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密码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汪崇筼  页数:280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也可以这样来写    开场的锣鼓响起来了,说一说抓住机遇的徽州人吧。    所谓抓住机遇的徽州人,就是指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他们又被称为徽商。    举个例子来说吧。明清时期我国有十大盐种,按照明朝洪武年间的统计,淮盐(即今江苏北部沿海地区所生产的盐)和浙盐(即今上海和浙江沿海地区所生产的盐),大约占全国盐产量的一半,而在明清时期的数百年间,徽商一直是经营淮盐和浙盐的主要力量。    这就怪了,徽州只是一个府(管辖歙、休宁、绩溪、祁门、黟、婺源六个县),怎么有那么大的能耐?    有红头文件吗?没有。    有官僚庇护吗?也没有。    历史事实是,明朝实行开中盐法,谁把粮食送到指定的地方,谁就获得一份盐的经营权,并且是以“引”来计算的;清朝是谁购买了盐引,谁就获得了相应数量的盐的经营权。    盐引就像今天的股票那样,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通过购买盐引的方式,去做盐的生意。    明清时期,徽商作为一个大的商业群体做盐的生意,可以从洪武初年算起,并一直延续到太平天国战争对徽州本土的蹂躏之时,共约500年的样子。    在这期间,只有徽州人充当淮、浙盐经营主力的事实,却没有朝廷把行盐权利赐给徽州人的事实,也没有徽州人依靠政治庇护而排斥其他地方人行盐的事实。    考察的结果是,这个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有众多的商人出现,但旧观念并不把经商看作好职业;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使有经商习俗的徽州人抓住了机遇。    徽州人做生意是从小本开始,成功的就发起来了,失败的就倒下去。只是因为其他地方很少有人愿意经商,所以看起来,好像都是徽州人在商业舞台上转来转去。所谓的“无徽不成镇”,大概就是这样地被喊出来的吧。同一时期,还有另一个大的商业群体,即西北商人,他们是由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构成的,这里从略。    当今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地方官员,都在为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和农业)开动脑筋。经验已经表明,农村脱贫的唯一出路是发展商品经济,也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以加入到新兴的商品经济的行列中来。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已经实践过一次了。按照明朝万历年间的史料,当时徽州人70%是靠在外地经商的收入过日子,只有30%是靠在本地务农的收入过日子。徽州社会的发展,也就因此而走在全国的前列。    朋友,机遇是等来的吗?    不是。机遇是属于那些孜孜不倦地寻求机遇的人们。    机遇更是属于那些不避艰险,不畏牺牲,勇于实践的人们。    所以,就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徽州人怎样抓住机遇的问题,并把这本书的题目,定为《徽商密码》。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史学研究成果发表。这些成果的表述强调专业化,文字刻板,形式僵化,社会大众都不感兴趣,只能被束之高阁。但是,历史又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如何把历史写得既不违背史料的记载,又为大众所喜爱,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插科打诨”的办法。    在我国的古典戏曲中,主角的唱腔都是很优美的,但是听多了也容易打瞌睡。于是,就有“插科打诨”情节的安排。那是在戏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意安排一两个角色出台,让他们说一些有趣的话,或者做一些有趣的动作,以调剂观众的精神。    曲艺中的说书人,也是通过穿插“噱头”的方式,来提高观众的兴趣。    我在叙述徽州人抓住机遇的问题时,所有的内容都是以史料为基础,不敢胡编乱造,最多也只是把它们表述得活泼一些。但这样的叙述,又往往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先虚拟一个当代讲故事的环境,再虚拟一个或几个当代的人物,其中还有一位来去无踪、料事如神的张老板,以让他们听我讲故事,并有一些离奇幽默的情节发生。    到后来,我又尝试让这些虚拟的人物参加讨论,发表见解,甚至讲故事给大家听,以便使气氛能够活跃一些。    这就叫做“正史杂谈”吧(史料是正儿八经的,谈论的方式则比较杂)。如果可行的话,它表明历史也可以这样来写。    现在就请大家对我的探讨多多地给予支持,并对其中一些离奇的(甚至是不符合逻辑、前言不对后语的)文字不要当真——那都是调剂精神用的,大可一笑了之。我不是作家,既不善于编织故事,也不善于运用文学的语言。这一点,也请大家多多地原谅。    另外,我国古代的纪年,是以皇帝的年号来表示的。这些纪年与公元纪年之间的对照,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了便于查对,这里便把明、清两个朝代,不同皇帝年号的纪年与公元纪年之间的对照情况,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见附表1、2)。    好了,丑媳妇见公婆,就先说到这里吧。下面转入正题。

