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1-1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李立玮  页数:124  字数: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人对哈里森的认识大多始于两三年前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流行。村上情调的倾慕者们由于对英语的不求甚解,把“甲壳虫”的旧作《挪威木屋》当做了音乐版的《挪威的森林》,便纷纷搜寻此曲。很多人是因为这个误会才了解到声名本来并不那么卓著的哈里森的:哈里森在《挪威木屋》中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一种神秘的东方乐器——西塔琴,为列侬那淳朴的歌声蒙上了一层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内敛的哈里森多年痴迷于这种“东方神秘主义”,他曾带领“甲壳虫”的全部成员远飞印度,向一位宗教师学习瑜珈法门,并进行了不少天类似于坐禅之类的修行。这次印度之行使哈里森对东方的神秘教义更为着迷——但在那些对宗教问题作过理性思考的人士看来,哈里森所偏执的东西与其说是宗教,倒不如说更贴近巫术。后来,有人说那位所谓的“大师”其实是个色狼——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说法对哈里森产生过什么影响,但据说,印度的古老教派中确实有一派是主张纵欲的,并以此作为修行的必经之路。
正是这些轶闻尴尬地凸显了乔治·哈里森的形象,而在实际演出之中,他几乎总是悄无声息地站在列侬与麦卡特尼的身后,对于嬉皮文化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在整个10年中,列侬的激进与麦卡特尼的甜美都在哈里森吉他和弦的衬托之下见证着时代的进程:在单曲唱片《请取悦我》成为英国第一热门歌曲唱片的五个月后,200万人聚集在华盛顿,倾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14天后,“甲壳虫”的又一张单曲唱片《她爱你》赢得了和《请取悦我》同样的殊荣;两个月后,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简单的爱情、放肆的毒品、复杂的政治、纯真的口号,这一切交织在一起,让激进的列侬变得狂妄,让甜美的麦卡特尼变得宿命,让沉默的哈里森变得隐逸,让整个社会变得不知所措……
和“甲壳虫”的其他成员一样,乔治·哈里森的“真正”死亡时间应该被推定为1970年12月31日。随着一曲无可奈何的《顺其自然》在英美两地分别登上热门歌曲的榜首位置,“甲壳虫”乐队解散的法律手续开始办理。伦纳德·伯恩斯坦对1970年底的记述是:“这是最后一个星期,‘甲壳虫’已不复存在。就在这一周,我的心激动不已,我哭了,我回忆起一个美妙的年代,一个金色的年代,一个充满智慧的年代……”
虽然回忆总是与生俱来地带有“镀金”的效果,但伯恩斯坦的话的确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人们还看到,在“甲壳虫”正式解散的两三个月前,吉米·亨德里克斯和贾尼斯·乔普林分别死于过量用药;灾难迭出,一个时代真的就这样终结了。安迪·沃霍尔在《流行主义》中写道:“1964年,在这一年里,一切都变得年轻了。”这句话,越来越不会有人懂得。  

书籍目录

1.时装的梵高与木吉他的往事  文森特/唐·麦克林词曲  轻歌销魂/罗伯特·弗莱克词曲2.纯真时代,或村上的森林与列侬的木屋  挪威木屋/约翰·列侬词曲3.钻石与铁锈——琼·贝兹的情感天书  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词曲  日升之屋/鲍伯·迪伦词曲4.保罗·西蒙的剽窃精神  斯卡勃罗集市/佚名民歌  矮子骑士/佚名民歌  斯卡勃罗集市/传统版本5.加州旅店:迷人歌声的邪教隐喻  加州旅店/唐·亨利词曲6.需要幻想去逃避,需要功利去实际  幻想/约翰·列侬词曲7.美国派——一个国家的世纪史诗  美国派/唐·麦克林词曲  花落何处/彼特·西格词曲

章节摘录

  但那是1972年。  就是在这一年里,年轻的唐·麦克林作为民歌手与杰出的吉他艺人,因有感于文森特·梵高的毕生遭际而写下了这首歌曲。  《文森特》,除了美好的旋律和耐人寻味的歌词之外,还有淳朴的木吉他和不加花饰的嗓音。故事是从梵高的画作《星夜》(The Starry Night)开始的。从首句可以设想的场景是:星空下,悠扬的吉他和柔和的吟唱,那是绝迹的游吟诗人式的叙事。幸运的是,唐·麦克林的“星夜”并不就是梵高的“星夜”。梵高的《星夜》成于那所因囚禁他而知名的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空场,之后,一段奇异的历史就此展开——13个月后,梵高开枪自杀;又6个月后,梵高的惟一支持者。