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福利国家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商务  作者: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 编  页数:423  译者:杨刚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主题——福利制度的未来,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vii社会议题之一。由于各地的社会政策处在变动状态中,因此本书的出版可能恰逢其时,并会由此成为引起充满热情的激烈争论的题目。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是以历史的、比较的视角来观察福利制度,根据近年来福利制度在经济政策、社会结构与政治结构中的巨大变化,来分析它新近的演化进程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其成果是,对世界各地不同福利制度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全面评述,对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各国所作出的可供替代的各种回应和选择,作出了富有洞见的探索。福利国家是工业化国家中为社会保护及社会保障所进行的长期斗争的顶点。人们有理由把它看做是战后时期最令人自豪的成就之一。它不仅为实现新兴工业化的转型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更是成为贫穷国家渴望成就的标准和样板。人们通常把福利制度看做是具有同质性的实体,并且时常把它当做经济方案来看待。本书则清晰地指明,世界上不仅因地区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福利制度,即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福利制度也具有丰富多样性。本书还揭示了福利制度的多面性。

内容概要

本书汇聚了八位福利制度专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分别考察了北欧、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福利制度及拉美、中欧、日本等新兴福利制度的演进历程、现状得失和发展趋势。本书卓有成效地评述了影响各福利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各国所作出的各种回应和选择,进行了富有洞见的探索。

作者简介

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是世界知名的社会福利研究专家。研究领域主要为社会民主、社会政策比较、福利国家以及劳动力市场等。主要著作有《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变动的阶级》(合著)等。

书籍目录

前言编者序撰述人简介1  黄金时代已逝?全球经济中福利制度的困境 戈斯塔·埃斯平一安德森第一部分  发达的福利国家在衰落还是在复兴? 2 斯堪的纳维亚福利制度:成就、危机与展望    约翰·D.斯蒂芬斯 3  缺少工作的福利制度:劳动力流失的困境和    欧洲大陆社会政策中的家庭主义    戈斯塔·埃斯平一安德森 4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需要为基础的社会保护战略    弗朗西斯·G.卡斯尔斯    5  当市场失灵时:加拿大和美国的社会福利    约翰·迈尔斯 ……第二部 正在崛起的新福利国家?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削减政策实施后,产生了一些预期效果。甚至在这些政策实行之前,无故的旷工已经开始下降,这要充分归因于失业上升的压力。工伤和疾病赔偿保险项目的改革确实导致了这两个项目赤字的终结。然而,失业保险项目仍然还牢牢地陷在赤字中。这一系列事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近来,瑞典福利国家的经济衰退就是由于失业上升,还有,人们总是相信失业不会退回到从前的水平。有关正是政府津贴计划本身使得瑞典工业缺乏竞争4力这样的主张难以站住脚,特别是克朗浮动使瑞典工资成本一年内减少1/4之后。然而,高失业和由此带来的对各种政府津贴计划进行削减的压力依然存在。这些正是我们要将注意力转向瑞典模式问题的起因。正如庞特森(Pontusson,1992)所指出的,社会民主党所面临的这些许多问题是发达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变迁的产物。然而,政策失误与这些结构性变迁相互作用,导致危机产生,重要的是,必须把政策失误与结构性变迁这两方面区分开来,对瑞典福利国家作出某些评估。我将首先从结构性制约的变化开始谈起加。瑞典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并行发展的状况,逐渐损害了旧有的分配战略。由于贸易量稳步提升、跨国公司增多,还有财务往来大量增加,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坍塌,终结了固定而灵活的汇率体制。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的出现,结束了一直支撑战后经济增长的能源成本的长期下降。在1973年后的时代,国际利率明显增高,部分原因是由于发达的工业世界的政府试图以透支战胜衰退而直接引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放松管制使得各国政府难以偏离国际利率。

后记

接触本书的原稿是通过辽宁大学穆怀中教授,书稿由他从夯兰复印带回中国。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我曾研读本书,受益颇深,毕业后产生了把它翻译成中文的强烈愿望。翻译过程却辗转几载。因工作调动迁徙,2004年末,书稿由我从首都北京带到大连,接受教育部出国培训项目后,又把书稿带到日本东京。在东京大学接受武川正吾教授指导,一边研读社会政策,学习生疏的日语,一边重啃这本厚重的专业英语著作。翻译中一些知识是自己所不曾涉猎的,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来细细思考,还是有许多地方可能差强人意甚至可能出现错误。需要说明的是,2003年重庆出版社曾出版周晓亮先生翻译的此书中译本。本译作初稿完成后,我偶尔获得其译本,遂对照参酌,发现该译本尽管对社会保障的一些专业术语,如社会缴费、现收现付、替代率、看护服务等在翻译上出现误解,还有部分段落不慎遗漏,但还是一项不可多得的工作,在校译中给了我许多启发。书稿翻译过程中,还曾得到穆怀中教授、钟家新教授、郑秉文教授、刘继同博士、李霞博士以及何蓉博士的指教,谨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本书第3章初稿由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刘超协助翻译,第5章初稿由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邱金月协助翻译,也在此表示感谢。

