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美学

出版时间:1900-01-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蒋孔阳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国古典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还记得大二那年在接触到美学后不久 在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 当时对将孔阳先生还不了解 在自习室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 那种收获的感觉直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后来在孔网上买了一本旧版 这次当当又有了中国文库本 且价格低廉 于是又买了一本收藏 以便翻阅
  •     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是以批判为主要基调。他的批判从康德开始,黑格尔为终,中间包括费希特与谢林,歌德与席勒。这他创作于60年代出版于80年代的美学专著,从根本意义上讲,它的批判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学和艺术的批判,而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的批判的层面上。贯穿全书的是一股脑儿的工具理性与阶级对立斗争的思想,这也成了蒋氏批判的工具,所以我说蒋氏的批判是意识形态的批判。
        在我看来,马列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美学是美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发展与扬弃。蒋氏却在本质上避开了两者的这种关系,而把两者放在一起作生硬的对比,得到的结论是前者优后者劣;前者有积极意义后者有消极意义。或者干脆以马列主义美学为批判的工具,借之对德国古典美学作有失公平的评价。如果走出学术意识形态化的局限,蒋氏可能对德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会提升一个层面而取得更为可喜的成就。
        蒋氏对德国古典美学意识形态化的批判起源何处?我认为在于德国古典美学家对于法国大革命先追捧后唾弃的态度,以及德国古典美学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所起的消极作用。这样的批判之源使蒋氏的批判难于接近美学本身,而蒋氏却是中国近代的大美学家,真是讽刺又遗憾。蒋氏带着一股时代性的革命情结把一切非革命的学术与艺术都作了一番工具理性的批判。“不通过革命,又怎么可以达到社会的进步呢?(《德国古典美学》-P18-商务印书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蒋氏对于革命的热衷了,而忽略了革命以外的社会进步形式以及革命的破坏与消极意义。很显然,日本的明治维新没有达到社会的进步吗?而且现在史学界越来越倾向于英国与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革命,而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改良,要硬说是革命,只是那武装的外衣罢了。旅居海外的著名史学家唐德纲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改良比革命难度更大,有时会更有效。改良是阶级内部的自省与反思,革命是对自我阶级的盲目信仰,对其他阶级的盲目颠覆。在这一点上,蒋氏对谢林的批判达到了极致,哪里可以看出蒋氏对谢林美学的态度,全篇只是直叫谢林的“反动”。难以想象,这是美学研究还是阶级与革命的研究。相比而言,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中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更接近美学与艺术的本质,“为艺术而艺术”固然存在着天生的缺陷,但“为艺术而艺术”的研究没有歪曲,不会将艺术变为工具。缺陷只在于它的深度。
        蒋氏的《德国古典美学》中最为中恳最有作为的部分无疑是对歌德和黑格尔的研究。蒋氏给了歌德和黑格尔比较适当的美学历史地位。歌德和黑格尔何以如此幸运?那也是因为在德国古典美学家中,歌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最接近于马列主义美学思想。从这个层面出发,蒋氏并没有脱离学术意识形态化局限。而且因为这点,蒋氏对黑格尔某些方面的批判显然不够力度。例如黑格尔对古典主义(古希腊的“英雄时代”)的盲目崇尚,黑格尔对艺术的等级分层。呵呵,不得不说在蒋氏笔下,黑格尔沾了马列主义美学的光。
        最近,自己更多地接触了尼采和叔本华以及朱光潜,受他们影响较大。以上文字也许有失中恳,罢了,罢了,再写下去就要陷入蒋氏批判的模式了。蒋孔阳先生辞世已是十年,仅以此献上,起码他的作品我们还在读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