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教程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冯增俊  页数:439  

前言

  教育人类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积极投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并相继出版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专著和译著,在学科建设上也开始迈出重要的步伐,不仅从国外引进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也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专业研究,并开始对学科发展进行系统探讨。本书是我国内地唯一一本被教育部列入国家规划的高校统编教育人类学教材,2005年第一次出版后,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对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做了一些初步但很重要的探索。  本教材最初于2002年年底被批准列入全国统编教材后,得到全国十余所院校学者的支持和协助。2004年完成初稿后次年出版,作为一门重视以中国教育发展为主的实践性学科,特别是如何走出中国教育人类学与其他国家在学科发展上的区别,真正地踏上中国教坛,同样面临着创建新学科的一切困难。因此,编写这本教材,既是全体编写者和许多有志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者积极参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的结果,也是一次反思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和思考创建中国学科体系的过程,其间也同样是一次从借鉴国外学科概念到深入本国教育实际发展中国教育人类学这一新学科的思想成长的宝贵经历。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在经历不同的思想碰撞之后,我们发现,教材的编写是中国教育人类学的整体学科思考提升的结果,不仅要在中国特定教育实践上对各种相关概念重新审视,或赋予新义,或扩展内涵,并据此对中国本土研究作出适当的梳理,这其中的困惑、甄别与苦思殚虑,有时为厘定某一概念之含义,也须几经周折,非一般所想象。然而,这些还只是探索的开端而已,要真正编写出反映教育人类学学科要求的教材,还要付出更艰巨的劳动。当然,要创建中国的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推进学科发展繁荣还要做更多的工作。

内容概要

  《教育人类学教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新中国第一部教育人类学教材,也是唯一一部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级规划的教育人类学教材,在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与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方面做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在创建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推进教育学专业发展、促进高校教材建设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结构上,《教育人类学教程》由五大部分构成,即学科发展研究:教育与人的生成研究;教育进化与人类进化、与民族发展、与个体文化适应及生物适应的研究:学校教育人类学研究;以及教育人类学的未来发展。在内容上,《教育人类学教程》既重视反映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基本思想,又全面运用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在重视对不同民族教育问题以及各阶层人群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突出主流文化教育问题研究;注重分析教育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特别是着力探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式等问题。《教育人类学教程》主要供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层次教育人类学、教育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生培养和教学科研人员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冯增俊,1952年生,海南琼海市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科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评审专家组成员等职务。长期从事比较教育学和教育理论研究.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人类学、学校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所建树。近年来承担十余项全国及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著作30多部:成果获全国及省级奖励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一、探寻教育生成与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二、推动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型三、发挥教育人类学的决策功能四、建立中国教育人类学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韵研究对象与学科主题一、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发展特征三、当代教育人类学学科的主题建构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一、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概念二、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三、教育人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教育人类学的发生发展第一节 人类学与教育人类学一、人类学产生及其作用二、人类学走向教育的必然三、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学科联姻基础四、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形成第二节 文化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启蒙阶段二、应用性学科阶段三、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阶段第三节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草创时期二、形成探索性学科时期三、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时期第三章 教育人类学理论体系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框架(上)一、对理论分析框架的探讨二、本质生成模式三、工具主义模式四、互动传递模式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框架(下)五、系统共生模式六、信息系统论模式七、生态学模式八、进化论模式九、简要评价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研究特性一、教育人类学研究目的二、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特点三、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第四章 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及其运用第一节 人种志与教育人种志一、人种志概念及其意义二、教育人种志概念及研究意义第二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性一、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类型二、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三、优秀学校教育人种志标准第三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程序及策略一、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案的选定二、田野工作开展三、教育参与观察四、深度访谈五、口述历史研究法六、教育人种志研究的资料工作第四节 学校教育人种志研究实例一、黄瑞琴《幼稚园园长的教室观点之研究》(1991)二、张芬芬《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潜在课程之人种志研究》(199:三、齐学红《师生互动关系中的学生自主性问题研究》(200第五节 成为一名人类学者意味着什么一、建立文化洞察力二、田野工作的专业素养三、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生成第一节 人与教育一、人与人的本质二、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第二节 人的未特定化与教育特性一、未特定化与人的生成二、人的可塑性与可教育性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自我定义一、人与人的自我定义二、作用人的自我定义的因素三、教育在人咱我定义中的作用第四节 人的生成与教育的作用一、人的生成特征二、人的生成之教育作用三、人的生成与教育本体第六章 教育与人类进化第一节 文化进化与教育起源一、文化进化理论概述二、教育起源研究概要三、人类诞生与教育起源四、人类教育的本质特性第二节 教育进化模式与人类文化适应机制一、教育进化的文化模式二、人类社会文化适应性三、教育进化的文化性与教育定义第三节 教育演进与人类发展一、教育演进时代与人类进步二、教育进化与人类的教育意识三、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第七章 教育与民族发展第一节 文化模式与民族一、文化模式与民族形成二、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三、民族文化模式与教育第二节 民族发展中的教育演变第八章 教育与文化演进第九章 教育与个体文化过程第十章 教育与人的生物适应性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人类学研究第十二章 学校课堂人种志研究第十三章 班级生活与学生文化第十四章 老师文化人类学研究第十五章 教育人类学未来展望

章节摘录

  二、推动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型  1.寻求人类教育的理想模式教育人类学通过多学科、跨文化研究,鉴别不同教育的利弊,多维度地评价各种教育策略,筛选本国教育总体发展的最佳方式,并寻找在不同民族间推广科学、发展教育的可接受文化背景,为现代社会民族大交流、大融会的多元教育提供制定最佳高效方案的依据。如20世纪60年代,面对世界教育大发展教育人类学正确地指出,所谓教育能消灭一切贫困只是一种神话,对某些地区和民族来说,在生产力还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教育的盲目发展只能是一种奢侈品、一种负担。这为后来的历史所证实,对许多国家制定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的教育决策咨询机构中许多重要成员是教育人类学家,许多教育政策都来自教育人类学的研究。  2.确立学校时代教育责任,全面发挥教育文化功能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发展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文化的科学,而教育人类学则研究在教育背景中人的发展与文化、传播文化变迁的一系列问题。在教育人类学看来,学校是一个聚汇、传递文化以及创新文化的高级文化体,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不同的文化为主体的学校对人产生不同的整合作用。因而,教育人类学倡导把学校作为文化整合的有力工具,发挥积极影响,自觉消除文化污秽,帮助人们顺应社会变化,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编辑推荐

  《教育人类学教程》参与教育决策是教育人类学发展之基础;教育人类学注重教育与人类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种志是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及方法运用;人性观就是对人以及人的本质的看法;学校是一种执行文化功能的场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人类学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