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闲阶级论

出版时间:1964-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美] 凡勃伦  页数:309  译者:蔡受百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要把讨论严格地限制在这样标明的范围以内是办不到的。因此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以及一般不列入经济学范围以内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这里也不得不给以相当的注意。有些场合,讨论的进行是以经济学理论或人种学通则为依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许会使读者感到陌生。在绪言那一章里充分说明了这类理论前提的性质,希望由此可以避免在理解上的扦格。有关的理论观点,曾在《美国社会学杂志》第四卷发表的《作业本能与劳动厌恶》、《所有权的起源》与《妇女的未开化身份》一系列论文里,作了比较详切的叙述。但这类推论的一部分是创见的;假使在读者看来,由于它缺乏根据或缺乏作为根据的事实而觉得不合,那末要晓得,本书的论点以这类部分创见的推论为依据时,并不是完全不顾到它作为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细目的可能有的价值。为了说明或加强论证而采用的一些资料,部分为了方便,部分也为了大家对于所熟悉的现象的意义发生误解的可能性比较少的缘故,所以总是尽量凭直接观察或通过尽人皆知的事物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而不求之于更深一层的比较奥妙的来源。

内容概要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的是西方学术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要把讨论严格地限制在这样标明的范围以内是办不到的。因此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以及一般不列入经济学范围以内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这里也不得不给以相当的注意。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凡勃伦 译者:蔡受百

书籍目录

原序第一章 绪言第二章 金钱的竞赛第三章 明显有闲第四章 明显消费第五章 金钱的生活水准第六章 金钱的爱好准则第七章 服装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第八章 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第九章 古代遗风的保持第十章 遗留到现代的尚武精神第十一章 信赖命运第十二章 宗教信仰第十三章 非歧视性利益的残存第十四章 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

章节摘录

第一章绪言有闲阶级制度在未开化文化下的较高阶段获得了最充分发展;封建时代的欧洲或日本就是例子。在这样的社会里,阶级的划分非常严格;在阶级差别中具有最突出的经济意义的一个特点是,各阶级的正式业务彼此之间截然不同。上层阶级按照习惯是可以脱离生产工作的,或者是被摒于生产工作之外的,是注定要从事于某些带几分荣誉性的业务的。在任何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光荣业务是战争;教士职务在光荣程度上一般认为是次于战争的。如果某一未开化社会并不怎样特殊地好战,那么在光荣程度上教士职务也许会跃居首位,而军人次之。但不管是军人也好,教士也好,上层阶级对生产工作总是置身事外的,这是他们的优势地位的经济表现——这个原则总是不变的,是很少例外的。关于这两个阶级的脱离生产工作,印度的婆罗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那些处于未开化文化较高阶段的社会里,可以笼统地称作有闲阶级的那个范围内,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分支阶级;随着分支阶级的不同,担任的业务也有很大差别。整个有闲阶级包含贵族阶级和教士阶级,还有两者的许多隶属分子。各阶级的业务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经济特点,那就是在性质上总是属于非生产的。这类非生产性的上层阶级业务,大致归纳起来是以下几项——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比赛。

