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声里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杨鸿晨  页数:326  字数:4800  

内容概要

将京剧伴奏的二胡命名为京二胡是20世纪60年代认定的,京二胡是京胡的孪生乐器,也可称为琴侣搭档。它的构造原理、造型、部件,以及演奏姿式指法,弓法特别是演奏技巧的“托腔保调”和京胡都很相似,但音域、音色及表现的感情,就各有千秋了。在此我摘录《徐兰沅操琴生活》一书中的一段如下:  “与王少卿先生做了一次比较细致的研究,决定吸取老生的裹腔伴奏方法,与京胡随腔伴奏并列。同时又采用了大小嗓调面与调低高低结合的唱法用于两个乐器,以唱腔旋律为主,在齐奏的基础上各自变化,在曲调进行中并驾齐驱有时又异道而同归,时分时合,听起来比纯齐奏效果好得多。”

作者简介

  邹忆,出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在浦江边的上海,资江畔的益湘,湘水边的长沙,长江畔的武汉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受父辈熏陶和乡邻影响,从小酷爱文学、戏剧。1961年自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中国京剧院从事文学创作,最早被文化部评为国家_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专家待遇。与人合作编创有《俚雅剧作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共四卷,内有多部戏剧作品,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40集等)另有40多万字的散文、评介、传记文学等作品发表于报刊或丛书。至今仍在创作影视剧、舞台剧等新作。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上篇 京二胡演奏知识 京剧传统曲牌 整理传统曲牌 我的演奏方法下篇 从艺生活   步入梨园   演艺之旅   师友提携   缅怀汪老师   对京剧音乐的再认识   旧戏新演   艺术点滴   京二胡指法演变的由来   京二胡金属弦的研制   京二胡的构造及发展   夕阳人生 梨园轶事   海派名剧《斩经堂》   吴绛秋三场打炮戏   呜华京剧团东北之行   武生英才张宝华   马派老生梁益鸣   徐东来、关韵华加盟演出   纪念荀慧生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演出   风雷京剧团演出剧目一览   京剧、曲剧两下锅   北京风雷京剧团六十周年纪念演出   为梅葆玖先生伴奏   京二胡演奏名家   京胡大师   京城中的京剧班社   简谈京剧服装的分类后记

