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全集(全三册)

出版时间:1977-9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清] 王琦 注,李长路 点校,趙威 点校  页数:1694  字数:95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李太白全集目录
卷之一 古赋八首
大鹏赋
拟恨赋
惜*春赋
愁阳春赋
非清秋赋
剑阁赋
明堂赋
大猎赋
卷之二 古计五十九首
古*五十九首
卷之三
乐府三十首
远别离
公无渡河
蜀道*
梁甫呤
乌夜啼
乌棲曲
战城南
将进洒
行行且游猎篇
飞龙引二首
天马歌
行路*三首
长相思
上留田行
春日行
前有樽洒行二首
夜坐呤
野田黄雀行
箜篌谣
雉朝飞
上雲樂
夷则格上白舄拂舞*
日出入行
胡无人
北风行
侠客行
卷之四 樂府三十七首
关山月
独漉篇
登漉篇
登高丘而望远海
……
卷之四 樂府三十七首
卷之五 樂府四十四首
卷之六 樂府三十八首
卷之七 古近体诗共二十八首
卷之八 古近体诗共五十三首
卷之九 古近体诗共四十三首
卷之十 古近体诗共二十四首
卷之十一 古近体诗共三十二首
卷之十二 古近体诗共二十五首
卷之十三 古近体诗共二十五首
卷之十四 古近体诗共二十六首
卷之十五 古近体诗共三十五首
卷之十六 古代体诗共二十一首
卷之十七 古代体诗共四十四首
卷之十八 古代体诗共四十五首
卷之十九 古近体诗共三十二首
卷之二十 古近体诗共六十首
卷之二十一 古近体诗共三十六首
卷之二十二 古近代体诗共五十八首
卷之二十三 古近代体诗共四十七首
卷之二十四 古近代体诗共六十五首
卷之二十五 古近代体诗共九十首
卷之二十六 表书共九首
卷之二十七 序文二十首
卷之二十八 记颂*共二十首
卷之二十九 铭碑祭文共九首
卷之三十 诗文拾遗共五十七首
卷之三十一 附录一
卷之三十二 附录二
卷之三十三 附录三