编辑推荐

《有闲阶级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有闲阶级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的特点是“炫耀型消费”,并避免进行有用的“生产性劳动”,只沉湎于浪费的或无用的事物当中,其目的也是为了炫耀,以受到尊敬。
    此外,该阶级“具有保守主义倾向”。
    “炫耀性消费必然使他们忙于攫取对其并不起作用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于精神或物质以及感官的需求毫无帮助,但显示财富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有闲阶级在炫耀性消费的同时,他们的消费观点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相对贫困的人,导致后者的消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性的成分。”
    由此可见,他认为奢侈消费是随着资本主义条件下寄生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实际上也颠覆了正统经济学的理性消费理论。
  •   正如博尔赫斯所说,本书对社会的公正描写就好像是在讽刺。
  •   休闲学经典书籍,值得收藏。
  •   译者的翻译水平真的不咋地
  •   该书有可读性,实属好书。
  •   相对于马克思的硬邦邦的书来说,这本更加舒适,很有道理。
  •   喜欢,书的内容教深奥,总的来说还不错
  •   经济学为基础,可读性较强,提供了理解现代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视角
  •   如果你不仅仅想知道最近杭州5·7飙车事件,还想理解为什么有钱人喜欢飙车,那么看《有限阶级论》吧,凡伯伦把这群有钱有闲人士的行为分析得鞭辟入里,所以的寻冒险刺激个性,不过是为了证明身份的“明显有钱”罢了。
  •   同样的出版年份,不同的价格,而且商品介绍没有16元的详细:翻译人员309页,商务印书,32开!不知两者有啥区别?看后自然买便宜的啦!
  •   有点生涩的翻译 有点看不下去 坚持中
  •   蔡受百,1902年出生,1986年病逝,杭县人。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金融界工作,曾任“银行周报”编辑,翻译耿·爱德著作《中国货币论》,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蔡受百,任杭州浙江兴业银行副经理。 50年代中期专门从事翻译工作,译著美国罗·海尔布罗纳的《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学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一书,介绍了马克思、李嘉图、傅立叶、圣西门、凯恩斯等人的经济思想。
  •   作者论有闲阶级(即上层社会),其实是把有闲阶级作为批判的目标。批判的出发点是站在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立场。批判的工具是社会进化论(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用于社会分析)。核心观点:在未开化时期(作者用语),人人需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随着的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一部分人(有闲阶级)得以分离,从事非生产性工作(如宗教、审美、哲学)。然后,这种非生产性活动,不断发展,甚至发展到荒唐可笑的程度。有闲阶级,因为位于社会上层,他们的非实用性价值观,得以影响全社会,广泛涉及到宗教、礼仪、教育、消费、时尚等各个领域。然而,正因为其非实用性,有闲阶级的价值观是有悖于工业化社会的。上述观点,当然是得罪上层社会的。因此,作者的论述过程,显得有点繁琐,可能是力求做到平衡论述(正面讲讲,反面讲讲)。繁琐还表现在:经常重复,并把真正的观点隐藏在看似非绝对的表述之中。作者甚至认为,文雅的措辞,也非必要(因为非实用),因此,作者的行文,虽显繁琐,但是很通俗平实。总体感觉:絮絮叨叨讲了许多话,有一定道理。因为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肯定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因此,如果仅仅偏重于从某个特定视角(本文为社会进化论)分析,不免以偏盖全。不过,作者对于时装(包括女性的胸衣)的论述,不但精彩有趣,而且有多处切中当前现实。
  •   现在书还没看完,不过觉得还不错
  •   阶级分化在中国当下日益明显而深刻,这本书为我们研究中国闲暇阶层分化提供不错的理论资源。
  •   还不错,值得一读。正如作者所言,对于有闲阶级,他们的需求曲线斜率是正的。
  •   有启发,商务印书馆的书,质量均上乘
  •   很早以前就想买了,但是一直找不到。这次买了,还不错吧
  •   说是五月八号到,六号就到了,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比较划算。
  •   原来导师讲休闲时候提过一次,买来一看跟休闲有点距离。而且跟一般学术著作有个很大差别,几乎没有引用什么著作。注释也几乎没有。就是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综合。看了一半,不敢妄下评论。
  •   质量不错,内容没得说。
  •   好像说明一个问题有点过于繁琐
  •   大师作品 要看啊
  •   经典经济学著作,书质量一般,正在仔细研读
  •   有闲阶级现在在大陆尚未形成
  •   导师推荐的,无论什么专业都适合看一看
  •   感觉很不错 感觉很不错
  •     凡伯伦(Thorstein B. Veblen, 1857-1929)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旨在从有闲阶级的概念出发勾勒出现代社会的运作逻辑,一方面重新解释了社会阶级结构形成的起源,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结构发展提出新的诠释。
      对凡伯伦而言,人类社会历史可划分成四个阶段:一、野蛮时代;二、未开化时代;三、手工业时代;四、机器方法时代,人类社会结构发展史就是一部制度发展史,其中,有闲阶级制度在未开化时代的较高阶段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直到现代,此制度在社会结构中一直扮演主导的地位。
      凡伯伦讨论了有闲阶级制度的形成过程与各项准则,对他而言,这个制度对于人类性格与现代经济社会整体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凡伯伦从精神基础和社会结构考察有闲阶级制度形成的起源,有闲阶级制度是与所有权制同时产生,因而产生一个特殊的心态就是掠夺与竞赛,这种掠夺性格就是构成有闲阶级制度的精神基础,而此种性格在现代仍未消失,只是转变为其他表现形式或得到遮蔽,这可以从有闲阶级所从事的活动得到证明,归纳起来是以下几项——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比赛。
      凡伯伦从目的论来解释有闲阶级的各项原则,包括明显有闲的荣誉生活水平原则、明显浪费的金钱原则以及脱离工业原则,有闲阶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荣誉与尊敬,而所有制下的文化传统认为拥有财富是获得尊敬的必要手段,因而明显有闲与明显消费就是有财有势的有效证明,造成的结果就是避开生产工作鄙视劳动与从事“炫耀性消费”。
      同样的,这样的原则也被其他想进入有闲阶级的人所利用,因此,现代社会的运作就是由金钱关系构成的金钱竞赛逻辑。有闲阶级由于掌握了金钱优势所以对社会各方面都有主导性的影响,而有闲阶级为了巩固原有的利益关系而倾向于保守,中下层阶级则穷于应付这个由有闲阶级主导的社会而终究无力反抗,因此有闲阶级制度将造成文化发展的阻塞。
      凡伯伦揭露了有闲阶级展现的矛盾,也就是一旦脱掉有闲阶级光鲜亮丽的华服之后,剩下的就是赤裸裸的未开化掠夺本性,这对于上流阶层真是一大讽刺,所谓的荣誉与尊严都只是虚伪造作,一切高尚的社会活动反而是掠夺本性活生生血淋淋的显露,在凡伯伦的启发下,一切价值都必须重估,换言之,在我们当了这么多年“野兽”的囊中物之后,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吧!
      然而,吊诡的是,在凡伯伦对于社会阶段的划分下,摆脱掉掠夺性格的人们却被称为“类人猿文阶段”的回归,也就是在凡伯伦的预设下,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掠夺斗争,真正的和平社会永远不可能存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吊诡,对于此观点已有许多讨论,所以无须多加批评,比较关键的是,凡伯伦注意到每种制度下的精神基础与习惯,这对于我们想从心理层次了解阶级特性的研究曲径有很大的启发。
      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说明了心理基础与制度之间的关系,透过这样的理论观点彻底挑战了有闲阶级长久屹立不摇的价值与地位。
  •      前些日子晚上宅寝里看《生命之树》的导演泰伦斯•马力克的新电影《通往仙境》,朋友在一旁凑过来瞅几眼,看着荧幕里大量的视觉符号式景观,零情节性如同加长版本的MV的一样的“大师”级别的画面,打趣说这种文艺片看着就头疼,尤其是那无病呻吟一般的诗化台词,简直是文青们和装逼党们的珍宝。
      
