是一种政治工具,最后决定战与和、胜与败的是政治。然而,我对全书仍没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可是当时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原来所在的团里和我当时的战友之中,是没有这样的人的。就是在我1937年担任了军事杂志《德意志步兵》的主编以后,我也不得不说,即使那些同我经常来往的将军和总参谋部的军官们,也不比我高明多少。国防军那时正处在兴建时期,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读这种“大部头”书。但是,他们几乎人人都对这部书的作者怀有极大的崇敬。简直可以说,摘录和援引克劳塞维茨,是每一个有素养的军官的“时髦装饰力”。有一段典型的供词可以说明这种情况,那就是后来死于俄国战俘营中的陆军元帅冯·克莱斯特1945年在英国战俘营中对英国军事作家里德尔·哈特讲的一番话②:“克劳塞维茨的学说已被我们这一代人遗忘了,我早在军事学院和参谋部时,就是如此。他的语句虽然常被摘录,但他的书却已无人精心研读了。他更多地被看作是军事哲学家,而不是被当作实践的导师了。史里芬的作品受到更大的重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世界是建立在健全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他关于‘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名言更是如此。它表明,政治因素较之军事因素更为重要,而德国的错误恰恰在于它以为军事上的成功可以解决政治问题。”  二  至于说到我作为这本克劳塞维茨传记的作者,我必须在这里承认:直到1942年我才开始系统地研究《战争论》这本书。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越来越令人疑惑了。我当时担任《我们的陆军》杂志和陆军最高司令部军务处之间的联络军官,这个司令部大约存在了一年,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我才有机会开始研究克劳塞维茨的著作。这主要是由于我的顶头上司、陆军广播电台评论员库尔特·迪特马尔中将推动的结果。他经常在评论中援引克劳塞维茨。当然,希特勒有时也提到克劳塞维茨,但大多只是提及《我的信念和信仰》③这篇纪念文章的作者。而迪特马尔却是以经典的军事哲学的准则来分析当时的战事的。他私下对我说,这是为了警告那个最高的战争指挥者,让他不要忽视这些论点,否贝则就会大难临头。他还告诉我,在这个问题上他和贝克上将的看法完全一致,他经常和贝克见面,并讨论这些问题。迪特马尔说:“他是熟谙克劳塞维茨的专家,尤其熟悉第八篇《战争计划》。力当1955年贝克的《论文集》发表时,我发现这席话是对的。这位当年的陆军参谋长终于倒向了克劳塞维茨,并且以他的学说指导自己的行动。  1945年,灾难性的失败到来了,正象迪特马尔所担心的那样,也正象克劳塞维茨专家贝克1938年就预料到的那样。通过无条件投降,这次失败也就成了一次全面的失败。尤其是俄国人,他们懂得如何在政治上充分利用他们的这次胜利。他们自己在1941年曾经处在失败的边缘。然而,“俄国人依靠克劳塞维茨取得了胜利”,当我们从战俘营获释以后又可以通信时,迪特马尔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过。确实,这个论点在我回忆东部战场的某些情况时得到了证实。例如:  第十七军团于1941年9月攻克了波尔塔瓦。我当时在这个军团的司令部工作。我们被安置驻扎在还是沙皇时代修建的一所军事学院的楼房里。军团司令卡尔一海因里希·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步兵上将命令我去清点那里的图书馆的藏书,然后向他报告。在那里,我除了发现有不少译成俄文的德国军事勤务条令以外,还找到了不下十本《战争论》,其中俄文版的七本,德文版的三本。在我们占领的较大的城市的所谓文化馆里,到处都可以找到一本俄文的《战争论》。冯·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听了我的报告以后,并未感到意外,但对此也未作进一步的评论。直到1944年7月20日悲剧·发生前不久,他当时担任驻法国的军事司令官,而我是西区最高司令部的所谓“高级报告员”,直到这时,施蒂尔普纳格尔才同贝克一样,再次谈起了克劳塞维茨和俄国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克劳塞维茨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克劳塞维茨是世界第一流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西方兵圣”,其名著《战争论》与中国的《孙子兵法》被列为世界军事界两大绝书。而《克劳塞维茨传》则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克劳塞维茨生平及军事思想的难得的、珍贵的、值得深读的一本书》
  •   经典,值得学习
  •   正在看《战争论》,很艰深的书,不了解作者的生平是不大可能透彻理解的,这本书很是满足了当下的需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