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顾明远  页数:427  

内容概要

  《教育:传统与变革》主要采取论文的选辑的形式,每人一卷;收入的选文精选自著者发表过的有关论文,并附有题解;各卷的选文主题相对集中,一般按发表的时间排序。这些专著和论文荟萃了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精华,折射出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对教育改革的艰辛探索与奉献。有的论文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甚至尖锐对立的学术观点。

作者简介

  顾明远,1926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汉族。中共党员。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历任北京师大附中教导处副主任,北京师大二附中校长,北京师大教育系主任、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世界比较教育学联合会双主席之一,中国国家图书奖评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孝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社科联副主席等。现任北京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得教育部曾宪梓师范教育一等奖,1999年被评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2001年获香港教育学院荣誉教育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我的教育探索》、《杂草集》——顾明远教育随笔》、《教育学》(主编之一)、《比较教育》(主编之一)、《比较教育导论》(合著)、《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比较教育丛书》、《比较教育译丛》(主篇)、《比较教育论丛》(主编)、《教育大辞典》(主编)、《中国教育科学》(主编)、《中国教育大系》(主系)、《世界教育大系》(主编之一)等。

书籍目录

一、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二、鲁迅:“青年的吸铁石三、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学四、祝北京师大附中永葆青春五、21世纪的中国教育——教育观念的现代转化六、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方向七、民族文化传与教育现代化八、文化差异对师生观的影响——中美师生观的比较九、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十、华文教育与华夏文化十一、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动向十二、老人大学——与年轻人共享的终身教育十三、21世纪民办学校教育的选择十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十五、加强基础教育是西部开发的基础工程十六、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十七、论某些师范大学老师的心态——也是自我剖析十八、师范院校的出路何在十九、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二十、论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二十一、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二十二、21世纪教育主旋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二十三、时代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二十四、学习化时代的全民教育二十五、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特色二十六、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二十七、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二十九、EDN教育:提高教师水平的重要举措三十、关于北京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三十一、新世纪呼唤创新人才三十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三十三、扬雷公高教思想论当今教改实践——读《雷沛鸿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四、全面发展与时俱进三十五、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三十六、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三十七、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考改革三十八、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四十、教育改革在于创新四十一、试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四十二、高等学校要向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四十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四十四、知识经济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四十五、对教育定义的思考四十六、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四十七、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现代文明四十八、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及出路四十九、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五十、师范教育的身传统与变迁五十一、多样化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五十二、从语言的功能谈到小学外语教学五十三、铸造大学的灵魂五十四、课程改革与教师五十五、时代性?超前性?实践性——读《胡克英教育体系》五十六、教学质量及其保障体系五十七、谈谈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兼谈学位制度的改革

章节摘录

  一、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当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1983年5月,美国发表了全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公开信《处境危险的国家: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改革》;同年6月,日本成立了“文化与教育恳谈会”,着手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1984年4月,苏联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的决定,1987年3月21日又公布了《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还有一些国家对教育也采取了或正酝酿着采取某些改革措施。这说明教育改革成了世界性的潮流。那么,促使这一潮流兴起的动因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从教育外部来看,这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生变革,加剧了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在这种空前激烈的竞争中,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科学创见,生产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应变能力,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比增加物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数量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培养能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但有赖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且对教育本身也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更新的要求。此外,科学技术革命也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使社会劳动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生产的集约化使体力劳动的比重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迅速增加。这些变化要求教育在培养目标、组织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要作相应的调整。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