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河彼时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英]格温•拉弗拉  译者:管可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的剑桥童年和对整个家族的回忆。她不采用编年史形式、而采用主题(topic)形式撰写这份回忆录,将全部内容纳入了13个主题:1、纽纳姆庄园(达尔文的剑桥宅邸),2、理论,3、教育,4、淑女,5、体统,6、艾蒂姑姑,7、唐恩府(达尔文的乡村宅邸),8、幽灵和恐怖,9、五位叔叔,10、宗教,11、娱乐,12、服装,13、社交。
作者由于家族关系,与剑桥社会水乳交融,这是其他剑桥回忆录作者难以具备的背景。她以画家为业,称本书为“我童年世界的一个画卷”,并亲手画了数十幅插图,这是其他回忆录难以具备的特色。她生活在一个“美好的老英格兰”余韵未绝的时代,她的家族又属于上中产阶级,即英国社会的脊梁或主流,因此,她的回忆录所贯穿的那种风格、情绪、品位,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格温·拉弗拉 译者:管可秾  格温·拉弗拉,闺名格温·达尔文,是英国自然学家和进化论奠基人查尔斯·达尔文的孙女,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乔治·达尔文爵士的女儿,1885年8月26日生于剑桥,1957年2月11日逝于剑桥。她是英国知名木刻家、画家、插图家、英国木刻艺术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她和她的丈夫,法国画家雅克·拉弗拉,皆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活跃分子,与弗吉妮亚·伍尔夫、鲁珀特·布鲁克等人过从甚密。她的童年回忆录《碧河彼时》1952年出版,至今再版不息,评论界称,她的文笔和她的画笔一样机智,她的幽默和敏锐使这本书超越了绝大多数剑桥回忆录。

书籍目录

第一章序幕 第二章纽纳姆庄园 第三章理论 第四章教育 第五章淑女 第六章体统 第七章埃蒂姑姑 第八章唐恩府 第九章幽灵和恐怖 第十章五位叔叔 第十一章宗教 第十二章娱乐 第十三章服装 第十四章社交 附录:达尔文家族人物简介 译后记:格温小传及其他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883年春,我母亲莫德·迪皮伊随同她的姨妈杰布夫人,从美国来到剑桥,要在这里消夏。那年她将近二十二岁,还从来没有出过国,是个多情的可人儿,有些任性,喜欢交际,但绝不是个风流女子;事实上,她的姐妹们觉得她在青年男子面前还相当拘谨呢。她又清新又纯洁,有点清教徒的味道,再加上那副刚强的性格,显然天生就是要当女家长的。 杰布夫妇,也就是我的姨姥爷狄克和我的姨姥姥卡拉,住在剑桥后园地带南端的春田府,从他们的屋子可以望见王后绿地,再望见王后学院背后的一棵棵榆树。狄克姨父①日后会成为理查德·杰布爵士、功绩勋章获得者、下院议员、剑桥大学希腊文教授,等等等等,可是在当时,他是格拉斯哥大学的希腊文教授,为了这个教席,他还曾无奈地辞去了三一学院院士①和剑桥大学公共发言人的职位。不过,杰布夫妇只是在格拉斯哥过冬,把剑桥的屋子留下来消夏,同时怀揣一份希望,等待着肯尼迪博士②的退休,这样狄克姨父就有可能继承他的教席,当上剑桥大学的教授。这位肯尼迪博士呢,就是那个写拉丁文法的人,我们大家小时候都读得滚瓜烂熟的。谁知他连一丁点退休的打算都没有,至于他的衣钵是不是会像杰布夫妇一厢情愿的那样,传到狄克姨父的头上,那就更不靠谱了。然而,肯尼迪博士让他们苦等了十三年以后,却于1889年死掉了,狄克姨父终于迈进了他的王国。 我能够记起的最早的剑桥,一定是我母亲的剑桥印象在我眼中的一种反射,跟她在一系列朴拙的书简中描绘的画面一模一样——原来她在1883年的这个夏天,给费城的娘家人写去了一连串的尺牍。尔后过了两年我就出世了。在我心镜中的第一张剑桥画幅里,太阳永远在照耀,花园的树荫下永远有绅士淑女在闲坐,彼此之间情意缠绵。但是后来,当我拿自己的眼睛去看的时候,我看见的却是一个迥然不同的剑桥。

