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李维武  页数:478  字数:41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三十年前,1977年12月,我以28岁的年龄,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这次高考,对于中国教育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而对于我的人生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1978年3月,我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务农做工的劳动生活后,成为了武汉大学哲学系七七级学生,有幸获得了重新学习的机会,并由之而开始进入哲学之门,走上了哲学道路。本科毕业后,我又相继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萧莲父、唐明邦、李德永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生学习,在萧莲父老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生学习,并留系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直到今天。可以说,近三十年来我的学习与工作,都是与武汉大学哲学系联系在一起的。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把自己治学的兴奋点,由中国古代哲学转向了20世纪中国哲学。在当时,在中国哲学研究中,这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开辟、深入探讨的领域。正是这种机遇,使我能够在这个领域中更能发挥自己的研究兴趣,更能把自己自本科学习起所打下的较宽厚的哲学基础作一种综合的运用,也因此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又把自己的研究范围拓展为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而我最有心得的,还是在于逐渐形成了自己对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理解框架及研究方法,逐渐地开拓出自己的研究空间。  在我看来,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固然人物众多、思潮纷纭、立论各异、见解歧出。

内容概要

本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所开展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的有关思考与探索。作者认为: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人物众多、思潮纷纭、立论各异、见解歧出,可谓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此时期内,中国哲学实现了由古代形态而近代形态而现代形态的转换。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在中西古今文化及哲学的碰撞、交流与融会之中展开,通过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两者结合的哲学运动而实现。其中最主要的哲学问题,集中在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文化观与历史观问题、政治哲学问题这三个层面上。

作者简介

李维武,1949年生于武汉市,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中国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治学特点,特别对20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和现

书籍目录

自序一、研究方法与思维空间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形态、问题与思潮  “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刍议——对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新阐释——韦政通著《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读后有感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哲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重构以及思想史空间的拓展——李锦全老师的有关思考及其启示二、哲学转型中的本体论与认识论问题  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百年回顾  现代新儒学重建本体论的贡献与困境  论熊十力的哲学观  冯友兰·洪谦·维也纳学派  牟宗三对“存在”问题的探寻与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  徐复观消解形而上学的思想历程及其意义与局限  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可贵探索——冯契先生《〈智慧说三篇〉导论》初探三、哲学转型中的文化观与历史观问题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在上海的崛起  现代新儒家对全球化运动的反思——以梁漱溟、冯友兰、徐复观为中心  关于西化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张世保论西化思潮二书序四、哲学转型中的政治哲学问题  徐复观与唐纵:20世纪40年代的“改革”梦  张世保著《陈序经政治哲学研究》序  何卓恩著《〈自由中国〉与台湾自由主义思潮》序  政治儒学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思想世界的影响五、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  儒学生存形态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转化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与20世纪中国哲学中的科学与哲学的划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之路  中国哲学的继往与开来——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哲学观及其启示六、湖北地区与武汉大学的哲学传统  湖北地区的心学传统及其意义  王星拱与20世纪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  李达所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色的性格  萧萐父老师大学毕业论文《康德之道德形上学》发现记七、走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  走向21世纪:中国大陆哲学的历史性变化  20世纪中国哲学中的个性化失落与重建  20世纪中国哲学传统与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附录  李维武学术年表

章节摘录

  “五四”以后的各种政治思想派别,都承认科学的这种崇高地位,对科学作了不同程度的接纳。用胡适的话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这个名词就是‘科学’。”①  二、经验论科学主义的发展  由严复所开启的科学主义思潮,经过五四时期的空前发展,特别是经过1923—1924年科学与玄学论战,形成了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其代表人物是胡适、丁文江和王星拱。  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力图从哲学上建构科学主义思潮的内核,其基本纲领可以用他们的两句话来概括:“哲学是假科学”(胡适语),“科学是真哲学”(丁文江语)②。所谓“哲学是假科学”,是指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是非实证的、非科学的,应当加以拒斥;所谓“科学是真哲学”,则强调哲学应当走科学化、实证化的道路,建立科学主义哲学体系。然而,胡、丁、王在理论上又各有偏重与特点,从不同方面对这一纲领进行了发挥或修正。  丁文江深受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和现代实证主义原则的影响,从经验出发,对于形而上学作了坚决的批判。他指出,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史,是一个科学各部门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过程。在古代哲学家那里,形而上学作为根本哲学,包罗了宇宙人生的一切重大问题,但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各种科学部门相继独立出来,哲学只剩下本体论这块地盘;而进至20世纪,哲学又出现了科学知识论这一新的科学的哲学,主张感觉经验是我们知道物体的唯一方法,而感觉经验之外的本体则是不可知的,应当存而不论。这种科学知识论成为了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好书一本,问题有深度,论证有力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