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杨曦帆 著  页数:335  
Tag标签:无  

前言

民族学与民族史学术上的“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一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在横断山脉地区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故习惯上又称这片区域为“六江流域”。但它并非六江流域的全部,而主要指几条江的上游。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包括藏东高山峡谷区、川西北高原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区。就行政区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丽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区等地。在这片区域中,现今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纳西、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拉祜等民族,而以藏缅语族的藏语支和彝语支的民族居多,故从民族学而言称之为“藏彝走廊”。但在此一区域的南部,同时还居住着壮侗语族中的傣族和壮族、苗瑶语族中的苗族,乃至汉族、回族以及孟高棉语族中的一些族体。同时,这条走廊自古以来就是藏缅语族诸民族先民南下和壮侗。

内容概要

本选题试图通过“藏彝走廊”这样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区域内的信仰和民俗乐舞选点考察与研究,探索其相关乐舞在不同文化层面中的生存状态,阐述其与所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问的相互关系。  研究方法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将所获第一手材料作为基础,综合相关社会科学诸学科理论与方法,结合区域性研究视野,充分认识地理因素与乐舞文化的互动关系。  通过本选题的研究笔者认识到,信仰、民俗、仪式、乐舞不可分离的现象当为“藏彝走廊”乐舞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色。信仰和民俗表现为仪式行为,仪式必然的伴随着乐舞,而乐舞得以作为仪式的一部分并以此来表达信仰或民俗文化。这样,乐舞已不是单纯的“音乐舞蹈艺术”,而是扮演了重要社会功能角色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乐舞形态与乐舞概念、乐舞行为,共同构成了仪式性民族乐舞文化综合整体。这种以“乐舞形态”为内核的仪式性民族乐舞文化综合整体,贯穿于整个“藏彝走廊”文化,故而即可将这些选点考察与研究的民族乐舞对象,视为其中的代表或典型,其相关调查材料的梳理和论证,亦可为当下相关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出具体的实证性材料和理论依据。

作者简介

杨曦帆,1969年出生,文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艺术人类学专业博士后。
  目前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研究工作。参与多项社会学、民族音乐学课题研究工作;在《西藏研究》、《宗教学研究》、《中国音乐》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藏彝走廊”概念 第二节 “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第一章 “藏彝走廊”研究与民族音乐学 第一节 “藏彝走廊”学说中的民族音乐学视野 第二节 “藏彝走廊”乐舞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论选择第二章 信仰乐舞考察之一:宗教型乐舞 第一节 羌姆的历史 第二节 “羌姆”的基本形态 第三节 “羌姆”的实地考察 第四节 作为宗教仪式的羌姆第三章 信仰乐舞考察之二:巫术型乐舞 第一节 “东巴”乐舞 第二节 “苏尼”乐舞 第三节 “卡斯达温”乐舞 第四节 作为巫术仪式的乐舞第四章 民俗乐舞考察之一:习俗型乐舞 第一节 “热巴”乐舞 第二节 火把节“都火”乐舞 第三节 “阿尺木刮”乐舞 第四节 “弦子”乐舞 第五节 锅庄乐舞 第六节 作为习俗型的乐舞第五章 民俗乐舞考察之二:礼仪型乐舞 第一节 凉山彝区的丧葬乐舞 第二节 礼仪文化与马奈锅庄 第三节 作为礼仪仪式的乐舞第六章 “藏彝走廊”乐舞文化层面观 第一节 “藏彝走廊”乐舞文化类型 第二节 “藏彝走廊”乐舞的信仰与民俗内涵 第三节 汉文化对“藏彝走廊”文化的影响第七章 “藏彝走廊”乐舞文化视野的当代扩展 第一节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仰、民俗乐舞文化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视域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I)这种“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观念”不仅对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具有指导意义,就是对于以民族学(人类学)等为母体学科的民族音乐学,以及本书对相关民族“乐舞”的具体研究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2.“藏彝走廊”中的语言问题关于语支的划分目前学术界尚有很多争论,本文在此取《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所下定义。其中,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布在中国西南、西北、中南等地区。在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不丹、锡金(今属印度)、尼泊尔、印度、泰国等国境内。”目前,藏缅语族语言初步分为藏语支、彝语支、羌语支、景颇语支、缅语支。其中藏语支包括四类:“一是中国境内的藏语、嘉戎语、门巴语;二是尼泊尔境内的塔克巴、藏拉、木尔米诸语言;三是尼泊尔境内的布南、卡瑙里、固戎、巴兴、伐尤诸语言;四是北阿萨姆诸语言,如阿博尔语、达夫拉语、阿嘎语等。”彝语支在“境内主要包括彝、哈尼、纳西、拉祜、基诺和傈僳等语言。在境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境内。”学界对“藏彝走廊”的研究也论证了这一点,从古羌人南下迁徙的情况来看,“氐羌族群沿藏彝民族走廊自北而南迁徙,大体经由三条主要区域通道。第一条经由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的上游,进入滇西北即‘三江’并流地带,再沿怒江和澜沧江流域逐渐南下到滇西各地,少部分发展到滇南地区。这条通道区域还包括西藏东南部。

后记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民族音乐学家伍国栋教授。三年前,对于严格的学科意义上的民族音乐学来说我完全是个“新兵”,三年的学习过程,是导师将我一步步引进了这一学术殿堂。导师在学术上的严谨作风与渊博学识,既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敬佩不已。2006年盛夏,在酷暑及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导师前往四川攀枝花迤沙拉村采访村民艺人,陪同左右的我深为导师严谨的学术作风所折服。我自幼学习钢琴直到本科毕业,先在乐团任职,后在大学任教,工作数年后,又进哲学系攻读硕士。尽管其问对于“田野”中的音乐也有所涉及。但真正进入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则是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博士时才开始。“先天不足”使得我不得不花费许多时间对于民族音乐学的诸理论做较为详细的梳理学习。当然,本人也一直以为,“学院式”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理论与方法”。这也是我在文中颇费笔墨来探讨我认为很重要的理论问题的原因。作为“书桌”和“田野”所共同构建的学科,我从中领略了古人所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对我而言,“田野”不仅意味着学科方法的重要环节,也意味着对人生、对世界的领会。一方面,作为外乡的观察者,我们辗转于各类绚丽多彩的民间民俗音乐文化事象之间;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乐舞文化而及的世界对于自身的自我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田野”或可被理解为一种人生体验、一种人生方式。于是,在高山河谷间,在田埂村舍旁,在万里无疆的西部高原,踽踽而行的我领悟着学科的意蕴。

编辑推荐

《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