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孤魂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岳南  页数:471  
Tag标签:无  

前言

一起震撼世界的往事    38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曾震撼了世界,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当时我作为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之一,除了参加一号汉墓的发掘之外,在之后的二、三号汉墓的发掘中,因担任发掘施工组的领导,也每天守在施工现场。在女尸研究和出土文物的科研工作中,我的责任是组织接待各方面的专家,因此有幸认识了众多的学者,并了解到他们的科研成果,从中学到了不少有益的知识。筹建马王堆汉墓陈列馆时,上级令我参与设计筹划以及赴沪筹措建筑材料和陈列设施等工作。文物陈列开放之后,我负责宣传接待,因此有幸接待了许多中央首长及外国元首和专家学者。使我对马王堆汉墓的发掘、研究、宣传展陈的全过程,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岳南先生著《西汉孤魂》,嘱我题序,我未敢推辞。写几点感触,提示本书的内涵,裨益于读者。    一    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是在一种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掘的。当时处于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尤其是在席卷全国的所谓“破四旧、立四新”之后,人们对与“历史”有联系的东西,一律视如敝屣。在这样一种历史氛围中去进行古墓发掘,真叫“不合时宜”、“不识时务”,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困难。如一号墓的发掘经费被扣除一半,一个仅有60把锄头、20个胶卷的报告被斥之为浪费。请劳动局批准30名农村劳力,说是不能影响农业生产,他们派给的城市民工,最大的71岁,最小的16岁。后因下雨怕塌方,向教育组请求学校支援,遭到严词拒绝。雨天进餐,驻军医院不准进入礼堂,只能蹲在房檐下吃饭。推土机推倒了墓边的几棵树,医院领导指责是破坏森林(其实树在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墓周堆积如山的泥土,偶尔滚入道路上,又说是破坏了医院的卫生。更有甚者,文化组一军代表在千人大会上,竟信口雌黄地说:“博物馆吃饱饭没有事,天天去挖死人骨头棺材板子……”因此使几位考古干部要求辞职改行。今天的人们听到这些话,可能认为是“天方夜谭”,可当时,那就是事实。我们正是背负着这样的“历史重负”,通过艰苦的努力,完成这6000立方土的发掘的。因此,对于当年手足胼胝地劳动在工地上的人们,五六十岁的老技工,十几岁的年轻讲解员,应当给予诚挚的谢意。尤其是为马王堆汉墓及湖南考古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老技工任全生、苏春兴、漆孝忠以及复员军人尹继龙,均已辞世多年了,他们的名字将与马王堆汉墓永世长存。二十几年前,山东大学历史系著名考古学教授刘敦愿先生来长沙,我陪同参观马王堆现场,当他听完我对一号汉墓发掘情况的介绍后,颇有感慨地说:“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想不到发掘条件如此之差,而经过又是如此之艰难,这在我国的田野考古史上,实属少见,实在应该写成文字载入史册。”    当然,二、三号汉墓的发掘,由于周恩来总理和湖南省委的重视,情况己大为改观。但读者从本书可以看到,“四人帮”又多处掣肘,时有干扰。    二    由于马王堆汉墓保存基本完好,因此出土珍贵文物共三千多件,如漆器500件、兵器38件、竹木简922支、丝织品一百余件、木俑266个、竹器一百余件。另外还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和中草药,以及铜鼎、铜镜、玳瑁卮杯、木梳、木篦、角梳、角削刀以及泥“半两”钱、泥金饼、木犀角、木象牙、木壁、木罄等明器。尤其重要的是,除四幅帛画外,三号墓出土有十多万字、二十多种的帛书,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且有不少是古佚书。    已故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于1980年冬在美国圣·若望大学作《从新学转到历史文物》的学术报告时说:“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有《二十五史》,就没有人注意从地下发掘的东西,比十部二十五史还要多。”他的原意是这众多的文物,就是用实物写成的二十五史。据此我们也可以说,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也正是用实物写成的西汉初期的百科全书。    38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文物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据不竞全统计,己出专著八十多种,论文约三千篇。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都出版了介绍马王堆汉墓的专刊及书籍。国内建立了不少研究组织,如湖南中医学院建立了“马王堆汉墓医书研究会”,并出刊有《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国家文物局组成“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先后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释文、译注等数十种;以湖南医学院为主的约十所医学院校,组成了“马王堆古尸研究小组”,出版了《长沙马王堆古尸研究》;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丝绸工业公司也建立有“马王堆文物研究组”,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湖南农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动植物标本研究组”,编写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1979年6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国际学术讨论会;1992年8月26日至29日,湖南省文物局在长沙召开了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英国、美国、法国、瑞典、意大利、加拿大、日本、泰国,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国内的学者专家共六十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在总结发言中说:“关于马王堆汉墓的研究,现在仅仅是开始,今后还需要用许多世纪来研究来纪念。”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涉及了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中医中药学、解剖学、组织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考古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文字学、版本学、音韵学、训诂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和农业、手工业、宗教、军事、地震、交通、绘画、音乐、舞蹈、纺织和烹饪等各种学科。正是由于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有些学科的历史需要改写,因此湘潭大学历史系教授余明光曾建议编辑出版“马王堆文化丛书”,建立“马王堆学研究会”。不少人认为他的建议不无道理。    