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分之道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储昭华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前言

  昭华君原专攻西方哲学,从事西方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近二十年。近些年来,他特别关注本土哲学资源,尤其重视儒家哲学经典的现代诠释。本书即是昭华君贯通中西哲学的结晶。作者以荀子为个案,意在透过荀子探讨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合的可能性。作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我认真通读了全部书稿,非常高兴地向读书界推荐这一硕果。我以为,本书有如下重要创获:  一、探求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之路的新的尝试:通过为二者的对话寻找共通的语境,发掘其相互融合的更切近的途径。  在关于如何实现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融合的问题上,现代新儒家沿着孟王理路所展开的探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法从“内圣”开出人权和制度化的“外王”。基于对这一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民主政道的深入认识,本文突破这一定势,转而选择被称为“不醇之儒”的荀子思想加以挖掘,旨在以荀子为代表,揭示儒家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另一层面的内涵和内在趋向,破除对儒家文化的单面化的理解,拓展儒家文化概念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解释,重新探求一条新的更有可能实现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融通的理论路径。

内容概要

本书是储昭华贯通中西哲学的结晶。作者以荀子为个案,意在透过荀子探讨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合的可能性。本书有如下重要创获:    一、探求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之路的新的尝试:通过为二者的对话寻找共通的语境,发掘其相互融合的更切近的途径。    二、借鉴现代哲学的方法,透过文本的表层语义,发掘其隐含的深层趋向,并通过创造性解释,将其开显、导引出来。     三、关于人与自由的不同层面含义的辨析。    四、以明分的运思方法为核心,对荀子思想的各个层面及其意义展开新的解释

作者简介

储昭华,1963年生,安徽潜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

书籍目录

序导言  荀子:另一种选择及其可能性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荀子何以可能第一章  问题的层次之别与民主政道的实质  第一节  民主政道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节  时间视线下的人的多重内涵透视  第三节  自由与权利的层次辨析第二章  荀子思想的多元性与矛盾性  第一节  解蔽方法及其意义  第二节  对各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第三节  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及其积极意义第三章  “明分”方法论  第一节  “分”的多重含义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第二节  “明分”的脉络  第三节  “明分”精神的深层体现  第四节  “明分”方法与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及趋势第四章  天与人的由分而合  第一节  天人之分与天人之合  第二节  天人关系的深层意蕴  第三节  天道与人道  第四节  “从道不从君”: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义第五章  人的概念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一节  与“群”相对的个人概念萌芽  第二节  人与角色之分  第三节  分析之下的人的实质  第四节  由分而外的趋向第六章  立足当前的人性论  第一节  “性”的涵义的多重性  第二节  性恶论的实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第三节  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孟子与荀子人性论比较  第四节  两种人性论对于民主政道的不同意蕴第七章  礼义之本质  第一节  礼的功利性解释  第二节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第三节  从分界到权利:明分思想的积极意义  第四节  礼法之辨第八章  荀子思想的历史文化效应  第一节  荀子与理学:被排斥之下的内在影响  第二节  对明清启蒙思潮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近代思潮与荀子:批判背后的继承与弘扬  第四节  现代思潮对荀子的批判:启示与教训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人们之所以往往将荀子的包括天人之分在内的各种关于“分”的表述与礼义层面上的“分”分割开来,以致忽视其中所蕴涵的共同的方法论基础,根本原因在于,当荀子将分的方法从天人之间、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转向人与人之间,即从单纯的本体论、认识论层面转向社会历史和道德伦理层面时,尽管能指相似,但所谓名分之“分”与作为方法的“分”,无论在读音上是在涵义上都确实发生了一定的转化。二者之间的差异当然不容否认。但二者之间并不像人们所误认为的那样,可以截然分割开来,而是本质上有着清晰的语义延伸的逻辑脉络贯穿于其中。正如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上,先辨物后制名一样,所谓名分也是基于对人伦上的贵贱、亲疏的区分或分辨而确立的对人与人之间差异与每个人的特殊地位、身份的贞定,总是在分别的基础上确立名分,因而本质上乃是分的方法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贯彻,是人运用“分”辨的能力加以分辨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提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在《正名》中,荀子对此有一段集中的论述:“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制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获,此所以有名也。”(《荀子·正名》)从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明确地将对事物的辨别、命名和对人的辨别、名分的确立联系在一起,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同一种方法在不同领域的运用、贯彻和体现,即所谓“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分之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