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浩劫

作者:[德]梅尼克  译者:何兆武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人类的的梦魇,这个梦似乎开始于一个人,或者更确切的说,来自于这个人的主义——希特勒主义。梅尼克说:“人们所追求的不再是各种不同的灵魂力量的和谐,使每一种都能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是每一种都以牺牲其他各种力量为代价而片面地追求自己的最高成就。”或许,这是对希特勒主义做的最简明扼要的揭橥。
      本书写于希特勒主义在德国土崩瓦解的次年,作者梅尼克是德国历史主义的首席发言人,也是西方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他以思想之笔,勾勒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交织并进的两大历史潮流,循着德国思想的脉络,融合自身当事人的历史感悟,对德国在希特勒统治前后的历史,作出了沉痛的史学反思和自我反省。战后英美等国普遍认为希特勒主义是德国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在必然与偶然之间,梅尼克守护的是后者。
      梅尼克认为希特勒主义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偶然,并不是单纯来源于他对被管制的祖国的热爱,至少在作者看来,这个结论拥有内在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
      诚然,德国在希特勒掌权之前,军国主义就弥漫于德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17世纪腓德烈·威廉第一国王创建了德国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原型,18世纪德国的征兵制、地区兵役制逐渐发展,到1815年,德国终于建立了以普遍兵役制为基础的军队。军官们在俾斯麦统一德国的激动人心的荣誉光环下,愈加昂首挺胸地立于人群之中,甚至于“一个普鲁士的中尉在人间走动着就像是一个年轻的神”。
      然而,军国主义并不必然意味着残暴、杀戮,乃至屠杀。虽然我们的记忆已经将军国主义列为禁忌,但如果抛开历史的负担,用一种更加温和的眼光看待,我们或许能看出另一些东西。“它所具有的那种毫无疑义的高度道德品质,那种铁的责任感、那种服役时的禁欲主义的严格性,以及一般的品格的纪律化”,梅尼克在用赞颂般的口吻,强调军国主义蕴涵着的德国精神传统,散发出的正能量。
      “我们必须把俾斯麦评价为一种临界的现象”,梅尼克认为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军国主义,仍然保持着德国国家权力和德国精神文化的统一。谁也不凌驾谁,谁也不践踏谁,直至一个“流氓”和“笨蛋”混合体的掌权。
      如果单说希特勒这个人造成了德国发展道路必然轨迹的偶然侧滑,不免流于虚论,谁也不能保证在这样的议论下,有些人可能会找出另一个希特勒。真正偶然的,梅尼克论述,是希特勒竟然执掌了德国政权。在希特勒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之前,实在找不出哪种迹象预示出这样的结果:在1923——1933年德国国会选举中,希特勒的追随者从没能赢得过真正的多数,而在1932年纳粹党的票数还从1370万票降至1170万票。在1932年德国总统选举中,兴登堡赢得了投票总数的53%,希特勒则只有36.8%。在德国民众中,一股要求冷静、克制、严谨的,体现德国精神传统的大多数人的力量,完全能够战胜希特勒所鼓吹的民族狂热。而且,支持兴登堡担任德国总统的勃鲁宁内阁成员们,正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正积极努力地带领德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但历史的另一个偶然人物使这一切积极因素化为泡影。兴登堡并不买勃鲁宁的帐,不满于勃鲁宁看似的软弱,1933年,他解除了勃鲁宁的职务,选择了希特勒。“它好像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可解之谜的一个阴暗的警告信号”,梅尼克如是说。
      其实生长在中国的我们,并不习惯于偶然和必然之间,焦灼的历史思维方式。梅尼克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偶然因素的背后,必然牵出无数偶然因素的出场,这似乎又陷入“道可道,非常道”的中国逻辑中去。希特勒主义到底是不是德国历史的一个偶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梅尼克所代表的德国战后思想界,对它清晰的反思,进而清醒地拒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