内容概要

  宋代徽州山区,有女孩子的人家,为什么会种很多树?男人不在家的住宅,外人(即便是警察)强行进屋,会遭遇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明代徽州府,为什么有70%的家庭能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无徽不成镇”的俗语,说明了什么?徽商最富有的家族,到底有多少钱?现代社会的“合同”名称是怎么来的?徽商当铺怎样计算本银的利息?著名文人郑板桥靠徽商子弟资助娶了女粉丝当老婆,可他为何对徽商没好感?……答案尽在《徽商密码》!

作者简介

  汪崇筼,男,1942年生,安徽歙县人,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十多年前开始对明清淮盐经营与徽商等问题进行探讨,已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累计六十万字,有七篇代表性论文被《经济史》或《明清史》全文转载,著有《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明清徽州盐商研究》。首次尝试以通俗笔法全面介绍徽商故事,写作、修改历时近五年,完成《徽商密码》。

书籍目录

引言:历史也可以这样来写
第一章 洪武三年六月……
 第一节 朱元璋也搞“改革开放”
  1.小开篇
  2.求雨是怎么回事
  3.雨真的来了
  4.粮食问题又来了
  5.汪曾祺笔下的一位风流小和尚
  6.朱元璋没走桃花运
  7.一个遥远的民间传说
  8.皇帝没那么好当
  9.朱元璋搞改革开放了
 第二节 了解徽州
  1.离奇的事情来了
  2.张老板有特异功能
  3.晋代歌舞唐朝诗
  4.我差点要喊保安来救我
  5.宋代徽州上书了
  6.张老板请我吃饭,我脸上立即开了一朵花
  7.张老板开口说徽商
  8.精彩的餐厅演说
  9.张老板忽然不见了
 第三节 困守支,徽商崛起的机遇
  1.朱元璋不满意一份重要文书的起草
  2.献俘是怎么回事
  3.修改后的文书
  4.再发诏书
  5.缓和政策代替不了战争
  6.我登山开小差
  7.徽商是经营两大盐种的主力
  8.骨肉自相残杀
  9.一个荒唐则例的出台
  10.徽商在“困守支”中崛起
第二章 敏感人做了敏感事
 第一节 给朱元璋打个电话
 第二节 成化十九年六月,烽火燃起
  1.正月里喜气洋洋
  2.烽火燃起了
  3.朝廷的应对
  4.七月的一次战斗
 第三节 成化十九年八月,酣战“瓮城”
  1.什么叫“瓮城”?
  2.八月初四、初五日,皇帝调兵遣将
  3.八月初七日,皇帝派人安抚地方
  4.八月初七日的战报
  5.粮草又紧缺起来了
  6.张老板打电话来
  7.八月十二日的战报
  8.兵少而国强,兵多反而力弱
  9.张老板又来电话
  10.八月战斗只表述到十五日止
  11.张老板约我上徽州
 第四节 给户部尚书叶淇平反
  1.仗是不打了,但粮饷问题依然存在
  2.明人不怕算账
  3.叶淇该出台了
  4.与张老板接着喝咖啡
  5.张老板带头说叶淇
  6.张老板说,他请客