       我倒不是什么文青,装逼也没有什么本事。作为“试片敢死队”的一员,无论是什么电影只要它属于风口浪尖,我自会全然接受义无反顾地瞧瞧这或难熬或精彩的两小时究竟是什么模样。但若放到那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文青眼中,估计电影中任何一个小情节都能衍生出一堆哲学理论来。
      
       想起来去年这个时候有篇写”鄙视链“的文章很火(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765439/),说的是生活中在各个领域中存在着”鄙视链“,拿电影来说,看冷门国家文艺片的瞧不起看欧洲文艺片的,看欧洲文艺片的瞧不起看日韩台小清新片的,看日韩台小清新片的看不起看老港片的……“小众影迷对国内大片嗤之以鼻,以听到其名字为耻。”凡勃伦认为,高雅的精神生活是财富和闲暇的附属品,其价值在于博取他人尊敬以及让自己的精神得以舒缓和调整。后消费时代,消费抽象的文艺作品已然很少用财富做支撑,无论你是个富二代还是个上班族,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唾手可得,物品是否存在示差性才是无疑是个消费的初级标准。一场后消费时代的华丽竞赛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可能很少有人能自诩是个纯粹的”有闲阶级“——这个词语在如今的现实社会,受到各种各样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失去了代表性,但在书中字里行间带着辛辣的讽刺意味的口吻中,谁也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的巨大的警示作用。出版于1899年的《有闲阶级论》,对社会消费现象的分析在如今仍旧适用。一直离群索居居住、被称为“美国的陌生人”的凡勃伦,在美国的现代化进程极快加速的时代,能用一个如此清醒冷静的头脑看待头脑简单的盲信者生活着的世界,非常值得钦佩。
      
