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日记续编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吴宓  页数:5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吴宓,在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嬗变之际,选择了留在中国大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离开这块对他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中国文化植根所在的土地。    吴宓先生于解放前两周西飞四川,此后在西南二十余年的执教生涯中,他的际遇跌宕起伏。既得到当局的礼遇,也备受运动的摧残,他忠实记录自己每日的所思所行所见所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以终。    这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作者简介

吴宓,著名西洋文学家,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陕西省泾阳县人。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 
留美十年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1926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于1922年创办之《学衡》杂志,11年间共出版79期,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他曾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
吴宓离开东大后到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
吴宓于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部聘教授。1943-1944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之聘约,到武昌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47年1月起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一年,其间清华大学梅贻琦和陈福田一再要他回去。至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以文学院院长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教育部长杭立武邀他去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长,女儿要他去清华大学,而他即于4月底飞到重庆到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兼任梁□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入蜀定居了。1950年4月两院相继撤消,吴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文系)任教。结果是虎落平阳,晚景甚为不佳。
至"文革"到来,吴宓成为西南师院批斗的大罪人,以种种罪名蹲入"牛棚",到平梁劳改,受尽苦难。76岁的老人干不动重活,还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来跌断左腿。之后又遭断水断饭之折磨。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内障严重,就只好让他回重庆养病。1977年吴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终于使他得到了一些兄妹深情的照顾和温馨,延至1981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终年87岁。

书籍目录

1949年 岁次己丑1950年 岁次庚寅1951年 岁次辛卯1952年 岁次壬辰1953年 岁次癸巳

章节摘录

书摘十二月二十二日    十一月七日、十六日,宓与黄稚荃两函,寄去安字韵七律诗。稚荃十一月二十六日复书(十二月十日上午始送到),探询周传儒事(已释)。十二月十日稚荃又函宓,以其侄媳李遇良,连任三台女中校长三年,顷被教员某诬控为国民党特务,被囚于三台。托宓函川北大学刘君惠,求大学校长贾子琼作保释出(宓照行)。    整理者按:据作者1952年7月8日所写交代材料,“1949年底,宓回北碚,仍在相辉、勉仁两校上课(每星期各三日)。”    “1950年4月,宓以李源澄介荐,得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西卜、副主任委员赖以庄之聘,来为专任教授(外文系,系主任周考成兼)。重大仍为兼任教授(重大校务委员会主任何鲁,为宓清华早年同学、外文系新系主任为熊正瑜、主任为周考成)。至于北碚之相辉、勉仁两校,则改为兼任各领四分之一薪。”    “1950年8月,川教院已奉令(与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宓遂改为西南师范学院外文系专任教授,由北碚迁来磁器口本院居住,先与图书馆职员李端深③(李源澄之弟)同居一室。”    本年6月,嗣父仲旗公病危。作者由北碚至渝欲回西安探视,后未果行。嗣父旋即弃养,由弟妹奉丧安葬祖茔(时尚未土改)。作者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批准预支工资,又向北京友生借款葬父,于1951年陆续还清。知友陈寅恪作书慰唁,并汇赠赙款。    本年春,作者曾致书陈寅恪问候,陈赋《庚寅春日答吴雨僧重庆书》诗为复。5月,陈寅恪六十岁生日,作者作《祝陈寅恪兄还历(周甲)1890—1950寿》诗寄广州祝贺。    P16-1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吴宓日记续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9条)

 
 