  7.大家都要给叶淇平反
  8.热闹的餐厅
  9.徽商是叶淇的亲识
  10.一个比较真实的叶淇
 第五节 春江水暖鸭先知
  1.介绍一位朋友陈工会
  2.安师大的四位专家学者
  3.黄莹的事迹
  4.黄与黄崇德的事迹
  5.陈工会插了两句话
  6.汪寰、吴孔龙、吴钟洪、吴绍和的事迹
  7.程正奎提议改盐法
  8.说说徽州人的崛起,晚上能睡个好觉
第三章 离开土地的人们
 第一节 徽州走出个汪司马
  1.离开宾馆,换个地方
  2.陈工会拿徽州人开心
  3.汪道昆的祖父汪玄仪
  4.我们都沉浸在故事的环境里
  5.陈工会请我吃水煮鱼
  6.说说汪道昆的事儿
  7.罢官是怎么回事儿
  8.寿序是怎么回事儿
  9.陈工会有孝顺的孩子
  10.再说说汪道昆的事儿
  11.鱼汤煮面条味道特鲜美
  12.开拓门户的汪玄倧
  13.憨厚慷慨的汪良楷
  14.月光撒满原野
 第二节 做点生意出徽州
  1.有人拉我们到茶馆去
  2.一位徽州母亲江郑氏
  3.又一位徽州母亲程汪氏
  4.汪通保的故事
  5.古代的借贷利率为什么高
  6.再讲汪通保的故事
  7.商人值得表扬吗?
  8.汪拱乾的故事
  9.吃螺蛳炒面
  10.神秘的张老板突然降临
  11.张老板写《徽州好汉歌》
 第三节 走进徽州文书
  1.什么是徽州文书
  2.休宁率东的一个典当世家
  3.明朝徽州典当业的计算水准
  4.再看一份商人的分家书
  5.陈工会打电话来
  6.什么叫做合同
第四章 登上那个舞台唱戏
 第一节 你方唱罢我登台
  1.老年人大学请我们去谈谈
  2.明朝两淮盐商中的第一位进士
  3.郑氏家族的崛起
  4.岩寺镇上也有姓郑的盐商
  5.邓小平说,以战略导弹打游击
  6.西溪南离长龄桥六七里路
  7.“百妾主人”吴天行
  8.一起震动朝野的案子
  9.一些敏感的美国人
  10.永乐皇帝赐匾给汪善
  11.潜口有座汪氏金紫祠
  12.汪应庚也是潜口汪氏金紫祠后裔
 第二节 以布衣上交天子
  1.老年人大学再邀请我们
  2.江春家世
  3.如何看待古人的业绩
  4.清代徽州更早的红顶商人
  5.江春是在拍皇帝的马屁吗
  6.飞来的横祸
  7.全盘承受
  8.皇帝知道出了问题
  9.两代皇帝对江春后人的照顾
 第三节 大臣为他树碑立传
  1.张老板打来电话
  2.由打工者成长起来的总商
  3.殊荣是怎样获得的
  4.有钱了,吃饭去吧
 第四节 徽州人被写进小说
  1.陈工会请我吃馆子
  2.乌纱帽,红绣鞋
  3.陈工会发表演说
  4.程元玉替一位妇人付饭钱
  5.程元玉逢凶化吉
  6.餐馆里又活跃起来
  7.程宰走了桃花运
  8.海神指点程宰做生意
  9.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10.海神姑娘是真理的化身
  11.灯火辉煌
第五章 商亦儒来儒亦商
 第一节 捐资兴教
  1.重返海鲜餐馆
  2.歙县县城有三座书院
  3.说说扬州的情况吧
  4.汉口是座新兴的商业中心城市
  5.汉镇列肆万家,新安人居其半
  6.筚路蓝缕的汉口紫阳书院
  7.汉口紫阳书院主要建筑一览表