作者简介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坎坷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一位文学大家。起伏跌宕中的江淹把自己无限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    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似乎达到了顶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绝唱。  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建平王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  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善于拟古是江淹诗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几可乱真。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努力学习古人的作品,确使他摆脱了一些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  在江淹诗歌中,有一部分为乐府歌辞。江淹的乐府歌辞在南朝中虽不能技压群雄,也算得是上乘之作。  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同时,江淹还因独享汉语中两个成语——“梦笔生花”和“江郎才尽”,而名垂千古。   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来当县官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当地人称 为“梦笔生花”。和“梦笔生花”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传说他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他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 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 。时人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萧道成代宋自立,江淹被任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江淹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  江淹为官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远见卓识。宋顺帝升明初年,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时,荆州刺史沈攸之兴乱,萧道成问江淹说:“天下纷纷作乱,您说怎么办?”江淹满腹韬略,侃侃而谈,纵论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造反,率叛军围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败,众皆服江淹有远见。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士族官僚对他并没有看好,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却脱去官服,投奔萧衍。后萧衍称帝,江淹得到重用。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少帝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  梁天监四年(505),江淹去世,葬在故里江集村东北约六公里处(今民权县李堂乡岳庄村西),梁武帝为素服举哀,谥曰“宪”。  《梁书》、《南史》有传。  作品有:  齐藉田乐歌二首   迎送神升歌   羽銮从动。金驾时游。教腾义镜。乐缀前修。率先丹耦。躬遵绿畴。灵之圣之。岁殷泽柔。   飨神歌   琼斝既饰。绣簋以陈。方燮嘉积。永毓宵民。   ————————————————————————————————————————————————————————————————————————————————  牲出入歌   祝详史具。礼备乐荐。有牲在陈。有鼓在县。腾烛象星。奔水类电。郊燎夙戒。駜彼乘駽。以伺质明。以伫神宴。   荐豆呈毛血歌辞   时恭时祀。有物有则。伊我上圣。实抱明德。牺象交陈。郁尊四塞。黍惟嘉谷。酒惟玄默。荐通苍祇。庆樿黎黑。愿灵之降。祚家佑国。   奏宣列之乐歌舞   殷崇配天。周尊明祀。瑞合汾阴。庆同泰畤。青幕云舒。丹殿霞起。二曜惟新。五精告始。于以享之。景福是履。   齐凤皇衔书伎辞   皇齐启运从瑶玑。灵凤衔书集紫微。和乐既洽神所依。超商卷夏耀英辉。永世寿昌声华飞。   铜爵妓   武皇去金阁。英威长寂寞。雄剑顿无光。杂佩亦销烁。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清夜何湛湛。孤烛映兰幕。抚影怆无从。惟怀忧不薄。瑶色行应罢。红芳几为乐。徒登歌舞台。终成蝼蚁郭。   采菱曲   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参差万叶下。泛漾百流前。高彩隘通壑。香氛丽广川。歌出棹女曲。儛入江南弦。乘鼋非逐俗。驾鲤乃怀仙。众美信如此。无恨在清泉。   侍始安王石头城诗   绪官承盛世。逢恩侍英王。结剑从深景。抚袖逐曾光。暮情郁无已。流望在川阳。平原忽超远。参差见南湘。何如塞北阴。云鸿尽来鸿。擥镜照愁色。徒坐引忧方。山中如未夕。无使桂叶伤。   从征虏始安王道中诗   乘笏从帷幕。仄身豫休明。君子未获晏。小人亦自营。结轩首凉野。驱马傃寒城。容裔还乡棹。逶迤去国旌。山气亘百里。山色与云平。乔松日夜竦。红霞旦夕生。徒惭恩厚槩。空抱春施名。仰愿光威远。岁晏返柴荆。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峯诗   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中坐瞰蜿虹。俛伏视流星。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日落长沙渚。曾阴万里生。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旍。   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诗   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荆。敛袵依光采。端笏奉仁明。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江甸知礼富。汉渚闻教清。君王澹以思。树羽望楚城。年积衣剑灭。地远宫馆平。锦帐终寂寞。彩瑟秘音英。丹沙信难学。黄金不可成。迁化每如兹。安用贵空名。流岩惨中怀。凝意方自惊。愿借若木景。长照忧人情。   望荆山诗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岁晏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步桐台诗   客子畏霜雪。忧至竟悠哉。绮帷生网罗。宝刀积尘埃。思君出汉北。鞍马登楚台。岁彩合云光。平原秋色来。寂听积空意。凝望信长怀。蕙芬自有美。光景讵徘徊。山中忽缓驾。暮雪将盈阶。   秋至怀归诗   怅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   南国多异山。杂树共冬荣。