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记忆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蔡登山  页数:210  
Tag标签:无  

前言

人有记忆,也容易遗忘。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日复一日的过往,就构成所谓的历史了。不管你参与其中,亦或你隐逸其外,都难逃其存在于天地之间。而在这广袤的时空里,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你可以选择记忆,你也可以选择遗忘,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就是你的似水流年。    曾经有感于30年代以降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们,他们在国是蜩螗之际,或怒犯君威,或因忠获罪。他们有的因文贾祸,有的以身死谏,真称得上“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他们以“火炬”般的热情,以毕生的生命,写下瑰丽耀眼的诗篇,因此你看到他们焕发出凤凰蹈火般的夺目异彩,也看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冷眼傲世!但既然是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因此就有人的软弱卑怯,他们面对矛盾与挣扎,痛苦与绝望,有的“清醒于混沌之中”,让“思想成了苍白、稀薄、不断飘散而去的雾”;有的为了歌功颂德,放弃了原本善写人生的笔墨,不但扼杀了“文学生命”,甚至丢掉了肉体生命。    “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你看到了曾经是叱咤风云的陈独秀,在饱经政治的戏弄之余,落魄江津,重回他文化启蒙的志业的话语。“无端狂笑无端哭,三十万言三十年”,是胡风“因忠得咎,以直招祸”的最真写照。文人和政治家是两个极端不同的职业,由于“时势的使然”或“历史的误会”,使他们身陷其间,几番潮起潮落、春去春回,有的和文学就此告别了;有的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在青灯之下,黄卷之中,寻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人间但有真情在”,是师生之情、是男女之爱、是生死之交、是忘年之友,构成了人世间最可宝贵的精彩动人的画面。这在目前愈来愈讲究功利的社会里,却成了空谷回音,成了稀奇难得的事件,是时代在变?还是人心在变?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写尽千古知音难觅的心境;“钟期死去哀千古,地老天荒一寸心”,道出爱得刻骨铭心的哀痛!他们之所以让我辈动容者,在于他们是那么相知相惜,那么不吝付出!    岁月不居,数十寒暑弹指已过,每人都有他“不该忘却的记忆”。十余年来翻检诸多史料,在这些前辈文人的生命屐痕里,寻搜历史的场景。在文字与影像之间,探寻他们的心灵。试图梳理出那些被压抑隐藏的情节,解开那些被埋在心腑而无法言宣的话语,如此我们才能逼近他们的生命,得窥他们的身影。    这些沧桑碎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曾在旅舍客居,行色匆匆地访谈学者专家,或在北京、上海图书馆中查得学者的论文,都因时间仓促,未能促膝长谈,论文也只能在馆中匆匆一阅,如今只能凭着零碎的札记,敷写这些短文,文中有些观点来自这些识与不识的专家学者,在此一并致谢!更感谢的是传主的家属亲人、门生故旧,还有相关的出版社,他们的热情可感,不吝提供相关的照片,让我们“以图配史”的构想,得以落实,为保存史料图像尽一份心意。

内容概要

  在暮色苍茫中,我们回看百年来的中国,动荡与辉煌、悲壮与苍凉,交织在漫漫的岁月里。
  沧海桑田,百年一瞬。但历史、政治等等因素,都制约着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氛围。有的随波逐流,有的却抗衡而上,有的忍辱含垢,有的有待翻案。
  十余年来翻检诸多史料,在这些前辈文人的生命屐痕里,寻搜历史的场景。在文字与影像之间,探寻他们的心灵。试图梳理出那些被压抑隐藏的情节,解开那些被埋在心腑而无法言宣的话语,如此我们才能逼近他们的生命,得窥他们的身影。

作者简介

  蔡登山,1954年生,台湾台南人,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高职教师、电视台编剧、电影公司企划经理、行销部总经理等职。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30余年。
  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将史料与影像熔于一炉。四年间完成了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等作家的影像传记,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
  2002年开始制作《大师身影》系列纪录片,让晚清以降之思想家——严复、梁启超、鲁迅、陈寅恪、胡适、林语堂、钱穆诸大师长留身影。
  著作有:《电影问题·问题电影》《往事已苍老》《人间四月天》《许我一个未来》《人间花草太匆匆》《人间但有真情在》《传奇未完——张爱玲》《百年记忆》《鲁迅爱过的人》《另眼看作家》等。
  编著有:《徐志摩情书集》《柔情裹着我的心——徐志摩的情诗与情话》《消逝的虹影——王世瑛文集》等。