  8.还有两场官司没说
  9.清代徽州状元一览表
  10.清代歙县科举业绩一览表
  11.“房地产”也要捐资兴教了
 第二节 人才辈出
  1.科举业绩只是教育业绩的一部分
  2.什么叫做“五经”?
  3.什么叫做“汉学”
  4.什么叫做“宋明理学”
  5.清代汉学的兴起
  6.戴震该出台了
  7.戴震是商人家庭出身
  8.著作等身的程瑶田
  9.不愿做县太爷的凌廷堪
  10.驰骋两淮的“程家军”
  11.盐商出身的程晋芳
  12.筱园的主人程梦星
 第三节 还有一位许文穆
  1.徽州人究竟有多富
  2.张老板打来电话
  3.许国是贫寒商人家的子弟
  4.许国大器晚成
  5.当官不忘母爱
  6.许国与万历皇帝的关系
  7.许国与申时行的关系
  8.许国与申时行退休后的往来
  9.明朝内阁是怎么回事
  10.少保、太保是怎么回事
  11.说说许国的夫人
  12.许国为歙县人留下一座特殊的牌坊
第六章 打破那个清规戒律
 第一节 谁是苍蝇,谁是羊肉
  1.电视台请我们去录像
  2.一个含义深刻的小故事
  3.查八十的故事
  4.归有光替程姓徽商写寿序
  5.朋友们的议论
  6.王世贞也为徽商写寿序
  7.朋友们又议论起来
  8.吴伯举的故事
  9.朱介夫的故事
 第二节 园林里的聚会
  1.扬州园林甲江南
  2.园林聚会是怎么回事
  3.祁门县出了个马曰琯
  4.马曰琯资助郑板桥的故事
  5.郑板桥承认接受别人的资助
  6.郑板桥与扬州风尚
  7.几位优秀的文人代表
 第三节 读《儒林外史》
  1.老干部建议读《儒林外史》
  2.为什么要读《儒林外史》
  3.发生在浙江湖州娄家的事情
  4.天长县杜少卿的故事
  5.两位落伍文人的相斗
  6.地理老师的插话
  7.陈工会讲了一个故事
  8.老干部继续发表见解
  9.发生在五河县的变化
  10.我重复了一个五河县的例子
  尾声:唱起响亮的歌儿
  附录
  一个中国商品经济社会萌芽的典型
 第一部分“中国商品经济社会萌芽”概念的提出
  一、始料不及的结果
  二、人类社会的两种最基本的形态
  三、对早期认识大有丰富的必要
  四、我国明清时期的商业资本发达到什么程度
  五、《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一书的局限性
  六、“中国商品经济社会萌芽”概念的提出
 第二部分典型分析:明清淮盐经营与徽商
  一、中国600多年前的一次“改革开放”
  二、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结构开始变动
  四、利益格局出现调整
  五、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
  六、引起一定的社会矛盾与问题
 第三部分结语
  一、社会结构开始变动
  三、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四、“萌芽”的出现应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著者文稿目录
后记