潺湲夕涧急。嘈嘈晨鹍鸣。石林上参错。流沫下纵横。松气鉴青蔼。霞光铄丹英。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结友爱远岳。采药好长生。当畏佳人晚。秋兰伤紫堂。海外果可学。岁暮诵仙经。   赤亭渚诗   吴江泛丘墟。饶桂复多枫。水夕潮波黑。日暮精气红。路长寒光尽。鸟鸣秋草穷。瑶水虽未合。珠霜窃过中。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一伤千里极。独望淮海风。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   渡泉峤出诸山之顶诗   岑崟蔽日月。左右信艰哉。万壑共驰骛。百谷争往来。鹰隼既厉翼。蛟鱼亦曝鳃。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伏波未能凿。楼船不敢开。百年积流水。千岁生青苔。行行讵半景。余马以长怀。南方天炎火。魂兮可归来。   迁阳亭诗   擥泪访亭侯。兹地乃闽城。万古通汉使。千载连吴兵。瑶磵敻崭崒。铜山郁纵横。方水埋金雘。圆岸伏丹琼。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桂枝空命折。烟气坐自惊。剑径羞前检。岷山惭旧名。伊年从霜露。仆御复孤征。楚客心命绝。一愿闻越声。   游黄蘖山诗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还故园诗   汉臣泣长沙。楚客悲辰阳。古今虽不举。兹理亦宜伤。山中信寂寥。孤景吟空堂。北地三变露。南檐再逢霜。窃值寰海辟。仄见圭纬昌。浮云抱山川。游子御故乡。遽发桃花渚。适宿春风场。红草涵电色。绿树铄烟光。高歌傃关国。微叹依笙篁。请学碧灵草。终岁自芬芳。   刘仆射东山集诗   萧萧云色滋。惟爱起长思。乔木啸山曲。征鸟怨水湄。共惜玉樽暮。愿是光阴迟。绅裳视绝云。行意方此时。诵饰江皋驾。终从海滨诗。   陆东海谯山集诗   杳杳长役思。思来使情浓。恒忌光氛度。藉蕙望春红。青莎被海月。朱华冒水松。轻风暧长岳。雄虹赫远峯。日暮崦嵫谷。参差彩云重。永愿白沙渚。游衍遂相从。丹山有琴瑟。不为忧伤容。   无锡县历山集诗   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风年。窃悲杜蘅暮。擥涕吊空山。落叶下楚水。别鹤噪吴田。岚气阴不极。日色半亏天。酒至情萧瑟。凭樽还惘然。一闻清琴奏。歔泣方留连。况乃客子念。直置丝竹间。   外兵舅夜集诗   丹林一叶旧。碧草从此空。烟光拂夜色。华舟荡秋风。敛意怅何已。极望情思中。瑶澜寂以晏。若采能几终。暮心亦谁寄。江皋桂有丛。   贻袁常侍诗   昔我别楚水。秋月丽秋天。今君客吴坂。春色缥春泉。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烟。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涉江竟何望。留滞空采莲。驻情光气下。凝怨琴瑟前。珠内性明润。兰玉好芳坚。不以宿昔岨。怀愧期暮年。   古意报袁功曹诗   从军出陇北。长望阴山云。泾渭各异流。恩情于此分。故人赠宝剑。镂以瑶华文。一言凤独立。再说鸾无羣。何得晨风起。悠哉凌也翠氛。黄鹄去千里。垂涕为报君。   寄丘三公诗   昔我学冠剑。逢君在三川。何意风雨激。一诀异东西。菊秀空应夺。兰芳几时坚。常恐握手毕。黯如光绝天。安得明月珠。擥涕寄吴山。   卧疾怨别刘长史诗   四时煎日夜。玉露催紫荣。始怀走及叹。春意秋方惊。凉草散萤色。衰树敛蝉声。凭景魂且谧。卧堂怨巳生。承君客江潭。先愁鸿雁鸣。吴山饶离袂。楚水多别情。金坚碧不灭。桂华兰有英。无辍代上朝。岂惜镜中明。但见一叶落。哀恨方未平。   应刘豫章别诗   清尘播峤岫。远□被修□。□□□□代。高行乃厉天。俗态擥明懋。散□□才贤。裂□□□□。分□□尧甸。于时秋永永。江汉起残烟。猎猎风剪树。飒飒露伤莲。霞出海中云。水发江上泉。浸淫泉怀浦。泛滥云辞山。洲渚一扬袂。殒意元气前。愿效卷施草。春华冬复坚。   灯夜和殷长史诗   冬尽彩叶暮。金石亦怀伤。冰鳞不能起。水鸟望川梁。客子仿永夜。寂寞幽意长。卧歇丹丘采。坐失曾泉光。结眉惨成虑。销忧非羽觞。此心冀可缓。清芷在沅湘。   赠炼丹法和殷长史诗   琴高游会稽。灵变竟不还。不还有长意。长意希童颜。身识本烂熳。光曜不可攀。方验参同契。金灶炼神丹。顿舍心知爱。永却平生欢。玉牒裁可卷。珠蘂不盈箪。譬如明月色。流采映岁寒。一待黄冶就。青芬迟孤鸾。   从萧骠骑新亭诗   鲵妖毁玉度。虹气岨王猷。上宰轸灵略。宏威肃广谋。绵崄冒戈堞。乘峤架烽楼。燕兵歌越水。代马思吴州。金笳夜一远。明月信悠悠。云色被江发。烟光带海浮。开襟夹苍宇。拓远局溟洲。折日承丹谷。总驾临青丘。仄待飚雾晏。方从畎壑游。   惜晚春应刘秘书诗   烟景抱空意。蘅杜缀幽心。心忧望碧叶。涵影顾青林。风光多树色。露华翻蕙阴。水苔方下蔓。石萝日上寻。霞衣已具带。仙冠不持簪。徒为多委郁。精魄还自临。始获琼歌赠。一点重如金。山中有杂桂。玉沥乃共斟。   秋夕纳凉奉和刑狱舅诗   萧条晚秋景。旻云承景斜。虚堂起青霭。崦嵫生暮霞。空居寂以欷。左右自幽歌。骑星谢屐尾。濯发惭阳阿。年歇玄圃璧。岁减天津泿。金箫哀夜长。瑶琴怨暮多。四时通信黯。春风日夜过。楚水徒有兰。忧至竟如何。   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诗   白露掩江皋。青满平地芜。长夜亦何际。衔思久踟蹰。企余重兰贝。清才富金瑜。独艳始东山。擅丽终西都。云精无永滞。水碧岂雁濡。属我兹景半。赏尔若光初。折麻异离羣。纫蕙非索居。频赠既雅歌。还怀谅短书。   冬尽难离和丘长史诗   闲居深怅怅。飔寒拂中闺。宝礼自千里。缣书果君题。山川吐幽气。云景抱长怀。兹别亦为远。潮澜郁东西。汀皋日惨色。桂闇猿方啼。擥意谁侘憏。屑涕在心乖。杜蘅念无沫。石兰终不暌。冀总岁暮驾。游衍苍山蹊。   池上酬刘记室诗   戚戚忧可结。结忧视春暮。紫荷渐曲池。泉兰覆径路。葱蒨亘华堂。葐蒀杂绮树。为此久伫立。容易光阴度。水馆次文羽。山叶下暝露。怀赏入旧襟。悦物览新赋。惜我无雕文。报章惭复素。   吴中礼石佛诗   幻生太浮诡。长思多沉疑。疑思不惭照。诡生宁尽时。敬承积劫下。金光铄海湄。火宅敛焚炭。药草匝惠滋。常愿乐此道。诵经空山坻。禅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轩骑久已诀。亲爱不留迟。忧伤漫漫情。灵意终不淄。誓寻青莲果。永入梵庭期。   采石上菖蒲诗   瑶琴久芜没。金镜废不看。不见空闺里。纵横愁思端。缓步遵汀渚。扬枻泛春澜。电至烟流绮。水绿桂涵丹。凭酒竟未悦。半景方自叹。每为忧见及。杜若讵能宽。冀采石上草。得以驻余颜。赤鲤傥可乘。云雾不复还。   就谢主簿宿诗   季月寒气重。滋兰错无芳。北风漂夜色。河凝暠如霜。怅哉心神晚。烛灭此深堂。芰衣如可赠。宁湿岨云梁。   无锡舅相送衔涕别诗   心远路已迥。意满辞未陈。曾风漂别盖。北云竦征人。杯酒怜岁暮。志气非上春。若无孤鸟还。沥泣何所因。   当春四韵同□左丞诗   雷萌山中草。云煦江上花。流烟漾璇景。轻风泛凌霞。我有幽兰念。衔意瞩里斜。友人殊未还。独慰檐前华。   ————————————————————————————————————————————————————————————————————————————————  感春冰遥和谢中书诗二首   一   江皋桐始华。敛衣望边亭。平原何寂寂。岛暮兰紫茎。芬披好草合。流烂新光生。冰雪徒皦洁。此焉空守贞。   二  暮意歌上眷。怅哉望佳人。擥洲之宿莽。命为瑶桂因。观书术不变。学古道恒真。若作商山客。寄谢丹水滨。   ————————————————————————————————————————————————————————————————————————————————  咏美人春游诗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征怨诗   荡子从征久。凤楼箫管闲。独枕凋云鬓。孤灯损玉颜。何日边尘净。庭前征马还。   侍始安石头城   开局遶天邑。襟邑抱尊华。   ————————————————————————————————————————————————————————————————————————————————

