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讲坛演讲录(第三辑)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晓玲 主编  页数:273  

前言

  近两三年来,国民生活中的一个新现象是讲坛文化的兴起。全国许多省市,讲坛遍地开发,听讲座成了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讲坛有不同种类——一类是大学里的讲坛,由校方、院系或学生社团主办,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类是企业、单位、部门内部的讲坛,目的是培训骨干和员工;还有一类是向社会开放的公益讲坛,大多由地方党政部门主办,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今讲坛文化的主体,在我看来也是讲坛文化中最有意味的现象。我本人曾应邀在不同种类的讲坛上做演讲,其中政府办的越来越居多,这个经历使我获得了亲身感受,并推动我思考其意义。现在,借为本书作序的机会,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众所周知,在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以后,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成了困扰党政干部的一个难题。以前那种单纯意识形态灌输的模式越来越行不通了,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接受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皆有所转变。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可以把党政部门主办公益讲坛看做政治思想工作的一种创新,是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转型,是在实践中形成和普及的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方式之一。  我试以本书为例略作分析。广州讲坛是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开放的公益讲坛,迄今已开办四年多,演讲的结集也出到了第三辑,是同类讲坛中比较成熟的范例。我们看到,一方面,讲坛所邀请的主讲人是各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学者型官员,演讲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历史、教育、法律、文化、卫生等广泛领域;另一方面,讲坛向广大市民开放,自愿参加,听众是对知识、思想以及相关讲题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和普通百姓。作为主办者的党政部门在这里主要起组织、宣传和引导的作用,为精英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搭建有效的平台。与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模式相比,这是重大的转变。一个关键的转变是,目标不再是培养驯服工具,而是切实地提高公民素质,在精神层面上建设好现代文明社会。党政部门的水平不是表现在向人们提供不容置疑的真理,而是表现在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人们追求真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党政宣传队伍自身的素质也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经济转型开始得比较早、市场经济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地方,例如广东和浙江,这个类型的讲坛文化也兴起得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在民众这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从而感觉到了对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在政府这方面,经济转型有力地促进了其观念和职能的转变,加强了服务意识,包括在满足精神需要方面为民众服务。广州讲坛便是如此,自创办以来,围绕“高、优、新、活”下功夫,努力向广州市民提供高端优质的讲座服务,已成为广受欢迎的讲座品牌。从邀请的主讲人名单看,组织者对当今国内思想前沿的情况相当了解,对讲题类别的安排比较全面,从讲座前的预告、讲座时的会场组织和网上直播、讲座后的媒体报道和电视播放以及演讲集的适时出版看,每一个环节都做得认真细致,说明讲坛团队具备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一次讲座的效果之好坏,取决于主讲人、组织者和听众三方的水平。主讲人的水平,不论是学识和思想水平,还是口头表达水平,其实是基本确定了的,区别在即席发挥得好不好。凭我的亲身经验,我发现,发挥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对会场氛围的感受。而这个氛围,主要是由组织者和听众造就的,即组织者是否让真正想听你的讲座的人来了,对讲座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和活泼,听众对你所讲的内容是否真正感兴趣并且有所思考。我是去年5月做客广州讲坛的,讲座在艺博院报告厅举行,三百多个座位满座,听众聚精会神,我能感觉到台上台下的无声交流,互动时提问十分踊跃,会场气氛始终很好。这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为此我衷心感谢广州讲坛的组织者和听众。最后,我要说,讲坛文化的受益者不但是听演讲的公众,也包括演讲者自己。尤其像我这样以前只在书斋里生活的人,演讲的需要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也促使我锻炼口才,学习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听众的即时反馈也帮助我及早发现自己思想中的欠缺、谬误和模糊之处,对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其实,在哲学的故乡古希腊,哲学家大多是演讲和言谈的高手,雅典街头到处是哲学家与民众互动的讲坛。就此而言,今天的讲坛文化是向哲学原生态的一个初步的回归。比哲学家更突出的是,当时的政治家一定是演讲家,是靠演讲影响公众和贯彻政见的,而这个传统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民主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十分赞赏中国今天的政治家登上公众讲坛,相信这对于政治家和公众双方都是一种良好的民主训练和实践。

内容概要

近两三年来,国民生活中的一个新现象是讲坛文化的兴起。全国许多省市,讲坛遍地开发,听讲座成了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广州讲坛是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向广大市民开放的公益讲坛,讲坛会邀请各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学者型官员等演讲关于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历史、教育、法律、文化、卫生等广泛领域。 相信这本演讲的结集可以拉近我们广大公众与精英之间的交流,会对大家的思想、精神等各方面有所促进指导。     本书为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开放的公益讲坛——广州讲坛的演讲的结集,本册为第三辑。    本辑将继续为大家送上15位精英的精彩演讲,有国学大师于丹教授的“阅读经典 感悟成长”,有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有厉以宁的“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还有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化与社会生活”等等,等你来阅读!

书籍目录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和谐宗教长征的艰难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与国力明亡清兴六十年创意产业——崛起与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创新型城市战略人文精神与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21世纪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化与社会生活当代中国大学解读阅读经典 感悟成长城市竞争力:全球、中国与广州全球粮食危机:问题与前景

章节摘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市物质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却重视不够。归纳起来涉及8个方面的问题或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避免城市文化危机加剧的紧迫性。  一是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凭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中,由于急功近利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迁和破坏。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面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由一个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趋同。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面貌雷同的城市街区越来越多,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广州讲坛演讲录(第三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广州讲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表现了岭南文化的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较宽的视野,能够站在学术的前沿.也照顾了平常百姓的关注.天上人间,都有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