章节摘录

3.汪道昆的祖父汪玄仪    汪道昆说,他的祖先是住在歙县一个名叫松山的小旮旯里,世世代代过着贫困的生活(这个地方,在民国《歙县志》的地图上,是被标明为松明山,并是在歙西潜口与西溪南之间。在这部《歙县志》的第六卷《宦绩》中,也是写明汪道昆为松明山人)。    他们这个家族历经三百来年,虽然枝叶茂盛,却无艳丽的花朵。    一直到汪道昆的祖父这一辈,家族中有七个兄弟(称“七穆”),他们都开始经商,并且都相继做起盐的生意,生活才渐渐地宽裕起来。    汪道昆的祖父,即汪玄仪,字守义,家族中就是他最先开始做盐的生意的。    汪道昆说,徽州田地太少,都是以经商来代替耕作。他的祖父最初也没有什么资本,就是带些粮食,到今天的河北、山西去,后来就在浙江一带做起了盐的生意。    通过这些记载,我估计汪玄仪就是去参与开中。    浙江与徽州的地理关系,说得夸张一点,也就是那么一山之隔吧。    徽州处在新安江的上游,浙江处在新安江的下游,交通相对比较便利。    这样,一家兄弟都渐渐地跟着汪玄仪做起了浙盐的生意。凡是进出上的事情,都是由汪玄仪先做决策,然后兄弟们一起去行动。    汪玄仪是个语言不多的人,但事情一说出口,又必定要取信于人。    即使是天塌下来了,他也愿意去顶。    因此,随着生意渐渐地做大,当地官府便推举汪玄仪为盐策祭酒(即盐商中的头面人物)。    当户部派使者下到浙江,巡视那里的盐业经营情况,并召集一些盐商去商量对策时,汪玄仪也必定是要参加的。    另据汪道昆记载,汪玄仪在充当盐策祭酒以后,不敢以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他只是兢兢业业地做事。    举个例子来说。当时朝廷有个宦官,名叫刘景。他一来到浙江,便胡说盐商不守法,要大大地勒索他们的钱财,凡是不服从的人,就要被打死,结果弄得众盐商纷纷逃亡。    刘景也把汪玄仪写进了“黑名单”,并暗地里告诉捕吏说:“这是一个领头的,要先抓到他,其他的可以暂时不管。”    当时,汪玄仪已经逃跑了,他们就抓了汪道昆的叔祖父汪守信去顶替。    汪玄仪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急得直跳脚,说:“老二被抓,必定要死于虎口。那不等于是我杀了他吗?”于是,他只好去找那些抓人的捕吏,要把汪守信换回来。    见面时,刘景正在拷问囚犯们,他见汪玄仪长得很魁伟,倒也和气地问:“什么事?”    汪玄仪说:“我就是歙县商人汪玄仪,听说贵人来到这里巡视,日夜备了1000两银子为您祝寿。”    刘景错愕地说:“我只抓汪守义,不管汪玄仪的事情。”    汪玄仪说:“汪守义是我的字。大家对我都很客气,一般不喊我的名,只叫我的字。”    到这时,刘景也弄清楚了,他让汪玄仪去取银子。    其实,汪玄仪拿不出这1000两银子。跟从他的家人,也贴着耳朵对他说:“现在人都跑光了,到哪儿去找这1000两银子?”    只是汪玄仪很清楚,如果没有这1000两银子先稳住刘景的心,不但自己的弟弟回不来,而且还要波及更多的商人。    他没有办法,只好把所有的盐引,都拿到杭州府去作抵押,请求杭州府借贷1000两银子。这时杭州府的知府姓梁,他知道汪玄仪为人不错,便答应了汪玄仪的请求。    直到后来,刘景事败,才把银子退了回来。    汪玄仪在60岁后,便从上海谢宾客,回到歙县故里。    他因为经营浙盐,客居上海的时间最久(当时上海一带属浙盐产区),但是,他从不进倡家的门。临离开的那天,客人们把汪玄仪灌得醉醺醺的,并强授一位女子给汪玄仪。汪玄仪便命她点起蜡烛,通宵抄书写字,一直到天亮。    也就是在这一年,汪玄仪的长孙汪道昆有3岁了。后来,当汪道昆中了进士,被安排在浙江义乌做县令时,汪玄仪高兴得不得了。    汪玄仪直到80多岁时,还一日三餐都喝酒。他有一名老家人,能唱秦腔。每到酒酣的时候,老家人便唱着秦腔,为汪玄仪助兴。    嘉靖二十七年(1548)八月初二日,汪玄仪对汪道昆的父亲汪良彬说:“良彬啊,我要归天去了。但是,你的弟弟汪良植还在做生意,你的儿子又在做官,我都希望你们好好地过日子,千万不要糟蹋先人留下的事业。”    说着,汪玄仪渐渐地合上了眼睛。    P78-80

