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出版时间:200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吴孟雪  页数:32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成吉思汗的马队冲垮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城堡,也使得使用中国丝绸和瓷器的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明清时期,与西方有着明显差异的古老文明的中国,在欧洲人的眼中的印象日益清晰起来。那么,当时的欧洲人是如何探寻中国古老文化的?当时的中国在欧洲人眼中又是什么样的?本书对此作了回答。

书籍目录

前言一 “中国字更具有哲理,或许更能用于诸如数、序等关系的知识构思中”——欧人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二 “世界历史自中国始”——欧人对中国历史的探索三 “我们所通常称之为中国的国家,曾被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称为契丹王国”——欧人对中国舆地的了解四 “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发现一条通往中国的陆道,这是罗马方面的最大愿望”——欧人对来华陆道的探寻五 “中国人的智慧,由他们聪明的发明可以得知”——欧人对中国科技的介绍与应用六 “惟有孔学和经典著作,才为人所译,为人所读”——欧人对中国文献的译介七 “中国有三种不同的教派,内中以儒教最为通行”——欧人对中国宗教的介绍与评论八 “在这个国家中,学而忧则仕”——欧人对中国科举、教育的评介九 “中国人的无休止的各种礼节”和“奇风异俗”——欧人对中国礼俗的介绍和认识

章节摘录

  他带着吴尔铎偏离了丝绸古道,于6月底到达西宁,然后又翻过高山,于10月8日到达拉萨,这是继中世纪鄂多利克之后第二个到拉萨的欧洲人。看来,白乃心想要仿效鄂多立克,把西藏作为中西交通中的一个基地,似乎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到欧洲的路程就会较为短捷。  在拉萨居留了一个月,两位传教士继续西行。他们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喜玛拉雅山,于第二年1月到达加德满都,3月到达印度的阿格拉。在这里,吴尔铎由于一路辛苦,终于体力不支,病死于此。白乃心又找到了当地另一个传教士罗特(H.Roth)与他同行。白乃心有意避开苏拉特这一中西必经之地,因为他担心多疑的葡萄牙人不准他们通行。他们越过印度河口的达大(Tattah)城,由陆路至忽鲁谟斯,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于1663年5月到伊斯法罕,11月到士麦拉,然后乘船至美西纳。1664年(康熙三年)2月20日,白乃心一行终于到达罗马。  白乃心虽然完成使命,然化时三年,途中困苦艰辛不堪言状,吴尔铎又死于西行之中,所以这条陆路的使用价值颇为人怀疑。因此当白乃心建议罗马在青海西宁和尼泊尔之间建立传教站,以形成士麦拉--伊斯法罕--苏拉特一阿格拉(Agra)--加德满都--拉萨--西宁--西安--北京的陆道时,教廷中持异议者甚多。极力维持保教权和对东方航线垄断权的葡萄牙,更是借机发难,力陈海道优于陆道。当时正巧中国教务巡视员马里尼斯在罗马,他站在葡萄牙的立场,于1664年3月24日向教廷递呈了一份备忘录,对白乃心的建议极加阻挠,列举鄂本笃、白乃心所辟路线的弊端,力图证明海道的危险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大,而且比较起来,还比陆道的危险要小得多。  在这种背景下,罗马教廷会议于1664年3月26日作出如下决定:陆道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方能使用;除非海道被封锁,否则不准使用陆道。@不过,白乃心和罗特仍被允准从陆路返回他们原先的传教站。白乃心辛苦一场,但却没有获得预想中的成功。  但是,白乃心和罗特并不甘心于此,他们又设计出了一条新的陆道,以便说服教会同仁。这条新道的特别之处,就是避开土耳其,以免受到土耳其--波斯战争的影响,借道俄国,经过里海到波斯,再从波斯至中国。当时德国君主和俄国宫廷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因此白乃心和罗特在1664年9月在维也纳拜见了德皇利奥波德一世,请求他说服俄国提供过境方便。  德皇两次召见白乃心,听取了他们开辟东方陆道的设想后,很感兴趣,表示尽力支持他们发现“一条更好、更安全的”到中国去的陆道。德皇于1664年9月17日写信给耶稣会总会长,认为每年提供给耶稣会中国使团的经费不应再让葡萄牙独享,而应提供给东方陆道的探寻者。但耶稣会考虑再三,没有采纳德皇的这一建议。于是,德皇便直接写信给教皇,请求教廷运用权力为白乃心的再度东行提供方便。可是,这一建议在罗马也受到了冷处理,原因当然是来自葡萄牙方面的阻挠。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清时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应该看作普及性读物,是一个文库的系列书籍。里面并没有太深的东西,只是做了一些简明、相对详实的介绍。定价很便宜,十几块。该书侧重于文化交流,其他方面极少论及。个人认为写的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