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不语对枯棋

出版时间:2006年1月1日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姜鸣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老北京人与事物的细节,为晚清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物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又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作者简介

姜鸣,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当过工人、机关干部,现为中国银河证券公司上海总部党委书记,上海证券业同业公会副会长。曾获得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奖章。
出版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诉代海军兴衰史》(1990、2002)、《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995)、《被调整的目光》(1996)等。

书籍目录

自序难与运相争——奕訢半生名节——贤良寺·李鸿章秋风宝剑孤臣泪——访李鸿章墓地失鹤零丁——寻访两代帝师翁同龢故居清流·淮戚——关于张佩纶二三事昔时金阶白玉堂——漫游军机处坤宁宫前——关于故宫室内装潢陈设及其他哀蝉落叶——宁寿宫凭吊珍妃莫变时事逞英雄——康有为“公车上书”的真相阅世空有后死身——访宣南重话“戊戌政变”落尽夭桃又侬李——从八大胡同想到赛金花人言是丹青——詹天佑铜像前的遐想万仞宫墙——孔庙·孔学随处欢席——吃“仿膳”岁月山河——站在圆明圆废墟前祈天忧人——关于“丁戊奇荒”四年寻觅,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时间西堤漫步说“塔”图片征引书目

章节摘录

  李鸿章很早就看出日本的崛起对中国生存的威胁。1874年底,他在一份奏折中指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为了防御日本侵略,他疾呼重视海防,组建北洋海军,并十分明确地把日本作为假设敌:“今日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从1874年至1894年间,中日两国的军事对峙或冲突共有四次: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船民被台湾土著居民杀害出兵台湾,清政府以支付50万两白银的代价换取日本退兵;1879年日本废琉球国改设冲绳县,清政府虽多次谈判交涉,最终却是不了了之。这两次事件促使清政府重视海防,发愤建设海军,并使中国在中日海军发展竞赛中超出日本。在1882年朝鲜“壬午事变”中,由于中国海军迅速运兵入朝,扼制了日本介入的企图;1884年朝鲜“甲申政变”,北洋海军再次入朝,使得日本拟趁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企图无法实现。此外,北洋海军的主力舰只还在1886、1891年两次访问日本,向日本展示中国铁甲舰的威力。  李鸿章发展海军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遇到诸多磨难,历经坎坷。其间,又饱受朝廷派系倾轧之苦。  1891年6月,北洋海军成军未久,李鸿章奏请在胶州(今青岛)、烟台添筑炮台,方获上谕允准,户部尚书翁同龢就以户部名义,奏准暂停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二年。李鸿章大为愤懑,在写给云贵总督王文韶的信中抱怨说:“枢密方议增兵,三司已云节饷,军国大事岂真如此各行其是而不相谋!”台湾巡抚刘铭传也顿足叹道:“人方惎我,我乃自决其藩,亡无日矣!”正是在这几年中,中国对日本海军原先保持的领先地位被倒置了。  中日朝鲜冲突方起之时,翁同龢积极主战,获得时誉的好评。而直接掌管军事力量的李鸿章,主张依靠外国调解来消弭战端,却因事机未成,被后人扣上“投降卖国”的大帽子。据一位当事人王伯恭回忆,中日冲突方起时,他曾向翁同龢提出中日军力相差甚远,中国不宜开战。翁说:“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又说:“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那年9月30日,中日黄海大战之后,翁同龢奉旨前往天津,与李鸿章会商战况。问及北洋军舰时,李“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旋慢慢调头说:“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翁同觫辩称:“计臣以樽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  李鸿章愤愤反问:“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晓不休,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翁同龢为之语塞。  在民族危机面前,能否以国家社稷为重,敢不敢与侵略者战斗,是区分历史人物民族气节的主要标志。但在生死存亡关头,京中大老的主要精力,仍在党同伐异,权衡官场得失,这才是最可痛心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北京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有新意。  ——茅海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公不语对枯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4条)

 
 