后记

我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探讨徽商问题已有10年的时间。    最初便曾得到时任《徽州社会科学》主编刘伯山先生的支持。当我说出,我所在的地方,既不是徽商故里,又不属于当年的淮盐销售区域,资料十分缺乏的时候,刘老师当即决定,把他使用着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寄来。从此以后,刘老师对我的扶持一直未断。    1999年9月,曾因拙稿《乾隆朝徽商在淮盐业经营中的获利估算》,向时任《盐业史研究》副主编的林建宇先生请教,林副主编在电话里即给予热情的鼓励,从此结下友谊。后来,又得到《盐业史研究》主编黄健先生、副主编程龙刚先生,以及周聪等编辑老师的大力支持。    《清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史学》、《徽学丛刊》、《徽学》、《史学月刊》、《黄山学院学报》、《安徽日报》,以及《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盐文化研究论丛》的编辑老师们,都在不同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支持我向前探索。    2006年,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主任曾凡英教授即聘我做客座研究员,并承担了中心2006年招标项目“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淮盐经营”的研究。在该项目的最终成果《明清徽商经营淮盐考略》一书收入曾教授主编的中国盐文化研究丛书出版后,我便对曾教授,以及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兼《盐业史研究》副主编程龙刚先生、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宾长初教授表示,希望在成果的通俗化方面做一点探讨,并把最初的拙稿传去向他们请教,他们都表示热情的支持。后来,在本书的写作过程当中,又得到了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与帮助。    本书从最初的写作阶段,便幸运地得到中华书局和责任编辑徐卫东先生的支持。    现在可以报告大家,书中所写的那位“北京的徐先生”,就是中华书局的徐卫东先生。    我们的认识始于2008年的国庆前夕。徐老师对本书提出的要求是,既然面对社会,那就“要考虑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普通读者,所以要有一定的故事性,表达上尽量轻松,本书主题对当今的意义最好也有一定的揭示”。    为了尽量轻松,为了在没有故事情节的条件下编出个故事来,张老板这个人物就被设计出来了,插科打诨的艺术手法也开始被采用,并在最后总结出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虚拟的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去推动对历史故事的讲述。这些都得到了徐老师的肯定与支持。他还在北京为我搜集资料,然后寄来供我参考。    不知不觉地,时间又过去两年多,丑媳妇终于要见公婆了。在这样的时刻,最不能忘记要说一声谢谢,谢谢那一路来支持着我的人们。当然,要谢的人还很多。例如,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曾参考或者引用过不少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应当谢谢的。借此机会,也想请学界给一个谅解。那是因为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的地方,只能留待以后去改正。    对于广大的读者女士、先生们,则感谢大家都来看这本书,并希望多提宝贵的意见,以便把它修改得更好。    汪崇贫谨识    2011年6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千多年来,我们徽州人都是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全国的。    ——思想家 胡适    徽商创造的财富神话,他们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多元文化建设以及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 卞利    徽商是时代的产物,徽商是历史的一环。它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涉及当年徽州府内的家家户户。研究徽商,应具备正确的群众观点——人民创造历史。    ——《徽州文书》主编、研究员 刘伯山    徽商的崛起除了他们具有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这些创业精神外,还得益于他们背后沉淀着的独特的人文精神。    ——青年学者 胡中生 

编辑推荐

汪崇筼编著的《徽商密码》是全国第一部讲述徽商故事的非虚构作品,看看我们老祖宗驰骋商场,到底依仗什么经营秘密?    书中贡献大量跟徽商、徽州有关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人物故事,不一样的旅游手册,赴徽州寻梦的驴友必备图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徽商密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内容一般,不是想要的
  •   徽商,这是一个学者关注的话题,普通人怎样理解徽商?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全新角度,看徽商。史实都正确,但作者用虚构的人物张老板在书中和作者交流,独特的描写方式啊。书后附有作者的学术文章,又使本书带有了书卷气,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作者是工程师,能写出历史学者写的书,功力不错!力挺此书!向书友们力荐此书!
  •     我对历史不了解,我对徽人有偏见。读了汪崇筼老师的《徽商密码》后才知徽人的冰山一角。首先认识到,所有的商人不一定都奸;所有的富人不一定都不仁。至少在这本书里,很多徽商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返乡,为故里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那时候的人,对自己的财富并不是一昧的贪得无厌,而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为四方的乡邻做出一定贡献。同时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普遍的修建学堂,筑路修桥,抚慰乡邻,为当时的和谐乡里做出相当的贡献。同时指出的,在当时的明朝年代,皇帝也不是愿意一天到晚的战争。皇帝也知道,民不安,国能安吗?要想老百姓能过太平的日子,首先一定要能干开明的君主,其次,老百姓也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汪老师为“密码”这本书无论是在政治角度还是经济角度都做出了很大的研究。尤其是在明清两淮的盐业发展史做了详细的论证,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对徽商的的人文故里,历史名人都有可信的交代。感谢汪老师让我对徽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