       古典经济学家将人类经济行为的全部动机归因于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作为基础,凡勃伦却对其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全书有很大一部分在讨论有闲阶级的起源和发展,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人类历史在四个阶段的演变中(原始和平阶段、未开化的掠夺阶段、手工业时代和工业社会)中人类早期各种业务逐步发展和分化的自然结果:掠夺与生产的歧视性差别早就了阶级的界定标准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竞赛从“积累”逐渐向“消费”转移,在此,我仅对本书的重点“炫耀性有闲”和“炫耀性消费”做评述。
      
       一、炫耀性有闲
       在未开化的掠夺阶段,博得他人的尊崇依赖于财富和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和物质积累逐渐成为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证据,财富累计的能力已经逐渐替代了卓越的武力博得世人青睐的手段。远离劳动是拥有财富,继而拥有相应社会地位的证明。
      
       厌恶劳动的思想观念让有闲阶级们倾向于非生产性的消磨时间,以此证明自己在金钱上的优势地位,即表明我是可以不劳动就可以体面地生活的。“有闲是可敬的,但需要证据。”这就导致了礼仪和代理性有闲的产生。
      
       身份制越盛行的时代,等级差别越明晰,礼法也发展的越加系统和复杂,炫耀性有闲渗入礼仪之中,实际上内含着统治与屈服的关系,一种自负和身处上位的谦卑,一种要求他人屈从于自己的惯常态度,是才“超然物外、对未来漫不经心”的态度。
      
       想起大热英剧《唐顿庄园》,仆人如同军队一般森严的安排和分工的准则,细心到一粒纽扣也要制定缝补标准的复杂礼数,大到养马打猎,小到端茶送水都有仆人侍奉。管理家务和贴身服务的仆人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样专业化的细分即是一种代理性有闲,它满足了主人的支配欲望,从侧面证明了主人的声望和地位。
      
       二、炫耀性消费
       “在任何高度发展的工业社会,金钱总是最能体现荣誉的。”对财物的炫耀性消费以及炫耀性有闲是最能体现金钱力量的两种手段。然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人们的储蓄倾向逐渐被衰减,人们发现,消费比有闲更能体现荣誉,“浪费”这个词开始逐渐失去负面的意义。“地毯,银质餐具、礼貌、贵重服饰等等,对这类事物的经常性使用使得这些物品的消费有了必要性。”
      
       2012年9月8日,《福布斯》杂志发布了《2012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调研报告》。,报告称2012年在全球高端消费品出现疲软的情形下,中国奢侈品消费依然保持高增长。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1%,未来5年预计每年平均还有15%的增长。
      
       我们消费的真是奢侈品那所谓质地优良的商品吗?我们购买奢侈品的原因真是它们提供了走在时尚尖端的机会吗?显然不是。“高价已经成为了美感的重要特征。某种物品如果高价,那么这一物品就会具有基于高价的美感。”我们消费的正是奢侈品上的标价——即符号消费。从凡勃伦所说的炫耀性消费,齐美尔对时尚的深刻论述,到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的提出,再到布迪厄对文化消费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符号消费不断嵌入于现代社会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不断分化的又一道景观。
      
       实际上,在大多数非“官二代”“富二代”的“非有闲阶级”中,炫耀性的符号消费也比比皆是——只不过停留在精神层面罢了,上文提到的“鄙视链”, 精神上“鄙视链”的存在,正是一场符号攀比,也是一场后消费时代的华丽竞赛吗。同样是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一部苹果居然能被捧到图腾崇拜的高度, 符号消费让人买回一种等级,一种自尊,一种社会承认。“基于荣誉立场的判断会对基于审美立场上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苹果手机诞生之初,网上流行一句话,说是没人敢承认说它不好用。的确,我们消费的不是手机的功能,而是一种理念,没人敢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吧。
      