  •   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   有时会想,跟着姜鸣游北京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虽然他是一个上海人。这种想法,起缘于《被调整的目光》。写故宫军机处的那篇文章令人印象深刻。军机处,曾在高阳的历史小说里看到,也在唐浩明的小说里读到,更在电视上泛滥成灾的清宫戏里不时瞄到。但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它居然就是我曾经在那买过矿泉水的小卖部。颐和园也逛过,东门外的军机处估计没有保留下来,在姜鸣的书里,是三间破屋,奇寒彻骨。日将过午,荣禄出来买汤饼,王文韶出来买糖葫芦,鹿传霖出来买山楂糕,聊以充饥。可惜现在那些大打文化牌的人不看书,不然,在此再开一个小卖部,该是个多好的噱头。喜欢《十七岁的单车》,与其说是喜欢那个过于精巧的故事,不如说是那辆单车游荡的地方令我着迷,还有暮春初夏北京的气息。如今的后海已是灯红酒绿,如我般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只是在小胡同里胡乱穿来穿去,在北京春天的气息里沉醉。下次去,带上姜鸣的书,一定会更增游兴。只是不知道他提到的地方,还有多少能够幸存。喜欢看翻案文章,因为题目就容易抓住人。这类文章容易做得漂亮,但要做得扎实、立得稳当却不容易。作为一个历史系的毕业生,姜鸣的翻案文章,就不仅仅是写得热闹了,但并不艰深。材料也不偏僻,就看你有没有独具只眼。这次,他照例用他的文字把我带到了现场:宣武门外达智胡同里的松筠庵。这就是我在历史课本里学的“公车上书”事件的发生地。姜鸣从翁同酥的日记、申报的广告等第一手资料入手,发现所谓的康有为公车上书事件根本没有发生,而只是康有为的策划和炒作。用十几年的时间学习一些知识,再用几十年时间推翻这些知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浪费还是一种乐子。更让人吃惊的是谭嗣同。甲午战争之后,朝廷里想联俄制日的意见颇占上风。谭嗣同的见解是这样的:“今夫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为二国垂涎。一旦来争,度我之力终不能守,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犹可结其欢心,坐获厚利。……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万方里,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这样的书,恐怕读早了也不行吧?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是按着培养圣人完人的路子,要活下去而不至于精神分裂,小小年纪,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虚伪。早早读到这样的书,是否会彻底的幻灭?读书的另外一个乐子,是你喜欢的作者带你去到你自己到不了的地方,读到你自己找不到的文字。虽然读到下面这段,谁也乐不起来。当年《万国公报》的一篇短文,记1877年大灾荒的景象:“天祸晋豫,一年不雨,二年不雨,三年不雨。水泉涸,岁饥,无禾无麦,无梁菽黍稷,无蔬无果。官仓匮,民储馨,市贩绝,客粜阻。斗米千钱,斗米三千钱,斗米五千钱。贫者饥,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农具,卖衣服器具,卖妻,卖女,卖儿。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丝絮,食死人肉,食死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为人食,亲友不敢相过。食人者死,忍饥者死,疫病死,自尽死,生子女不举,饿殍载途,白骨盈野。”这样的文字,方该入教科书。说到文字,姜鸣的文字不错。但我总觉得,他要再克制一点就更好了。
  •   很值得一读的书.因为在北京待了很长时间,所以跟文中作者提到的那些晚清古迹对照起来读,很有意思.作者虽然是上海人,但是对晚清发生在北京城的人和事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读来很感清新.
  •   姜鸣是以专业的态度写的随笔,让大众可读,但又与史实相严符。
    跟一些这个狂妄之徒的苟且之言不是一个档次的
    愿真正的书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   老北京是和那个王朝一起生存的。那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和尽力而为。作者的主业是证券。证券市场的风云不能说,不能写。历史上那些相似的局呢?人性,利益,这些应该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原因,对此,学者的体会怕不如作者深。
  •   虽然,书是作者多年前的旧作,反而不见了现在社会上的那种文风,文章都很客观,很翔实。虽然书中所写的好多古迹已经不存在了,但看完这书总有种冲动,就是照着书里的描写重新游览北京。
  •   非常喜欢名字取得也好,好个天公不语对枯棋。
  •   时逢清末中国历史未有之大变局,各种人物粉抹登场,站在当时时局之中,才能读懂各人所为。一句“今日尚有李鸿章乎?”,更能明白李合肥呀。
  •   品书如品酒,各人口味不同。有人喜欢二锅头平民风格够直接够刺激,有人则喜欢拿着高脚杯咂摸白兰地的余香。本书精彩评论甚多,想来多写也没意思,就直接说说我的建议吧。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兴趣,也喜欢没事看看夕阳心有所感,一杯红酒能捂在手里超过10分钟,喜欢听点大提琴啥的,这本书绝对是适合你。如果你喜欢看的是小说或者经济管理书,没事就喜欢议论一番,看着太阳觉得很晒,拿着红酒觉得没劲,耳机里的音乐对面来的人都能听到,那么我非常不推荐这本书,味道差远了去了。或者,你是不仅仅有兴趣而且非常专业,家里清史明史一大堆,经常看历史专业学报,平时家里都焚香听琴书画高悬,我也不建议你看这本书,味道还是比较浅了点。所以,在买这本书之前,你最好问问自己……我喜欢喝点啥呀?