书籍目录

末世独立苍茫
剑气箫心
笔底风雷
我自横刀向天笑
书生意气
生命的最后告白
从红烛到火炬
依旧书生
鲁迅的弟子们
沈从文的生命沉思
作家之殇
朝圣者的幻灭
清醒于混沌之中
春去春又回
千古知音难觅
海滨有故人
不该忘却的友情
迟了十六年的会面
记忆中永远的甜蜜
人生知己
风义师友
狂狷之士
爱在最初一眼
关于眼睛
牵手与放手之间
雪泥鸿爪
柔情裹着我的心
蔼然长者
遗落的明珠
沾亲与带故
泾渭分明
改名换姓
文人与酒
绝响
附录:本书图片提供者名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般人常将闻一多的一生分为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大抵从1920年,在清华发表第一首新诗起,到1928年秋,任教武汉大学,为"诗人时期":而在此之后,到1944年,参加西南联大的"五四"晚会,为"学者时期";而他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两年多,则为"斗士时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作如此大幅度地转变,曾引起多数人的不解。曾是他的好友,后来分道扬镳的罗隆基就说:"一多是善变的,变得快,也变得猛,现在是第三变了。"但作为闻一多终生挚友的朱自清,却能更清楚地看到闻一多的真面目,他不仅认为诗人、学者、斗士三重角色,"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还说:"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的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战士。"在朱自清的眼中,闻一多人格的构成本属浑然天成,不仅诗人、学者藏着斗士,而且出任斗士时又热情得像诗人,本色得像书生,其间无甚隔阂。 而学者许纪霖更指出,串成闻一多一生跌宕起伏,多变而不离其宗的,是浪漫主义的激情。我们知道闻一多籍贯湖北浠水,也就是古时候的楚地。楚人多浪漫,而且狂放不羁,这成就了闻一多的诗人气质。在清华期间,他"决志学诗,读诗自清、明以上,溯魏、汉、先秦。读《别裁》毕,读《明诗综》,次《元诗选》,次《宋诗钞》,次《全唐诗》,次《八代诗选》"。两年之内,读遍所有古诗。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因清华园在城外,闻一多直到当天晚上才得知消息。他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情感,在内心澎湃汹涌,但那时他还不会写诗,于是他兴奋地抄下岳飞的《满江红》,悄悄地贴到学校食堂的墙上,他希望以此唤起同学们的民族热情。次年7月,他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在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时代里,闻一多认为"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水气之凝结",诗人应该"跨在幻想的狂恣的翅膀邀游,然后大胆引吭高歌"。 因此他竭力称赞郭沫若的新诗《女神》所激越的浪漫主义精神。他在《之时代精神》一文中,就称赞郭沫若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的时代精神"。他说:"现在的中国青年——‘五四’后之中国青年,他们的烦恼悲哀,真像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他们的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他们的心快塞破了,忽地一个人用海涛的声响,替他们全盘唱出来了。这个人便是郭沫若,他所唱的就是《女神》。我们的诗人不独喊出人人心中的热情来,而且喊出人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种热情呢!"《女神》那种大气磅礴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热烈奔放的自由挥洒,不期然地暗合了闻一多追求极致的心理,也因此,他无暇顾及郭诗在形式上是否完美,而完全被诗中的激情所征服了。

编辑推荐

《百年记忆:中国近现代文人心灵的探索》写到人有记忆,也容易遗忘。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日复一日的过往,就构成所谓的历史了。不管你参与其中,亦或你隐逸其外,都难逃其存在于天地之间。而在这广袤的时空里,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你可以选择记忆,你也可以选择遗忘,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就是你的似水流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百年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是台湾学者蔡登山先生耗费十多年的功夫,书写的对中国近现代文人心灵的探索,登山先生写作,十分注意史料的收集和应用,力求做到有根有据,因此读他的书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也可以增加许多意想不到的新知识。
  •   书的质量不错,想了解一下各方面的看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