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丹尼斯·塞诺  页数:480  字数:376000  译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丹尼斯•塞诺是迄今在中央欧亚研究(the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领域取得最卓越成就的学者之一。如今广为学界接受并习用的“中央欧亚”(the Central Eurasia)概念,就是由他1940年在巴黎首先提出的。在塞诺那里,中央欧亚是一个迥然不同于大陆边缘地带的独特的文化区。作为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学者,在他的弟子和朋友圈子里,塞诺的绰号是“大汗”(the Great Khan)。这里呈献给读者的,是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都是研究内亚(Inner Asia)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成果。换言之,如果要深入了解内亚的历史文化,塞诺的作品不可不读。本书也是塞诺的第一本中译本著作,书后所附塞诺的著作目录,也是第一次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丹尼斯•塞诺,当代阿尔泰学的泰斗。1916年生于匈牙利,先后在匈牙利和法国求学,1948年-1962年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1962年以后一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在该校建成举世闻名的内亚研究机构。现为印第安纳大学荣退教授。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译者前言论中央欧亚历史上的阿提拉突厥的起源传说突厥文明的某些万分(6-8世纪)内亚史上的马与草场北方野蛮人之贪婪内亚的战士略论中央欧亚狩猎之经济意义大汗的选立中古内亚的翻译人中古内亚的外交实践西方的契丹史料及相关问题蒙古人在西方论中央欧亚之水运突厥语baliq一词的来源“乌迈”,一个受到突厥人礼敬的蒙古神灵以切成两半的狗立誓内亚的剥头皮习俗中央欧亚游牧帝国的历史与历史学怀念伯希和(1878-1945)丹尼斯•塞诺学术论著及主要教学科研目录

章节摘录

  中央欧亚对通史主要贡献的其他方面,更加难以估价。在这当中,人们注意到,在漫长的岁月里,蛮族一直是中国的主要敌人,难以想像,如果没有他们的压力,中国历史会发生什么变化。光是公元以后,中国就被蛮族王朝统治了大约800年。  匈人、阿瓦尔人和匈牙利人如此成功地入侵欧洲,成为他们各自时代的重要因素。不过,在所有的蛮族国家中,蒙古帝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最难以磨灭的印迹。从这一总的观点来看,蒙古对中国的统治或许不像它对中东命运的影响那样重要。蹂躏波斯和花刺子模,使其再也未能从这场毁灭中恢复过来,洗劫巴格达,谋杀哈里发,这些无论怎么说都是主要事件。蒙古人对俄罗斯的冲击相当大,在这个国家的典型特点中,独裁传统的发达必须认为是蒙古占领的结果之一。直到近代以前,没有国家实现过蒙古人那样的扩张。直接或间接,它都给通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研究中央欧亚有其特殊的困难,差不多所有的困难都是由缺乏中央欧亚各民族自己的原始史料引起的。这些民族,历史地讲,是不可思议地活跃,对历史传统少有感觉,每一个成功的帝国都过于短命,而不足以建立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不过,严格说来,这只是书面史料缺乏的心理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物质的原因,是更重要的。书写艺术在蛮族中并不普及,区区几份书面文书,在一个经常移动而没有固定居处的社会,其幸存的机会实在是微乎其微。然而应该说,那些留存至今的土著历史的典范作品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它们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因为其稀有,而且也因为其优美,以及使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游牧帝国的构成及其功能。有两份典范作品值得特别的关注:鄂尔浑河附近发现的突厥文碑铭,断代为公元8世纪;13世纪的《蒙古秘史》,用蒙古语写成。这件事本身也是意味深长的,即二者之间流逝了大约500年,却没有片言只语的当地文献留下来对此加以说明。奇怪的事情还在于,后一份文献的作者对前一件碑铭所处的那个时代毫不知情。另外一群人用另外的语言写了他们自己的历史。然而,当你两者都读,当你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你不禁就明白了蛮族历史永恒的同一性。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自1908年3月法国人伯希和(PaulPelliot)到达敦煌,至今恰有百年。百年来,国人对这位继斯坦因(AurelStein,英国人,1905年到达敦煌)之后大量“低价选购”敦煌珍贵文物的伯氏,无论他曾经在敦煌藏经洞里的所作所为性质如何,总体认识多是一种类似于对孔乙己偷书行为的体谅,因为敦煌文物随后在国内的遭遇似乎表明,被国人私吞、把玩四散的命运还不如被外人规模劫走后得到很好保护的命运。而对蔡元培、陈寅恪、胡适、徐志摩、傅斯年等文化名儒来说,伯希和给他们的感受除对文物外流的痛心外,更多的则是对同道人学识、能力的崇敬,以至爱戴。因为不管由谁发现、保存,敦煌遗存的重要价值都将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总是件令学者感到兴奋的好事。相对于此前“胆敢先于伯希和发现敦煌宝藏”(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研究室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6页),但却不懂汉语的斯坦因(SirAurelStein),被伯希和这样精通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多国语言的学者“发现”当然是件万幸之事。伯希和对敦煌文存的“发现”和向西方学界的“引荐”,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利用奠定了他在中国甚至世界同行中的“大师”地位。然而,在伯希和的得意门生丹尼斯.塞诺(DenisSinor1916-)眼中,似乎并不这样。在亚洲研究(theAsianStudies)方面成绩卓著的塞诺,作为熟悉伯希和的几乎唯一在世者声称,他之所以“斗胆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呈现”伯希和,写下这篇名为《回忆伯希和》的文章发表在《美国东方社会杂志》上自1908年3月法国人伯希和(PaulPelliot)到达敦煌,至今恰有百年。百年来,国人对这位继斯坦因(AurelStein,英国人,1905年到达敦煌)之后大量“低价选购”敦煌珍贵文物的伯氏,无论他曾经在敦煌藏经洞里的所作所为性质如何,总体认识多是一种类似于对孔乙己偷书行为的体谅,因为敦煌文物随后在国内的遭遇似乎表明,被国人私吞、把玩四散的命运还不如被外人规模劫走后得到很好保护的命运。而对蔡元培、陈寅恪、胡适、徐志摩、傅斯年等文化名儒来说,伯希和给他们的感受除对文物外流的痛心外,更多的则是对同道人学识、能力的崇敬,以至爱戴。因为不管由谁发现、保存,敦煌遗存的重要价值都将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总是件令学者感到兴奋的好事。相对于此前“胆敢先于伯希和发现敦煌宝藏”(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研究室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6页),但却不懂汉语的斯坦因(SirAurelStein),被伯希和这样精通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多国语言的学者“发现”当然是件万幸之事。伯希和对敦煌文存的“发现”和向西方学界的“引荐”,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利用奠定了他在中国甚至世界同行中的“大师”地位。然而,在伯希和的得意门生丹尼斯.塞诺(DenisSinor1916-)眼中,似乎并不这样。在亚洲研究(theAsianStudies)方面成绩卓著的塞诺,作为熟悉伯希和的几乎唯一在世者声称,他之所以“斗胆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来呈现”伯希和,写下这篇名为《回忆伯希和》的文章发表在《美国东方社会杂志》上
  •   作为内亚研究的泰斗,赛诺等等这本书收集的论很有代表性。无论从本身的学术价值还是其中的指导建议来说,这本书都极其可贵。推介对内陆亚洲历史、北方民族史、蒙元史有兴趣的人都来一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