       凡勃伦曾这样描绘过犹太人:“他搅动了思想上的一潭死水,但代价是让成了思想上的探索者,徘徊在无人涉足的思想上的空白地带。”细细读来,实际上凡勃伦是在说自己。书中似乎一直在用价值中立的语气描述现实,不难看出他辛辣的语气也是在讽刺社会中的一些蛀虫败类。值得一提的是在60年代蔡受百先生的中文序言中曾这样说道,“在制度进化问题上,凡勃伦把庸俗进化论搬到经济科学中来,把社会发展规律和生物进化规律等同起来,其目的完全在于反对社会主义革命。”自然,囿于当时的意识形态,译者难免要表达态度。但就我个人认为,这本著作的学术性意义是远远大于思考本书写作的政治性目的的。
      
  •     就理论来说good,作为译著来说,翻译得相当拗口,文章条理性太差,很多地方反反复复讲一件事,分几句话翻来拂去的说,相当倒胃口。看着看着就好像在读文言文,不符合现代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作为台湾译者,用这样精辟的理论译出这样的书简直就是糟蹋,和百度翻译没什么两样!!
  •      “有闲阶级”是和财产所有权同时出现的。财产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而人们之所以占有财产,财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财产可以证明财产所有人比社会中其他的人占有优势地位,它是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习惯的基础,是满足自尊心的必要手段。在托斯丹·本德·凡勃伦眼中,有闲阶级的是伴随着人的基本欲望如虚荣心、自尊心、控制欲而产生的。
      
      
       托斯丹·本德·凡勃伦(1857—1929)是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挪威移民的家庭里,在青年时代,他入卡尔登学院读书,受业于美国边际效用学派首领约翰·贝兹·克拉克。大学毕业之后,凡勃伦又入耶鲁大学研究院。后来凡勃伦曾在康奈尔、芝加哥和斯丹福等大学教书。他的成名作既是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在该书中,作者力图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对有闲阶级心理学理解———有闲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自尊心、控制欲等。
      
       有闲阶级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凡勃伦认为,在野蛮时代,不存在经济特权和业务分化,因而还不存在“有闲阶级”;但是从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那些部落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可以看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的野蛮部落发展到未开化的阶段这一转变中逐渐涌现的。按照他的意见,有闲阶级的产生最初表现在业务分化上,在生活习惯上,男女担任着不同的工作,生产业务和非生产业务之间有了区别,出现了身份的差别。在未开化的较高阶段,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和运动比赛这些非生产性业务归上层阶级掌握。生产性业务则由下层阶级担任。这种业务的差别是具有歧视性的,非生产性业务在习惯上被认为是光荣的、值得尊敬的。在现代社会,这种区别仍然变相存在。总之,凡勃伦把阶级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演变的结果。他认为,在原始的野蛮时代的和平生活习惯转变为坚决好战的生活习惯以后,侵占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因而产生了侵占和劳役之间的职能分化和业务的区别,阶级区别也就产生和形成了。
      
      
       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和财产所有权同时出现的。财产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与人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而人们之所以占有财产,财产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财产可以证明财产所有人比社会中其他的人占有优势地位,它是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习惯的基础,是满足自尊心的必要手段。这就是说,在凡勃伦看来,占有财产并不是为了剥削别人,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和自尊心。实际上,凡勃伦在这里是把虚荣心和自尊心说成是产生阶级的一个原因。
      
       凡勃伦描绘了在金钱竞赛中金钱(财产)占优势的阶级如何力图过有闲的生活。他认为,他们所以不愿参加劳动,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和劳动阶级的不同。在习惯的道德标准的支配下,他们把参加劳动看作是有损体面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只有过有闲生活才能保持自鸣得意的心情,才能显示自己比别人优越。他们日常只是从事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如学习礼仪,讲求修养等等。在第四章《明显消费》中,凡勃伦说明在金钱上占优势的阶级如何从显示自己的优越和荣誉的心理出发从事对财产的浪费性消费;并说明有闲阶级的存在如何产生了不事劳动的主妇和一批仆从、门客等的“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
       凡勃伦认为,为了在消费的财物的数量和等级上达到“习惯的礼仪标准”,“有闲阶级”总是争取提高消费水准,它在消费上超过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程度。根据凡勃伦的解释,人们争取提高消费水准的动机是在于满足竞赛心理和“歧视性对比”的要求,其目的不过是要在荣誉方面符合高人一等的生活习惯。凡勃伦说明,在财产私有制度下,由于金钱财富成为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基础,它也就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无论是宗教、美感、实用性还是对美物的占有,都是以显示金钱为目的。
      