书籍目录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卷之十一
卷之十二
卷之十三
卷之十四
卷之十五
卷之十六
卷之十七
卷之十八
卷之十九
卷之二十
卷之二十一
卷之二十二
卷之二十三
卷之二十四
卷之二十五
卷之二十六
卷之二十七
卷之二十八
卷之二十九
卷之三十
卷之三十一
卷之三十二
卷之三十三
卷之三十四
卷之三十五
卷之三十六
序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

编辑推荐

《李太白全集》(上中下)(新)中李白一生的活动、虽然有隐居、任俠、求仙,但从他年轻时的[遍千诸侯]到年老时的[请纓],都是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热爱祖国。[济苍生],[安社稷]是他一生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太白全集(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诗仙的诗
  •   质量很好,李白的值得读
  •   李太白全集
  •   李太白集
  •   李太白全集(套装上中下册)
  •   李白大神的书,没的说!
  •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李太白全集
  •   印刷质量不好,书很好
  •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大都是赞美祖国的美好山河,风土人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就像是身处在桃花源中。他的大胆,桀骜不驯,让我敬佩,他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让杨贵妃为他磨墨,这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可是李白却做了,而且还那么理所当然。他的潇洒,才华横溢,让我折服,他的流传至今的一篇篇诗歌,是我们大家的精神食粮。
  •     读《李太白全集》随想
      
