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思想史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释印顺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九六七年,我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自序”中说:在战乱中所写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写的,多叙述而少引证,对佛教史来说,体裁是很不适合的,而且错误与空疏的也不少。……我要用语体的,引证的,重写一部”。但直到现在,二十年的悠长岁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以外,只写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写一部”——分为多少册的意愿,已无法达成,所以三年前,将《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印度之佛教》的错误与空疏,在上面几部写作中,虽已做部分的改正与补充,但印度佛教演变的某些关键问题,没有能做综合联贯的说明,总觉得心愿未了。现在据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地表达出来。“佛法”在流传中,出现了“大乘佛法”,更演进而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动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怀念,是通过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像的成分;离释尊的时代越远,想像的成分也越多,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实。

内容概要

印顺法师对印度佛教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真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

书籍目录

自序凡例第一章 “佛法” 第一节 佛法兴起与印度的时代文明 第二节 释尊略传 第三节 中道正法第二章 圣典结集与部派分化 第一节 舍利塔与结集 第二节 部派分化与论书 第三节 部派思想泛论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法” 第一节 初期大乘经的流布 第二节 深智大行的大乘 第三节 方便易行的大乘第四章 中观大乘——“性空唯名论” 第一节 龙树及其论著 第二节 龙树的思想 第三节 提婆的“百”论第五章 后期“大乘佛法” 第一节 后期大乘经 第二节 如来藏我思想的特色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 第一节 说一切有部 第二节 譬喻·分别说·正量-大众部 第三节 经部兴起以后的综合学派第七章 瑜伽大乘——“虚妄唯识论” 第一节 瑜伽行者与论书 第二节 瑜伽行者对一般大乘法的见解 第三节 瑜伽行派学要第八章 如来藏与“真常唯心论” 第一节 般若学者的佛性说 第二节 融唯识而成的“真常唯心论” 第三节 如来藏与“如来论”第九章 瑜伽·中观之对抗与合流 第一节 瑜伽与中观论师 第二节 瑜伽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观学的复兴 第四节 对抗与合流第十章 “秘密大乘佛法” 第一节 “秘密大乘”的时地因缘 第二节 如来(藏)本具与念佛成佛 第三节 金刚乘与天行

章节摘录

阿育王登位以前,出镇优禅尼(Ujjayani),这是上座(分别说系)部向西南发展的重要地区。阿育王在这里,娶了卑地写(Vedisa)的提毗(Devi),生了摩哂陀与僧伽蜜多兄妹;提毗一直住在优禅尼。阿育王因妻儿是优禅尼人,因镇守优禅尼,得到当地力量的支持而得到王位:与这里的佛教——分别说部的关系,也许更密切些,这所以摩哂陀出家,而从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吧!摩哂陀初受沙弥十戒,依律制,应从二师受戒,所以依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婆为阿阁黎。年满二十,应该受(比丘)具足戒,要有三师——和尚与二位阿阁黎。在阿育王的心目中,说一切有部似乎没有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亲切,但同样的尊重,请末阐提为阿阁黎。从摩哂陀受戒的三师,知道部派的存在;阿育王一体尊敬,表示三部的平等和合,并共同为佛法努力的厚望!所以阿育王时,大德们分化各方,可能分别说部多些,但大天与末阐提,决不是目犍连子帝须的统系。摩哂陀分化到楞伽岛,成为赤铜鍱部,今称南传佛教。这一派传说“五师相承”,以目犍连子帝须为正统,其他的部派为异说,那只是宗派意识作祟!释尊的“无诤”精神,显然是淡忘了!南传阿育王时有“第三结集”,其他部派都没有说过。传说帝须当时论决正义,作《论事》,其实《论事》所破斥的部派,当时多数还没有成立呢!