      凡勃伦认为当前的制度同工业的发展已不相适应,但人们总想保留原有的思想和习惯,因而制度改革引起了有闲阶级和贫困阶级的“保守主义的阻挠”。他还从遗传和自然淘汰等方面解释现代社会中有闲阶级的性格是怎样从远古残存下来和留传下来的。他还分析了金钱制度所形成的有闲阶级的性格怎样不符合工业发展的要求。在后几章中,凡勃伦进一步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的政治职务、好斗的气质、体育竞赛、爱好赌博的心理、信仰命运、宗教迷信以及对高级学识的研究等等,认为它们都是同金钱制度相联系而由远古遗传下来的有闲阶级的“秦质”和特性,它们都不符合工业发展的要求,是工业阶级所没有的。
      
      
       凡勃伦提出了所谓有闲阶级,又把这个阶级说成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本能、性格、习惯等的差异所产生的。这样,他一方面用所谓有闲阶级同工业阶级的差异偷换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把这种对立的形成归之于心理原因。凡勃伦的观点所能导致的结论只能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等待人们的思想、习惯和心理逐渐改变,什么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都无济于事。
      
      
      
  •     我是个读书不求甚解的人,不管能不能看懂,只要能看得下去,我就会坚持看这些“码好的字”。
      
      这个版本的《有闲阶级论》是我目前看得最艰难的书了,在第八章工业的脱离与保守主义之前,还能坚持一会儿看懂行文一会儿看完“码好的字”,第八章我却无论如何都坚持不下去了,看不下去了:“码好的字”码得不太好。想要表达某种意思的一堆文字,不是按照既有的某种逻辑顺序码起来的,而是:首先用很多拐弯的词语取代直观的词语,然后把长句切割成几段,打乱排列后,再加润色,读完一句话就像读完一封包含了密码的短文,要破译短文读懂密码,一次两次还行,句句都是这样,大脑实在吃不消。
      
      暂时放回书架,等感觉大脑强大点之后再自我戕害吧!
      
      不知道有没有翻译得比较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版本。
  •     兔子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她说,她一直在这座城市里忙碌的工作,甚至有时忘了生活的乐趣,但当她难得有一天在非周末的时候去逛街的,发现商业区依然人潮涌动,看到如此多的人在工作日都不用工作,却可以到处吃饭、娱乐和购物,一片天朝盛事的繁华景象的时候,不公平的感觉油然而生了。她的问题是:可以理解那些工作忙碌赚钱很多的人,但他们哪会这么清闲在工作日出来玩呢?也可以理解那些有闲的人,失业的人那么多,无所事事的大学生那么多,但他们没有多少消费能力啊。但不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又闲又有钱的人?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闲又有钱的人呢?当时觉得这个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只能说,恩,你不可否认,这个世界确实是有这么多有闲又有钱的人。
      
      这个回答让我自己很不满意,我也很想找到一些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
      
      最近,似乎找到了,在凡勃伦的书《有闲阶级论》中。
      
      首先,凡勃伦的理论立足于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个社会是有分层的,是有区分的,用老马的话说,是存在阶级的,也是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阶级对立的。这种区分从原始时期就已经开始,他将那时的人类行为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产的,如同妇女干的采集和家务,或者是俘虏来的奴隶干的繁重的各种苦役,还有一种是非生产性的,典型的就是男人所进行的狩猎活动,之所以说这是非生产性的,因为这带有凡勃伦强调的“掠夺”的性质,掠夺是将本不属于你的东西占为自己所有,而生产性的工作只是单调繁重而仅仅只需付出体力的活动。
      
      从凡勃伦的观点看,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不停的使自己避免陷入生产性的工作中去,并将生产性的劳动当作是“有损体面的事”,并且认为劳动是“贫困的证明,也将无可避免地带上不光荣的色彩。”于是,拿一个男子打到猎物以后(这是高尚光荣的工作),把打到的猎物拖回家这种“下贱工作”就必须得交给妻子或者奴隶来完成了。
      