      前些年,有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的书借李白火了一阵,以“古惑仔精神”猛赞李白。李白做梦也想不到千年之后会有人把他比作小混混。
      读完《李太白全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李白驳杂的思想。龚自珍在《最录李白集》对李白的阐释就能充分展现李白驳杂的思想内容:“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李白思想首当其冲的当属儒家入世济时思乡,他渴望建功立业,喊出了“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的心声。同时,李白又是受道家和道教思乡影响很深的,寻仙求道可谓贯穿了李白的一生。儒家主入世,道家主出世,两种完全对立的思想却统一在了李白身上。李白以“功成身退”来化解了这样的矛盾,他想象着自己能够先成就自身的功与名,然后再出世,放浪于江海。可是现实却并不等同于理想,李白在得罪了朝廷重臣之后,便被玄宗赐金放还,从此,李白的政治人生也就开始转折。此外,李白纵横家家的烙印也很深,在他的诗文中,出现了一大批侠士刺客烈妇形象。
      说起李白,我们耳熟能详,会有一大串关键词窜出脑海,诸如诗仙、天才、浪漫、反叛、张扬、个性等等。世间自信自负的人很多,但李白只有一个,李白以诗闻名,在他的诗歌中,读者可以切身地感受到雄浑壮大、积极向上的盛唐气象。历史和人民也选择了他也不是巧合。如果从文学接受现象的角度来看,其中还有不少值得深究的地方。
      李白的自信,来源于他的天才。他以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凤凰(“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宝剑(“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自比,在他的诗歌中,一个情感饱满、个性张扬的自我形象光彩照人。李白以诗闻,但诗人却并不等同与政治家。李白天真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能有一番作为的政治人物,但尔虞我诈的政治现实却给了李白当头棒喝。李白敢于言别人不敢言,敢于做别人不敢做。这样的人是值得赞赏的,但也注定了李白不能够在充满利益与狡诈的官场站不了脚。假设,李白不是一个那么张扬的文人,他的脾性稍微有所收敛,那么他也许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政治家李白。这样的话,世上就少了一个“诗仙”李白,文学界思想界就少了一个足以照耀乾坤的文人。世上的政治家太多太多,但思想家、大诗人却寥寥无几,我们不需要李白变成一个蝇营狗苟的官僚。
      李白最后以一首《临终歌》(诗题原为《临路歌》,)结束了他高蹈的人生,诗句仍旧铿将有力,但多了几分无奈与伤感:“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     《李太白全集》读书笔记(一)
      