编辑推荐

《印度佛教思想史》: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印度佛教思想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印顺法师对印度佛教的论究,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方便,是不能没有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过时而不再适应的,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阐扬佛法真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希望诚信佛法的读者,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流变中,能时时回顾,不忘正法,为正法而怀念人间的佛陀!
  •   去年买了释印顺的《佛在人间》,翻看之下,觉得颇有深度,法师堪称思想家这是当之无愧的。加上自己一直想了解全面一下印度佛教,便买了这本书。我以前也买过星云大师的书,感觉星云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深度远及不上印顺,读了他的书,觉得更像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佛味竟淡至如此,买一本翻翻也就可知全豹了。
  •   印顺导师为当代佛学的大德,这是权威之作。学佛必须回到源头。此书厘清了2500年佛法之流变。
  •   不了解印度佛教思想史,就没基础啊
  •   好书,学习中国佛教,不能不了解印度老家的根源:这本书应该是兼顾普及与提高。
  •   印顺法师的书作为学术研究也是必看的。
  •   印顺法师的书永远那么难读,哈哈,还是自己功力不够,继续修炼
  •   自有独到之处!
  •   当当送货现在真是神速,不过我书还没仔细看,等看完了再来评论,书本质量很好,很喜欢!
  •   不错的书 ,值得仔细阅读
  •   是2印总计4000册
  •   书,实在不能用好来形容!
  •   真如性起,因缘和合,刹那生灭
  •   佛陀是大有智慧的人,不是大雄宝殿金光灿灿的金粉泥胎的佛像,这本书告诉你佛学是什么,学佛和佛学是大大的不同。
  •   印顺大师博通内籍,学综儒释,诠释得当,读后颇有收获!
  •   印师的著作学术性太强。但正因为有印师这样认真的人,正法才流传至今。
  •   这本据说是释印顺的主要作品之一.
  •   价廉物美,大善知识的教导, 很好。
  •   凭现有佛教知识难懂!
  •   作者印顺的观点是:后代的众生因为怀念释迦牟尼佛,而把佛陀神化了,把佛变成一个寿量无尽、具神通广大的凡人。作者把大乘佛菩萨的神化、般若波罗蜜、涅槃乃至诸天的存在都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可能作者受的苦难太多了,曾求佛菩萨慈悲救助却不如愿,所以把经典中“神化”的成分全否定了。印顺法师在晚期创作的《华雨集》中也提到:过去讲说而没有记录的(留有录音带);早年不成熟的作品而... 阅读更多
  •   印顺法师的说哪里是俗世僧人所能比的,印顺法师的文章有一个不好,就是感叹号太多,可能是讲演所记的原因吧
  •     
      
      印顺法师将佛法分为四个悉檀,即四个成就的次第,其中以般若性空为主的初期大乘佛法是“对治悉檀”对治众生的根性;以如来藏为主的后期大乘佛法是“各各为人悉檀”对众生说法使其正信;以密教为主的秘密大乘佛法是“世间悉檀”随顺众生所乐而说法;而其中以四阿含为第一义悉檀,无限的法门皆是由此而衍变出来。
      
      阿含经的产生是在佛灭度后的第一次王舍城和第二次毗舍离城的结集所产生的公认的世尊教训,而佛教的核心观点如缘起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八苦、十二因缘等等也是在这部经中首先提出,其中核心的环节“缘起中道”也是佛教之所以称为佛教与其他教派最大的区别之处,也可看出最初的佛教哲学的思维。
      
      因缘条件是错综复杂的,一件事情或事物的发生是众多因缘构成,缺其中一环都不行,例如当你正在吃一碗米饭,一粒米饭可能是经过泰国的一位老农早上的耕作、适当的雨水、运输公司的运输、搬运工的搬运、一个你经常去的超市、合适的价格、你闲暇时去逛超市的一个需要购买的意愿、以及真常运作的电饭煲才能构成,如果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你可能都不会与这一粒米发生关系。因此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因缘条件的相互依存,不会有“第一因”,也不会有“创造神”,当然也没有“最后审判”,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也不会有一个独一、恒常不变的“神识”,因缘聚合的时候,一个事物就会出现,因缘消散便幻灭。
      
      又如同一条新船“凯旋号”,然而它在使用中不断的需要维修,今天换掉甲板,明天换掉桅杆,之后又换掉内部的机器、内部的设施、桌椅、船的骨架… …这样不断的更换下去,终有一天,这条船的所有部分都被更新了一遍,那么这条被更新后的“凯旋号”还是不是原来的“凯旋号”,那么什么是这条船?又怎样定义这条船?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一切都在变换,一切都是无常,没有恒定的量,也没有“凯旋号”的实际存在,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
      
