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

出版时间:2009-0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加】王大为  页数:239  译者:刘平  
Tag标签:无  

前言

  所谓秘密结社,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源流、构成、信仰和仪式等鲜为外部所知的组织,或是因法律明令禁止而被迫转入地下活动的组织。这些组织的产生和蔓延与中国社会结构内在的矛盾密切相关,其活动与社会变迁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秘密结社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宗教与文化等问题的认识。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叙述里,秘密结社的“反社会”、“反体制”的历史形象早已越出中国学学科的范围,而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同的中国常识,在这种常识里,秘密结社亦被称为秘密社会、地下社会,或是冠以邪教、黑社会等名目。但是,如何认识与区分秘密结社?人们的回答则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秘密结社指的是由摹拟亲属关系而形成的兄弟结拜型组织和师徒相传型组织,或是可以称之为被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所排斥的民间组织。前者在清代有天地会、哥老会之类的会党(所谓会党,即‘结会树党’之意),民国年间则以青帮、红帮等帮会闻名;师徒相传型结社主要指明清白莲教系统和罗教系统的宗教结社,民国后则有标榜道德拯救的新宗教结社红十字会、宗教性武装结社红枪会以及种种名目的会道门。  毋庸赘言,不要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名目的秘密结社,即使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同一名目的秘密结社之间都可能存在根本差异。因此,把各种民间结社尽皆纳入秘密结社这一话语装置是否恰当,还值得进一步探讨。而且,当与中国社会结构相关联的如此众多的民间结社被贴上秘密结社的标签后,接下来势必涉及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中国社会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叙述中国社会?以往的研究存在哪些缺陷?

内容概要

  中国秘密社会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深奥领域,作为一个外国学者,王大为做得非常不错,把相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当然,毋庸讳言,该书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第一,主题的模糊性。作者全书论述的主线是“简单的结拜——立有名目的结拜(“兄弟结拜”或“异性结拜”)——秘密会党——叛乱(林爽文起义与朱一贵起义)。严格说来,“立有名目的结拜”就是清朝政府所关注的民间的“结会树党”,即“会党”。如此,书名中的副标题“一种传统的形成”指的是什么意思就令人费解了——是“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的关系形成了一种传统,还是“秘密会党与农民起义”的关系形成了一种传统呢?  而且,作者谈到,天地会从东南地区南方各省蔓延、“转变成为一种组织——它构成了19和20世纪许多中国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06页)。那么,天地会是作为一个组织还是一种传统急剧蔓延的呢?作为一个组织,人们看到的天地会是一种结构、决策程序和机械装置,各“房”之间得以从中获得信息。作为一种传统,人们会想到仪式与信条的传播,包括相信无所不在的天地会的存在——无论天地会作为一个组织是否真实,“我想,王大为写的是‘组织’,但他经常指的是‘传统’”。  第二,论述的模糊性。受上述情况影响,作者在论述中多有模糊之处,例如,他说:“林爽文天地会与立有会名的兄弟结拜之间的这种联系非常重要,……有关林爽文天地会的其他内容表明,与其说它是会党,还不如说它更像一种立有名目的兄弟结拜”(第64页)。把会党与立有名目的兄弟结拜混同的叙述在书中多有出现,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又如:“本书关注的重点是结拜组织,而非叛乱,尽管为了了解这些组织必须对叛乱加以研究。……我们得知,结拜组织不是一个很有说服力、可以随意解释的东西,这两次叛乱更应归功于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农民起义,而非兄弟结拜或是秘密会党的组织能力或是信仰力量”(第103-104页)。从全书的情况来看,作者把这两次叛乱“归功于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传统?)基本没有展开论证,人们看到的是兄弟结拜与两次起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朱一贵依靠的是一般的兄弟结拜,而林爽文依靠的立有名目的兄弟结拜)。  王大为一方面认为加入天地会者都是生存于社会边缘的年轻人,但另一方面又用统计方法对会党成员的供词开展研究,说明这些人“有家口,有宗族,有赖以生活的村社”,而且,林爽文本人就不是一个“一文不名的无赖”(第70页)。其说自相矛盾。王大为认为,清政府对天地会的镇压,有助于后者向整个华南、华中地区的传播。那些逃离闽台的会党分子在所到之处,又重立新会。原书第129页的附图显示了这一地理流传方式,颇有说服力,但原书第130页的统计数字又说,闽粤地区60%的天地会组织是本地人创立的。这是作者必须加以解释的。  第三,王著在结构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第六章“中国结拜组织与晚期中华帝国”仅用了区区5页。作者的原意是,在这一章里,“将前面各章所述材料和观点放入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加以考察”。实际上,由于篇幅所限,作者的目的并未达到——至少有三点,一是缺乏对结拜组织或会党在中华帝国晚期社会的活动特征的宏观性总结,即它们对内互助、对外犯罪与反清斗争的关系;二是会党的政治性、破坏性是如何被后来的政治团体所利用的(包括会党是如何沦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三是作者在本章用了一半的篇幅描述东南亚华人会党的情况,也许超越了本章主题。或许,把本章作为“结语”更为合理一些。  第四,王著在行文中还存在一些史料与术语方面的错误;在书后的“注释”(原为统一尾注,现一并改为脚注)与“征引资料篇目简介”中,或许由于校对的原因,存在较多的人名、地名、文献名称等方面的翻译错误,我在翻译中已经一一更正,或是以“译者按”的方式加以说明。

