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社会意识研究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子今  页数:4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坚持辩证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史观推动中国社会和政治史研究,我们坚持理论、材料并重,宏观、微观并重的道路,避免偏颇,并决定从《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做起,以后再逐步扩展,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王子金专著的《秦汉社会意识研究》为此系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1982年1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已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甲种疏证》、《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
闻人肖像》、《秦汉文化风景》等学术著作。

书籍目录

一 “秦德”:秦汉社会政治意识考察的一个标本
  (一)“秦暴”批判与“秦德”宣传
  (二)“立石刻颂秦德”故事
  (三)“秦德”的政治可能性
  (四)“秦德”的社会文化渊源
  (五)“德治”思想的历史中继
  (六)“秦德”宣传的文化本质及其政治史的惯性
二 秦代专制主义体制与“忠”的社会意识导向
  (一)“忠”的法则与秦王朝的集权统治
  (二)“为人臣则忠”:社会观念的全面规范
三 《吕氏春秋》“大忠”“至忠”宣传与秦代“忠”
  观念的社会普及··
  (一)以“忠义”为品式
  (二)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
  (三)“至忠”:贤主之所说
  (四)先王之教,莫显于“忠”
  (五)君明臣忠,国之福也
  (六)“不忠,罪及其宗”
四 汉代社会政治思想体系中“忠”的地位
  (一)一中为“忠”,二中为“患”
  (二)司马迁政治道德史观中“忠”的地位
  (三)“尽心曰忠”
  (四)忠:封谥美号
  (五)人名用字中“忠”的使用频率
  (六)“心忽扬而愿忠”
  (七)汉代平民社会对于“忠”的复杂心理
  (八)汉碑“忠”字遗存
  (九)“忠孝李善”故事
五 汉代社会意识中的“和合”观
  (一)“和合”:自然主义的文化原则
  (二)儒学社会文化观念体系中的“和合”意识
  (三)“和合”精神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六 《太平经》“和合”意识探讨
  (一)自然秩序:“和合阴阳”
  (二)社会理想:“和合同心”
  (三)“和合天下”,“和合万物”
  (四)《老子》“中气以为和”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五)“和合”:“生长自养”的规律
  (六)民间“和合”意识与道家“和合”理念
七 汉代“得民和”理念的社会意识史分析
  (一)“民和”与“得民和”
  (二)“宜民和众”理念
  (三)“上下和合”追求
  (四)“得民和”的历史标范:“召公之政”“召公之风”
  (五)民间政治文化感觉:“百姓追美甘棠”
  (六)循吏的榜样:“民皆乐其生”
  (七)“上顺公法,下顺人情”
八 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及其社会影响
  (一)儒学和政治权力的结合
  (二)董仲舒天人说的神学特色
  (三)关于灾异谴告
  (四)“儒教”的发生
  (五)儒学与民间巫术的结合
九 秦汉时期法家的命运
  (一)秦政:法家思想的实践
  (二)睡虎地秦律和张家山汉律所反映的法制思想
  (三)汉代人的商鞅批判
  (四)董仲舒之后法家的地位
十 “四皓”故事与道家的关系
  (一)“四皓”事迹原始
  (二)“商山”:特殊的文化环境
  (三)“四皓”表演与张良的文化立场
  (四)“紫芝”象征
  (五)黄老之学的短暂主导和道家行政参与的尝试
  (六)“四皓”在道教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十一 汉代早期道教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干预
  (一)夏贺良政变与“陈圣刘太平皇帝”
  (二)“妖贼”暴动
  (三)“黄天当立”
  (四)“五斗米道”与张鲁政权
十二 《焦氏易林》的社会思想史研究
  (一)《焦氏易林》的成书年代及其是否具有
  思想史料的价值-
  (二)《易》学的普及·《诗》学的扩张
  《春秋》学的实用。   (三)民间数术理论化的尝试
  (四)《焦氏易林》:体现广阔层面社会思想的
  史料宝库
十三 汉代民间的“苍天”崇拜
  (一)法天·循天·合于天道
  (二)春为苍天,以发德化
  (三)苍天举直
  (四)胡场汉牍所见“仓天”
  (五)苍苍之天
  (六)“苍天已死”
十四 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
  (一)汉代文物资料所见西王母
  (二)建平四年“聚祠西王母”事
  (三)西王母崇拜与社会追求
