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直入如来地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陈中浙  页数:2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董其昌为何要把禅宗引入到书画领域来,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非要作如此的表达;董其昌自定规则,对历史上的书画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划分,其目的又何在;这种划分的可信度又有多少?  这正是《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所要研究的问题。然而对于这样的追问,不能局限于书画艺术以及禅宗本身,应当放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大环境中加以思考和研究。站在这个角度,上面描述的“民抄董宦”事件,有助于人们理解董其昌之所以要引禅入书画的真实态度。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认为,“民抄董宦”事件是晚明政治失序、社会紧张的一种反映。而书画艺术具有把失序中的政治重新恢复到有序状态,为紧张的社会情势提供舒缓的张力的作用。董其昌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责任与目的,来从事书画艺术这一工作的,而禅宗精神又恰好具有更好地发挥书画艺术这一神圣职责的效用。也就是说,董其昌用禅宗思想来解释书画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书画艺术对政治社会的服务作用。  站在这个角度,本书选择了董其昌如何借助禅宗精神来帮助书画艺术实现这一功能作为讨论的主题。

作者简介

  陈中浙,又名陈南璋,汉族,哲学博士,1969年12月生于浙江永嘉。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书法专业,1996年至2002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2002年6月分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任教至今。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曾挂任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著有《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一书(2004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此书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此外,还出版四部书法篆刻作品集,并在太原、澳门,珠海和南宁等地举办过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曾于1993年获全国五届中青展优秀奖,并多次入选国展。

书籍目录

绪论 从“民抄董宦”说起第一章 “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为何引禅入书画第一节 引禅入书画的社会政治需要一书画之道“与政通矣”二“世波虽险,以高流冲之”三“势使之然也”第二节 接受禅宗的理性自觉一“学禅定以求心安”二“沉酣《内典》,参究宗乘”三“生平宦路升沉,皆以禅悦消融”第二章 “以禅论画,南北分宗”——董其昌如何引禅入书画第一节 以禅宗“南北”论构建画统一“一扫山水积习”二“以禅论画,南北分宗”第二节 以禅宗精神确立书画观一“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二“大雅平淡,关乎神明”三“简易高人意”四“作书最要泯没棱痕”第三章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具体表现第一节 “顿悟成佛”式的习书作画一“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二“集其大成,自出机轴”三“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第二节 “渐近自然,故是禅法”的创作理念一“随意拈笔”二“自成体势”三“虚实互用”第四章 “参活句勿参死句”——董其昌引禅入书画产生的影响第一节 引禅入书画引发的讨论一“袭取”与“误人”二“捏造”与“言之有理”第二节 引禅入书画产生的影响一“传其遗法,各见其能”二“海内翕然从之”三“以草野之笔,日达于至尊之前”结论“以艺臻道”图版目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由于绘画的范本本身来自于自然界,因而比书法更能体现“天艺合一”的特点。首先,注重逼真的写实画。这有几种情况。第一,在古代人们经常会通过绘画中的自然界万物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上面叙及的那件刻着似为羚羊、飞鸟和猎人等图像的兽骨片,就是人们借助自然界万物寄寓猎获野兽的意想和愿望。第二,绘画在以记述事实与劝善戒恶为主要功能时,都以自然的社会现象为蓝本。如果离开这一蓝本,绘画的这种功能就很难发挥作用。这两种情况下的绘画,虽然缺乏创作者个人的发挥,但基本上都是以忠实描绘自然万物为目的。人们在高度精确描绘自然万物时,实际上也是一次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过程,是一次高度解放、主动自由的享受自然规律的过程。其次,“立象以尽意”的写意画。这大概是从唐代文人画兴起之后出现的一种现象。①这类绘画中的自然物象,只是成了创作者自我情感的表达媒介。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人们有意识地进入自然物象,主动拨开自然物象神秘面纱,让心灵直接感悟自然物象的规律。因而是否逼真已不是人们评价这类绘画的标准。从这类绘画的发展态势看,早期如唐代王维开创的文人画.还是比较注重自然物象的真实性的。后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时代变化,自然物象在绘画当中便越来越成为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媒介。人们这种主动的情感发挥,实际上是一次感悟自然规律的过程。如果说写实绘画与自然物象的交流还只是一种外在契合的话,那么写意的绘画与自然物象的交流则已是一种内在的契合。可见不论是以忠实描绘自然万物为主的写实,还是以倾注创作者情感为主的写意,都是离不开自然界的。也即是把合乎自然规律、体悟自然规律作为最高的目的。  事实上,书画的最高目的和极致表现,是为人们发泄情感找到一个平台而已。当然,这种情感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态度、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代表的是整个社会所要诉说的心声。如果这种心声得不到正确的发泄,就会导致向“恶”的结果发展。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超直入如来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看作是在作者理论框架里,对董其昌《容台别集》及其他文章的摘录与注释集。摘录部分都非常精彩,到书后半部作者的理论框架开始略显无力。但并不影响本书作为一本好看的董其昌文集摘录。
      