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经新华社公布以后,曾一度引起世界性的轰动,据新华社统计,1972年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和宣传,成为当年世界最热门新闻之一。但这38年来,通过国内陈列和国外展览,仍然受到各国首脑、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赞赏和称誉。    自1974年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建成开放以来,己接待国内观众两千余万人次,来自世界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约五百万人次,其中有国家总统、首相和总理,以及各国驻华使节等。各种代表团、访问团和各类学术团体九千多个。    1972年10月,李先念副总理陪同尼泊尔首相比斯塔夫妇参观了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后,听我介绍古尸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时,十分惊讶地说:“奇迹,真是世界奇迹!”同年柬埔寨首相宾努偕夫人来参观时,看到刚出土的漆器光彩照人时,问我是否在外面涂了什么东西。我对他说:“按照国家文物政策规定,历史文物必须保持原貌。”宾努笑了,他说:“要是这样,那就太惊人了。”宾努自进入博物馆后即笔记不停,这在我所接待过的众多外国首脑中是仅有的。1977年5月,缅甸总统兼国务委员会主席吴奈温偕夫人在邓颖超同志陪同下前来参观,他对我说:“关于马王堆汉墓,我在国内就听说了,很乐意亲眼看看。缅中两国很早就有来往,这可能和马王堆汉墓的历史差不多。”    1974年4月4日,日本友好书屋读者代表团参观之后要求座谈,大理大学横山先生率先发言:“一号汉墓简报在日本很受欢迎,日本很多历史学者、考古学者都怀着极大兴趣读了这个简报,他们得到的是书本知识,今天我能亲眼看到这些宝贵的东西,实在太感谢了。”安宅先生说:“帛书在日本报纸上是整版报道的,而且都是头版头条。平时我国只有火灾地震才放在头条报道,尤其是《老子》的出土,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书屋经常收到读者来信,希望早日出版。”团长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四大文化之一,所以我们日本人把中国的考古学作为世界宝库看待,现在你们能把古代文物完整地发掘出来,以利于国家建设,所以我要对中国考古科学家表示敬意。”    1976年4月,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董事会一行24人前来参观。团长说:“我们在国内看了《考古新发现》的电影,今天能看到文物,实现了我们等待已久的愿望,所以很高兴。”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艾尤于1987年5月专程来看帛书《老子》,在如愿以偿后,他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不少是稀世珍品,我为你们而骄傲。”    近二十年来,马王堆汉墓的部分文物曾先后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地展出,无一例外地均受到了欢迎。1990年3月17日在日本万国博览会纪念公园展览馆展出后,立即在日本又引起了第二次“马王堆热”。著名人士陈舜臣、里岩重吾等纷纷在报刊上著文称赞,观众更为踊跃,最多时一天竟有14850人涌入陈列室。展出168天,观众为40万人次。观众怀着激动的心情,写满了16册留言簿。1992年2至6月,在法国菲尼斯特尔省的达乌拉斯文化中心展出后,80天之内,观众为68000人次。法国科学院著名汉学家杜德兰先生说:“开始我认为展览远离大城市,可能不会成功,但由于展品精、形式新,吸引了不少500公里以外的巴黎人前来参观,人数大大超过了原来的预计,展览是非常成功的。”有一位观众留言说:“从陈列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的智慧,古代中国的文明告诉人们,现代中国总有一天会发展起来。”    四    岳南先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先后在长沙、北京、西安等地访问了与马王堆汉墓发掘、研究以及参加西汉古尸研究的数十人,并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与出版物,苦心孤诣地撰写了《西汉孤魂》一书。较为详尽地叙述了马王堆三座汉墓发掘的前后过程,以及对西汉古尸和众多文物研究的成果,笔触生动,描绘真切,使本书达到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地步。由于其可读性很强,出版之后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过去有关马王堆汉墓的专著,大都属于学术性范围,且多为考证或诠释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全面反映发掘过程及其成果的,除已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外,关于二、三号汉墓的发掘报告,由于某些人的耽搁,至今未能出版,故本书的问世,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可能弥补这一缺憾。    新中国建立近六十余年了,我国文物考古界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写大众化的文章太少,他们过分强调学术性(这是必要的),在一篇文章中常常过多引证古文献,而且多用考古词汇、专用术语相堆砌,这样致使社会大众望而却步。所以,文物部门的几个专业报刊,发行量很小,致使文物考古的社会影响受到了严重的局限。当然,这个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写了这一类文章,怕同行说是水平低,在职称评定时人家也不认账等等。我常想,全国科委系统有“科协”组织,他们办报纸、写文章,开讨论会,把一些深奥复杂的问题,讲得通俗明白,生动有趣、受人欢迎,不仅在扫除“科盲”,而且在“科技扶贫”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文物界也十分需要培养这样一支队伍,积极开展“文普”活动,使社会各界都来了解文物、宣传文物、保护文物,从而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损坏盗窃历史珍品的文物案件渐趋消失。国家文物局原文物处处长陈滋德在病榻上曾对我说,想找一些同志座谈一下有关文物宣传通俗化的问题,可惜他在谢世前也未如愿。    岳南先生有志于中国文化史的著述,他与人合作已出版了《风雪定陵》、《万世法门》,并已单独出版了《复活的军团》、《日暮东陵》、《天赐王国》等书,均已受到社会读者的赏识,《西汉孤魂》的出版当不例外。由此,我们文物界的同志应该欢迎诸多的文学、文艺工作者,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应关注文物考古事业。作为文物大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极为丰厚的遗产,需要人们运用手中生花之笔,来予以宣传揭示,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也使更多的外国人,通过这些著述,去了解辉煌的古代中国,去认识走向繁荣的现代中国。这算是我的一点祈求吧。    1998年2月10日于长沙    2010年8月修订    【简介】侯良,河南林县人,1927年生,毕业于河南省立开封师范学校,1949年5月参加解放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师政治部记者。后转业至地方工作,先后任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湖南省文化厅文物处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等职,其间参与领导马王堆的发掘工作,有《神奇的马王堆汉墓》、《难忘的军旅生涯》、《尘封的文明》等著作问世。