  •   很有见地,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晚清以来诸多官场内幕,是了解晚清史的必读书!好!
  •   作者不是专业历史学者,但有极好的历史造诣和感觉。文字也相当讲究,至少比我要讲究得多。
  •   值得一读,看的时候正读完高阳的《慈禧全传》。对里面的人物和地点都不陌生,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很耐人寻味。
  •   作者确实是一位江南才子,业余的历史学家,却写出了并不比专业历史学家水平低的作品,甚至在某些历史事实的求证和推理上,超出了我们所谓经典的解释,实在很了不起。
  •   一个做副业的人,写的专业的书
  •   读这本几年前的书,感觉还是不错的,这几年这种书已经越来越少了。
    作者还是很有心境去读这些古籍,去看过去的遗迹。
  •   史料很丰富,臧否人物精练,情感议论亦是持中。看了之前的评论,好坏对半,我个人还是喜欢多些,值得再读,这样的书要沉下心来看,走入那个时代里去看。
  •   写得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   這本書很特別,寫的角度新鮮,作者的觀點也很新鮮,跟自己所想的不一樣,
    看后得到了許多新的東西
    而且書的排版很精美,非常值得收藏~ 很喜歡
  •   一口气读完,文笔好,重史,从小处见大真知.
  •   沉重的历史写得如此耐读。
  •   这本书很多年前就想看,
    今天终于拿到手,感觉很不错
    就像私人旅行笔记和历史感悟
    所以读起来很轻松。。。
  •   此书读来赏心悦目!
  •   很不错的一本书,独特独到的视角,很有见地,文笔也很喜欢,推荐,
  •   内容确为有感而发,有历史的厚重感
  •   书很不错。家人喜欢看。。
  •   很不错的的书 就是寄过来的时候有少许破损
  •   有几个选题很难得,不是容易找到的资料,考据功夫讲究。书才到就被同事霸去看郁闷。
  •   姜明先生的书不多,但都是很不错的好书!
  •   书很不错 以后继续购买
  •   三联的书加上充满诗意的标题,买!
  •   历史出现了轮回。
  •   就是快递速度慢
  •   看完了,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天命所归,人力不遂
  •   人心难聚时,对统治者真是一种悲哀啊!
  •   游玩有很多种方式。跟着旅游团,走马观花,是一种;只去一个地方,住下来,待上十天半月,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是另一种。可惜后一种方式,我从未尝试过,做为一名普通小职员,年休假也是形同虚设,不可能给自己放大假。比如北京,我去过三次,都是形色匆匆,连惊鸿那一瞥都没有看完过。买了这本《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聊补遗憾。作者姜鸣,虽然是学历史的,却一直在金融部门工作,这本书是他十年间去北京访古的散文集。他的游玩,是典型的重“质”不“量”,每次好象只去一个地方,拆迁前的东单二条胡同,颐和园西堤后不为人知的水操学堂,这样连普通北京人都不知道的所在,却寄寓了晚清政局波澜起伏的一面。书名“天公不语对枯棋”,来自陈宝琛的《感春》诗,大约是苍天,到了这样一个时代,也如同面对一盘不能再下的枯棋,无能为力。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者深厚的学养,其实只是在借这些或许早已不存在的地名讲一个曾经存在的故事。引用的很多史料,也是我们平常人不会看到的。借李鸿章在北京的故居贤良寺,讲述李的“半生名节”;从青龙桥詹天佑的铜像,讲到清末留美幼童的经历(刚买了《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一书,正好对照看);菜市口胡同,当然是戊戌六君子赴死之地,可是作者考证出,“公车上书”不过是康有为的杜撰,他的想入非非、一厢情愿的革命方式,也才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最大原因。在有争议的地方,比如圆明园究竟是英法联军烧的,还是国人趁乱打劫、掩盖罪行而纵火?后一种说法近年来在网上也有流传,作者详细列出原始文书,指出那全是没有亲历现场的文人们道听途说,英法联军的统帅相关传记早已写明谁是真正的罪人。但是圆明园今天的荒芜,也的确不完全是那三天大火造成的,而是在一百多年间,因无人管理由国人一柱一瓦搬空的,有不同时期的照片为证。京华胜景,胜在“人”而非“物”,即使一草一木,今日看来,也是有着无限唏嘘感叹在里面。如果不曾了解这段历史,看到的只是断壁残垣,但是了解之后,在极力想象当初的繁华之下,不免更为伤感。作者附上多处同一地点十年间甚至几十年间的变迁照片,看着一处处故居、牌楼拆除、重建,面目全非,一点点变成历史。凭吊怀古,越来越成为书本上的想象。作者在《万仞宫墙-孔庙.孔学》一文中讲到今天如何对待孔学的困惑,而现在,支持重新恢复“四书五经”传统教育和全盘西化的“公民教育”的也的确势同水火,我真不明白,这两者为什么就不能结合起来?公民教育是面向现代化,传统教育是不忘过去的根,就算不读四书五经,我们也需要唐诗宋词,需要优美精炼的古文,在要求民主、自由、个性等等的同时,也需要有一种和我们的祖先相通的情怀,没有历史感的人,始终是轻薄苍白的。
  •   姜鸣老师的书,即具有历史学的深邃又具有散文的神韵,是一本很不错的游记散文,也可以说是一本很棒的历史随笔。我最喜欢其中关于恭亲王奕忻和李鸿章的内容。他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人物的又一个角度。姜老师在写李鸿章时,引用了杨国强老师的一段评论。这段评论非常经典。它的出处是《百年嬗递--士与近代中国社会》杨国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
  •   早读过此书作者的《被调整的目光》一书,写得不错。这本书更为好看,既增长历史知识,又有文学性。对于了解晚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北京的文化积淀很有好处。值得一读。
  •   文章是以散文的形式,游记的内容,试图给读者展现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中人物的沉浮与无奈。