编辑推荐

《转型中的福利国家:全球经济中的国家调整》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型中的福利国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值得仔细阅读,只可惜1996年的英文版本,2010年才有中文译本。读后对欧洲福利国家有更深刻思考。劳动力市场与福利制度有千丝万缕联系。
  •   很抱歉,现在还没读完,对于劳保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介绍了全球中典型的福利国家的发展过程,是一本不错的书。
  •   书很新,内容也有趣.
  •   这位丹麦学者的著作值得每位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认真阅读,让人受益匪浅,虽然书出版的比较早,但是仍然有助于我们了解正在变化着的福利世界。
  •   国内外都面临社会保障改革的问题,该书阐述福利国家的改革状况,可以一读。
  •   不是为了研究需要梳理,不会买
  •   这本书从内容来看,讲述了各区域的福利制度起源,写的非常好,;但是翻译有时会觉得蹩脚,内容结构显的有些杂乱,对于初学社会福利的人来说,有些难度,看了三遍,觉得这本书还是非常值的推荐的。ps:老师推荐的是另一个译本的,但那本买不到,就买的这本,也很好。
  •   总体来看,内容还是很值得学习思考的
  •   内容比较详细,运用历史对比分析的方法!
  •     篇目:《缺少工作的福利制度:劳动力流失的困境和欧洲大陆社会政策中的家庭主义》
      
      书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
      
      作者:戈斯塔.埃斯平—安德森
      
      姓名:牛冠朝
      
      时间:大三
      
      
      
      
      
      前摘:
      
       读书笔记好久没有更新,并不是我偷懒没有读书,而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写出来。《转型中的福利国家》是由安德森主编的,也有其他学者的作品,但是由于作品深度、本人能力、精力以及时间等其他原因,无法将全书所有文章深入阅读,故而选择了一篇,即《缺少工作的福利制度:劳动力流失的困境和欧洲大陆社会政策中的家庭主义》。安德森不必作过多介绍,之前也做过他的读书笔记,即郑秉文老师编译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而此次所阅读的书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却非郑秉文先生翻译。此书是商务印书馆所出,译者为杨刚。初始阅读时,觉得翻译太烂,很多句子冗长,很多文意表达冗长,故费心思找到了英文pdf版《Welfare states with work:the impasse of labor shedding and familialisim in continental
      
      european social policy》,然后对照原文试着理解,虽然在某些方面又不一样的认识,但总体而言,自己完全无法向杨刚先生一样表达传递安德森的思想,在这里也向杨先生表示感谢。马克思说过,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以后也会多学习阅读原著经典,尽可能原汁原味汲取知识,也期待我的外语版读书笔记。
      
      
      
      
      
      正文:
      
       谈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安德森开门就谈到了俾斯麦的“福利君主制”(welfare monarchy)与贝弗里奇报告或北欧“人民之家”理念。不同“风格”或者说制度的历史渊源不必赘述,《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已经表达的很清楚。宗教因素在社会福利制度的创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欧洲至今很多政党都有很浓的基督教色彩,而本篇文章所阐述的“家庭主义”( familialisim)则更受欧洲宗教因素影响至大,个人才疏学浅,对欧洲宗教没有深入理解,再加上其他文化隔阂,对本文很多理解不可避免会存在偏差甚至误读。此后学习中,也会注意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Bread winner –female caring model 即杨刚先生所谓“男性养家与女性照料模式”,中国古代有“男耕女织”,与此欧洲模式导游异曲同工之妙。这看起来比较可笑,但在社会也是现实存在。正如安德森分析,“较高的社会缴费和高劳动力成本可能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对已婚妇女进行苛刻的征税(和社会转移支出效应)… …这样就从总体上格外阻碍了女性的(全职)就业,特别是阻碍了母亲劳动力的供给”、“如果我们将已婚妇女的就业产生税收-收益效应(the tax-benefit effect)与儿童服务和其他家庭服务的普遍缺乏联系起来,进行通盘考虑的话,那么,我们也就能明确地看出女性总体就业比例低的主要原因了”等等。
      
       妇女问题,家庭主义问题,一般看来在现代社会“不成问题”,其实不然。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生产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的生产而另一种则是种的繁衍。而第二种生产,即种的繁衍,由于没有“社会化”,则往往被忽视轻视。家庭主义的本质“社会化”与现实“轻视化”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而这也是出现所谓劳动力流失困境与所谓家庭主义的根本原因!
      
