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徐学文,赵晓非 著  页数:128  

前言

  第一章 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  第二节 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汉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汉语课程标准》的研制    第二章 汉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第一节 汉语课程的性质  第二节 汉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 汉语课程的目标  第一节 课程总目标  第二节 课程阶段目标  第三节 小学阶段课程目标  第四节 初中阶段课程目标  第五节 高中阶段课程目标    第四章 汉语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关于教科书编写  第二节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第三节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第四节 关于阅读教学  第五节 关于作文教学    第五章 汉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汉语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汉语课程评价的实施  第三节 汉语教师评价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 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广泛性  第二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 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一节 基本理论素养  第二节 基本教学素养    第八章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简介  第二节 《汉语课程标准》与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

内容概要

  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已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课程标准是依据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编写的,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汉语课程标准》是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明了汉语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评价和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这本《(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是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专家撰写的。编写这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1.帮助广大汉语教师、教研人员、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汉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以利于民族地区汉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实现《纲要》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求,为培训中小学汉语教师提供资料。《纲要》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解读》为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背景资料,重点阐述了课标研制组对汉语课程性质、目标、实施建议的理解和说明。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研制《汉语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  为什么要搞课程改革?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应对国际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是大势所趋。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这次课程改革就是实施这一国策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进而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我国的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面对世界课程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具体情况,教育部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阐明了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这些目标同样也是汉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这次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研制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则是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2000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开始。2001年秋季,教育部颁布了18门课程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标志着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新课程在全国进入实验阶段。经过6年的实验,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教育部2007年初在北京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议,已经实验6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将开始全面修订。  第二节 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教科书的编写还是在课堂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已经刻不容缓。  一、汉语教学情况  第一,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是指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的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性质上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既然如此,那么,无论是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学业的评估,都应该更多地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普遍模仿或照搬了汉语母语教学的路子,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脱节,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汉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第二,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汉语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作为重点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存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能力,尤其是存在轻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毕业后升学或就业的需要。  第三,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承袭了汉语母语教学的教学方法,没有顾及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教学模式大体都是“背景介绍——范读或自读——扫除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色”,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和课程标准提倡的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个性化等,是不相符的。  因此,要搞好汉语课程建设,必须用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抓好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科书编写情况  二十多年来,各个民族地区的汉语教科书编写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按照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现行汉语教科书还存在不少问题。  长期以来,民族中小学使用的汉语教材基本上是以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为蓝本进行改编的。不管是课文的选择、练习的设计,还是汉语知识的讲解、语言技能的训练,基本上是沿袭和模仿普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模式,没有脱离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局限,只是在程度上有所降低。这些教材只是普通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缩影,并没有真正从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出发,考虑如何更好地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同.时,有些教科书内容依然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汉语教材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和当时人们对汉语课程的性质、地位的认识不足有关。  三、考试命题情况  2005年以前的高考汉语试题的结构是:总分是150分,其中基础知识70分,阅读30分,作文50分;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试卷总分是150分,其中基础知识48分,阅读42分,作文60分。其中基础知识虽然从纯知识的考查朝着实用方面发展,但知识性的考题还是占了主要部分,汉语能力的考查仍然薄弱,命题往往根据现行教材的内容来考虑。另外,有些在普通中小学语文考试中早已改进的内容,如单纯的语法内容和文学知识的考查题等,还相当多地保留着。  第三节 汉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汉语课程标准》的研制  多年来,为改革传统的汉语教学,教育部门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996年教育部在新疆召开“全国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研讨会”,研讨了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在能力测试方面的经验,并从1998年开始,在民族地区进行为期两年的汉语水平考试试点。为进一步推广汉语水平考试的经验,推动汉语教学改革,199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草案)》,在民族地区与《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并行。2002年,教育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做了一次全面修订,并正式更名为《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又着手研制新的课程标准。通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近两年的努力,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  《汉语课程标准》总结了以往大纲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相关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原来的大纲相比,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指明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形势下汉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上个世纪,我国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时代在进步,要求汉语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课程标准按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的精神,提出了汉语课程一系列新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可以说,课程标准的意义,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它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明确了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课程标准自始至终贯穿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把注重培养民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汉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注意从学习的各个环节上实施素质教育。比如,课程标准结合不同阶段课程目标的实施,在学习习惯方面提出要求,如“努力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默读的习惯”“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等等。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好学习汉语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深造和终身发展,这完全符合实施素质教育有关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三,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建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出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是一个根本的突破,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观。尤其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突出学科特点,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重视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此次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首先根据汉语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时代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学生发展必备的,强调汉语课程必须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特点,应将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作为终极目标,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第五,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课程评价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课程标准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提倡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课程标准还增加了对教师汉语教学水平的评价内容。评价教师的汉语教学水平,不能单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坚持定期评价。  第六,为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空间。课程标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所提出的内容和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民族学生在汉语基本素养方面达到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因此对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留有一定的空间。比如,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目标要求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1300-1800个左右,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3000-4000条左右,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初中阶段目标要求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2500-2800个左右,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5000-6000条左右,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高中阶段目标要求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字2800-3000个以上,累计认识现代汉语常用词7000-8000条左右,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至于每个阶段如何安排,都不做具体规定,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要求即可。  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总之,课程标准采取对高中在内的整个中小学阶段一贯设计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理念更加科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总要求。特别是实施建议部分,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