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

出版时间:2011-2-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葛兆光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宅兹中国”,语出《何尊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一国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刻有长达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全文如下:“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宅,居住的意思。
“中国”这个名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习用的,但是真正问起这个名词的含义,相信很?人都不容易表述清楚。而随着对“中国”这个名词的思考,便会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谁是东方?何谓“中华”?“中国”意识从什么时候凸显?
“汉族”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中界定“中国”?中国会否在亚洲中“消融”……著名学者葛兆光以一个身在“中国”的学人,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寻求如何既恪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在世界或亚洲的背景中重建有关“中国”的答案。
本书讨论的是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现实。从有关“中国”、“亚洲”或者“世界”的认识的历史资料,包括中国和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中出发,把问题放在思想史脉络或学术史语境中去讨论,而不是从来自西方的“理论预设”下去倒着看历史,或者从现实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证据”似的历史论证;是从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渊源去追溯“中国”,而不是从“政治”和“策略”是探究根源。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
对于心系中国文化命脉的大多数人来说,葛兆光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热得炙手时,他就是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而今,他已跻身于那些业绩斐然、扬名海内外的大家名流之列。正派、认真、不媚不俗构成了他鲜明的个性。他先后出版了《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想象力的世界》?《晚唐风韵》、《中国经典十种》、《中国禅思想史》、《中国古典诗歌基本文库?唐诗卷》等一系列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专著。1998开始推出的《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汇集了他几十年学术研究之精华,在学术界、思想界引起强烈反响。

书籍目录

自序
绪说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
——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引言 “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三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四 大汗之国:蒙元与大清帝国对“中国”’历史的挑战
五 后现代历史学:从民族国家拯救什么历史?
六 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
结语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国研究的三个向度
【附记一】
【附记二】
第一编 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第一章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
——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一 “中国论”与“正统论”: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二 实际政治与观念想象的差异:天下、四夷、朝贡、敌国
三 中国:“边界”的浮现
四 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观念:反夷教的意识以及确立道统
五 汉族的和中国的,什么是汉族的和中国的?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
——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
一 想象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
二 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三 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
四 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五 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
第二编 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
第三编 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
绪论 预流,立场与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关于台湾历史学的讨论,最麻烦的是政治化问题。我的评论不可能完全摆脱两岸立场的差异,但是,我试图尽量从学术角度讨论而不作政治价值的判断。对于“中国”这个议题,台湾方面某些学者当然一直有相当警惕,他们对于大陆用现在的中国政治领土来界定历史中国,有种种批评,有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如一个叫做吕春盛的学者,对大陆流行的四种关于“中国”的论述,都作了尖锐有力的批评,他说,要界定一个完整意义的“历史上的中国”,恐怕也几近是不可能的事。避免界定一个包括台湾?“中国”,避免一个包含了台湾史的“中国史论述”,试图超越现代中国政治领土,重新确认台湾的位置,这一思路当然掺入了现时台湾一部分历史学家太多的政治意图。不过,在历史学领域,确实也有人从台湾本土化的愿望出发,借着超越民族国家的区域研究之风气,重新检讨中国史的范围。其中,一些台湾学者提出了“同心圆”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杜正胜先生。在一篇相当具有概括性的论文中,他说,“到1990年代,此(指台湾代表中国)一历史幻像彻底破灭觉醒了,新的历史认识逐渐从中国中心转为台湾主体,长期被边缘化的台湾史研究,已经引起学生的更大的兴趣。我提倡的同心圆史观扭转'中国主体,台湾附属'的认识方式,也有人深有同感”,他觉得,这是反抗文化霸权,因而试图瓦解传统的“中国”论述,代之以一个以台湾为中心,逐级放大的同心圆作为历史论述的空间单位,即第一圈是本土的乡土史,第二圈是台湾史,第三圈是中国史,第四圈是亚洲史,第五圈一直到世界史。在杜氏的理论背景中,除了依赖区域史与世界史论述,分别从“小”与“大”两面消解“中国论述”之外,把“中国”这个国家的政治整合与文化认同分开,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支柱。由于杜氏的论述是建立在把“台湾”从“中国”认同中“拯救”出来的基础上,因此他强调,所谓“中国”是在战国晚期逐渐形成的,“此'中国'与以前具有华夏意味的'中国'不同,它进一步塑造汉族始出一源的神话,汉文化遂变成一元性的文化,这是呼应统一帝国的新观念,完全扭曲古代社会多元性的本质”,这种依赖于政治力量的整合,使被强行整编到中国的文化,又随着政治力量进入“中国”的周边地区,改造土著,因此,“汉化”这个过程,并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文明化(华夏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统合的历史,在强势力量的压力下,土著只有汉化,因为“汉化是取得社会地位的惟一途径,坚持固有文化者遂被主流价值所鄙视”,因此,按照他的说法,台湾是被迫整编进中国论述中的,要增强台湾的族群认同,当然就要破除中国文化同一性神话,这种所谓同一性,不过是在政治权力的霸权下实现的。他们觉得,这是祛除台湾文化认同与历史叙述的“混乱”的良方。但是,且不说这种论述的历史依据如何,从历史论述上看,台湾的清晰,带来的是中国的残缺,原来似乎没有问题的中国论述,在这种“离心”的趋向中,也发生了同样的“混乱”。2003年底,在庆祝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七十五周年的会上,作为原所长的杜胜,又发表了一篇相当重要的讲话,其中提到当年在大陆时,傅斯年等人一方面提倡近代性的历史学,即“不该有国情之别,只有精确不精确,可信不可信”的学术,但是一方面又由于内心关怀和外在环境,有很浓烈的“学术民族主义”,这种“学术民族主义精神使史语所扮演另一个爱国者角色”,可是,如今却不同,他在第六节《期待新典范》中提出,“史语所在台湾,客观情境让它跳出'中国'这个范围的拘限,让它走出与人争胜的'国'耻悲情”,这个时候,他提倡的是“超越中国的中国史”,是“从台湾看天下的历史视野”。