      李白的诗文集注,传世的有南宋的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元代肖士贇删补杨注而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有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前三种集注都是只注诗而不注文,王琦注本则注释了李白的诗和文,这是与前三种集注最大的不同。此外,王琦注本还收录了前人的一些注解,并且对其中有疏漏的注释加以补充解释。读完第一册半本书,感觉到王琦注本注释太过详细,颇耗时间,这也是这个本子的一大特色,辑录了丰富的李白资料。
      第一卷是李白的古赋,共八首。
      从第二卷始,一直到第二十五卷,便是李白的诗歌了。本书按照体例划分李白的诗,将李白的诗分为古诗(也就是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第二卷)、乐府诗(第三卷—第六卷)、古近体诗(第七卷—第二十五卷)三大类。
      先说说李白的古风。刘克庄说:“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此说中肯,却不甚全面。我把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分为五大类,即理想抱负诗、指言时事诗、感伤诗、寻仙诗、讽刺诗。
      一、理想抱负诗。这一类诗,李白自述七理想抱负。如他的文学理想是“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从这一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李白的文学思想,“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即鄙薄六朝的绮靡诗风,倡导清新自然的文风;另外,这一类诗还包括李白自比为大鹏、凤凰、宝剑,“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可以看到一个意气风发自信自强的李白,还有李白自比鲁仲连、杨雄的诗,他蔑视权要,自比圣贤;还有一首是反应李白功成身退理想的诗歌,其十八。这类诗歌反应的是一个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积极入世的儒生。
      二、指言时事诗。这一类诗多是以事件描写来表明自己的人生信念。包括其二讽玄宗废后立新事、其六其十六写边塞战事、其三十四刺征讨云南事、其四十八写秦皇劳民伤财,不识民间疾苦、其五十三写战国之乱喻安史之乱等等。这一类诗,在言事时,还透露出李白不惧权要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讽刺精神。
      三、感伤诗。这一类诗歌较多,大抵在感时伤事、大道日丧、君子不遇而小人得势、归情思乡。感时伤事、大道日丧之诗,如“人生鸟过目”(其二十三)、“道丧无时还”、“世道日交丧”等;君子不遇而小人得势如“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其二十八)、“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其五十四)等。这些表达自己不遇明主的诗,还通过美女不遇夫君的诗隐晦地表达出来,如其二十五的“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归思之作有“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其二十二)。我们说见落叶而悲秋,那么你就是诗人。的确,感伤是诗人的常客,李白也不例外。不过李白的感伤诗除了伤自己年迈无力效国之外,多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感怀之作,虽然自己不遇明主,但李白有着自己特立独行不易气结的操行。
      四、寻仙诗。寻仙访道一直贯穿了李白的整个人生,他早年还受道教符箓,他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李白的古风诗中也不例外,寻仙无处不见,贯穿在我所归纳的这五个内容内,如“惟应清都境,长与韩众亲”(其四)、“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其五)、“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其七)、“我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其十一)、“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其四十一)等。我们都知道李白喜欢寻仙,除了我们所知道的他受道教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他呢?我想《古风》中的寻仙给出了一些答案。在这些寻仙诗中,大部分诗歌,李白会感叹自己年迈,希望成仙从而用住青春。此外,有的寻仙诗也写了富贵贫贱仅是朝夕之事,寻道成仙才能解脱。还有的寻仙诗写自己的不遇,只能寄情于天地之外。还有如前面所提到的君子不遇而小人得势,君子就应当驾鹤仙去,如“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
      五、讽刺诗。李白是天才,他有资本足以傲视群雄,他能够吟唱出大快人心的讽刺批判诗歌。在这些讽刺之作中,李白把矛头对准了那些权贵,“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其二十四),写出了权贵的专横跋扈;李白也敢于借武帝与陈阿娇之事讽刺玄宗欲废后立新;同时,李白也嘲讽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雕虫”,他们不过是借诗赋取科举、干禄位而已(其三十五);此外,李白的古风中还揭露了那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其十四),还有不以战争带来的灾难,“将赴云南征……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我的五分法或许不甚严密,正如五环一样,环环相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比如寻仙诗中也有讽刺,秦皇寻仙即是讽秦皇不体恤百姓;寻仙诗中也有感伤,伤己之老矣;指言时事中更带有强烈的批判讽刺之意;理想抱负诗中亦包含自己对于寻仙的痴迷。
      
  •     一
      最近看李太白全集,仅仅看了不到四分之一,却已经觉得不能再坚持下去,其实原本是很喜欢太白的,但是却莫名地感到厌倦。思来想去,我想也许正是太白过于才高之故,才高却不能情深,豪气凌云然无法持久,豪华而缺乏应有之朴素,初读时不免为太白之才高倾倒,久之却觉无法动摇人心。读书也许真是讲求缘分
      二
      在家里收拾书柜,找出半本李太白全集,王琦的注本,于是睡前就拿来翻翻。我想起前面读杜甫时看到的那句话,“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我们常以为李白之寂寞乃是由于他的天才,其实李白之后的千百年,未尝没有如他一般的天才。也许伟大的天才的确是不复出的,伟大的时代何尝不是。
  •      我无意再现历史,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里,我只代表其中的某个声音。
        
       常想象假如李白生活在蛮荒时代会是个什么样子。也许草叶连缀的短裙代替了一袭长衫蔽体,疯狂杀戮的身影代替了充溢心胸的郁郁诗情,汪洋恣睢的大手笔变成暴虐无以驯服的蒙昧性情。在生存竞争尚未形势明了的年代里,上天拒绝了李白的出现。石器时代的李白,应该是个矮小精悍,肌肉发达的野蛮人,有着喜怒无常的心情和一双混浊嗜血的眼睛。
        
       其后的岁月,经过无数个没有名字的年代,千里神州逐渐有了些生气。夏孽无道,商周近了;百家争鸣,春秋到了;三国鼎立;秦汉过了。也许李白曾出现过,不止一次的,作为商人,侠客,道士,刺客或是纵横家,。但是李白最终没有出现。老天似乎特别看重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漠视和忽略。也许天也知道那个终属文人的孱弱身躯承载不起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和太过激荡不安的灵魂。那个注定将会璀璨夺目却又漂泊无依的灵魂长久的徘徊在世界的边缘,沉睡于时空的盲点,随着岁月的流逝,颠沛流离,等待在无限未来的某一瞬间苏醒,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轮回或是重生。
        