  (四)西王母崇拜与汉代社会的“天下”观
  (五)西王母:西方神秘世界的文化象征
  (六)开明人士对于“富贵”的清醒认识
  (七)逸民的社会表现和“富贵”意识
十五 秦汉雍地诸畴中的炎帝之祠
  (一)秦“畴”的设置
  (二)炎帝之祠的神学地位
  (三)“炎帝”传说在汉代社会的影响
  (四)“吴阳下畴”地望
  (五)炎帝以姜水成
十六 汉代“蚩尤”崇拜
  (一)“蚩尤”:反正统的战神
  (二)汉代人意识中的“蚩尤”形象
  (三)“兵主”之祷:祭蚩尤·祠蚩尤
  (四)齐鲁民间的蚩尤纪念
  (五)关于“蚩尤五兵”
十七 秦汉人的乡土意识
  (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二)齐虏·赵虏·关东鼠子
  (三)安土重迁,黎人之性
  (四)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五)“博望“定远”故事
十八 秦汉社会的“富贵”观
  (一)耻贫贱而乐富贵
  (二)“富贵累世”梦想
  (三)大富·至富·长富·常富
  (四)富贵功名追求
  (五)富贵者,入主之操柄
十九 睡虎地《日书》甲种“以见君上数达”解
  (一)“见君上”情境
  (二)关于“数达”
  (三)“毋咎”“说(悦)”“有美言”期待
二十 秦汉镇墓方式及其意识背景
  (一)墓门画像:食鬼·御凶·辟盗贼
  (二)镇墓兽
  (三)镇墓俑
  (四)镇墓咒语
  (五)法律和舆论的“镇墓”作用
二十一 汉代社会的向学风气和读书生活
  (一)汉代“小学”教育
  (二)汉代神童故事
  (三)汉代的知识女性
  (四)石渠千秋
  (五)汉代民间“书肆”
  (六)汉代社会的识字率
  (七)东汉“学习型社会”
二十二 战国秦汉时期商学和兵学对社会意识的
  综合影响
  (一)计然学说及其应用
  (二)范蠡故事:兵战和商战的成功
  (三)吕不韦的实践
  (四)白圭经验之一:犹“孙武用兵”
  (五)白圭经验之二:犹“伊尹、吕尚之谋”
  “商鞅行法”
  (六)桑弘羊轮台军屯建议
  (七)商学和兵学的综合影响与社会意识注重
  实用的倾向
二十三 西汉长安的太学生运动
  (一)两汉太学生的请愿
  (二)王成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
  (三)“举幡”故事的历史影响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 秦代专制主义体制与“忠”的社会意识导向 秦政对中国政治史有重要影响。“忠”这种战国以来有一定影响的政治意识,在秦代专制体制的作用下,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鲜明的意识导向。 (一)“忠”的法则与秦王朝的集权统治 在秦王朝中央政府最高决策集团以“诏书”名义颁发的正式公文中涉及“忠”的内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致只有一例。这就是《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的赵高、李斯合谋政变,“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并且为书赐长子扶苏: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天子,日夜怨望。 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于是自杀,蒙恬起初心存疑猜而不肯死,被囚禁于阳周,上诉驳回,最终也吞药自杀。 “为人子不孝”和“为人臣不忠”,都是对于臣子最为严厉的指责。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在“颂秦德,明得意”,主要用作政治宣传的琅邪刻石中,也可以看到提示“忠”的政治准则的文句: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刻石文字首先是帝德的自我标榜,又是对新成立的政体政治风格的炫耀,所谓“端直敦忠”等,当然也是对服务于这一政治体制中的官员的道德要求。 其他如泰山刻石所谓“贵贱分明”,“慎遵职事”,之(芝)罘刻石所谓“职臣遵分,各知所行”,碣石刻石所谓“事各有序”,“莫不安所”,会稽刻石所谓“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等,也都可以读作对臣民们必须严格遵顺的“忠”的政治原则的某种解说。 秦始皇时代,曾经发生一次著名的御前辩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说,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于是“始皇悦”。

编辑推荐

《秦汉社会意识研究》是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秦汉社会意识研究》是由王子今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秦汉社会意识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王子今先生的书,研究深入,
  •   这部书是作者关于秦汉社会意识研究的论文,而不是全部有关此问题的论文,可见作者在长期的研究中注意把握问题,天长日久就成了系统,这种方法值得效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