章节摘录

  “燕双飞,画栏人静晚风微。记得去年门巷依稀,插翅双剪掠水穿帘去复回。魂萦杨柳弱,梦逗杏花肥,天涯草色正芳菲。楼台静,烟幕垂,烟似织,月如眉。其奈流光速,樱花老,雨风摧,景物全非,杜宇声声唤道:不如归……”  这是一首江南的歌,一首凄恻哀婉的歌。一个女孩子用清脆的嗓音唱着这首歌,歌声好似从白云深处飘来,从绿竹林中飘来,一字一句在茅竹湾的上空回荡。  江南的茅竹湾,春雨丝丝,莺飞草长,幽深的山谷里一竿竿绿竹迎风摇曳。农家的房屋边一丛丛嫩竹飘散清香。每到黄昏时候,鸡啼狗吠,雀鸟归巢,袅袅的炊烟从竹林里升腾,一缕缕飘向浩瀚的天际,消失在沉沉的暮霭之中。弯弯的小河蜿蜒曲折,在茅竹湾不远处流过,这是从高高的鲤鱼山上流淌下来的水,一直流到县城,汇入资水的怀抱。但是,由于河道太长,年久失修,并不能畅通舟船,因此,这里的农民几乎从不进城,只有为数极少的小贩挑着箩筐,走上六七十里旱路,翻过几道山岭,去县城贩回些日用百货,才使得湾里人和县城似乎有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也只有从小贩担子上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细棉布、洋袜子,才知道几十里山路外还有另外的神秘世界。  不过,茅竹湾顾名思义,以出产茅竹驰名。这里的农民,不仅耕种田地,而且破篾织席,卖到小镇上,收入倒也可得温饱。他们一代代按照祖传下来的习惯生活着,就连那生的欢乐死的痛苦爱的依恋穷的沮丧,也都有着自身的特色。  然而,流水总要向前,世道总会改变,湾子里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比如说吧,山村里很早以来保留着一个酷爱戏剧的癖好,男人们不但会唱山歌,不少人还抹上脂粉上得台,穿上行头唱得戏。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有兴致的青年哥哥便自动凑在一起,想方设法打扮起来,搭一个木板台子唱几出,什么《吕布戏貂蝉》、《刘海砍樵》、《盘丝洞》,还怪招惹人的。十几里方圆的老百姓打着竹篾火把’,举着纸糊灯笼都要来饱饱眼福,就是妹子媳妇不兴来看,说是看了要脸红,万一碰上不正经的后生子难保不出麻烦。可越往后,这规矩自然而然被突破,茅竹湾附近的李家屋廊唱开了真正的大戏,财主李正香爱戏入迷,八月十五中秋节他把外面的戏班请来唱三天,论行头,论行当,戏班当然都比湾里人凑起来的班子强。这样一来大家都争先恐后去看戏,谁也挡不住妹子媳妇相邀去看热闹。  这种场合,茅竹湾里只有一家人不去,这一家人也不种地,不织席。从祖上开始,这一家的男子就只会读书,靠着读书得来的本领到外面做事,挣回钱来买农家的粮食、茅柴和青菜。这一家的女人当然只干家务。她们温良恭偷,颇受邻里敬苇。  这家人住在宗族的祠堂一侧,郑氏宗祠的白色粉墙,点染在四周的葱翠当中,格外显眼耀目。  据说,资江之滨的县城小街上,他们的祖上曾传下一幢破旧衰败的院落,为了逃避水患,才部分搬迁到茅竹湾来住。如今在县城的小院里,住着老四又生,还有老五和他的老婆经营着邮政所支撑门面。  常住在郑氏宗祠的人主要是两个女人。乡邻不知道她们未出嫁时的姓字,都习惯地叫她们为大婆婆、三婆婆。大婆婆的丈夫郑穆生,三婆婆的丈夫郑笃生都过早地谢世了。郑穆生的二弟一生下来就离开了人世。大婆婆、三婆婆其实年纪并不老,但多年寡居,生活清苦,衣饰古朴简陋,头上梳着发髻,看起来确乎像是老婆婆,青春的甜美早已不再属于这两个四十几岁的女人了。  大婆婆生得有三个儿子,三婆婆从未生育,为了安慰她那颗寂寞的心,大婆婆的长子郑从文过继给了三婆婆。两位女人共同把母爱给予从文,一家子主要靠从文在县城教书,每月走几十里山路送回银元,也带回欢乐。  大婆婆的娘家只有一个哥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妻子贫病交加,在生了女儿秋萍之后不到三年与世长辞。大婆婆便把秋萍接到身边抚养,不久姑娘的父亲也与世长辞。姑娘长到十八九岁的年纪,如同花朵儿一般,活泼美丽聪慧,深得一家人喜爱。由于郑又生郑四爷在神学院毕业后多年为教会传教做事,他的妻子早逝后他没有再娶,担负着嫂嫂、侄儿们的生活。秋萍在四叔的帮助下,也免费进了教会女子学堂半工半读,所谓半工便是刺绣。郑又生在大侄儿从文就业后肩上的担子虽轻了些,但他仍时常抽空回到茅竹湾看望二位嫂嫂,并且给两个小侄儿教读诗文。两个小侄儿年纪分别是二十一岁、十八岁。二十一岁那个叫从武,大约是一生下来就虎头虎脑,和哥哥文质彬彬的样子很不相同,郑穆生才给他取名从武,希望从文从武这两兄弟一文一武,将来都有出息。三侄叫从耘,那么,必是望他能久居乡下,务农为本了。  事实却常和愿望相违,从耘一点儿也不喜欢耕耘,却与书本为友,家里那刻着“孝”、“悌”、“忠”、“信”的四个书箱子里的书他差不多都一一看过了。深奥的线装书,诸如二十四史等等,他不大看得懂,而那些使他似懂非懂的唐诗、宋词却默默地熏陶了他的良知和人性。他不知道从这时候开始,他的心中便已充满柔情,充满仁爱。他崇敬他的四叔,也依恋他的长兄,却不喜欢二哥从武。  ……

编辑推荐

  《杜鹃声里》讲述两代人不同的人生经历,重点放在第二代的三个男子身上。时间为抗日战争前后,故事内容主要是艰难困苦,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心灵创伤……  这些主人公都有良知,有向往,有爱憎,但他们谁也不完美,不概念,都有着时代烙印留下的缺欠,可他(她)们终归是值得同情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杜鹃声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托腔保调”和京胡都很相似,但音域、音色及表现的感情,就各有千秋了。
  •   终于买到了,找了好多家都没有买到。爸爸一定会喜欢我送他的生日礼物。谢谢
  •   太一般,而且大大的字体充篇幅。也许上了年纪的人看起来比较喜欢。还有一章写了作者剧院演奏的曲目,只写题目,好几大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