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詹福瑞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分为文德、文术、文体、文变四章,这四章大致相当于文学本质和特征、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发展四大理论范畴。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每一章,均有“概说”一节。作者试图通过这一小节,概述四大理论范畴各自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情况,可以视为四大理论范畴的发展简史和简况。在这一小节,同时还要介绍每一章分析阐释的文学理论概念情况。

作者简介

  詹福瑞,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会长。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已出版著作《南朝诗歌思潮》、《中古文学论集》等。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文德一、概说二、“诗言志”原始三、汉儒说《诗》与“诗言志”四、“诗缘情”辨义五、“文”、“文章”与“丽”第二章 文术一、概说二、“总术”考释三、从“心游”到“神思”四、“比兴”与艺术想像五、“四声八病”与声律的自觉第三章 文体一、概说二、从哲学之气到文气三、释“体性”四、“典雅”与“风骨”五、永明诗风与“隐秀”第四章 文变一、概说二、“通变”解义三、“宗经”与“通变”四、“辨骚“与”通变五、“新变”与“放荡”附录传神理论实质的历史演变引书要目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荀子的性情之辨,是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基础。在荀子看来,人的欲望与情感乃人之天性,也就是说趋利远害、好逸恶劳是与生俱来的。承认了人性的天然属性,就应承认性恶的天然属性。然而承认人的性情的自然性,不是荀子性恶理论的最终目的。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之争的实质是如何教化人的性情,使其合于儒家的伦理道德的问题。性恶理论的最终结论是:不能顺从人的自然的性情,而应通过引导,使其归于善。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的过程。所谓“伪”,就是通过后天的仁义道德的学习,使人性改恶变善。 荀子的性情之辨,对汉代的哲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调和孟、荀性善和性恶理论,认为:“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孟子以为人性是善的,后因外物所诱,归于不善。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通过圣人教化而归于善。董仲舒则认为:人受于天而生,善与恶必兼而有之,犹阴之与阳。然而在其他方面,董仲舒的性情说则基本上继承了荀子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性与情也是天生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是正名号者于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又其《贤良对策》云:“命者,天之合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如同天之有阴阳,性与情也是与生俱来的自然之资,是天所赋予的。情与性的区别在于:性是“生之质”,情是“人之欲”。所以汉儒对待人的感情,并未采取回避的、不承认的态度,而是肯定了情与生俱来的自然性,以此为出发点,强调明教化民,引导和改造人的感情,使其符合礼制的规范。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