后记

格温1885年8月26日生于剑桥,取名格温多琳·玛丽·达尔文(Gwendoline Mary Darwin),昵称格温。她的父亲是英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乔治·达尔文;她的母亲是莫德·达尔文,美国人,闺名莫德·迪皮伊,又称玛莎·迪皮伊(Martha Du,Puy)。她的祖父,便是举世闻名的自然学家和进化论创立者查尔斯·达尔文,他已于格温出生前三年——即1882年——逝世。    格温自幼就省悟到,查尔斯·达尔文虽已逝世,但他在家族中仍然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或如她的外孙、他的曾外孙威廉·普赖尔(Willliam Pryor)所言,是“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in the room)。①随着时间的推移,查尔斯·达尔文日益成为了世人心中的“科学之神”——如果说他的进化论是和上帝分庭抗礼的话,他就更是名副其实的科学之神了。这在格温本人以及她的叔叔姑姑、兄弟姐妹身上,体现为一系列效应,只因他们是“神裔”。其中的第一效应,绝非“我爸爸是李刚”,相反,却是一种对“神谱”的闪避态度。格温在本书中写道:    只要有人提到我们的祖父,我们就感到尴尬,如同人们谈到上帝时我们感到窘迫一样。事实上,我们的祖父显然与上帝和圣诞老人属于同一个种类,唯一的区别是,凡涉及我们的祖父,我们除了尴尬以外,还会谦虚地认为,我们不应当因为我们产生了他,便主张我们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美德。诚然,拥有这样一位祖父我们确实功莫大焉,但是一个人不能骄傲,不能以此炫耀,于是我们脸红了,尴尬了,并转移了话题。①    但是他们闪避不掉查尔斯·达尔文的赫然存在,也闪避不掉他的巨大而无形的影响—一他们被章鱼抓住了基因。无怪乎查尔斯·达尔文的五个存活下来的儿子当中,倒有四个也像他本人一样,毕业于剑桥大学,那就是威廉、乔治、弗朗西斯和霍勒斯,其中,乔治和弗朗西斯终生都在剑桥大学工作,霍勒斯还当上了剑桥市长。这些达尔文们在剑桥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家族,尤其是,他们又和韦奇伍德(Wedgwood,即格温的外祖家)、凯恩斯(Keynes)、康福德(Cornford)、高尔顿(Galton)、塞奇威克(Sedgwick)、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等家族联姻,组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大“氏族”,终至成为一种醒目的剑桥现象。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碧河彼时》是一本从头到尾充满惊喜的书。……拉弗拉夫人绝未浪得达尔文的虚名。……    你会觉得这正是描述童年自我和家庭场景的最恰当手法。作者的幽默极富感染力;书中的人物既可敬又滑稽,是一群永恒的人类。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拉弗拉夫人的文笔和她的画笔一样机智。……她的幽默和敏锐使这本书超越了绝大多数剑桥回忆录。……最重要的是,《碧河彼时》的基调是一种深情的爱。    ——《剑桥评论》    这本书有力地唤回了一个逝去的昔日世界,连同它的道德观和优雅风度。……极其个人化,同时又惊人地冷静和客观。    ——《泰晤士报》    一本快乐的书,将给无数读者带来无限喜悦。    ——《观众》    一本有魔力的书。    ——《每日电讯报》    本书将无可置疑地成为经典。    ——《潘趣》    我从未读过比这更有趣的童年回忆录。    ——评论家雷蒙德·莫蒂默    毫无疑问,这是坊间最可爱、最幽默、最难忘的一部童年回忆录。    ——评论家丹尼尔·乔治

编辑推荐

《碧河彼时:我的剑桥童年》是作者格温·拉弗拉对自己的剑桥童年和对整个家族的回忆。她不采用编年史形式、而采用主题(topic)形式撰写这份回忆录,将全部内容纳入了13个主题:1、纽纳姆庄园(达尔文的剑桥宅邸),2、理论,3、教育,4、淑女,5、体统,6、艾蒂姑姑,7、唐恩府(达尔文的乡村宅邸),8、幽灵和恐怖,9、五位叔叔,10、宗教,11、娱乐,12、服装,13、社交。

名人推荐

我从未读过比这更有趣的童年回忆录。 ——评论家 雷蒙德·莫蒂默 毫无疑问,这是坊间最可爱、最幽默、最难忘的一部童年回忆录。 ——评论家 丹尼尔·乔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碧河彼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   非常有趣,有趣到以我平常读书几倍的速度看完了它。既有史料价值,又见社会习俗,同时语言诙谐风趣。当然,译者功不可没。
  •   对父母的各种神吐槽,实在太有趣了,没有良好的修养、宽阔的胸襟是写不出来的
  •   这本书拿到后感觉很舒服,外表很好,从质量来看不错。里面的内容很带动我进去。一定推荐给朋友。
  •     
      奉行自由主义的大不列颠,永远将“自由”供奉在“平等”之前,所以“红眼病”发病率不高,“势利眼”十分常见,“成功人士”走到哪里,都会受人青睐,其结果,是等级梯次井然有序,价值观念相对保守。以剑桥各学院的中心草坪来说,祖制规定,唯有院长和教授方有资格潇洒地斜行穿越,他们目不斜视、趾高气昂、袍子内虎虎生风。因此,当可怜的查尔斯经受严酷的考验——伙伴们把他的帽子扔到三一学院的大草坪上,看他敢不敢走上草坪去把它捡回来——他不免内心挣扎,在学院的“神圣草坪”上行走,几乎是每一个“剑桥孩子”能够犯下的最严重罪行。鼓起勇气,查尔斯走上了草坪,“并没有因此死掉”。事过五十年,查尔斯自己成了剑桥大学基督学院院长、英国物理学会会长、“曼哈顿计划”的英方负责人。若不是他姐姐格温写了一本回忆童年剑桥生活的小书,这个小小的反叛事迹估计永远不为人所知。
      
