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文史哲编辑部 编  页数:50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史哲》杂志创办于1951年5月,起初是同人杂志,自办发行,山东大学文史两系的陆侃如、冯沅君、高亨、萧涤非、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张维华、黄云眉、郑鹤声、赵俪生等先生构成了最初的编辑班底,1953年成为山东大学文科学报之一,迄今已走过六十年的历史行程。  由于一直走专家办刊、学术立刊之路,《文史哲》杂志甫一创刊便名重士林,驰誉中外,在数代读书人心目中享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她所刊布的一篇又一篇集功力与见识于一体的精湛力作,不断推动着当代学术的演化。新中国学术范型的几次更替,文化界若干波澜与事件的发生,一系列重大学术理论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都与这份杂志密切相关。《文史哲》杂志向有与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将文章按专题结集成册的历史与传统:早在1957年,就曾与中华书局合作,以“《文史哲》丛刊”为名,推出过《中国古代文学论丛》、《语言论丛》、《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丛》、《司马迁与史记》等;后又与齐鲁书社合作,推出过《治学之道》等。今者编辑部再度与商务印书馆携手,推出新一系列的“文史哲丛刊”,所收诸文,多为学术史上不可遗忘之作,望学界垂爱。

书籍目录

总论 国家与社会:一种法学思维模式的重新解读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生态理论诉求 上控视野下的法、社会与国家——兼评日美学者之间的一场论争全球化与公民社会 全球公民社会:一种跨国公共社会领域 全球公民社会:一个概念性考察 全球公民社会的作用及其变革公共权力与公民社会 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 论政府创新的若干基本问题 领域分化后的道德寓所——兼论公共行政的道德原则 中国转型期地方庇荫网形成的制度因素 论公共职位的资源稀缺与配置方式 新公共管理的冲突:对一种统一范式的诘问 论公共权力的异化及其向互利的回归——以“交易成本”为视域中国政治与公民社会 社会转型后的法律体系重构 改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权力变移的关键 转型期的国家可以成为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 中国政治传统与现代公民政治 中国化“资产者公共领域”:从民间商会到市民 社会的路径选择 论中国实现有效治理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 中国公民社会的先声——以业主委员会为例 “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对单位社会的一种解释 社会转型时期单位体制的政治功能与生存空间 民主宪政与公民社会 论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 公民文化建设的价值尺度 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新解读  论民主的实现形式——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比较 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妥协精神 宪政制度与现代政治合法性 社会控制:关于司法与社会最一般关系的理论分析乡村治理与公民社会 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政治变迁——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 市民社会与当代乡村结构转型后记

章节摘录

  两种方式的配合是指国家一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及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学理自觉与非自觉两种方式在学术界成长。学理自觉方式是指学者对国家一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及市民社会理论的直面式研究。这种研究的真正开始是中国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随着大陆与西方及港、台学术交流的加快,大量海外研究此问题以及以此模式专研中国问题的专著、专家涌人中国学术界,大陆学者得到了学术比较的机会。西方及港、台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兴趣并未因其与大陆的长期隔绝而止步;相反,就笔者接触到的不多的资料来看,他们是一直紧随西方学术的发展随时关注着中国的。较有影响的人物及理论模式有:“传统”中国与“现代”的对立模式,最典型的是马克斯·韦伯的中华帝国静止观,“西方冲击一中国回应”模式,其代表是哈佛学派的费正清;“公共领域一市民社会”模式,其创立者是哈贝马斯,实践于中国问题的有罗威廉、Da-vid Strand等;“国家一第三领域一社会”模式,其代表是黄宗智教授,还有加州大学教授韩格理、哈佛大学教授昂格尔,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岸本美绪、滋贺秀三等人①。上述是西方汉学界的情况,大陆及港台的主要研究阵地有《中国社会科学》、《公共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港)、《中国书译》(港)、《天津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学界对国家一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及市民社会理论的非自觉关注方式是指论者往往不是直接研究国家一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及市民社会理论,而是在无形之中却进入了国家一社会二分、对立的话语系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家与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政治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公民社会的呼声和要求日益高涨,这本集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
  •   国家与社会!值得每一个公民阅读与思考
  •   该书的书籍内容介绍几乎没有,让人买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多人论文合集,而不是一本系统性的理论著作。让人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