      关于摘录——
      董其昌作为一代书画名家,文章气势宏润通达,书中摘录部分更是取其精神主干,其中多处关于书画的心得与笔法摘录都让初习禅学与书法的我倍觉受用,甚至深深感动。
      “作书需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信笔“几乎是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无聊的起源,习惯性刷微博微信path,刷到无可刷依然停不下来。没有精气神可提,每天”信笔“做所有事,早已模糊自为起自为结,取代以信笔起随意结,或者不了了之。”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由此想到的种种,都深深触动我这个拖延重症患者。
      书中类似精彩摘录,多不胜举。
      
      关于理论——
      董大师研究禅学与书画,其作品与禅学精神相互渗透,气息贯通于字里行间,浑然一体。作者为了论述董其昌”引禅入画“,自然得分章节条款引述其“为什么”、“怎么做”及“影响如何”。后人的归类常常是检视历史总结归纳的结果,而在当时董先生的文集里,则并不一定有一一对应的论据。由此,书中也出现了不少前后引述矛盾与表意重复的地方。
      一有第二张第二节末论述“书家不能信笔行事……下笔与收笔处需认真对待”,与第三章第二节“随意沾笔即可,不必执着与外在笔墨精炼可否”。
      在大师整体书画系统里,两种声音处于不同文章环境并不冲突。但本书论述结构基本是全权以董其昌文章句子摘录作为论证依据的,大处取小免不了会落入断见及理论不充分。
      
      
      一家之言,若有大师及粉丝请勿怪
      
      
  •     
      本立而道生
      ——读《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
      