编辑推荐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1895年以后,大清帝国从“天下”走出来,进入“万国”,原来动辄便可以“定之方中”(《诗经》)、自信“允执厥中”(《占文尚书》语。)的天朝,渐渐被整编进了“无处非中”(艾儒略语)、“亦中亦西”(朝鲜燕行使语的世界,便不得不面对诸如“亚洲”、“中国”和“世界”这样一些观念的冲击。为什么是“亚洲”?究竟什么是“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看似平常的常识背后,潜伏着一个又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宅兹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8条)

 
 

  •   葛兆光说古代中国以文化认同我深以为然,然对其论述宋代中国出现疆域意识论证中国民族国家形成不同于西方却有不同看法
      
      
      所谓民族国家,首先发端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之后,其趋向有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体现在以国民意识取代臣民,以国民权力取代国王和贵族的权力。对外体现在以国家认同为凝聚力,形成近代的国民主权国家。近代早期现法国疆域内一半民众不会讲法语,然在法兰西国民意识凝聚下,最终形成了近代的国家认同。
      
      
      通俗的讲,早期发生在英法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和民众启蒙意识分不开的,也就是以国民权力取代国王和贵族的权力,再也不做臣民,国家绝对不再是本族的奴隶主的私有产物
      
      而到了民族主义传到了德意俄中,则民族主义的对内启蒙意识被抹杀,只突出排外愚昧的成分,转变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产物,而对内提高国民意识,以国民精神推翻本族奴隶主的内核却被避而不谈。民族主义在这些国家发生了异变和变质,被搞成只要是本族奴隶主掌权就是好的,就是近代国家,以至于如同葛兆光所说的政权和国家不分,奴隶主和国家不分的情况,以至于孙文在南京光复拍摄的照片里,共和旗帜和暴君朱元璋的画像放在一起,也注定了民国失败的结局。所以德意俄中日等国家在现代历史上,只重排外的变异民族主义导致了这些国家不是变为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就是变为军国主义,党国主义的怪诞产物,就是忽略了民族主义的启蒙对内国民意识的一面。只到现在还制造着无数把奴隶主当作国家民族的脑残。
      
