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审判

出版时间:1998-02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斯东  页数:289  译者:董乐山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千古。对基督教神学来说,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但是在苏格拉底身上,即使杀身成仁也还是不够的。苏格拉底不仅蔑视雅典的民主制度,而且也蔑视雅典的司法制度。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五百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这类刑事审判一般投两次票,第一次是要表决是否有罪,陪审团还要在量刑上再投一次票……

作者简介

斯东[美]:从事新闻工作65年,先后为美国八家报刊工作,创办《I.F.斯东周刊》一人身兼发行人、主编、校对人员数职,维持19年之久,堪称奇迹。70岁之后为了继续从事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理论探索,开始研究希腊哲学。

书籍目录

译序序言:本书写作缘由序曲第一部  苏格拉底和雅典  第一章  他们的根本分歧  第二章  苏格拉底和荷马  第三章  提尔塞特斯故事中的线索  第四章  美德和知识的性质  第五章  勇气作为美德  第六章  徒劳的追求:苏格拉底对绝对定义的追求  第七章  苏格拉底和演讲术  第八章  幸福的生活:苏格拉底的第三个分歧  第九章  苏格拉底的偏见第二部  考验  第十章  他们为什么等他到了70岁?  第十一章  三次地震  第十二章  色诺芬、柏拉图和三次地震  第十三章  主要控告人  第十四章  苏格拉底尽力树敌于陪审团  第十五章  苏格拉底本可轻易争得无罪开释  第十六章  苏格拉底本应这么说  第十七章  四个词  第十八章  最后的问题尾声  古代希腊是否有过搜巫案?

