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出版时间:2008-0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谢雍君  页数:272  
Tag标签:无  

前言

众所周知,任何文章的写作都应以创新为首务,而博士论文更应如此。《尚书·盘庚上》引迟任之语日:“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引用此语,申论文章应具有创新的品格,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陈言务去,求新之谓也。”李渔所谓“陈言务去”,语出中唐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这无疑是文章写作的一个标准,也是文章写作的一个难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陈言务去呢?清刘熙载《艺概·文概》的阐释颇富启发,他说:“昌黎尚陈言务去,所谓陈言者,非必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也,只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未能高出一头,深入一境,自‘结撰至思’者观之,皆陈言也。”参照刘熙载的论述,所谓“陈言务去”,应包括两种不尽相同的含义:其一为超迈前贤,自出心裁,戛戛独造,新人眼目,具有原创性。如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当时诗人梅尧臣论诗之语:“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称魏晋之际嵇康的文章:“独造之语,自是奇丽超逸,览之跃然而醒。”清赵翼《读杜诗》称杜甫的诗歌:“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清叶燮《原诗·内篇》强调:作诗“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清魏际瑞《伯子论文》主张:“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因此,凡“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者,皆为“陈言”,实非“结撰至思”的创新之作。其二为熔铸古今,独出手眼,旧义新解,启人深思,具有超越性。

内容概要

  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与女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本书以汤显祖《牡丹亭》为考察中心,论析了《牡丹亭》所描述的经典阅读和自然感发两种情爱发生方式、感梦身亡和“发乎情止乎礼义”两种情爱实现方式,及其对明清女性可能产生的情感教育作用,从而揭示了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实施方式、文化内涵、功能特征、基本特色和社会意义。书后附有清康熙梦园刻本《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辑录。

作者简介

谢雍君,女,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戏曲研究》副主编,国家财政部课题《昆曲艺术大典》“文学剧目典”副主编。主要从事元明清戏曲史论研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戏剧艺术》、《学术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汤显祖剧作审美论》、《昆曲与文人趣味》、《目连戏与明清女性教育》、《杜丽娘的情梦与明清女性情爱教育》等文章,著有《中国戏曲史》(1998,第二作者)、《昆曲与文人文化》(2005,第二作者)等。

书籍目录

序绪论一、中国古代女性文学艺术教育研究述要二、明清戏曲与女性情感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三、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四、《牡丹亭》女性情感教育的对象类型第一章 “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的至情思想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一、《牡丹亭》的至情思想及其文化语境二、明清文人对至情思想的评价与女性接受三、明清女性的至情思想与情感教育四、余论第二章  “为诗章 ,讲动情肠”——杜丽娘的经典阅读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一、明清女性的私塾教育与经典阅读二、杜丽娘的经典阅读与情爱发生三、明清女性的《牡丹亭》阅读与情感教育四、余论第三章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杜丽娘的自然感发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一、古代女性的怀春伤春与自然感发二、杜丽娘的自然感发与情爱发生三、明清女性对自然感发与情感教育的思考四、明清女性的自然感发号隋感教育五、余论第四章 “景上缘,想内成。因中见”——杜丽娘的感梦身亡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一、杜丽娘的感梦身亡与情爱实现二、情梦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三、情死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四、余论第五章 “始若不正,卒归于正”——杜丽娘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一、杜丽娘的“发乎情”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二、杜丽娘的“因情感梦”与“从一而终”三、杜丽娘的“止乎礼义”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四、余论结语 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特色与意义一、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特色二、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意义主要参考文献附录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辑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世问只有情难诉”——《牡丹亭》的至情思想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在传世的“玉茗堂四梦”里,最令汤显祖自己得意和骄傲的是《牡丹亭》,最受当时文坛青睐和赞誉的也是《牡丹亭》。《牡丹亭》问世以后,吕天成评价道:“杜丽娘事,果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吕氏将批评中心集中在杜丽娘“怀春慕色之情”的“情”字上,可谓抓住了全剧的核心要旨,“情”字成为后世评价和衡量汤显祖《牡丹亭》创作成就的主要标签。因此,当我们探讨《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这一课题时,无法避开《牡丹亭》所蕴含的至情思想对女性的教育作用,这是《牡丹亭》女性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明清女性接受、传扬《牡丹亭》的思想渊源。一、《牡丹亭》的至情思想及其文化语境在中国戏曲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牡丹亭》备受世人关注,无疑与该剧渲染的“情”密切相关。汤显祖在《牡丹亭》里浓笔重墨地描写了情色,又不拘泥于情色,而是在情色里融入了形而上的思考,这就凝聚成为他极力提倡的至情思想。《牡丹亭》第一出开场时,副末上场,一曲【蝶恋花】交代了全剧的主题思想: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后记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明清戏曲与女性情爱教育——以汤显祖(牡丹亭>为考察中心》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的。关于女性与明清戏曲之间的关系,是我关注多年的一个学术课题,但一直搁置着,没有付诸实践。因为此题涉及内容颇广,久久未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去做深入的研究。2004年攻读博士学位后,受恩师郭英德教授的国家课题“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的启发,以为从社会学、教育学的角度来揭橥和阐释女性与明清戏曲之间的关系,会是一个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选题。于是,我不揣浅陋,拟确定“明清戏曲与女性教育”为博士论文题目,从《琵琶记》、《牡丹亭》和《目连救母》三个剧目人手,分别考察古代戏曲对明清女性所产生的伦理教育、情感教育、宗教教育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牡丹亭》留给后人的有关女读者、女观众、女演员的史料相较《琵琶记》、《目连救母》更为丰富,所以,我就从该剧对明清女性的情感教育着手,开始了论文撰写的漫长之旅。但“《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的内容尚未写完之时,博士答辩期限已经临近,时间不允许我对《琵琶记》、《目连救母》与明清女性教育的论题再展开论述和阐发。为之,我最终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作为博士论文的最终成果呈现给大家,其中不免有心愿未了的遗憾。所幸的是,虽然从原来的撰写计划来说,有关“明清戏曲与女性教育”的选题尚未做完,这项工作以后还得继续,但从《牡丹亭》与明清女性的情感教育这一角度来说,《(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一书的论述还是自足自立的,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选题独立存在。为了抚慰自己三年来案头劳作的辛苦,我仍然决定将已写完的论文单独出版,一则作为对以往研究工作的总结,二则以此为新的开始,激励自己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戏曲研究中。

编辑推荐

《〈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由中华书局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