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出版时间:2006-4-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杨义  页数:54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写一本书容易,写一本书而能拓展人的文化精神空间实难。  这部以图志命名的书,开拓了图与文互动互释的文学史方式,读诗文既讲悟性,读图画又知趣味。副题标示“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当是强调考察文学史的民族学、地理学、考古学、文化学诸角度,在文学史的时间维度上增加了层面丰富的空间维度。每章之前有楷体排出的“小序”,告白着如何因由这些角度入乎其里而出乎其表。  借文学史的新形态来考量中华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整体特征和动态过程,包括它的文化哲学与合力机制,是一种创新尝试。其旨趣或如作者所云,难道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大国,不应有一幅绘制得完整、坚实、博大、精妙而体面的文学地图吗?

作者简介

  杨义,广东电白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新文学图志、》、《中国叙事学》、《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齐学地图》以及十册《杨义文存》等著作三十余种。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曾讲学于英国牛津、剑桥,美国耶鲁、哈佛、斯坦福,以及日本、法国诸名校。采集图志资料,足迹遍于中国各省,以及大英图书馆和日本东洋文库。

书籍目录

导言:文学史观念和方法通议第一章 走向多元一体文化结构中的文学 第一节 宋朝国策与文风鼎盛 第二节 与宋朝并存的中华诸多文化板块 第三节 民族文学多样性及“边缘的活力”第二章 宋诗在挑战馆阁诗风中起步 第一节 贬官文学与山林文学 第二节 洛下才子群与梅尧臣 第三节 苏舜钦的豪隽超迈第三章 宋词第一浪以俗为先锋 第一节 城市文化空间与柳永词 第二节 晏殊词的闲雅清远的府邸文化空间 第三节 晏几道的词史回波第四章 欧阳修开拓的文学大家气象 第一节 散文的诗化魅力 第二节 诗的平易化和词的私人化 第三节 国家重臣的文学魄力:从《岳阳搂记》到《资治通鉴》 第四节 张先的本色词 第五节 曾巩文章与家族文化 第六节 王安石的政论和诗第五章 苏轼与士人文化范式 第一节 作为进士层群之文化典型的东坡风范 第二节 苏诗的忧患和理趣 第三节 旷世词风的开创 第四节 黄州东坡现象 第五节 苏辙绿叶扶花的成就第六章 黄庭坚的诗派意义 第一节 老辣生新的山谷体 第二节 文字功力第一流 第三节 陈师道的苦吟第七章 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一节 秦观开发词的言情功能 第二节 贺铸的武人豪情和幻美 第三节 周邦彦词的工艺性第八章 辽金文学的文明史价值 第一节 辽代诗风的直率和深婉 第二节 金前期文学的痛苦中融合 第三节 金中期文学的汉调胡音 第四节 金后期的刚劲诗风 第五节 元好问的幽并豪侠气第九章 为文学发展时段的两宋之交 第一节 词在转折中激活生命 第二节 陈与义的悲慨沉雄 第三节 朱敦儒的清旷豪逸 第四节 词发现了良心也发现了风格第十章 慷慨与深婉的吟唱 第一节 张元干的慷慨悲歌 第二节 张孝祥的英姿奇气 第三节 李清照的本色当行第十一章 南宋诗的中兴气象 第一节 范成大的忧患心和平常心 第二节 诚斋体的自然风和秀巧风第十二章 陆游诗的空间和规模 第一节 爱国诗的高昂悲壮 第二节 风俗诗的深醇和爱情诗的深挚第十三章 辛弃疾与志士词派 第一节 剑文化情结与寻找英雄情结 第二节 大刚大柔的稼轩体 第三节 陈亮以政论入词 第四节 刘过词的悲愤和戏剧化第十四章 南宋词坛的纵深度 第一节 姜夔雅士词的清刚幽冷 第二节 词学复雅潮流中的曲径通幽 第三节 秾丽神秘的梦窗体第十五章 南宋后期诗才的衰变 第一节 四灵诗平凡的灵性 第二节 江湖诗派的清豪和词风的平民化 第三节 刘克庄走出四灵和江湖派第十六章 志士与遗民的歌唱 第一节 文天祥的生命绝唱和浩然正气 第二节 遗民诗词的精神变异和绝望的时间体验 第三节 词的曲化和易代悲音第十七章 民族文学神异的美学空间 第一节 雄伟绚丽的吐蕃史诗《格萨尔王传》 第二节 从史诗《乌古斯传》 到回鹘长诗《福乐智慧》 第三节 蒙古书面文学之祖《蒙古秘史》第十八章 社会文化结构震荡与元杂剧崛起 第一节 杂剧前史的民间性和边缘性 第二节 关汉卿悲壮超迈的历史英雄梦 第三节 民间智慧的笑与怨第十九章 元前期杂剧 第一节 爱情经典《西厢记》 第二节 以雅化俗的诗剧妙音 第三节 白朴杂剧的白居易情结 第四节 马致远的语言天才和精神焦虑 第五节 游牧文明冲击下的民间意识上泛第二十章 元后期杂剧 第一节 杂剧中心的南移和衰变 第二节 郑光祖的离魂想象与戏说历史 第三节 对友情和金钱的民间性反省 第四节 乔吉重构文人诗酒风流第二十一章 元散曲的胡音俗调 第一节 散曲提供了新诗学 第二节 张可久的雅丽曲韵 第三节 散曲的杂剧情趣 第四节 色目曲家贯云石“走出大都” 第五节 薛昂夫超越种族偏见的文化认同第二十二章 元诗的脚步 第一节 开端期的胡化气质 第二节 痛苦中的南北融合 第三节 融合期的文化保守姿态 第四节 色目子弟改写边塞诗体第二十三章 元中晚期诗风 第一节 虞集的雅正沉郁 第二节 萨都剌面对“一江南北”的历史反省 第三节 杨维桢的狂怪 第四节 王冕的悲悯和清高第二十四章 南戏的命运 第一节 南北文明冲突及南戏的选择 第二节 荆刘拜杀四大南戏 第三节 《琵琶记》的纲常伦理和民间趣味第二十五章 话本的空间 第一节 小说与民间智慧结缘 第二节 世俗奇情的市井人性认同和美学样式 第三节 讲史平话的民间心理情结和文化史价值结语图片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然而,相比于10世纪以前的唐朝和13世纪以后的元朝,夹在中间的宋朝显得兵力积弱、国土褊狭。