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与文化传承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第1版 (2009年4月1日)  作者:卞孝萱,徐雁平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它起始于民间讲学。有学者将其源头追溯至汉代私家讲学之精舍与精庐;然就藏书条件、建制以及习业风尚而言,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这几乎是上世纪以来的定论。书院盛于宋,“天下四大书院”之说即是一标识,而更为实质性的内容是书院数量的增多、地位的提高以及书院制度的确立,特别是后一点所涵盖的基本规制,成为后世书院仿效的典则,“鹅湖鹿洞之风”成为书院讲学精神之凝聚。宋代书院已有官学化的倾向,此一倾向至元代不断传衍,理学之传播与书院之发展同步。明代是书院的繁荣时期,其中有两个趋向最为突出,其一是书院讲习中王学的流行以及讲学面向民众的取向;其二是晚明结社背景下书院参与政治的风气。东林书院在风雨如晦之际,开创讲习新传统。清代书院尤为普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书院网络,今日每论此期书院,必提及诂经精舍、学海堂、龙门书院、南菁书院等推进学术之书院,然有清一代,大多数书院以举业为讲习之重心,书院之生徒与其他读书人一样,徘徊在举业与诗文学问之间。至清末,科举革废,与其密切相关的书院被朝廷下令改为学堂。

作者简介

  卞孝萱,192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名誉会长、柳宗元研究会顾问,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顾问,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等。出版各类著作三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书籍目录

书院制史略书院和学术的关系清季书院述略书院文献直面书院研究中的分歧与辨析中国书院教育的层次性中国的书院志及其学术价值唐代江州陈氏东佳书堂的性质问题刍议南宋横城义塾及其《义塾纲纪》考论元代庆元路书院考东林书院与东林党浅析论清初书院的理学与教化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书院之讲习与《读书分年日程》清代扬州书院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扬州的两个幕府与两个书院“岭西五大家”与书院徐州云龙书院沿革述略卢文诏、李兆洛与江阴暨阳书院俞樾与诂经精舍清代晚期书院教育的范例——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探析江阴南菁书院的治学特点晚清苏南家族书院的分化与多元类型——近代苏南家族书院研究之一“以家塾组织,参书院精神”——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办学特色初探

章节摘录

  书院制史略  胡适  我为何讲这个题目?因为古时的书院与现今教育界所倡的“道尔顿制?精神大概相同。在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做的论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所以我今日要讲这个书院的问题。本题计分两节:第一,书院的历史;第二,书院的精神。兹分别言之:  一、书院的历史  (一)精舍与书院书院在顶古的时候,无史可考;因古代的学校,都是私家设立,不甚出名。周朝学制,亦无书院的名称。战国时候,讲学风起,私家学校渐为人所器重。汉时私家传授之盛,为古所未有。观汉朝的国子监太学生,多至数万人,即可见学风之盛。六朝时候,除官学外,复有精舍。此精舍系由少数的贵族或士大夫在郊外建屋数椽,以备他们春夏射御,秋冬读书的处所。惟此精舍,仍由私家学塾蝉蜕而来,其教授方法,与佛家讲经相同。佛家讲经只许和尚沉思默想,倘和尚不明经理而欲请教于大和尚,此时大和尚就以杖叩和尚之头,在问者虽受重击,毫无怨言,仍俯首思索如故。有时思索不得,竟不远千里朝拜名山,俾一旦触机觉悟,此法系启发学者思想。不藉外界驱策而能自动学习;所以精舍也采取佛家方法。其后道家讲经,也和佛家相同。到唐明皇的时候,始有书院的名称。书院之有学校的价值,固自唐始,但至宋朝更进步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书院与文化传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