      任何外来的产物到了本国要启用,总是在延续本国历史一部分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民族主义在东亚也是如此,无论中日韩三国接受近代西方的民族主义,其历史源泉都是儒家的华夷之辩。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文化认同族群和国家,也就是华入夷则夷,夷入华则华。而到了宋代由于外力的压迫,儒家华夷思想也产生了不以文化而以血统论的观点,在西方外力冲击的近代,孙文等的排满种族主义思想自然而然的和宋代产生的这种儒家思想合拍继承,遂演变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而日本和韩国的发展也是如此,韩国两班制度导致韩国人比中国更接受维持稳固的理学思想的华夷之辩,所以在明清易主后,韩日对中土的认同已经丧失,认为自己才是小中华小正统。日本江户中后期的思想家在血统华夷之辩的发展下,已经初步形成了日本自己的国族认识和民族主义,比如提出日本的国学是去儒化,要保持日本自己的传统东西,所谓国学一词的来源不是指中国文化,却是日本去儒化和学的象征。日本从对清朝夷统的不认同发展到对华夏文明儒家文明的整体不认同和排斥,认为既然作为蛮夷的满人可以把华夏治理的比汉唐都要好,那么所谓的儒家文化优越论其实是不值一谈的东西。满人可以,和族自然也可以。在西力冲击前,所谓东亚一统论已经崩溃了
      