章节摘录

书摘    后人心目中的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是柏拉图所创造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无法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柏拉图妙笔生花的结果。柏拉图原来是想从事戏剧创作的,但在一见到苏格拉底之后就拜倒在这个老头子的脚下,转而从事哲学的探讨,为了表示决心,还烧掉了所写的悲剧诗作。可是他并没有丢弃他的文学才华。正是靠柏拉图的文学才华,苏格拉底才得以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据不朽圣人的地位;但是也是靠苏格拉底如簧之舌,柏拉图的著作才得以世代传诵。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抽象的形而上学写成富有戏剧性的对话的哲学家。没有人会把康德或者黑格尔的著作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他记述苏格拉底受审和处死经过的四部对话录都可以作为悲剧作品而流传下来,它们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哲学价值。凡是读到《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向他的弟子们告别时的人,很难不掉眼泪的。我们也无不为苏格拉底在《自辩词》中向法官陈述的最后几句话深受感动,不论我们已经读了多少遍。柏拉图的记载达到了戏剧造诣的顶峰。苏格拉底像俄狄浦斯或哈姆雷特一样成了悲剧英雄。    一切知识都可归结为比较和对比。如果宇宙之中只存在一个东西,我们就无法形容或“认识”它。对于任何希腊问题,如果我们在罗马文明中找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了解许多知识。两个类似而又极为不同的社会的这种比较,甚至在更大程度上,是很有启发的。例如,把罗马共和国的平民化议会中的投票程序和辩论规则同稚典议会放在一起来研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两种政治制度的对比,前者是稍加掩饰的寡头政治,后者是充分的和直接的民主。因此,我们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要求得到新的了解,结果便会是对古代作一番新的审视。这是我们的昨天,无此,我们便无法理解我们自己。    《斐多篇》是柏拉图所有对话录中最感动人的一篇。但是在我们领略它的妙处之前,我们必须指出它的美中不足之处,那就是苏格拉底对他忠心的妻子詹西比的冷淡和麻木的态度。这一点长期受到忽视,许多有声望的学者对此都不置一词。    詹西比一辈子都在操持家务,供养孩子免于冻馁,这样苏格拉底才得以逍遥在外,从事哲学讨论。苏格拉底经常吹嘘说,他不像诡辩派,从来不收学生一文束修,他能够吹这牛完全是靠他可怜的妻子为他养家活口。但是在他们要诀别的时刻,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激之意或怀恋之情。柏拉图以他的无可比拟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这个场面,不过用的是一种冷静的眼光。    对话录开始时,苏格拉底刚刚卸下脚镣,那显然是为了防止他在夜间逃跑而铐上的。斐多描述了弟子们被允进去的场面。他追述说,“这时我们进去,看到詹西比——你知道她是谁——在那里,怀里抱着他的小儿子。”    斐多说,“詹西比看到我们,她就哭了起来,而且说了娘们经常说的那种话:‘唉,苏格拉底,如今这是你的朋友最后一次同你说话或者你同他们说话的时候了。’”斐多的口气是不客气的没有感情的。詹西比没有为自己,而是为苏格拉底和他的老朋友表示同情。她看到这是他们进行他们所喜欢的哲学讨论的最后一次机会了,难过得哭了起来,她表示出来的理解超越了她自己的伤心。    苏格拉底并没有把她搂在怀里安慰她,也没有表示他自己的悲伤,甚至没有吻一下抱在她怀中的婴儿。他的诀别是干脆把她打发走。做妻子的爱和理解表示了出来,却被无礼地推开了。    苏格拉底看了一眼克里多说,“‘克里多,派个人把她送回家。’于是克里多的一个人〔即仆人〕就把号哭着和捶着胸的她带走。”这篇对话录此后就没有再提到她。    后来那天晚上,詹西比似乎又被允许在苏格拉底饮下鸩酒前回来。因为在对话录快结束的地方我们得知,在苏格拉底死前沐浴以后,“他的孩子给带来见他——他有两个小儿子,一个大儿子——他家的女人也来了,他同她们在克里多面前谈了话,给她们作了他的指示;然后他叫女人们回家去,他自己则到我们〔即弟子〕这边来。”詹西比的名字连提也没有提到。她就是简单地被包括在“他家的女人”里面。    与此成为对比的是斐多描写弟子们悲痛的感人的一段。他说,他们等着的时候互相谈着“我们遭到的这件极大不幸的事,因为我们感到他就像我们的父亲一般,一旦失去了他,我们这下半辈子就成了孤儿。”    对詹西比却没有表示这种感情。如果我们来读一读荷马,把这次诀别同《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同他妻子安德罗马克诀别作一比较,那次诀别充满了爱和人情味,至今仍旧很感动人,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我们可以看出,在苏格拉底身上和柏拉图身上缺少点什么。在《斐多篇》的诀别谈话中,这位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们表现出他们是有深刻的感情的,但是这种感情只保留给他们自己。在这里,同在柏拉图其他对话录中一样,我们没有发现他们对普通男女有什么感情,甚至在那些男女,例如詹西比,表示出相当不平常的忠心的时候,也没有对他们有什么感情。    在《斐多篇》中向苏格拉底提哲学问题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底比斯人西米亚斯和塞比斯。他们带来了逃跑的经费。笼罩在他们与苏格拉底整个讨论头上的可怕的道德问题是他为自杀作的辩解。    当然,真正的哲学家在面对死亡时应该泰然处之。在这个意义上,他应该“乐于一死”。但是在我们还不到该死的时候去求死而放弃我们的使命,撇下自己的家人和弟子,而且,用像苏格拉底那样的老兵再也明白不过的话来说,在战斗中临阵脱逃,这样做对吗?    苏格拉底在这篇对话录中很早就说,“哲学是最伟大的一种音乐。”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确“创作了音乐”,但是没有什么意义,虽然要摆脱掉他们的催眠魅力需要一点时间。    在苏格拉底说这话之前,柏拉图还以巧妙的一笔为它作了准备。他告诉我们,苏格拉底在狱中为了打发时间,在把伊索寓言改写成抒情诗篇。    苏格拉底承认,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杀在道德上是不对的,但是他表示,这不适用于哲学家。这个奇怪的想法是十分轻描淡写地提出来的。西米亚斯说,一个名叫伊文努斯的朋友打听他的情况。苏格拉底说,“向他告别,告诉他,如果他懂事的话,尽快来跟我去。”