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传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郑大华  页数:474  
Tag标签:无  

前言

  张君劢(1887—1969),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之 久,在许多方面发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但在他死后多年,却一直没有人对 他一生的思想活动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郑大华同 志所著《张君劢传》,填补了这块空白,这是大陆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张君 劢的传记著作,相信它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张君劢既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又是一位学者和思想家。他早在清朝末年,就积极参加当时一度蓬勃发展的立宪活动,是梁启超得力的追随者之一。民国建立后,在政党活动中,护国战争中,均继续追随梁启超。至梁启超去 世后,张始独立发表政治主张,组织政党,奔走宪政。他是国家社会党和民 主社会党的创立人和主要领袖。张氏于政治,最中心的主张是实行宪政。他坚决反对中国共产党,同时 也不断批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专制统治,带有明显的中间派的特点。张氏于政治活动之间歇,复致力于文化学术。他颇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欧美兴起的一派保守主义思想家的影响,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持批评态 度,曾发起著名的人生观问题的论战(即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在文化学术 领域里,张氏也带有中间派的特点。他既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唯物史观,也反对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同时他也与复古主义的保守势力有一定距离。他 于旧学植有根底,而不囿于旧学,于西方文化颇有了解,而并不热心西化。可谓亦中亦西,不今不古,思想复杂,多元易变。张氏先以投身政治登上历史舞台,相继从事立宪救国,政党救国,晚年 则致力于文化复兴运动,以推展新儒家为职志。所有这些活动,都不曾取得 具体的成功,但其有形无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张氏在政治上与文化学术上得中间性和复杂性,常常两面不讨好,这使 他在近现代的中国,不足成为一代风骚的领袖人物。这大概也是长时期较少 有人对他做全面研究的一个原因。人们都承认,中国社会是两头小,中间大。然而这个比重居大的“中间 社会”,却最没有力量。这才是中国社会的特点所在。中间社会之所以没有 力量,是因为小生产的社会基础,无法形成统一的势力。当极权高压时,它 们像沙石一样沉于水底,水面上即使波涛汹涌,也难以见到它们的踪影。当 极权松懈或趋于崩解时,代表中间社会的小党派、小团体则遍地林立,但却 难得有维持长久者。它们往往只有表面上的独立性。这个散漫的、多变的中间社会,人们至今研究得太少,为了更清楚地认 识历史,了解国情,这种研究我以为是不可少的。这种研究自然可以从各种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切入,但比较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中间社会的一些 代表人物,可能是较容易人手的途径之一。大华同志的这本书,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张君劢的传记著作,除了利用 海内外已见的研究成果外,在许多问题上,都向前推进一步。由于种种原因,海内外研究张君劢的著述,长时期来都不免有所偏颇,或有所忌讳,许多 问题难以做到深入的和客观的研究与评述。读者可以看到,本书对于张氏的 文化思想、宪政思想、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以及主稿《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等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讨论和分析评述。不管这些分析评述能否为大家所 认同,但不能不承认,作者的研究是更加深入,态度更加客观,议论更加平 实了。此外,关于人生观的论战的分析评述也超越了从前一边倒的评论,而 力图客观检讨双方的论点,揭示此一论争的思想意义。本书材料相当丰富,就笔者所见而言,作者在占有材料方面确是超过了 前人。这是此书取得成功的主要前提。同时在写法上,作者能抓住张氏一生 思想活动的主要线索,采取“一以贯之”的手法,将其思想、言论、著述与 活动融为一体,读来顺畅、自然,步步有关联,层层有深入,极具整体性和 历史感,堪称是一部成功的传记著作。大华同志,治学十分勤奋。自1990年来近代史所与我共事,二十多年来,已成书多种,颇得海内外好评。至今仍自我砥砺,不尝稍懈,这是学者最 宝贵的精神。我对他唯一的希望是注意节奏,以爱惜身体;加意沉潜,以更 求专精。

内容概要

他曾热情介绍过俄国十月革命,“苏维埃”一词就是他首先翻译使用的,但后来又坚决反对中国走苏俄道路;
他被国民党绑架和软禁过两年,又曾是蒋介石的座上客;