他的弟弟提奥在得知哥哥的死讯之后,因过度的悲伤和难以排遣的内疚感也随之而去;又82年后,有了唐·麦克林的《文森特》,又15年后,日本一家保险公司以400万美元的高价购下《向日葵》;又3年后,《加歇医生的画像》更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创下绘画品拍卖史上的记录。至此,梵高由空泛的精神符号而终于获得了戏剧性的商业价值,世人也重新因他的价格奇迹而称许他的艺术天赋。  但是,无论如何,唐·麦克林歌声里的星空也应该是来自于尚未被罩上金色光环的梵高自己:”……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里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住在圣雷米的疯人院时写信给弟弟提奥说:“今天早晨日出之前,我从窗户注视野外很长时间。除了天空中闪烁的晨星——它们看起来非常大——其他什么也没看到。”  我们不能不感叹这就是天才的眼睛——某天早晨日出之前,我们也从窗户注视野外很长时间,除了天空中闪烁的晨星——它们也许非常大——其他什么都看到了……  在自传《And a Voice to Sing With》(New York, Summit Books 1987)里,琼·贝兹回忆起鲍伯·迪伦在初次会面时留给她的第一印象:“他并不是太吸引人.看上去就像个城市里的乡巴佬。”尽管如此,贝兹还是邀请迪伦参加她的一次巡回演唱会,这时候,时间已经走到了1963年。同年,贝兹获得格莱美“最佳民谣歌曲”提名,从此,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不可避免地越走越近,从朋友而成密友,从密友而成恋人。  一场伟大的恋爱就是这样开始的。贝兹在自传中回忆道:“不记得有多少次了,迪伦和我一起唱歌,一起大笑,一起在草原上跑马,一起发疯,一起看电影,一起骑摩托车,一起睡觉。”贝兹和迪伦的爱情相互激发着彼此的音乐灵感和民权意志,在把二人的故事留给后人传唱之前,就已经从当事者自己的口中传出了缠绵且坚强的音符。贝兹后来说过:鲍伯是个具有公众魅力的人,正是这一点使他无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尽管我希望自己不要陷入到和鲍伯的感情中去以至无法自拔,但我的占有欲又是如此之强。”在贝兹的心里,她就是的伯·迪伦永远的爱人和监护人,她和迪伦一起举办巡回演出,而又一直把迪伦保护在自己的翅膀之下,直到有一天,那个羽翼之下的男人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乐手,并且独立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  贝兹在自己的专辑当中多次加入了迪伦创作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答案在风中飘》(8lowin in the wind,在罗伯特·泽罗基斯的名片《阿甘正传》中,女主角珍尼在孟菲斯的一家酒吧里以“鲍比·迪伦”的艺名裸身演唱过这首歌曲,其背后的声音就是贝兹)和《上帝在我们这边》(with God,on Our side)。贝兹关于后者的评论道出了迪伦对她的意义:在一开始,我的个人生活、政治道路和民谣演唱都处于互相分离的不同层面,而《上帝在我们这边》则是联结我生活中这诸多层面的桥梁。”  但是,造化的力量总非常人所能理解,几年聚首,一朝离散,迪伦和贝兹终于分道扬镳。也许是出于相同的政治理念吧,贝兹爱上了呼吁反战的激进主义者戴维·哈里斯(David Harris)。1968年,贝兹和哈里斯结婚,贝兹继续周游全国,只是身边相伴的已非琴声里的旧识。旅途中,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妻忽而民谣演唱,忽而反战演说,总有人潮人海相伴。翌年,贝兹生下一个女儿,而哈里斯却因他激进的反战行为而入狱,即将面对他的是长达三年的刑期。8月,贝兹在著名的伍德斯托克一展歌喉,随后创作了《戴维专辑》(David’s Album)以献给自己的爱人。  但是,具有戏剧意味的是,1971年哈里斯出狱之后,志同道合的一对情侣却协议离婚了,所谓“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其中境况就是这般了吧?随后,贝兹再以专辑怀人,出版了一张题为《钻石与铁锈》的唱碟,其中的标题歌曲《钻石与铁锈》被公认为是她最好的作品,只不过,这首歌所怀念的却是贝兹当年和迪伦共同度过的那段非常岁月。  在整个60年代里,琼·贝兹都在以她天籁般的纯美抵挡着甚嚣尘上的极端物欲。在精湛的吉他技艺和让专业歌手们又羡又妒的清澈唱腔之外,贝兹更让人称道的则是她那坚定的民权思想以及对人类良知的非凡热忱,此外,她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行为主义者。  感觉上,约翰·列侬和大野洋子部是激情充沛的艺术家,而过于充沛的激情使他们非常轻易地去迎合那些激进的社会思潮和秉持着这类思潮的行动家们。