      虎群
      
      自从晚清以来,中国人就被迫陷入到中西古今纠葛不已的历史宿命之中,彷徨焉、踟蹰焉,“中体西用”者有之、“全盘西化”者有之、“返本开新”者有之,至今仍莫衷一是。究竟何处是我们可以栖止的精神故乡?中国社会当何去何从?每念及此,未尝不愤悱心忧,怅惘久之。近读陈中浙君新著《一超直入如来地:董其昌书画中的禅意》一书,不期昭然若开一窍,如获发蒙,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此书从“民抄董宦”这一事件谈起,由晚明政治失序的社会格局,引伸出董其昌引禅入书画的良苦用心,即董氏沉酣内典、深味禅悦,深明书画之道与政相通之理,于是“以艺载道”,通过以禅宗“南北”论构建画统和以禅宗精神确立书画观,来消除因政治紧张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人心迷乱。中浙如此立论,不是“就艺论艺”,而是“以道论艺”,遂揭示了董氏的博大格局和深邃视野,也尽显了作者为学做人的眼力和格度。知行本体,从来不二,如此论学格局,当和中浙2007年在广西南宁挂职一年不无关系,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这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政治中人对于社会与艺术的责任,以及艺术在政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为人、为艺、为政三者的统一有了更深切的体会”。(第274页)实则,这等手眼,岂是一年可济?!吾与中浙相交近十三年矣,深知其为人敏于行而慎于言,平居常怀澄清天下之志,且忠恕待人、慎终如始;“有德者必有言”,和顺积中而能英华发外,累年修德,实有诸己,才有此等论学规模。“格局决定高度,视野决定深度”(第169页),作者的学术格局和视野就决定了此书的高度和深度。
      中浙认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体现中国人品格,反映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载道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第258页)。但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遗忘了这个历史传统,“在现代人这里,书画艺术是独立的,自私的。人们从事书画的目的,审美理想的形成以及创作方式等等,纯由个体当下的性情而来,而丝毫不考虑书画的社会性与政治意义”。(第259页)故中浙以“以艺臻道”来作为全书结论,大声疾呼中国“道本艺末”为学大统的回归,如此苦心孤诣,足见此书立意之高。
      “以艺臻道”之“道”,社会政治意义只是其一;此“道”更有深义,蕴于全书以“天艺合一”阐释董其昌的书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中,是此书尤为精彩处。
      此“道”首是人文之道。中国文化自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遂使中国以下两千五百年学术遵照“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之途,洋洋大观,文明以止。从事中国学术,首务必在师法古人,才能承前启后,自出机杼。董其昌论书画一则曰:“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再则曰:“学书不从临古人,必堕恶道。”其论禅悟则曰:“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师法古人,苦心力学,是学书作画、参禅悟道的千古不易之法;如此才可薪尽火传、实现人文赓续。还是中浙说得好:“董其昌重视古人,是因为他深信历史保存着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这是一个被历代大家所证明了的,被历史浪里淘沙、千锤百炼选择了的传统。因而,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是最接近‘天’的。”(第141页)儒家重孝亲追远,道家重归根反始,佛家重知恩报恩,无不深明乎人文大义,以化成天下;可惜,自近代以来,国人深陶醉乎进化主义,貌似自信,实则自卑,于三千年人文之大统丧失殆尽!魂兮归来,中浙此书实至诚为国人祷!
      董其昌一生学书作画六十五年,“纸成堆、墨成臼”乃至“朝夕观览”、“永日忘疲”是其绍续人文之道;而其苦心力学处,又能自得不尽之乐,是其忘情山水、深味乎天文之道。董氏多次提及“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化为师”、“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只有以天地万物为师,丘壑成于胸中,才能进技于道,以天合天,自然浑成。中浙一语道破,认为“真正优秀的画作是人事极致处的‘天道’显现,是‘天艺合一’的”。而董氏即深得其中三昧,“董其昌已经把宇宙(天命)、生机(自然之灵性)、寿命(多寿)与乐(审美趣味)这四个方面做了对应。这充分表明董其昌希望通过‘画’这种艺术途径,把涵义丰富、博大精深的宇宙与人链接在一起,以‘画’去勾连人与宇宙天道间的关系,企图通过个体的修身养性以及‘画’之技艺感悟宇宙之天道。故而画到极致处,亦即与宇宙之天道合而为一”(第98页)。老庄讲“人法地,地法天”、“休乎天钧,和乎天倪”;孔子自叹“知我者,其天乎!”宋明儒倡“存天理”;佛家亦以缘起性空发明天地之义,有“无情说法”之教——中国人文精神上不拜神,下不拜物,其根基即奠基于对天文的体察。通乎人文,故能通古今之变;通乎天文,故能究天人之际。贯通天人古今,致其中和,便可窥知天命,是为见性之道。
      中浙深契于此:“儒、释(禅)、道三家讲道理的入手处虽然有异,但从画家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上却比较相似。儒家注重在仁义礼智信这些人事上下工夫,做到极致处便是与天(自然)接近,故强调天道在人事上的体现,着重在人事上体悟天道。道家(庄子)则力求把人事拉到自然中去,做到高明处便是与天接近,养其天年。佛家的禅宗强调在当下的人事中体悟自然,做到无碍处便与佛无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三家都强调最高的境界即是与自然合而为一。古代画家的思想主旨不论来自哪家,其在绘画创作中,都无一例外地要表现他们处理人事与自然关系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就是画家的心性。”(第96页)因而古来画家无不注重自己心性的养成,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董其昌引禅入书画,尤重以禅来脱尽尘滓、发露灵明。中浙以董氏之语“妙在能合,神在能离”阐发其创作理念和实践,认为其“妙在能合”,即是他深知师法人文、天文之妙;其“神在能离”,即是他深得禅宗“于相而离相”之旨。禅宗以“无念”、“无住”、“无相”提持学人,认为“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所以中浙强调,“学习古人虽然重要,但同时还要懂得抛弃古人,最终更要‘明心见性’,交由自己从心中开出宝藏”。(第168 页)开出自家宝藏,于自性佛上安身立命,于此“信得及、放得下、守得住”,即能得乎游戏三昧,随意所如,“一超直入如来地”。
      董其昌之所以既不象激烈派那样一味求新,更不象复古者那样泥古不化,而能于书画虚实互用,于社会从容中道,即在于董氏以“以艺载道”为本,观乎人文、察乎天文、以禅见性,此等大本既立,笔底足下自然道生,游刃有余,直入佛地。
      是中浙论董其昌之学,亦何尝不是夫子自道?!中浙先著有《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已深得乎书画禅心一贯之旨,今又经事上炼磨,厚积薄发,故此书更能体悟精微,心知其意。披览之下,可晓晚明之事、知其昌其人、得文人书画之真趣、悟禅宗顿悟成佛之妙义;亦可免受今日种种杂学惑乱,俗学荼毒,真人生一大庆快之事。
      盖长亭短亭,何所归程?自性不归,何所归去?欲发明自性,必取法乎先贤、妙合乎天地,而取径乎书画可也、琴棋可也、习武亦可、从医亦可。盖殊途而同归,同归于此;百虑而一致,一致于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此即中华古来圣贤慧命所系之本,亦即中浙此书立言之本,“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谨以此与中浙君勉,并与天下学人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