       于是时光之舟一下推送到了唐代,那是一段浮华绮丽而有喧闹繁华的日子,充斥着明亮的色彩和饱满张扬的线条。神放心了,于是不朽的诗魂悄悄降临人间。
        
       时光流转,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从前人的叙述中想象起那些曾经鲜活的存在过却早已风干在记忆中的日子。仍旧坚定的相信唐代是整个消逝岁月中少有的充满生气的时代。关于那些帝王与臣子,征服与伤害的事,我一件也不想说。中国的历史早已习惯了战乱,太多的分分合合和更替转换使向来为国人标榜的文治武功只能成为万里江山画卷上凝重而唐突的几笔。喜爱唐朝,仅因为那是一个真正属于诗人的年代。无法忽略那种从平静的,轻松的,明快的,淡薄的亦或偏激的,沉重的,晦暗的只言片语下渗透而出的蓬勃思想。当然,唐代也属于李白。
        
       可是,不知为什么,历史于我而言总能引起一种深深的怀疑和极度的不信任感。总认为,历史应该是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絮絮叨叨回顾往事的同时丢三落四;或是安妮宝贝笔下冷淡落拓的女孩,黑如盲眼的发下掩着曾经沧海的心情,扑朔迷离的眸中深藏着真正的忧伤。唐宋的风尘,元朝的烟,无数真诚或是虚假的纪念。几千年来,人们义正词严的为心目中的天才涂抹了太多媚相,几经夸张,粉饰,变形,于是今天,我们所见,所有画上的李白都有一颗永远高昂的头,所有文字中的李白都有一张超脱尘世的脸。
        
       李白,那个迷一样的人物,在久远的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年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梦回唐朝......
        
       我总觉得,那个告别长安之前,踌躇满志的青年,并不是真正的李白,尽管那时的他以才华初现。可是奢华的物质,幻想的功名,纸醉金迷的日子,生命被诱惑着滑向精致堕落的深渊。感谢李白,感谢他不羁的性情,感谢不拘小节的习惯,感谢无数个决定命运的瞬间。终于统治者厌倦了。请回吧。于是宿命的在某个白天或是夜晚,某个失望,悲伤或是挥泪作别的瞬间,诗人的禀性悄悄醒转。
        
       总是疑惑,李白的一生,为什么总在漂泊?于是想到了安史之乱。繁盛之极,衰亡之始。雍容华贵的面容掩不住颓废空虚的内里,貌似坚固的铜墙铁壁在尚未抵抗之前已经分崩离析。后来便有了战争,有了流离失所,有了聚散分离。对于这一切,我感到平静,总觉得是和平暗藏下战争,苦难孕育着诗情。李白,这个充满矛盾的天才,这个文明时代的浪荡子,这个必将把自己文字流传千古的巨人,他的生命,注定飘零。
        
       突然觉得,李白是个很理想主义的人。想做官,却又不得其法;想遗世独立,却又难以割舍。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幸福。突然觉得我们都是很理想主义的人,不知疲倦的理想化着理想中的李白,生活或是希望………
        
       课本上,插画中的李白依然高昂着头,文字中的李白依旧有着超凡脱俗的脸。可是我看的出来,他们很寂寞,那些饱经季节沧桑的容颜僵持在岁月尴尬的寂寞里。我明白,一个生命依旧飘零,在我们若有若无的纪念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童话诗人喃喃的轻诵着。他也离去了,在某个寻梦的白天或是夜晚,连同他的妻子和儿女。忽然觉得他们是那样的相似,无以表达,仅以此诗纪念那个不朽诗魂的一世飘零。
  •     羁是一个让人情感交集的字,若在古代,有两种人多与
      
       这个字形影不离:一是游侠,二是落魄文人。羁字里的
      
       两个词语:不羁和羁旅,都似乎是他们天生里无治的病。
      
      
      
       于今现实生活里这两种人大概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某种情
      
       怀在人性里应该很难抹去。“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羁字所包含的情怀便是这里面的一分。
      
      
      