      其实最初的佛教并不是宗教,观阿含经,普遍讲的是一套使用一切的哲理,而后世却极力的希望佛陀能带来救赎的意义,佛陀被神化成为一种类似基督般救世主的思想,以至于诸如净土、往生,甚至于密宗性力宗这样的派别也混杂其中,这应该也是与佛教相差十万八千里了。如果拿最初的《杂阿含经》和在佛教末期的《无上瑜伽旦特罗》相比较便可以看出佛教在千年的演变中已经越来越偏离根本的哲理,尽管不断的扩大影响力,吸收信众,然而也愈来愈背离初衷,以至于1203年超岩寺的毁灭,其实并非纯由回教徒在印度的侵袭,而是佛教自身已衰落不堪。
      
      在上座部坚持的尊古重律的人间佛教观同时,大众部却不断的融入新知,将佛陀理想化,认为世尊所说,无不如意,以至于上座部只能不断的向南部发展,最后在斯里兰卡的小岛上仅赤铜碟部保留着原始的经典。
      
      离佛去世的时间越久,佛弟子对佛的怀念越重,怀念是通过主观的意欲,也可能离开事实,随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供养,虽近于不合佛法的神教祭祀风气,却已俨然日盛。由此,大乘逐渐以《道智大经》、《六度经》、《三品法经》形成,演变出论典形式的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支大乘思想。
      
      纵观印度的佛教历史,可以解决很多的疑惑,从源头处分析各宗各派的思想,便俨然能理出其变迁脉络,看出其究竟,就不会虽一家之经典左右而深入到其所构建的属于其一家的佛教体系中,如若不然,便会在各宗各家的判教体系中晕头转向,而学人口舌。
      
      佛教思想自公元前5世纪创始后,至今已两千五百多年,佛教与各个地区的思想交融早已不见佛教的本来面目,有所谓佛教徒者,轻则是信仰某一家已在历史长河中掺杂了不知多少成分的宗派思想,重则则是不辨左右,信仰自己臆想构造出的佛教,与其说是信佛或佛教徒,俨然已似乎在标榜自己为某一神秘主义的信徒一般,虔诚祈祷者无错,然而拜佛而不知佛教为何物者又何其多,佛教大旨泯灭不现,反而执着往生极乐净土,俨然已看不出究竟佛教又有何异于其他之宗教,或有异议者,便以“谤法”恐吓之,佛教已于印度灭绝,殷鉴未远,吾中华难道要重蹈其覆辙?观如今佛教,假借佛子之名而烧香、超度、收取供养,其与佛陀教义有何关系,世人以一二邪僻僧人、诡异思想而言佛,使世人误解,这才是真正“谤法”。以古人之是非为是非,古之高僧大德相较佛陀究竟何者更可代表佛教?斥最接近佛陀言论之阿含为小乘,而以一己之欲变更佛教而形成新宗派,进而皈依以之为正统,岂不可笑。如今有认为佛教为“迷信”者,实乃佛教徒所造作。
      自二次结集四阿含后,部派分裂,各自结集立论,距今已有两千余年,两千余年佛教已然面目全非,阿含之后无佛法乃是说已逐渐背离佛陀的言论,佛法虽存,然是否仍是佛陀义理,不得而知,故若说那是佛教,而斥阿含为小乘,岂不是不理老师教导而自开一派却挂老师之名号?而诋毁言世尊真正言语者,如此,那我也宁愿不是“佛教徒”吧。
      
  •   标题挺吓人,内容可读,但还是有些偏激。只要是契合佛陀义理的,当然是佛法,不一定非的是佛陀本人所说。佛,本是觉者的意思,佛陀本人当然伟大,但难道说佛陀之后(或之前)就再无佛现世间?只把佛说的当佛法,这太狭隘了。并且,佛法本无可说,只是随顺众生的根器应机度化,如果一味执著于佛所说的法(阿含),否认其他一切经典,这才真正是把佛陀神化!
  •   四個悉檀不是印順法師分的,是龍樹菩薩在《中論》分的。印順法師另有名詞。也不用如此偏激,因爲時空不同,因緣不同,佛法自然不會一成不變,這才是符合佛所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不同的佛教當是爲了度化不同根器的衆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