      格温·拉弗拉(Gwen Raverat,1885-1957),英国著名木刻家、画家、插图家,布鲁姆斯伯里小圈子的活跃成员。她的弟弟查尔斯不过是常青书香门第中的一个“合格产品”,她的爷爷查尔斯·达尔文自不待言,她的父亲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一个叔叔是剑桥基督学院院士、植物学家,又一个叔叔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还有一个叔叔干脆就是剑桥市市长。不仅如此,格温的外祖母出身于瓷器世家韦奇伍德(Wedgwood),历经三代,通过复杂的联姻,达尔文、韦奇伍德、凯恩斯(Keynes)、康福德(Cornford)、高尔顿(Galton)、塞奇威克(Sedgwick)、沃恩·威廉斯(Vaughn William)等家族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大氏族,“会长”和“主席”多如雨后的蘑菇,“院士”和“爵士”平凡如下午茶的“死空”,其特权知识精英的氛围甚至被誉为剑桥的一个“现象”。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有将近七十年的光景,英格兰的中产阶级禁锢在一个虚幻又虚伪的大堡垒中,体统方面的条条框框使当时的生活过分复杂。格温写到,定期举办一轮正式晚宴是剑桥的重要活动,客人的座次按外交礼节安排:首先是各学院院长,兼任校长的那位院长居先;其他院长按学院的创建日期依次排列,院长之后是诸位皇家教授,以学科为序,神学居先;然后是其他教授,以其教席的创立日期为序。主人们很难应付那复杂的局面,譬如希伯来文教授和希腊文教授的教席设立于同一年,那么哪一位优先?关键在于,“有些知识显贵对自己的权利非常敏感,他们的夫人甚至更容易被冒犯。”
      
      格温的《碧河彼时》(Period Piece: The Cambridge Childhood)出版于1952年,一版再版,是诸多剑桥回忆录中特别耀眼的一本。归根结底,她非但不“势利眼”,且颇为离经叛道——她从少时下定决心:“永生永世不做淑女”。熟悉剑桥学术世系的读者,估计会被书中不经意提及的一个个鼎鼎大名闪瞎了双眼,而她调侃地说:“我小时候一定见过许多伟人,但是其中大多数人在我眼里索然寡味。”她写尽了剑桥的糗事、轶事、荒唐事,也写尽了自家的趣事、囧事、疯狂事。特别是她的父母和五位叔叔,个性分明、心思单纯,就像是从狄更斯的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令人一见难忘。至于她笔下的自己,胖,暴躁,顽皮,想象力惊人,完全无法忍受宗教、舞蹈课、紧身衣和社交,却拥有令人击节的“英式幽默”。
      
      最令人赞叹的是,写此书时,格温已经临近生命的终点,但她依然记得自己的“少时心态”。说到底,此书的有趣之处,也在于叙述者的那双“天真之眼”——不世故、不功利、天真懵懂、有时却又锐不可当。当八卦和毒舌包上了天真的糖衣,八卦和毒舌就在“童言无忌”的掩护下获得了“合法性”。喜欢英国文学中讴歌童真一脉的读者,自然是甘之如饴。而喜欢怪阿姨、怪蜀黍、说真话的小丑的读者,糖衣下还藏着炮弹呐。
      
      在书中,女主人公的快乐可能没心没肺,譬如独爱夏季的暴雨:“洪水是我们的一大快乐之源。洪水逼近时,我们每小时到船库的台阶上看一次水位,水位一下降就感到悲伤。”她的恐惧可能小题大做,比如遇见任何一头哪怕最老迈、最温和的母牛,也需把嘴唇死死地抿进去,不是说红色会激怒公牛嘛。她直言不讳: “穷人总让我害怕。即使善良的穷人也很可怕。” 她出人意料,居然送给一位新寡的太太一句“有益的进言”:“没关系,你很快也会死的”。她对大人的情事感到不可理解,一次,碰巧看到一位叔叔在背人处亲吻自己的妻子,她恶心得要命,“这位叔叔,一个如此温良、恬静、体面的男子,居然钟爱自己的妻子,而且钟爱到了要在大厅里吻她的程度!”她还有自己犀利的人生观:“从我最早的孩提时代起,我就明白做好人不得好报。做好人只是为好而好,你或许喜欢做,或许不喜欢。那句关于恶人如同青翠的月桂树一般繁茂的诗,是咔哒一下扣动我心扉的最早文本之一。上帝既不善良也不慈悲,充其量他是心不在焉;世界很美好,但也很无情。”⋯⋯这些让读者时时笑出声来的“小段子”,已经超越了剑桥的伟人谱和所有那些循规蹈矩的劳什子,在某种意义上,她是写出了很多人的“人生彼时”,如此直率,如此纯真,而且,以如此直截了当的方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