在冷静的对策和头脑发热的呐喊之间,列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就一位艺术家而言,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做法”在《幻想》的旋律中,列侬的确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他鼓动人们尝试着去这样幻想:“幻想这世上并没有天堂/试着去想一下吧,这并不难/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地狱/在我们的头上只有蓝天/去幻想所有的人/都为了今天而生活/幻想这世上没有国家/想想吧,这没什么难的/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为之牺牲/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为之去毁灭别人的生命/想一想没有宗教的日子/想一想所有的人都在和平中生活……”  列侬为我们构建了一处幻想的乌托邦,让一代青年奉之为圭臬,让半个世纪尊之为纲领。作为艺术家,他已经最大限度地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他的幻想到底还仅仅是浪漫的知识分子型的,对现实社会怀着疏离感,奢望着广泛而理想型的目标,相信人的良知会打败贪婪,精神追求会冲淡物欲,理智会超越本能。  但是,《幻想》或许终归只是幻想。  况且,同样的幻想早被一代代的精英人物们尴尬地尝试过了。在前辈们的幻想世界中,发生了不少耐人寻味的事情。我们看到,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里,“在古雅典的体育学校上课时,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要按古代斯巴达人的风俗把衣服脱光。这样,领导人就能够根据他们体格的情况,来确定哪个男人最适合同哪个女人性交,他们只需很洁净地洗过一次澡后,就可以每三夜进行一次性交。体格匀称和美貌的女子,只同体格匀称和健壮的男子结合;肥胖的男子与消瘦的女厂结合,消瘦的男子与肥胖的女子结合,为的是能使他们得到行益的平衡。”  在维拉斯的“塞瓦兰人的社会”里,70高龄的塞瓦兰人的国君已执政了38年,感到年迈力衰,于是决定把政权禅让给年富力强的新人。禅让是成功的,再者,出于高尚的道德观,老国王过上了真正的平民生活,不再有任何特权可言……  历史的脉络越理越让人担心,列侬的乌托邦会不会也像西格蒙·鲍曼所说的那样:“……和所有别的乌托邦一样,都有一个令人懊恼的特点,即它只是停留在可能性的范围内时,才振奋人心,一旦它宣布自己大功告成,已成为经验性的现实,它也就立即失去了创造力。”  不过,无论如何,列侬《幻想》的背景到底是美国的1971年,那一年里,美国发起对北越的大规模空袭,其原子能机构在阿拉斯加某座小岛上进行了一次地下的氢弹爆炸实验,库布里克的名片《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首映,片中对不学好的孩子和“负责任”的政府的  描述让舆论大为哗然,终于招致多年禁映。而在罗马,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主教会议,重申“禁欲”为教职人员的本分——谁会想到,因此而逐渐积累起来的问题终于在30年后的美国大规模地爆发……  在那个时代里,列侬不倦地为世人歌唱着《幻想》,而在他的身后,却也有人听见俄国哲人别尔嘉耶夫的小声言语:”看来乌托邦比我们过去想像的更容易实现。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更痛苦的问题:怎样去避免它的终于实现?……乌托邦是会实现的,生活正向乌托邦前进。一个新的世纪也许可能开始,那时知识分子和有教养的阶层会梦想以种种方式逃避乌托邦,返回非乌托邦的社会——那儿并不那么‘完美’,却更自由。”  就一首歌曲来讲,8分34秒的长度是让人吃惊的,但是,若以史诗而论,比之《奥德修斯》和《伊利亚特》,却又短得简直不成篇幅了。  1971年,默默无闻的民谣歌手唐·麦克林因事所动,写下了一首超长的歌曲《美国派》(American Pie),从此一夜成名。此后30年来,这首歌曲一直被反复传唱,成为英美两地排行榜上的常客。  《美国派》隐喻深刻,叙事宏大,以至有人将它比之为音乐版的《阿甘正传》,说那木吉他的伴奏之下,是一个国家的沧桑变迁。但是,《美国派》的歌词也一如种种先知书一样,让芸芸众生费尽了参详,而作为始作俑者的“先知”麦克林却对此不置一词,恍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长者一般——他只是唱,而且一唱就是30年。  在千禧年的前夜,已属老一辈民谣歌手的唐·麦克林在华盛顿特区林肯纪念堂的盛大音乐会上抚琴而歌,一曲《美国派》即将结束20世纪了,而美国梦的悠悠往事也将就此烟消云散……  那歌声是:“很久很久以前,我清楚地记得音乐常常给我带来快乐/我想,如果给我机会,我也会让人们在我的歌声中舞蹈/在我的歌声中,他们也会品尝到片刻的甜蜜/但是2月的一天让我心碎,我投递在台阶的每一张报纸上都有着同一个坏消息/我已经无法自持/当我读到有关那位新寡新娘的新闻时,记不得自己是不是哭了/有什么东西深深触动了我/音乐就在那一天死去……”  时间要追溯到四十多年前,那是1959年2月3日,一架飞往艾奥瓦州的客机在暴风雪中失事坠毁,机上的乘客中恰好就有当时的摇滚巨星巴迪·霍利(Buddy HollY)和其他几位歌手。