内容概要

  马王堆下一个被挖掘的洞穴内,突然窜出蛇状的蓝色火焰,院务处长被烧伤,工兵部队紧急出动,探测炸弹未果。闹剧过后,意外发现千年古墓……
  《西汉孤魂》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发掘马王堆汉墓的曲折历程以及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所引发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在考古发掘过程和相关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间自如切换,为读者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岳南: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合著)、《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现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书籍目录

序一 起震撼世界的往事(侯良)
序章 林彪与第一个战斗号令
第一章 意外发现
紧急疏散,现在正式开始
地洞中,突然窜出蓝色火焰
急电国务院
考古大师留下的一桩悬案
第二章 狂飙到来之前
拉开发掘的帷幕
想起了两个女人
发现盗洞
馆长被塌方埋入墓坑
棺椁初露
第三章 珍宝灿烂
北京来人
死者的地下宫殿
墓坑内的清理
夜半开棺的军事命令
第四章 长沙顿起罕世惊雷
贵妇人初露尊容
狂飙从天而降
新华社杀出个“程咬金”
周恩来的紧急指令
女尸夜遁
第五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国内外的论争
周恩来:另外两个墓可否发掘
“程咬金”砍来第三斧
第六章 解剖大行动
李先念:还是要尽早行动
郭沫若:此事日本人已注意到
彭隆祥请缨上阵
第七章 八方风雨会长沙
华国锋:若吊颈而死,颈部多充血
他杀?自杀?病亡?
穿越历史防腐术的长廊
关于女主人暴亡之后的推断
神秘棺液的来源
第八章 余波不绝
江青:我对这个女人不感兴趣
周恩来:至少要把老太婆保存两百年
郭沫若:这是一件荒唐透顶之事
杨振宁:怎么会落到美国人手里去了
王冶秋:要是原子弹命中,再厚也不行
第九章 发掘三号墓
周恩来点将
遗落在封土中的遗物
又见木棺
地下珍宝知多少
“智多星”王振江出山
墓坑内不祥的纷争
石兴邦再失良机
第十章 遗恨中的慰藉
再取帛画
将南京长江大桥压断怎么办
是谁盗掘了二号墓
揭去最后一层面纱
墓主人家族关系初断
第十一章 重组历史的碎片
软侯利苍——刘邦的亲信
诱杀英布的立功者
太夫人的生命历程
长沙国的亿万富翁
太夫人的生活再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十二章 死于军营的将军
三号墓的墓主究竟是谁
年轻的军事将领
南越军队进犯长沙国
从《驻军图》看利稀的军事活动
第十三章 地火天光
成立帛书整理小组
老子与《道德经》
苏秦与《战国纵横家书》
世界上最早的地图
天文学上的世界之最
《周易》与《八卦图》
《导引图》与祖国医学的神奇功效
第十四章 余响
姚文元:他们挖出了打击自己的炮弹
毛泽东:出了书,也给我一本看看
王洪文:我看这些玩意儿不值钱
邓颖超:让恩来也照那张图练一练
胡耀邦:不要再干这种蠢事了