书籍目录

中译本前言。前言术语与朝代说明导论——鸦片战争前的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 相关主题的学术史 地理与历史背景 文献资料情况 本书的结构第一章 林爽文起义时期东南地区的兄弟结拜组织 清前期结拜组织之源流——互助组织,村社中举办庆典之“会” 会社仪式与虚拟兄弟关系中的歃血盟誓——战国时期的歃血盟誓,歃血盟誓与民间文化 18世纪东南地区的结拜组织与林爽文起义——案例,持久存在的结拜组织,结拜组织与地方官员,结拜组织与地方绅富第二章 结拜、会党与叛乱:林爽文起义的背景 天地会的创立 天地会向台湾流传 林爽文的天地会立有名目的结拜、政府与叛乱——分家之争与“结会树党”,遁入大里代,两个天地会、政府与叛乱 第三章会党叛乱与无会党叛乱:朱~贵起义与林爽文起义之比较 林爽文叛乱的思想与组织——族群冲突与叛乱,天地会在叛乱中的作用 朱一贵——没有会党参与的起义——朱一贵叛乱,对朱一贵叛乱之诠释第四章 秘密会党与民间宗教:嘉道年间闽西一赣东地区的天地会 搜捕、叛乱与天地会的蔓延:1788—1800年间政府与天地会的关系——镇压林爽文起义,追查天地会源流,天地会在林爽文起义之后发动的叛乱 天地会与民间宗教——嘉庆道光年间天地会的流传,天地会教义中的民间宗教因素,作为民间宗教的天地会第五章 边缘性与思想性:清朝针对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的立场 1650-1812年间清朝律例中有关兄弟结拜和秘密会党的条款 施行:当高压来临之时 清政府对结拜与械斗的看法——为首之人与结会敛钱,清政府对械斗的看法,档案所描绘的械斗情形 清政府对械斗的处理第六章 结拜组织与晚期中华帝国附录一 林爽文起义参加者的情况附录二 林爽文叛乱年表注释征引资料篇目简介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林爽文起义时期  东南地区的兄弟结拜组织  闽省各属素有结会树党之恶习。凡里巷无赖匪徒,逞强好斗,恐孤立无助,辄阴结党羽,辗转招引,创立会名,或阳托奉神,或阴记物色,多则数十人,少亦不下一二十人。有以年次而结为兄弟者,亦有恐干例禁而并无兄弟名色者。要其本意,皆图遇事互相帮助,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而被侮之人,计图报复,亦即邀结匪人,另立会名,彼此树敌,城乡效尤。更间有不肖兵役,潜行入伙,倚藉衙门声势,里邻保甲莫敢举首。小则鱼肉乡民,大则逞凶械斗,抗官拒捕亦因之而起。是结会树党之恶习诚为一切奸宄不法之根源。凡乡民无知结会,如香会、神会等名色,虽各处多有,然不过春秋祈报,初非有意为匪。即或另有愚民因情分相投,联为同气,亦不过数人而止。若夫纠约多人,创会树党,结拜弟兄,其蓄心已非良善,其招引必多匪类。(《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2卷,第这是福建巡抚定长在给乾隆帝有关结拜组织与秘密会党问题的奏折中的一段话,时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月。这位任职已三年的巡抚用总体观察的目光,在奏折的开始部分十分谨慎:近来闽省暴力活动的总体情况是,要不是闽人“素有顽劣不化之恶俗”的话,“随着严刑峻法的通过与实施”,就会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然而,兄弟结拜组织与秘密会党仍是一个令人头痛的痼疾,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法律措施,这是这位巡抚谈论的重点。在清代针对秘密会党的法律演变过程中,定长的奏折很重要,它提出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很早就想买了,忍住了。等到这次折上88折的机会,很好,多搞类似活动。书不错,对民间宗教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   很好,虽然不是讲历史那种逻辑,但却是引证历史反过来进行论述,分析和比较。很好很全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