这时候,麦克林还只是个送报员,而巴迪·霍利正是他心中的偶像。  这是载入史册的1959年2月3日,这一天,被人们称作“摇滚乐的死亡日”。霍利的死讯传来的时候,他的妻子玛利亚·爱莲娜正在孕期——他们结婚还不到一年,并且,因为种族原因,这个婚姻在当时还是秘而不宣的。真不知道,因悲伤而小产的爱莲娜该如何面对将来的冰冷日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缘起  应该是在两三年前了.一个酷爱音乐的朋友让我帮他翻译一首歌的歌词,是唐·麦克林(Don Mclean)70年代的老歌《文森特》(Vincent)、他说 这首歌的旋律很是流行,却很少人知道它的内容其实是纪念文森特·梵高的。他说歌词好极了,他想要一个不逊于——或者,至少是最大限度接近广原文水准的汉译。  当时我并没想到,这件事,将来会成为一本书的引子。  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在无所事事地忙着,庸碌的生活空间里简 直挤不出任何属于私人的部分。每隔几个月,朋友就舍在谈论正事的当口催促一下、而爽却总是挂念着明天的馒头,哪还有什么其他的心情。但是,问或也会听听这首歌,翻翻它的歌词,却又发现歌词恼直漂充得无以复加,在木吉他的伴奏下吟唱出来,显露出的是绝不属于人间的某种风流资质。于是我想,如果穆旦是我的朋友,我一定会把这个活儿转包给他。但名家风范早巳成了传奇往事,我也只是一个无名鼠辈而已,该怎么好呢?  渐渐地,《文森特》于我就像是希腊神话里的塞姬,她女神般的美貌使我像崇拜一座雕像一样地崇拜她却无法把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女子末追求、来亲近。  就这样,大概两年岁的时间讨去了,朋友的愿望还一直被我拖着、而我自己,庸碌的生活空间只是变得更加庸碌,明天的馒头虽然马马虎虎地有了些着落,却总也留不得一个到后天。这时候,再翻翻《文森特》的歌词.猛热发现自己也许是错了。  终于,咬着牙把它译了出来,但竭尽全力、也做不到信、达.雅兼备的标准,只好在个别段落上得”意”忘“形”了。没想到,这一译竟平添了些许感慨,便索性好事做彻,把这首歌的来尤去脉写了出来、然后觉得,这只是属于曾经的那个—纯真年代旦的故事。  朋友看过之后,出于他一贯待人宽厚的性格,竞也觉得不错,然后我们由此聊起了那个年忾,意尽之后,他劝我沿着这个风格把文章继续写下去,成为一本小书当是不错的,我们很多人都在缅怀那个时代里的流行文化——并非我们拒绝现代,只是,约翰·列侬、鲍伯、迪伦、琼、贝兹。唐·麦克林,等等等等,的确有着现在的大肌裤子们所没有,也无法具有的韵味。那时候的音乐史,同时也是一部艺术史、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潮流的变迁史……于是他说,你就写吧,我就这么开始写了,后来书稿辗转到了三联。  在此要感谢我的朋友陈江,如果没有他,是一定不会有这本书的。  李立玮  2002年7月

编辑推荐

  本书以木吉他乐器伴奏为标准,图文并茂地讲述歌曲、乐队、人物的动人故事。那些永恒的名字:约翰·列侬、鲍伯·迪伦、琼·贝兹、康·麦克林……和那些人间的曼妙乐章:《文森特》、《挪威木屋》、《加州酒店》、《美国派》……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本书有MP3的随书配盘,读者将拥有文字与音乐的双重享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书是那么的精致,歌虽然老了些,但确实很好听。特适合边听,边赖着被窝看。
  •   很棒的一本书推荐大家来买音乐也很棒文字也很好
  •   了解的另一种方式
  •   这本书真的很好 值得一看
  •   太喜欢了,整本书从设计到内容都带给我惊喜。图片特别精美。
  •   好歌悠悠唱来,仿佛文字已显多余!
  •   书的印刷质量不错,挺厚实。文章也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是CD里面就是几个MP3,意义不大。
  •   经典的东西值得慢慢听,反复品。
  •   闲时翻翻还不错
  •   就是几首老歌的合集而已,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精彩。
  •   印刷一般,好在送了一张CD,可以听听
  •   还没有全部看完,这样的书,适合随手翻阅。
  •   总体来说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文字精练;内容不乏味。很像以前电台里面听到节目的感觉。
  •   图文结合,不错。还附带了CD,可惜CD机还没有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