他曾与共产党有过很不错的关系,61岁生日时周恩来送过他一块“民主之寿”的寿匾,但1948年又被毛泽东宣布为最后一名头等战犯……
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简直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作者简介

  郑大华,湖南永顺县人。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民国思想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中国近代思想史专著14部,合著3部,译著5部(合译),点校整理资料9种13册,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在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启蒙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晚清思想、民国思想、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以及梁漱溟、联君劢、包世臣等思想人物多个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主要著作:《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中国历史思想家-包世臣》《中国历代思想家·马一浮》《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传》《张君劢传》《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晚清思想史》《民国思想史论》《民国思想家论》《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等。译著:《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同治中兴》(合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等。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十字街头(1887—1918)
 1早年生活
“小军师”
广方言馆的优秀生
少年登科
被南京高等学校除名
任教明德学校
 2留学日本
入早稻田大学
摘译穆勒《代议政治论》
论今后民党之进行
参加立宪活动
 3从联袁到反袁
洋翰林
进言梁启超:联络袁世凯
“另造一个大的政党”
袁政府之十大罪
 4欧战的旁观者
入柏林大学读博士
留在德国观察欧战
战争的启迪
放弃学位回国讨袁
 5参战风波
《联邦十不可论》
卷入府院之争
北洋军阀斗争的牺牲品
消沉中的反思:治国先治己
第二章 欧游新观感(1919—1921)
 1航向“学问国”
随梁启超游历欧洲
师从倭伊铿
介绍倭氏学说的第一人
 2关于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中国应实行社会主义
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
  ……
第三章 讲学与办法(1922-1929)
第四章 内忧外患中的选择(1930-1937)
第五章 投身制高点与建国主张(1937-1940)
第六章 致力于民主宪政运动(1940-1945)
第七章 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上)(1946-1949)
第八章 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下)(1946-1949)
第九章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50-1969)
结语 病逝旧金山
再版后记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少年登科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在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震荡和八国联 军入侵之打击后,开始宣布实行所谓“新政”,改革官制,奖励工商,编练 新军,废除八股,科举改试策论,进行学制改革。学制改革给不太会做八股 文,但学过做策论的张君劢提供了进身之机。1902年,他参加宝山县县试,取中秀才。和张君劢一起参加县试,并考取秀才的还有他的弟弟张公权。他的父亲 对他们这次参加县试十分重视,亲自带他们到上海赶考。考毕,父子三人同 乘一条小船回宝山家,在船上父亲询问君劢和公权的考试情况。张君劢如实 作了回答,父亲觉得他考得不错,录取没有问题,便对他夸奖了一番。当问 到张公权时,张公权回答说把题目做反了,录取没有希望。父亲一听就火了,便开口大骂,骂张公权没出息,没头脑,骂得张公权连头都不敢抬。正骂 之中,留在上海看榜的家人,在岸上大叫着跑来,说中了。因距离太远听不 清,以为是张君劢一人中了。及至停船一问,兄弟二人都中了。父亲这才转 骂为笑,张公权也才将头抬起来。那一年张君劢17岁,张公权14岁。翌年春,马良(字相伯)在上海徐家汇创办的震旦学院首次招生。此学 院的宗旨是招收具有一定国学根底或科举出身之士,用速成的方法,教拉丁、英、法、德文,以培养中国的翻译人才。当时梁启超在日本主编的《新民 丛报》不仅刊登了该学院的招生启事,还刊登了梁写的《祝震旦学院之前途》一文。梁启超在是文中指出:“士生今日,不通欧洲任一国语言文字者,几不可以人类齿。”