      
      但崩溃管崩溃,没有西力近代的冲击,要日本韩国彻底脱离儒家文化的圈子还是做不到,因为两国无力独立创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东西,在西力冲击下,儒家秩序彻底崩溃,日本的文明论彻底贬低否定了儒家的优越论。韩国的尊儒尊华夏换成了独立门。西方传来的近代民族主义排外的一面和传统儒家的华夷之辩注重血统的一论结合在一起,中日韩不可能再有共同
  •   如果你问国人,你知道什么是中国吗?一定会让人嗤之以鼻,这该是多么常识的问题啊。可是,真正了解中国并不容易,这貌似常识的问题内涵一点都不简单。究竟是政体概念上的中国,如同台湾政治家的“一中各表”,还是先有版图语境下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的总括?设若民族性,中国是否能等同于“汉”?可“汉”的概念乃从汉朝开始,此前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又该如何命名?正统的汉族政权,众所周知又有过元的蒙古族和清的满族的统治。感谢葛兆光先生,《宅兹中国》让我们于思想、文化、考古、政制等多方面,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强化国族认同。
  •   葛兆光先生在其煌煌巨制《中国思想史》中相当推崇福柯。而今,这种推崇在《宅兹中国》中得到一种有所“扬弃”的写作延续。
    葛先生的论述几乎涵盖了所有相关的古地图和重要文献,步步为营,在抵达前人所触及的问题最邃密处后并不松懈,而是钻之弥坚。对于周原考古结论及日本神道教与中国道教关系的综述及剖析极具启发性。
  •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   旧读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现在看到这本《宅兹中国》,有慨叹葛兆光先生的勤奋和眼光。
  •   中国人对于边界从来就缺乏明确的认知,这应该与中国文化的传统有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正是这一认知的最佳体现。但是如果从“他者”的角度看,“中国”是很成问题的。美国学者贝格利从来就不认为商代以前的“中国”可以称之为“中国”。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一切的情况下,中国也被解构了,进而被消解了。这样,历史上的中国便成了一个概念,而非一个真实存在的实体。果真如此吗?葛先生的书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如果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窃以为,葛提出了国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能否为国际学术所接受,恐怕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的根源在于东西对立,这种对立从目前看是难以消除的。所以,无论是国际化还是全球化,还是互联化,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   实际是一本思想史的整理,用细腻的笔法和充实的史料反映了中国人自己是怎么看“中国”的,以及怎么看“世界”的,“中国”和“中华民族”什么时候才成了中国人的自我意识,而近代亚洲人又是怎么认同“亚洲”的。这从观念层面解读了古代天下体系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看问题的角度很高,视野非常开阔,正如书名,是中国思想史方面的“重建”之力作。
  •   此乃葛兆光先生继《中国思想史》之后有一部力作,影响颇广,特别是其从周边看中国的观点,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十分值得阅读和收藏!
  •   葛兆光先生的《宅兹中国》给我讲述一部“中国”史,其实是一部关于“中国”的训诂书。中国之名与中国之实历经千年变化,由小及大,有单一至多元一体。
  •   学者葛兆光的最新力作,中华书局出版,重构关于中国的历史描述。阅读后受益匪浅,获取关于这个国家的新认识。
  •   葛兆光区分了三种中国;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以及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中国,中国人的中国,亚洲人的中国。
  •   葛兆光先生的书我从中国思想史开始关注,他一直都有一些不同于前的新的观念。
  •   葛兆光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学者,这本书视野很宏大,能跳出中国的框架看中国问题,这样就避免了井底之蛙似的浅见,论述极其有见地。
  •   由于信息不对称,海外学者在几十年来的中国史研究或称汉学中对传统史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然而国内学者多不屑置辩,然其挑战本身所提问题实需认真反思,诚如副题所示,此书正是先生对关于“中国”历史论述的反思与回应,真知灼见,足为先锋。
  •   宅兹中国是中国论述的创新性著作。文如其人,葛先生的功夫实在了得。
  •   葛教授的大作,对于真正理解历史、文化的中国大有助益,相关领域的扛鼎之作
  •   葛兆光先生的学术功底非常扎实,这本书从韩国和日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这个概念,非常新颖。
  •   葛兆光先生学养高深,此书功力深厚,厘清了一个大问题,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发展的脉络。