附录 岁月无悔——忆马王堆考古中的良师益友王仔(白荣金)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除这些招数之外,许多帝王将相费尽心机在墓中设置机关、暗器,以射杀盗墓者。秦始皇陵修建时,就预先“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唐咸通年间,李道任陕西凤翔府士曹,曾审问过一名盗墓贼,这位盗墓贼供称:“为盗三十年,咸阳之北。岐山之东,陵城之外,古冢皆发。”但有一次,在发掘一古冢时,“石门刚启,箭出如雨,射杀数人。……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复进,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积,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进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惊恐走。比出,门己塞矣。后人复为沙埋死”。 尽管陵墓的建造者想了如此之多的反盗墓办法,但还是未能阻止盗墓者的脚步,一代又一代的盗墓者,像鹰犬一样在荒野丛草中寻找着他们要捕获的猎物,不惜性命予以劫掠,从而使一座又一座陵墓被盗掘一空,毁坏殆尽,正所谓“无不亡之国者,是无不掘之墓也”。既然固若金汤并布有机关、暗器的陵墓都未能避免被盗掘劫掠的命运,那么,马王堆的命运又会如何,这明显地摆在发掘人员面前的三个盗洞,是否意味着凶多吉少的结局? 据一生都以盗墓为生的“土夫子”们透露,长沙城四周凡稍能看上眼的墓葬,有百分之九十九已被盗掘过,完整者实在是凤毛麟角。1951年,夏鼐大师率领湖南考古调查发掘团,在长沙调查、发掘了几百座墓葬,证明了多数古墓遭到盗掘的事实。由此,夏鼐在随后发表的《长沙近郊古墓发掘记略》文章中,以抑郁的调子和淡淡的感伤之情记叙道:“早期的墓葬是属于战国时代的。墓室作长方形,深度有达八一九公尺者。常有斜坡式的墓道,地面上有时覆以土冢。……我们所发掘的最大的一墓,长五公尺,宽4.2公尺,楚墓大多是木椁墓,椁木保存的程度不一样,有些只剩下放置棺木的槽沟的痕迹,木质已完全腐朽不见,有些椁木保存得非常完整,盗掘者需用锯或斧把椁盖的木板切一缺口后就能进去。”“这次我们所发掘的西汉墓葬,仅有两座大墓内木椁保存比较良好,但也只有平铺墓底的地板及其下的枕木保存较佳……墓道向北,墓穴深度离地面8.8公尺,底部长达21公尺,宽度前半13.7公尺,后半11.1公尺。后半是主室,室中是一个长10.8公尺、宽6.8公尺的木椁,放置木棺和重要的殉葬品。前半分做两室,储藏陶器等。可惜这墓已被盗过好几次了。……另一木椁大墓是在伍家岭,这墓的主室也曾被盗过了……” 正是由于这么多的大墓遭到洗劫,夏鼐大师率领的这个考古调查发掘团,才收获甚微,没有在考古界引起一丝波澜,更无法企及夏鼐当年在西北地区调查和在河南辉县发掘的辉煌与轰动效应,这个结局肯定是夏鼐和他率领的考古人员所始料不及的。或许,正因为夏鼐看到了这些古墓的惨景,他才在马王堆是否发掘问题上犹豫不决,或许他已意识到,外表看来不太明显的古墓都未逃过盗墓贼的魔掌,那么面对马王堆这样一座外表看来规模空前的墓葬,无孔不入的盗墓者又怎会轻易放过。与其劳而无功,不如干脆不去触及它——这或许便是考古学家石兴邦在若干年后都未能解开并一直耿耿于怀的那个情结的真正所在。 面对马王堆一号墓接连出现的三个盗洞和以往长沙古墓被盗的情形,发掘人员心情沉重又无可奈何。他们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关于此墓的发掘已惊动中央和省市,绝无因发现盗洞就停止的可能,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也要继续发掘下去。于是,发掘人员在大骂了一通盗墓贼后,又挥起工具发掘起来。当挖下一米多深时,在一个方形的盗洞中,发现了一只胶鞋底,显然这是盗墓贼当年遗留在此处的。为了弄清盗洞出现的年代,当熊传薪将这只鞋底轻轻取出后,由侯良拿到长沙商业部门做了鉴定,鉴定结果是1948年左右上海的产品,由此可见盗墓的时代不远。这个盗洞是否是当地的“土夫子”谢少初,向石兴邦介绍过的那次盗墓挖掘而留下的痕迹,由于此时的谢少初已经去世,也就无法弄清真相了。