西米亚斯竖起了耳朵,这显然是邀他来一起去死。西米亚斯说,他很了解伊文努斯,可以肯定“他只要能办到是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你的劝告的。”    “为什么?”苏格拉底问,“伊文努斯不是个哲学家吗?”西米亚斯回答,“我想是的。”于是,苏格拉底说,“伊文努斯会接受我的劝告的,对哲学有一点真正兴趣的人都会如此。”这样,不仅是职业哲学家,而且是所有对哲学有真正兴趣的人都会寻求尽早结束生命!    在这荒谬的边缘,苏格拉底赶紧补充一句:“不过,也许,他不会自杀,因为他们说,这是不允许的。”因此他差一点儿就停住了,没有明白地提倡自杀。说真的,在别的地方,苏格拉底承认,“对于那些宁可死的人〔即哲学家〕来说,要对自己做好事〔即自杀〕是不能不敬神而做到的,只好等待某个别的恩人。”用这标准来衡量,雅典人就是他的恩人!    稍后一些,苏格拉底似乎模糊了这一点细微区别,作了一种奇怪的承认。苏格拉底表示,“也许,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的,除非神告诉某个人有自杀的必要,像我现在这样,他是不能自杀的。”他似乎是在说,在某个时候,自杀是有理由的,这就使他有理由去死而拒绝逃跑的机会。    苏格拉底面临的不是一个“必要性”,而是两个选择。他选择了死,而不想抓住求生的新机会。他的选择是自愿作出的,因此等于自杀。《斐多篇》中说得很清楚,他的弟子们对这个选择的看法是什么,虽然他们敬重师长,不敢这么直率地说出来。但是他们还是恳求了他。他们这么做的时候,苏格拉底说,对一个哲学家来说,死不仅是应该沉着面对的不幸,而且是他生存的目标。苏格拉底告诉他的弟子们说,“别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真正从事哲学的人所研究的没有别的就是死而已。”    “如果这是对的,”他继续说,不花什么力气来证明这个奇怪的假设,“那么一辈子除此以外别无所求的人,一旦他们一直在热切准备的事来临时,却又感到不安,这不是很荒谬的吗?”这番道理,西米亚斯实在吃不消,尽管他很尊重苏格拉底。“西米亚斯笑道,‘天呀,苏格拉底,我现在并不怎么想笑,但是你却使我感到好笑。因为我认为大家如果听到你刚才说的关于哲学家的话,他们会说,你说的不错,我们国内〔即底比斯〕的人会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即哲学家想死,他们还会说,他们很明白,哲学家实在该死’。”    苏格拉底答道,他们说的是实活,但不知道这话的真正意思。接着他就发展了一个常见的柏拉图学说,它起源于奥菲斯或者毕达哥拉斯的话,一种神秘的双关语,即肉体(soma)是灵魂的坟墓(sema)。死亡把灵魂从其坟墓中解放出来。因此,苏格拉底说,“在没有这些东西——不论是听觉或视觉,痛苦或欢乐——打扰它时,灵魂思索得最好,但它只要可能总愿意是孤独的,它离开了肉体,尽可能避免与肉体有任何联系或接触,并伸向现实。”    苏格拉底得意扬扬地问西米亚斯,“这时,哲学家的灵魂是不是极其卑视肉体,避免它,努力独自存在?”西米亚斯回答道,“显然是这样。”这话不知是出于无可奈何,还是出于责任。按此推论,哲学家必须渴望死亡,把它当作解放和实现,必须尽快地求死,把它当作通向一清二楚的视觉境界的门限,而且最终是通向真正知识的门限。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序董乐山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和处死,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这两次审判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当时都没有法院案宗或任何其他正式纪录,起诉方面也没有正式的诉状留下:有关审判的全部情况都是他们两人的忠实弟子后来所转述的。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他们的同时代人关于他们受审和处死情况的独立和客观的记述,甚至连一鳞半爪的暗示也没有。    所不同的是,在苏格拉底的案件上,我们在他弟子柏拉图所记的他的自辩词中,看到了他转述的起诉书。但是里面寥寥数语,既没有具体的罪名,也不知道是根据哪一项或哪几项法律提出控告的。    但不管怎么样,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了。对基督教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不过苏格拉底即使饮鸩自尽,但杀身是否成仁。仍然留下疑问。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他的著作。在他的许多弟子中间,留下著作的也只有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人。多亏他们的记述,后来才有苏格拉底的事迹和学说传世。但是即使在这两个亲炙弟子的笔下,苏格拉底也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    如果当初只有色诺芬一人的回忆苏格拉底言行的记述流传下来,那么甚至最后一杯毒酒也不足以使他名垂千古的。因为在色诺芬的笔下,苏格拉底俗不可耐,完全是个市井人物,出言陈腐庸俗,有时简直是个十足的市侩。他甚至可以向雅典的一个著名荡妇开玩笑地自荐为她拉皮条!要是当初苏格拉底申辩生效,被判无罪释放,安度晚年,寿终正寝,说不定我们如今只记得他是雅典一个不起眼的怪人而已,至多是喜剧诗人所喜欢取笑的对象,就像阿里斯多芬喜剧中出现的那样。    后人心目中的苏格拉底的哲人形象大部分是柏拉图所创造出来的。直到今天,我们无法知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柏拉图妙笔生花的结果。柏拉图原来是想从事戏剧创作的,但在一见到苏格拉底之后就拜倒在这个老头子的脚下,转而从事哲学的探讨,为了表示决心,还烧掉了所写的悲剧诗作。可是他并没有丢弃他的文学才华。正是靠柏拉图的文学才华,苏格拉底才得以在西方文明史上占据不朽圣人的地位;但是也是靠苏格拉底如簧之舌,柏拉图的著作才得以世代传诵。他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抽象的形而上学写成富有戏剧性的对话的哲学家。没有人会把康德或者黑格尔的著作当作文学作品来读的。他记述苏格拉底受审和处死经过的四部对话录都可以作为悲剧作品而流传下来,它们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哲学价值。凡是读到《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向他的弟子们告别时的人,很难不掉眼泪的。我们也无不为苏格拉底在《自辩词》中向法官陈述的最后几句话深受感动,不论我们已经读了多少遍。柏拉图的记载达到了戏剧造诣的顶峰。苏格拉底像俄狄浦斯或哈姆雷特一样成了悲剧英雄。   但是,我们的问题仍旧是,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从容赴死的?……