而要通欧洲任何一国语言文字,又必须追根溯源,先学 拉丁文字,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学问更有根底。张君劢在《新民丛报》上看 到了震旦学院的招生启事和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 梁启超明确宣布:“中国之有学术,自震旦学院始。”于是他决定入震旦学 院学习。尽管震旦学院的学费高得惊人,每半年要缴一百多两银子,张君劢 还是想方设法凑足了数额。据他后来回忆,震旦学院的功课与广方言馆的功 课完全不同,读的全是拉丁文。马相伯的课也教得特别快,一星期就讲完了 一厚册。接着由其他老师讲西洋哲学和罗马将军泰西多斯的《法国战记》等 书。开始时他感到很吃力,常常赶不上功课,好在那时的老师都很有耐心,随问随答,经过一段时间,他才勉强能跟上授课的进度。当时和他同学的还 有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革命党人、国民党元老马君武。④ 张君劢在震旦学院学了一个学期,第二个学期,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一 百多两银子的学费,他只好中途退学,转入收费不高的南京高等学校学习。被南京高等学校除名 张君劢在南京高等学校学习不及一年,就因参加拒俄爱国运动被校方勒 令退学。先是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派遣侵略军占领了我国东北。由于中国 人民的坚决反对以及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牵制,迫使沙俄不得不于1902年4 月与清政府签订《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在一年半内分两期撤出。但沙俄根本没有从中国撤军的诚意。第一期(1902年10月)仅把辽西俄军 集中到中东铁路沿线,第二期(1903年4月)将要到期时,便提出俄国在东 北三省享有各项特权的七项无理要求,作为撤军的交换条件,为俄军长期霸 占东北制造借口。消息传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上海、北京、武 汉等地的爱国人士和广大学生纷纷举行集会,或罢课示威,抗议沙俄的侵略 罪行。留日学生尤为激昂,召开了有500多人参加的抗俄大会,会上一致决 议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名为“学生军”),很快就有200多人报名参 加,其中有12名女生愿意担任随军护士。义勇队在队长蓝天蔚的率领下,每 日操练不懈,并派代表回国活动,要求清政府出兵抗俄,学生军愿做先锋,表示要“为火炮之引线,唤起国民铁血之气节”②。本来拒俄运动从性质上来说,仅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并没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学生军规则》明确规定,学生军以“拒俄”为目的,其性质是“代表国民公愤”,“担荷主战任务”的爱国团体,甚至表示“在政府统治之 下”以抗俄人。③但腐败的清王朝则将学生的爱国行为视为庚子年间唐才常 的“自立军之役”。拒俄义勇队刚刚成立,清驻日公使蔡钧即电告清廷和两 江总督,称“东京留学生结义勇队,计有二百余人,名为拒俄,实则革命,现已奔赴内地,务饬各州县严密查拿”。他同时勾结日本当局强令解散义勇 队,禁止留学生练习兵操。清廷得电,如临大敌,立刻急电各省督抚,对回 国义勇队队员“不得妄为姑息”,“随时获到,就地正法”。①于是,沿海 各省“钩党结狱,缇骑四起”,捕杀、迫害回国义勇队员和其他爱国人士。当时,年轻的张君劢在爱国激情的驱使下,也积极报名参加了上海学生为响 应留日学生的爱国行动而组织的义勇队。此事不久即为南京高等学校当局侦 知。校方便以此为由将张君劢除名,并将他交给地方“严加管束”。张君劢 也因此而结束了他在国内的求学生涯。任教明德学校 从南京高等学校退学后,张君劢在故里未呆多久,即经友人介绍,去了 湖南,任长沙明德学校的英文教员。在这里他结识了留日回国学生、后来与 孙中山并称的革命党人黄兴。黄兴是1902年5月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 本留学的,1903年夏天受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的派遣回到故乡长沙秘密从 事革命活动。他当时也在明德学校教书。张君劢在明德学校只教了两个月,便应常德知府、宝山县人朱其珍的邀请,前往常德师范学堂任教。张君劢上 课,不仅仅给学生讲解课文,传授知识,而且还经常抨击时政,议论国内外 大事。每讲到列强如何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危险时,他语调悲愤 激昂,闻者无不动容。据说,有一次学生殷士奇等人听到悲愤处,竟嚎啕大 哭,晕倒在地。1905年冬学期结束,张君劢辞去了在湖南的教席,带着两年问结余下来 的400多元薪俸,回到了故乡嘉定。张君劢这次回故乡是遵父母之命与元配 夫人沈氏完婚的。第二年春天,按旧的习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但蜜月尚未 度完,他就告别了父母和新娘,到日本留学去了。P5-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君劢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算新版,只是再版,但这个也还不错,张君劢值得研究,本书是中国集大成之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