后记

在本著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相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向侯良、高至喜、傅举有、周世荣、何其烈、彭隆祥、刘里侯、王行、白荣金、王振江、石兴邦、雷震霖、黄逖等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没有上述专家学者的关爱,要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    岳南    2011年4月1日于北京亚运村

编辑推荐

《西汉孤魂: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修订版)》编辑推荐:马王堆汉墓为西汉轪侯利仓及其家人的墓葬,其中一号墓、三号墓历经两千一百多年沧桑而未曾被盗,保存完整,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器物。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中国汉代考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逾两千年而不腐的一号墓轪侯夫人堪称世界奇迹;精美的漆器、彩绘,大量的丝织品和帛画、帛书,为我们了解西汉初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提供了生动的材料。《西汉孤魂: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修订版)》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在考古发掘过程和相关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间自如切换,为读者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作者岳南擅长以文学的笔法描述考古发掘过程,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有别于传统的纪实文学,被誉为“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与史海钩沉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使考古过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对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汉孤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3条)

 
 

  •   这是岳南先生的中国考古探秘丛书中的一本,主要讲述了马王堆西汉墓的发掘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及全部经过,作者写作严谨,以文学的笔法书写考古,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
  •   西汉孤魂: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记(修订版)--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好
  •   很喜欢这部书的作者,以前看过他的《风雪定陵》,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考古类型的书籍。这部书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纪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文学创造。将原本有些枯燥的考古过程讲述的津津有味。
  •   马王堆并非“马王”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地。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   内容全面 ,尤其对古今有歧义的部分,讲解的比较充分,能使读者更加准确的了解历史,对考古的时代背景也介绍的十分的全面,使我们更加的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   插图很精美,很适合我这种考古迷
  •   马王堆本身之迷是我们窥见了人类历史灿烂的文明足迹!
  •   因为去西安,所以对古代的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事推荐著名的遗迹马王堆,于是看了本书的介绍立刻就决定买了。本书内容丰富,非常厚实,作者文笔很好。喜欢
  •   暑假旅游去了定陵,所以孩子很想多点了解文物发掘
  •   看过很多关于马王堆的纪录片,也亲身看过马王堆,准备再系统的重温一遍
  •   合上书,突然想到这哪里是孤魂了,小的时候就看了与之相关的电影,现在有看了与之相关的书,只怕在我们了解历史感叹先人的同时,早就没有了孤魂。
  •   有机会要亲自去湖南看一看
  •   书非常好 很合心意
  •   仅仅读了个开头便已经放不下了,只要你喜欢,里面都有
  •   看了两遍 内容相当棒,写的很好
  •   快递太差 书都皱成什么样了
  •   不错不错,发货速度快。
  •   不错,很详实
  •   哎,还是挖早了啊~~~~~可惜了了
  •   就是书太贵了点,印刷不够紧凑
  •   书挺不错的,挺好看的。
  •   书写的非常好,值得一读
  •   还没有展开看,大致翻了一下。相信看完一定会受益匪浅
  •   一次性收全了
  •   很好看,很激动人心,看完觉得,在那个时代,不容易
  •   书写得非常好,很值得细读和回味。
  •   一个没有多少离奇曲折情节的考古事件,被作者拉成了一厚本书,不愧是著名作家。
  •   看见那么多好评才买的,结果发现除了书的质量好以外,内容非常拖沓。
  •   如果可以少一些关于那十年时期的东西就更好了,占纸张啊。
  •   古代中国,令人震惊的事真不少!
  •   还没看,给予充分的期待与肯定。
  •   给孩子喂奶之余,看得很过瘾
  •   这套书很好,我非常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