编辑推荐

《苏格拉底的审判》是一本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术界的尊敬和钦佩的书。此书出版于1989年斯东80高龄之际,是其绝笔之作。他用了生命中最后的10年,与2400年前的老头子对质,这个老头子不是别人,就是那个自况为牛虻,其审判和处死在西方文明史上留下深刻印迹的苏格拉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格拉底的审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对这位伟人有了新的认识,他并非我一位的那么完美,却在作者笔下更趋近人性化.
  •   斯东显然不是个哲学家,用现实的功利眼光去评判哲学家自然偏颇得紧,于是整本书就是一个美国人对哲学家的不齿。很少有书会让我如此愤懑和气结,斯东完全没有哲学的热情纯粹和执拗,无法体会一种精神上不可自拔的坚持,也就根本不可能理解苏格拉底探索世界和精神的方式。整本书只见斯东自以为是和自作聪明的对苏格拉底的批评,唯一使我感动的是他对民主和人民的热情。斯东确实下了功夫研究造成古雅典和苏格拉底分歧的根由,这也是本书仅有的价值。
  •   细看来,重新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苏格拉底,值得看看
  •   自由,自由,还是要自由!
  •   书的侧面有点脏 但质量挺好
  •   挺好玩的书,好玩的主人公,好玩的故事,好玩的分析。
  •   书的质量和内容都值得喜欢哲学的人们去读读,视角独特
  •   文章还算比较客观,也只能是比较,对苏格拉底还是有偏见的,所以在论证上有断章取义的嫌疑,总的来说还是直达一看的,思维缜密,语言有活力
  •   首先是作者很具有传奇色彩!字数适中,语句易懂!对于苏格拉底的剖析很独特到位!对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展现无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