  •   喜欢葛兆光先生论述思想史的理论和方法,也喜欢葛先生的敏锐眼光,常常将人带到一个看似平常却极高远的学术境地 。很喜欢。有机会去阅读。
  •   作者旁征博引,重述中国这一概念,发现历史,重拾文化认同,
  •   自宋代始,中原王朝的国力强盛已不复存在,辽的国土面积与宋已相差无几,金要大于南宋,蒙古远大于南宋。此后,中原王朝安身立命的就只有黄帝、文王。孔孟……一脉的儒学道统,明的反动、腐朽使之继承道统的合理性备受质疑,满清的进入使得朝鲜、日本、甚至安南都有理由加入到道统之争中,中国之“中”备受争议。以何种心态建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本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   对中国观念的思想史研究
  •   一早想读类似这样的一本书,葛老师这本著作正合我意,对于厘清“中国”的历史渊源大有裨益。
  •   跳出政治中国的框架 以文中视角看待中国 探究中国的形成与意义 很好的饿书
  •   对中国历史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进行梳理。葛老师的学问令人敬佩。
  •   最简单明白的往往最不明白,对于中国的定义就属于这种情况。通过此书,了解有关对历史中国的认识,开阔视野,极有裨益。
  •   葛老师最新的思想结晶,之前听过主题讲座,再通过书籍,品读学习“中国”这个概念~
  •   对中国文化做了深刻独到的分析,读后很有收获。
  •   葛兆光的代表作,我是历史专业的学生,想拜读佳作,买来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内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获益匪浅啊~~~
  •   不用翻,网上看过简介之后,预订零迟疑。当今传统文化之趋势,势必将地域、历史、政治、文化四者重新整合探讨而研究。葛老师辛苦。
  •   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将永远伴随着中国人而动态演化。葛君之作一纸风行,亦可见该意识于当下,正逢重新检讨之机。
  •   反问国人,什么是汉族,什么是中国,什么中国人,对这些疑惑的解答重新让国人审视自己的国家,民族性,而不是一味的从政府的统治需要的宣传舆论上去认知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   重建中国秩序非常好。
  •   支持葛兆光,支持复旦文史研究院。
  •   葛老师的大作,又一种非西方的观点和角度来审视中国,很有原创性,较之一帮张口毕口拿洋理论分析的宝贝们写的书不知强多少.
  •   中国,何谓中国
  •   书写得不错,给了另一个看中国的角度,挺有意思
  •   学术味很重的书,象在看学术论文。应写清楚,本书非普及类书籍。
    论述有逻辑,论据有基础,论点有深度,很不错!
    我们的物质文明已经接近发达了,但是我们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天朝大国的幻想和东亚病夫的病态中,是时候建立我们自信静定的思想文化了。
  •   从周边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一个新视角,非常值得一读。
  •   是一本让你重新认识中国的好书
  •   真心不错,重新认识中国
  •   对于认识“中国”有很多帮助
  •   让我们了解了关于“中国”的叙述
  •   从多角度解释中国 不错的书
  •   学着写的中国
  •   葛兆光先生的书无论是方法,还是视角,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几乎买了葛兆光先生所有出版的著作,每一本都值得一读,受益匪浅。
  •   这也算是葛兆光的特点了吧,从边缘到中心
  •   葛兆光的书不错,想了很久了
  •   葛先生的书都很好。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可谓是精彩之著。思维宏观,眼界开阔。大家之作。另外推荐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   研究需要突破边界,从亚洲圈里日本、韩国等视角研究中国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
  •   作者写得很学术,问题很尖锐,对看待今天的领土纠纷有用,对重建自信有用
  •   对于专业是历史的同学值得买一本,好好地读一下。
  •   希望进一步解读历史的朋友可以购买。
  •   很喜欢这个学者 思考的角度和新 思维也具一定的深度 推荐看看
  •   葛老师的文字,思想性很强,能引导人进行深入思考。此书必须认真拜读。
  •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虽然偏学术,但是并不枯燥
  •   听过作者的专访,阅读此书,研究严谨,论据翔实。催人思考。
  •   学术大家,眼光独到,有说服力。
  •   不错的书,体现了开阔的学术眼光。
  •   学术研究,重在言之有理而又持之有故!
  •   书的内容给人很深的思考,大师写的书能带我们走向更深的境界。很不错。
  •   此书两个月前就已重印了,没想到在当当还能买到1版1印的,看得出来当当选书眼光超前,看准了就大量进货,这也是对订户的一种优惠。
  •   开阔了视野,对自己观念有了新的冲击,作业的参考书籍,之前借来看发现很能启发思考,所以就买了一本自己看。
  •   把读者思路带到原点,独立思考
  •   帮同学买的 比较学术。
  •   学术前沿的精品
  •   读来趣味性不是很强, 看来是学术型的。
  •   读书不是学知识,是体察思想。