宋王朝只不过是整个中华民族诸多文化板块中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板块,宋朝文学是一种承受着日益沉重的外部压力,在一块相对稳定繁荣的土地上所修炼的文化内功。爱国抗敌,成为南宋文学最充满激情的主题。因此,考察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碰撞融合,成为考察这几百年间中国文学的关键中的关键。原因在于这个大时段中,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几乎与宋朝相始终的诸多王国、诸多文化板块。这些文化板块的漂移、挤压、碰撞、交流、吸收的深广程度,深刻地影响着各自板块的多样性的文化特质、存在形态和未来命运。在中国正史中,宋、辽、金三史并列,与这三朝形成鼎足之势的还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1004年“澶渊之盟”及其后的两三年间,宋廷以输银纳绢的方式,获得与辽、西夏虽有战事或摩擦,却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贸易,因而大体平稳相处百年的局面。此外游牧于漠北的回鹘汗国在9世纪40年代解体后分三路西迁,除了迁至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亡于向西扩张的西夏之外,另两支分别在吐鲁番和喀什一带,建立高昌回鹘王朝和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兼并了另一路自称是唐王朝之宗属的于阗回鹘,其统治者自己冠以“桃花石”(中国)称号,分中国为上、中、下三部,自居下中国。1085年在与宋朝大宗的马匹交易中,得价一百二十万贯之巨。或如喀喇汗王朝的名著《福乐智慧》所说:“要是中国商队砍倒自己的旗子,千万种珍宝从何而来?”    吐蕃自松赞干布在7世纪统一藏区、文成公主入藏而奠定汉藏舅甥关系之后,二百年间唐、蕃处于会盟和会战之间,并在吐蕃赤松德赞时期联合南诏、党项、回鹘诸部,攻入唐朝首都长安。但是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荒唐毁佛,于842年被杀之后,吐蕃陷入长期的四分五裂,各种佛教门派展开百家争鸣。直到1252年佛教萨迦派教主八思巴,前往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其后被尊为国师,统领吐蕃事务,吐蕃才作为完整体纳入中国版图。地处西南的南诏,由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杨国忠误国征伐,就联合吐蕃叛唐。到了10世纪初前期,大臣篡位,政权三经更迭,直到白蛮段思平于937年建立了延续三百余年的大理国。其国主曾被宋太宗册授为“云南八国郡王”,又被宋徽宗册授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王,因而以名誉上属国关系,与两宋王朝保持着马市交易和民间文化交流。它每年由邕州横山寨向内地输出军马数千匹,缓解了此战略物资的短缺。由此可知,在10—13世纪的中华文明的总系统中,存在诸多子系统的文化板块的碰撞分合,由于各文化板块的地理位置、空间距离、文明阶段、文化方式、历史渊源和现实状况千差万别,它们文学的存在形态和表现方式在整个中华文化总体结构的位置、意义和功能也就不同。但是在其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与边远地区文化对峙互补而逐渐趋向多元一体的强大潜流,这为中华文化的精深创造和充满活力的流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    10世纪以后的中国文化和文学,在大风大浪中继续着它的行程。在巨舟远行中,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既给予它巨大的驱动力,又以厚积深蕴的内涵给航船压载,使其不致倾覆。边远民族文化又吹来长风,鼓起风帆,给它强劲的推动的同时,点缀以多姿多彩的鲜丽的风景。P45-46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已经阅读了大半本,确实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很专业的书,注释什么的都很细致。
    对于了解中国古典文学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因为专业性比较高,所以会比较适合高中及以上的学者阅读。
  •   看杨义这本书,觉得他很有诗人的气质,装帧印刷都属上乘,有点贵,但还算物有所值,个是非常喜欢的!
  •   这本文学史非常好,文笔非常优美,强烈推荐。
  •   耐读而不枯燥.好久没读过这样的专业书了.
  •   质量不错,内容挺丰富!
  •   非常喜欢杨老师的书,视角开阔,值得收藏
  •   有点名不副实,少数民族政权时期的介绍分散量又少,但这仍然是本不错的书。
  •   帮朋友买的,她很喜欢,包装和内容都不错
  •   读了导言就被吸引住了。杨义先生倡导大文学史观,他的图文互释在我看来有点“以图证史”的倾向,这无疑在“以诗证史”的文学研究方法外另辟一途。我是在活动中以29.30元购入的,当时只是冲着价钱去的,因为文学史之类的书已经有好多套了。书本身有薄膜包裹,卓越把书保存的也好,很新!
  •   厚厚的一本,内容非常好,插图多,共317副,印刷精美。就是贵了点。
  •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中国古典文学史,给读者全新的感受,值得一读!
  •   作为大概了解还是可以的
  •   中国古典文学图志
  •   已经收藏了·
  •   内容详实,装帧完美。
  •   图志命名的书
  •   图志命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