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日]渡辺信一郎  页数:224  译者:徐冲  
Tag标签:无  

前言

恰好是在十年前的1997年1月至10月初,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特定国派遣研究员,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进行了9个月的研究。这是缘于在日本也非常知名的经君建先生的欣然接纳,目的是进行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但对于我来说也怀着另外的愿望,就是想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际身处中国之中,亲眼观察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发生巨变的中国,弄清此前自己的古代史研究中应该反省的地方,或者此前的研究方针有无变更的必要。社会科学院分配的宿舍在靠近西单的民族饭店的一个房间。

内容概要

  对比于源自欧洲的概念“国家”、“帝国”等,作者择取中国古代所特有的词语“天下”作为关键概念,从“天下”的意识形态结构、“天下”的领域结构、天下观念与中国古典国制的成立以及与王权所在地都城相关的宫阙制度、祭天仪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描摹出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天下型国家”的历史样态。同时也讨论了古代日本引入天下观念的过程及其特色。《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丛刊·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出版后,在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日本古代史研究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反响,对于青年研究者影响尤大。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渡边信一郎 译者:徐冲

书籍目录

自序 序说天下与王朝之名 第一节天下之名 1.“有天下之号” 2.围绕“有天下之号”的论争 3.“天子以天下为家” 第二节围绕“天下”的学说史 第一章天下的意识形态结构——以唐代中国与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比较为中心  前言 第一节唐代中国的天下 1.《通典》卷一七一《州郡典·序》所见天下的结构 2.作为实际支配领域的天下 3.生民论一天子权力委任论与以支配为目的的公共性论 第二节 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天下” 结语 第二章天下的领域结构——以战国秦汉时期为中心  前言 第一节经学上的天下观念——扩张的天下观 1.《礼记·王制篇》的天下——方三千里的九州=中国  2.《禹贡》五服的今文经学说——方五千里=九州说 3.《周礼》九服·九畿说——方万里=九州+蕃国(四海)说 4.《禹贡》五服的古文经学说——方万里=九州+四海说 第二节战国秦汉时期国家领域的扩张与天下型国家 1.战国秦汉时期国家领域的扩张 2.王充的天下一方万里与天下型国家 第三节天下的外部世界——两种世界观念的形成 1.古文经学的世界观念 2.源自今文经学的世界观念 结语:中国古典世界观的形成 第三章天下观念与中国古典国制的成立 前言 第一节天下观念的成立 1.天下观念 2.天下观念的成立过程 3.天下观念中社会统合的具体动因 第二节 中国的古典国制——以祭天礼仪为中心的礼法之成立 1.中国古典国制的整备过程 2.中国古典国制的成立 结语 第四章宫阙与园林——三一六世纪中国皇帝权力的空间构成  前言 第一节皇帝权力与天下的结构 第二节宫城的空间构成与阙门 1.六朝太极宫型宫城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2.宫城正门及其诸装置 第三节华林园与皇帝审判 结语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王权与祭祀——以南郊祭天礼仪为中心 前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王权的二重性——天子与皇帝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祭天礼仪 1.环绕都城的祭祀体系 2.唐代圜丘的结构——中国传统世界观的凝缩 3.祭天礼仪的程序 第三节 中国古代王权的正统性与祭天礼仪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附录东京与京都之外——渡迈信一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一、前言 二、小经营生产方式 (一)所谓“小经营生产方式” (二)阡陌制与分田农民 (三)富豪阶层与大土地所有 三、社会分工与专制国家的社会整合 (一)社会的组成型态——四民分工论 (二)专制国家及其社会整合 (三)专制国家政治结构以及意识型态领域的变化 四、议政、礼仪与帝国的政治空间 (一)专制国家的议政形式与空间变化 (二)专制国家的礼仪秩序 (三)贡纳制下的帝国结构 五、他山之石 (一)马克思史学的批判与继承 (二)对京都论点的继承与改造 六、结束语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司马迁认为“春秋,礼仪之大宗”,显然董仲舒的春秋之义也是被包括于礼仪之中的。 永元六年(94),廷尉陈宠在改订律令时,也有同样的议论: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后汉书·陈宠列传第三六》)礼义(五经)与法令(刑、律),被理解为处于互为表里的均衡关系之中(其条文之数亦包含在内),共同构成了形成、维持汉王朝秩序的基本宪章。 后汉初期对于“元始故事”的再构筑,即完成礼=法(律)内组结构之再现的,并非是纯粹的故事派,也不是纯粹的古制派。班固在记述一系列宗庙改革会议始末的《汉书》卷七三《韦玄成传》的论赞中,引用了其父班彪的如下赞语: 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自元成后,学者蕃滋,贡禹毁宗庙,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后皆数复,故纷纷不定。何者?礼文缺微,古今异制,各为一家,未易可偏定也。考观诸儒之议,刘歆博而笃矣。这里出现的“古今异制”的想法,是前汉末期的故事派官僚在拥护汉家故事时经常引为前提的。班彪=班固以“古今异制”为前提,指出了古制派各种改革的混乱,肯定了见识该博的刘歆的意见。而刘歆正是作为王莽的学术顾问为元始诸改革定立方向并在王莽篡位后成为国师的人物。所谓“元始故事”的提法,正表明其认同于“古今异制”的思想,欲改正王莽新王朝所施行纯粹古典化的过头行为,并将以古制派诸成果为基础的元始诸改革作为汉家故事再次加以完成。对于前汉末年古制派的各种改革,《汉书》的论赞肯定了“古今异制”与刘歆;藉此表明了后汉初期“元始故事”定立的历史意义。 这一“元始故事”所象征的礼=法(律)内组结构,基本被继承至清末。如西晋时与《泰始律》二十篇、《令》四十篇的制定相对,编纂了《新定仪注》四十卷(《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二·史部仪注类》)。此后直至唐代《开元二十五年令》与《大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的编纂,律令与礼书都被持续编纂,作为各王朝国制的表现而保持着相即不离的关系。这一时期,当人们追问秩序之样态时,“礼律”问题必会导致激烈争论。 另外,后汉以降,权力核心是以尚书体制为基轴而运行的。这一尚书体制最为成熟的形式,就是唐代的尚书六部体制。尚书六部被区分为左司郎中所统括的吏部、户部、礼部三部与右司郎中所统括的兵部、刑部、工部三部,在尚书都堂也左右(东西)相对排列(《通典》卷二二《尚书省》)。左司三部是以礼乐典章为基轴而构成的部门,右司三部则是以军事令律为基轴而构成的部门。左右各三部互相关联,担当着国制的中枢。左右各三部的相互关系,是礼=法(律)内组结构的典型制度性表现;由此六部所担当的国政运营,也基本持续至清末。

后记

《中国古代の王榷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较史の祝点づぅ》2003年由日本校仓害房出版,是渡辺信一郎先生的第四部个人专着。在日本的中国古代史学界,渡辺先生以其鲜明的理论关怀和宏阔的研究视野而为人瞩目。译者在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习过程中,受惠于先生论着之处甚多,并深深折服于“渡迈史学”的独特魅力。只是中文学界尚未有其著作的完整译本,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2006年译者在日本留学进修期间读到本书,对其以“天下型国家”一语来概括中国古代国家的独特面貌印象至深。

编辑推荐

《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丛刊•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的出版,在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与日本古代史研究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反响,对于青年研究者影响尤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内容不错,但是排版错误实在让人遗憾。
  •   前言与正文排版错乱,书页开胶,实在有愧中华书局之名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