  •   这本书对于普通读者可能过于专业化了,读起来可能会略感晦涩。不过如果多些人看过此书,网上应该也会少些信口胡诌的人。
  •   好书,有思想
  •   很好的书。葛教授的书看到就想买。
  •   葛教授倾心之作了
  •   不一样的认识,给人启益
  •   不妨一看,文史识三位一体。
  •   凤凰推荐的书,翻了下,难得的是此版书字体都大了许多,字体,装帧
    堪比港台书的了,超赞
  •   近年来难得的好书。葛先生又一力作!
  •   不语
  •   观点新颖语言严密适合大学生阅读
  •   能收录很多的观点,以前真的了解不多,这回受益匪浅!
  •   葛老的文章,不用说,俯拾即是的精华,
  •   本书很专业,非静心无法阅读。
  •   相信葛先生的书,都会不错的。
  •   这个话题不是一般人感拿来写的
  •   还没细看,还了一下目录、个别章节的文字,真不错,给人启发多多。
  •   不错的书,提供了研读的新视角。
  •   之前听过先生的讲座才买的这本书。很棒!
  •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买的,果然很不错,值得一买
  •   这本书被漠了。。
  •   算是专业书籍吧,引用很多,看起来需要精力。
  •   多年心血,值得品读
  •   内容只得自己去体会,还不错
  •   给老爸买的,所以就不能就内容评论了!
  •   很不错的书,值得读一读
  •   不同的见解
  •   还没读,老师推荐。买来看看
  •   帮同事捎的
  •   朋友买的,内容不知
  •   《宅兹中国》,一个很怪的书名,乍一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葛先生新造了一个词呢。我们还是来看看副标题吧,《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这大概更能让我们了解这本书。  葛先生所谓“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用此书封底上话来说,就是要要分析1895年之后原有的朝贡体系破坏,中国不得不面对万国,面对“亚洲”、“中国”、“世界”这些概念的冲击,需要考虑为什么是“亚洲”、究竟什么是“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这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只关心“究竟什么是‘中国’”这一个。  葛先生书中对这些,主要也是“究竟什么是‘中国’”这个问题的论述,说白了主要就是古地图中的中国和从周边看中国这两个课题。对于古地图,本就没有见过古地图,也没有什么能说的,这里也就不再说了。葛先生现在的学术重心好像已经转向了“从周边看中国”这个课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课题。这又再一次证明了葛先生学术眼光之敏锐和手之快。但在论述“究竟什么是‘中国’”这个问题中,葛先生似乎反而被这个眼界所束缚著了。  对于什么是“中国”,(在此,我不想具体去争论如何界定中国,如何处理现在中国的疆域与历史中国的关系,如何理解元、清等王朝少数民族王朝与历史中国的关系。一来,这些问题说不清,二来,说了可能会被和谐,还是不说的好。)确实,如葛先生所言,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定义一个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和别的事物的比较,用它不是什么来处理。在如何定义“中国”这个问题上,用周边对中国的论述来界定何谓“中国”确实是很明智很合理的做法。但何谓“周边”这却又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上面说的,葛先生为“周边”所束缚了。  葛先生对“周边”的定义,似乎是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他试图从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记录中重建一个具有相对明确意义,或者说区别于这些国家的“中国”。如果只是对于1895年之后,或者说,晚晴民国之后的中国来说,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是要“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那么这就不够了。  何谓“中国”,何谓“周边”,这大概需要对历史时段作具体的论述。如本书第一编第一章《“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对于宋代中国来说,相对于“中国”来说,更重要的“周边”大概是辽、金、西夏、大理等等。看这些政权是如何来描述“中国”的。蒙古征伐宋、金时又是如何看待“金”、“宋”和“中国”、“汉人”这样的概念的。相应的,当元朝、清朝时何谓“中国”?“中国”在哪里?清初士大夫的“亡国”、“亡天下”与“中国的关系等等” 。但葛先生并没有详细进行这样的描述。如果要系统地界定或者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的话,这些问题都是绕不过去的,而且也是比通过葛先生所谓的如日本、朝鲜等“周边”来论述“中国”更有意义的吧。当然,通过此书《后记》我们知道此书只是一本相关论域内的论文集而已,要求一本论文集系统论述如此大的一个课题本就是不现实也是不合理的。而且,如要严格论述这些问题的话,也会触动现实问题,会拨动各位“爱国者”的脆弱心灵。换句话说,这也是个说不得的话题。 阅读更多 ›
  •   书引用的材料比较新 信息量很大 关于地图关于历史关于中外文化交流关于外部以及中国自己对自身的认识分析的透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