       而最古典的情怀在我,极为浓稠地凝缩在温庭筠“天涯孤
      
       棹还”的吟唱里。或许不单单是我,由古而今,由近而远,
      
       许多人都可以用情感残缺来形容,至少众多的古人是如此,
      
       譬如蒋捷,譬如温庭筠,也譬如李白。这种情感残缺让他
      
       们很容易地流浪于四处,用羁旅里的相遇与离别来完整他
      
       们的情感。尽管大概这仅仅是饮鸩止渴。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伟大诗人李白深知酒的
        重要性,喝酒的时候
        则恋上了月,捉月的时候
        玉佩则留给了身后的美人
        
        醉耶醒?长安道上的
        青影则一定要瘦,要闲淡
        手中不妨多些篱边的霜菊
        好歹这也是一片高远的天
        
        从前在敬亭山闲坐,举杯
        望过绵延的江水,有白帆
        一曰名,一曰利,来去两系
        三两只秋雁不经意地飞
        
        末了会会古人,且卜上三卦
        入为儒,隐为道,逃为禅
        而今三者浑然不是
        明月独我是一个凡人
      
  •     一直以来,学界惯例般地认为李白终其一生努力却悲剧告终,都是因了他的青春的诗人气质和盛唐的胜利。他的失败也是因为他缺乏政治智慧,天真地希望能够得到明君的赏识以至“东山起济”。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很说得通——这是文人的通病嘛。于是学人们不经论证,就站在这个话语前提之下讨论李白。不客气的说,乃是一叶嶂目,不见泰山。这不移之论,其实很站不住脚!
      李白的确是天真的诗人,也的确从未放弃济世的努力。但是这并不能证明李白缺乏政治智慧,或者目光浅近。李白有他的历史局限,但是我们更可看到他超拔的才华。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学文章,历诋卿相”!如此大才,岂可简单以一句天真和青春就概括他的执着?
      李白常以仲尼自居:“君看我才能,何如鲁仲尼”。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才华的高度自信,另一方面恰可见出他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之深。学者们作出上述结论的依据,大体根源与此。然李白自己似乎并未在儒道之间显现出明确的倾向性。“仲尼欲赴海,吾主之流沙”,显然二者并举,并无先后。李白出川时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家远游……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到此为止似乎该算是儒家的思想。但与此几乎同时的诗中又说:“明朝散发弄扁舟”。
      那么如何调节“入世”与“归隐”之间的矛盾呢?李白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一种他者,来维系精神上的平衡。我以为这个他者便是“任侠”。
      出川前的李白大抵的确是个深谙纵横之术的侠客。魏万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自己常自诩的鲁仲连,恰就是个侠客式的人物。李白自己的诗作中更是常有出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韩非所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李白兼而有之了。
      那么,李白的政治思想是否也受到这种“侠”的精神的影响呢?且看他的《扶风豪士歌》。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李白显然有意将“侠”引入他的政治思想中。
      何为“侠”?借儒家的一句话,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李白其实早就参透“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真谛。他洞悉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今照古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却从未真正成行。即便是晚年归隐庐山,也是闻诏既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可见寻仙访道并非其真愿。李白一生苦苦追寻,只为“申管晏之才,谋帝王之术”!并非是天真的奢望、幻想。如果说二十多岁出川时的李白还有青年的轻狂的话,那经历了一番宫墙内的勾心斗角,被赐金放还的李白还可能不通彻人生的残酷么?晚年的李白慨叹“我本楚狂人”的时候,心中是何样的矛盾、痛苦!人生的理想不能实现,超群绝伦的才华无处施展,压抑和愤懑充斥内心。
      李白想要做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行动无疑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力,这伟力震盲了我的听!
      长安何幸,大唐何德?!李白来而复去,大鹏起而复陨!
      吾自幼年起诵太白诗,闻太白绝笔,常垂泪而泣!今录于下,兼怀太白!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2006.5
  •   说得好~
  •   叶公好龙,不读也罢!
  •   近来也在写一篇关于李白的文章,文章没写好,文献没少读。有一篇: 王立、郝明 《报恩知遇与唐代侠文化精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O3年第9卷第5期 或可与使君同调。
  •   刚刚看看好好看看哦哦!!你你看看吧吧!!
  •   唐主半是胡人血统,儒治不深,更兼追姓李氏,固崇玄元,是以初盛唐之人多混杂思想,儒风、道尚、侠客精神皆有之也。
  •   若无李白 所谓大唐盛世岂不是黯然失色不少
  •   不管怎么说,不管他有没有实现最终的理想,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在当时就极享盛名的人,是一个成功的男人
  •   小女子彻底沦陷于太白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