    作者对北洋人物的看法,我或有不同意见,但是叙述本身却是十分到位。
  •   这本书我大学时就度过了(不过是在书店看完的),现在买一本来重新读过,还是很喜欢。象讲故事一样讲述历史,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且饱含感情,比较适合我这种读理科出身的人看。
  •   看起来有点闷,但是作者确实是一位对历史研究很深的专家,这是我首次尝试看这类书,就当作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
  •   作者南方人,做事精细,所以书中新鲜的材料很多。但对材料的处理却失之简单。浅尝辄止而自鸣得意,是这本书的不足。冲那些材料,值得一读。
  •   书的内容非常不错,但好像已经被人看过了,侧面还有一个大大的黑手印,有点不舒服啊!其他两本都比较满意
  •   作者增加了几篇文章,又配上照片,内容比旧版丰富。
  •   尽管自己不太喜欢看游记类的散文,但还是觉得作者的文笔确实不错。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描写景色的部分我都是一跳而过的,希望里面的史料分析部分再多点更详尽就更好了,我过于奢求了。
  •   内容没看呢,但是书皮不是很喜欢,希望会很好看~~~~~~
  •   学术\文化\语言都结合的比较好,可读,更收藏
  •   吸眼球而已,名字是不错,内容极一般
  •   闲来无事,开卷有益,增识长知。
  •   就前半本书而言,分析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也简单分析了晚清的政局,还是对的住书名的,可惜后部分用了大块篇幅介绍了北京的建筑和风俗,算是跑题了吧
  •   用散文的角度写历史,很有特点。更喜欢他的龙旗飘飘的舰队。扎实些。
  •   当时在当当上买书时,完全被他沉重的标题和浩大的副标题所吸引。以及对三联书店出品书籍质量的信任。读过之后大感失望。内容简单,肤浅。只能算是普通游记,如果换一个游记类的标题也许我会认为作者游玩也玩出了深度,可是在那么庞大的副标题下我不禁对他寄予更深层次的厚望,因此只有失望而已。印刷、装帧不错,图片也很丰富,是本不错的游记,或者说是本不错的普及类历史读物。
  •   对于作者这样的方式,一边游玩,一边思古,也特别羡慕。在开篇几句寒暄之后,就开始历史典故、人物评析,蛮不错的~
  •   这本书是我老师推介的,内容不错,我买了两本,其中一本送人,收到货的时候,我怎么发觉其中一本像是二手书?! 书不仅仅有明显被折过的痕迹,还被圆珠笔画过~! 在当当买书那么多次,还头一次遇到这种事,要我怎么说好呢~~~~希望今后多多注意书库的书的保管工作,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   床头闲书,随意翻翻。没有拿到手的时候,以为是带有一定学术性。看着好玩吧。
  •   类似于游记散文体,值得一看
  •   这本书总体东拉西扯,言语罗嗦,书名起的气势磅礴,但是内容是实在是让人失望,用了很多的口舌阐述自己的对公车上书的新的考证,但是论据不足,如果把这本书当作去北京游玩时一本导游手册,好过当历史类的书看。
  •   写的有些枯燥。没读完。
  •   不知道什么缘故,大家都推荐了这本书,买来一看,完全不是那回事!写的完全没什么意思
  •   看了书名觉得这书应该不错,仔细翻了翻,大失所望。
  •   鸣哀晚清
  •   这个我一直都想买
  •   天公不语对枯棋
  •   一个时代的风云突变
  •   好的,谢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