      先放开此问题,看看安德森对社会保险主导解决路径的两大含义:1,社会权力主要来自就业而不是公民权 2,社会保护依据职业分层有所不同。此为杨刚先生的翻译。
      
      Social entitlements derive principally from employment rather shan citizenship. Social protection tends to be differentiated by occupational classes.
      
      我对这安德森这两句话的理解在于,所谓的社会福利政策,以国家为主导进行的社会福利政策从根本上讲不是为“全民”而是为“劳动者”,这句话看起来比较绕口,而其真正的意思在于社会保险的享受身份认证的不在于你是否是“公民”,而在于你是否从属于特定体系的“劳动者”,撇开欧洲,以中国的生育保险为例来看,中国的生育保险从名义上来看是面向“全体女性”,而在实际中所能享受到实体仅局限于特定事业单位即体制内的妇女。或许这个距离不太恰当,因为我国的生育保险具有特殊意义,反过来从大部分国家的养老保险等来看,只有依托于相应的体制建制才能确定缴费及享受主体,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下现实实施的可操作性,但我觉得从本质将还是derive principally from employment,除非生产力发展到了较高(应该是相当高)的地步,那么,任何社会福利改革中认证主体确定的所谓“普世全面”都是一句空话。
      
      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就明确的表示过,福利政策是为了解决社会分层,但是却起到了明确社会分层的实际作用。这不难理解,就像安德森在本文中表示的一样,“社会保险的长期财政稳定同社会地位分层化的程度成负相关”,社会分层的程度越高则社保财政稳定性越低,社会分层程度越低则财政稳定性越高。如果引入经济理论,一个产业部门的盈利不可能永远高于其他部门,否则会导致其他部门的资源流向此部门(不深入考虑讨论此问题,当然有意外情况),不同的社会分层决定着不同社会福利政策享受主体的享受身份确定即享受水平高低,分层程度越高则无法保证财政的稳定(博弈流动)。
      
      社会保险、福利制度从不以“公民身份”挂钩,并且“只有当精英阶层也察觉到社会保险适当的时候,福利制度才有可能享有稳固的忠诚”,只有迎合精英阶层,才能“enjoy solid loyalties”,!但是,迎合精英阶层却会导致“平等主义的代价”,安德森所举的非公平性例子就不在列出。
      
      再次回到前面所论述的妇女就业问题,或者家庭问题,我在引用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诗提到了家庭劳动的“社会化”问题,生育行为的“社会化”问题,而两种生产的纽带却可以凝结在“社会服务业”,私人看护费用的高低、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使妇女在家庭(生育)与就业中权衡。
      
      安德森轻易地推导出了结论——“欧洲大陆福利制度是以慷慨的社会转移支付和不发达的社会看护而著称的——这两者都反映了其家庭倾向”、“缺少市场获国家提供的看护服务,因而造成女性低就业率及低生育率”。
      
      以上的分析看起来啰嗦冗长,大线索却很简单:妇女、家庭——分层、精英、公平——妇女、家庭。这个顺序并非主次推倒,却可以说是并列,根本只有两点:1.家庭主义2,劳动力流失。
      
      安德森在文章后半部分用大量笔墨引述分析了就业,可这原因无外乎在于社会分层与社会精英引发的问题。
      
      全文看似冗散,根本主线非常清晰。
      
      修补福利大厦!掀翻福利大厦?!?安德森对于一些改革思想的批判我不想做过多叙述,对“未来福利的前景”这一部分我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与思考,但我也不愿意做过多叙述,我只想说,家庭主义的应对正如安德森所说需要需要充分提供看护服务,而其根本意义是联通“两种生产”。而就业问题、即劳动力问题的制度解决办法在于推动家庭主义所束缚的劳动力(包括男性)、在于解决社会保险运行的公平可持续性问题。
      
      福利大厦的修补改革不可阻挡,而欧洲的改革启示意义不仅局限于欧洲,尽管福利大厦如同一张华丽的破帆,但依旧需要修补改革者。
      
      
      
      
      
      后记:
      
       这篇读书笔记写完了,我的心情却一点都不轻松,因为我完全无法保证准确的传达安德森甚至杨先生的意思。在很多思想的表达上有明显的个人烙印,但事已至此也不多言。借用杨先生《译后记》中的一句话作为我的读后记结尾:
      
       如未能传达埃斯平-安德森教授等人之原意的话,其文责由本人自负。
      
      
      
       最后再次感谢安德森博士与杨刚先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