      而从掠夺为特征的狩猎开始,上层阶级就越来越摆脱任何和生产或者说是和体力劳动有关的活动,并将“生产工作总是置身事外”。也因此逐渐形成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有闲阶级”。这个阶级的人形成了这样的传统观念:劳动是降低品格的。
      这一阶层包含很多人,从宗教神职人员到封建时代的贵族阶级,再到工业社会后的各色产业者和商业人员,甚至也包括那些被认为成天无所事事的艺术家、诗人和作家等。
      既然“劳动由于已经成为贫困的证明,也将无可避免地带上不光荣的色彩”。那么有闲阶级将如何生活呢?
      凡勃伦给出了两个可以理解的答案:一是消费,另一个就是所谓的有闲。当然,他还指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代理消费和代理有闲。
      有闲者本身的消费和有闲是可以容易理解的,你消费说明你有钱,你可以不用工作,也可以说明你有钱,但代理怎么理解呢?
      考虑到工业社会的性质,某些跻身有闲阶级的家庭,他们的财富已经属于有闲阶级了,已经成为上层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了,但这些家庭的“主人”(核心,主要赚钱的人)人可能需要从事繁忙的工作,如果从事制造业,或许还有有些体力方面的投入,如果从事商业,也必须胶着与大量琐碎的事务,所以如同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有钱人大部分都是没有时间的,因此他们有钱也没处花。
      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有钱是有闲阶级的基础条件,但他们的财富是可以通过他人(配偶、子女、仆役等)来显示出来的,这就叫做代理消费和代理有闲。
      在古代,”健壮男子“通过掠夺性的投入,比如狩猎和战争获得有闲标志,通过妻子和若干的奴隶来标志其有闲。
      在中古,贵族或者富有的商人通过购置奢华的房产或者迎娶漂亮的妻子或者妾侍来表明其财富,房产越多,妻妾越多,他就越有钱,越有闲。
      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代理有闲的性质。
      一个成功的商人很忙碌,甚至比他的忙碌,那他如何炫耀自己的有闲呢?通过他的妻子,让妻子成为一个家庭主妇,用凡勃伦的话说就是:这些人的功用就大部分在于他们的明显地脱离生产劳动,在于能由此证明他们的主人的有财有势。
      或者让妻子可以随时出入高级商场,购买任意想要的商品,然后在某一个社交场合,他可以通过不经意的口吻说他妻子脖子上的项链花费了他数万美元,这就达到了炫耀消费的效果,而通过妻子体现自己消费能力的行为就是代理消费,而妻子本身的非生产职能就是代理有闲,所以很多官员妻子和成功商人和企业家的妻子们的人生可以被当作是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的典型体现。结伴去各大菩萨道场烧烧香保佑保佑或许是很多代理有闲阶级一直在做的事情。
      
      所以,到这里,兔子的问题可以加以解释了,如今,就是那些正在创造财富的人确实是在忙碌打拼着,但他不能让他的财富隐没于芸芸众生中,如此的话,创造财富的意义又何在呢?因此,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成了他们的普遍形式,他们的妻子,他们的孩子怀揣着“主人”的钱,在家无所事事,出去消费或者去旅游去度假,购买昂贵的手表和首饰,开好车,代表的是“增进其主人生活上的丰富多彩的一种职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么有闲着,他们也在履行着自己的任务,他们的任务就是现实”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凡勃伦的用词是残酷的,“主人”“奴隶”这样的词语一直在挑逗着你的视觉神经,让你的中枢神经不断揣摩他是否带有某种感情色彩,但不敢如何,他的描述还是偏譬如里的,就再用一段话来结束本文:
      占有并蓄养一批奴隶,叫他们从事生产财物,其所证明的是财富与威力;但是蓄养一批仆役,不让他们从事任何生产活动,其所证明的却是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
  •   您写书评写得很认真,不知道有没有发表过
  •   恩,大多是翻译的问题。
    遇上这种就别为难自己了。
  •   代理消费和代理有闲,所以你可以看到大街上繁荣,可以看到娼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