  •   “遇雪,雪述友人叠劝其力求得入工会,而应先向党方坦白,并宣告与萧化民离婚云云。宓劝其不必有所举动,仍以自守沉默为上云云。雪又谓再为化民守节二年,届时彼仍不归国,雪即别嫁云云。客来遂止谈。”(见《吴宓日记·1949~1953》十月二十六日)此段日记可知,知识分子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再教育。阶级斗争已明显,有海外关系者,要面临“离婚”这样的悲剧。
    吴宓先生有写日记之习惯,且为写日记高手。其日记真实记录了当时很多社会现象。实为研究社会现象一重要文献。
    《吴宓日记》很有价值,值得收藏和阅读。
  •   吴宓先生的日记,清晰揭示了历史的走向,是响当当的第一手资料。
  •   文章日记虽然有大量删节,只能说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敢正式历史,吴宓先生国家的骄傲
  •   吴宓日记10册是1949年前的日记、续编10册是1949年的日记,看过比较一下,新旧社会是否是两重天?
  •   吴宓日记续编 Ⅰ,1949—1953—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吴宓日记续编 Ⅰ,1949—1953 您喜欢这本书吗?写点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吧~
  •   读吴宓先生的日记,既可以对其本人有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更多的认识。
  •   琐碎之中见真谛,吴宓日记~
  •   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立即感觉到一股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可惜,注重内心真实性的大师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在活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假大师太多了,他们以说教为职业,四处贩卖假话空话和套话。只有唤回吴宓时代的真正的大师精神,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拯救!
  •   遗憾,1949的日记被毁。
  •   很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政治文化信息,可惜有些遗漏,不够完整。
  •   真实 真切 反映史实 可惜好多原稿都丢了 想买文革时期的 没钱 有钱了20本都买了
  •   书店里都是买全套,当当上居然单本卖,不过也好,我特意买来这本建国初期的。相当有价值啊,呵呵,总有一天会成为显学的。
  •   是那个时候的文字方式,呵呵呵呵
  •   科举出来的旧人写的东西看得累
  •   大转折年代,让人深思的东西太多
  •   1949风云巨变,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   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和反映
  •   一个忍辱负重的民族——身为他的一员,感到心情很是沉重。这是我看后的心情。旧的世界不存在了,但天下也不是谁的天下。天下在人心里。独立的学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所幸我们的国度还有如此独立、可称之为“人”的人。不要以为有人样就是人。只有有独立人格、精神健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感谢三联出版!
  •   一个民族的荒唐史
  •   这不是简单的日记,而是历史、心得,很好。
  •   49年出生的每一代,語言思維大大變,不是49年前出生的,我們是享受不到中國傳統文化(看不到)。
    語言那套思維不見了,要讀有語言基礎的文字,無疑,難!也不是說完全不懂,就是要完全讀通文字之意,很費力呢。
    這本書讓我更深刻瞭解到共產黨的以前面目(中國傳統文化找不回了),很可惜。吳宓先生之流也無法阻止,要想想是面對誰?
    日記里的景象與當今景象感覺:想想當今中國文化!想想當今道德倫理!想想今天愛情!為甚這樣。
    現中國大地一片荒涼(什麽也看不到)。
  •   《吴宓日记续编》记录了吴宓从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四年长达25年历史。 老先生所记颇为详尽,可谓“吴宓实录”。不但对每餐饭必记,日常收支也记的毫厘不爽,一目了然。就是与人事的往来,也不嫌繁杂,一律录之。他的日记更大的亮点,就是对自己人格和学术操守的捍卫,对极左暴行的抨击和抗争。 翻看作者的日记,有相当篇幅是资助他人或者别人借钱的记录。这些人既有亲戚、同事,朋友、也有学生。受先生经济援助对象的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所占他收入的比例之高实属罕见,令我匪夷所思。到了严重的时候,老人家入不敷出,几乎无法下炊。 吴宓老先生终其一生,拒绝接受简化字,不写简化字。并且对倡导者也多有抵触、责难甚至詈骂。此类举动为他平添不少不必要的麻烦,但他绝不言悔,我行我素。 吴老感情丰富,细腻,多罗曼蒂克的举措。五十年代初期,他钟情于“雪”,不时赠其钱物,对其呵护备至,然而“雪”认为性格与其不合婉拒之。“兰”苦恋宓,几次为之寻死。宓又嫌她不美艳,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痛苦不堪。后娶“兰”为妻,但马上后悔。“兰”婚后不久就患病入院治疗,加之“兰”的亲属需要吴宓的大量的接济,使俩人关系更是风风雨雨。“兰”不几年去世后,宓与“雪”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密切关系。一次宓写诗给“雪”, “雪”次日窗外投书,命其毁弃。“雪”应该是作者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为他的单调孤苦...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暖意。 吴宓任教西南师范学院期间,孤身一人,生活非常简朴。他的一日三餐,也简单了无变化。红苕(甘薯)、面条、米饭、馒头是他必吃的,鸡蛋与桔也常吃,偶尔喝些酒。他不善治馔,都是雇请保姆做饭,好歹只能将就。他的伙食标准在六十年代逐步下降,惟温饱而已。其他生活零星开支就是买书报了。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形势下,吴宓不畏强暴、并且大胆地发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抗争。 如:他在1966 年3月30日写道:“下午……中文系教职员教学改革学习会,记录粘存。按,近年厉行阶级斗争,督促思想改造,既举中国数千年之德教习俗、学术文化,摧残澌灭净尽,已使吾侪伤痛已极,而在各种讲演报告学习、讨论会中,更视宓等老教授为阶级仇敌,反动、落后、顽固分子,冷嘲热骂,使耳聆、目击、身受者,更不能堪。宓今日下午学习会中,又起此感,惟盼早日死去,如赖(赖肃,他的同事,已去世)老之长眠地下,真成无知,是诚幸福也已!” 又如:1968年2月16日,成文辉劝告吴宓:“公之根本正路,只有经过学习毛主席思想,改造自己之世界观。公每日回家之后,如仍闭门离世,自读旧书,实非计之得者也。”吴宓论道:“归途自思,成君教宓之意,可感。然宓对中西古今学术文艺、道德政治之全盘思想(以及宓对天、对人、对物、对事之深固感情)焉能改造?宓在舍,得安居静处,不读旧书,则将作何事?” 1968年6月1日,吴宓挚友凌道新向他诉说了造反派的种种恶行:“全日劳动”,“几次排队举大黑旗,敲锣鼓,游行校内及碚市”,“责令队员跪泥地上,并以钢条锄柄痛打队员若干人次,而新受打尤重且频。……更命新操杖击漆宗棠,怒其击之不重而酷打新焉。”吴宓在记录这段血证后,发出了愤怒呼号:“呜呼,人道何存?公理何在?毛主席应负其责也!”可谓胆大包天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作为学校的反面人物饱受凌辱和摧残。 翻阅他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一日的记录:“8:30广播开会。宓随张永青走入会堂,红卫兵一群,从后猛挟、拉、掀、推,且以拳及鞭打击。宓一再倒地爬起。彼等夺宓手中草帽掷远处;其他人之草帽一二,亦皆践踏破毁。……最后广播散会。命‘张永青、李一丁滚出去’次命‘资产阶级反对学术权威吴宓、盛叙功滚出去’。——宓即随张永青走出,而红卫兵多人,立即挟、拉、推、排宓踉跄出会堂,下阶,跌倒在马路上之雨水潦中。宓起立,婉言请求‘入会堂,取草帽’,红卫兵大怒,骤以皮鞭猛击宓背多次,皆中右背于左肩……宓急逃,彼追击,最后在宓右股之外侧,用力着一鞭,乃退止。” 同年十一月二日记:“宓候至2:30p.m.未见来(小雨),宓乃往投曹君等,经过熊家院,先(1)两次遇儿童大呼‘吴宓老头’,但未渎犯宓;(2)折上方石板路时,有儿童用弹弓射泥块击宓,宓急行逃避;(2)至石板路半坡,三儿童当道示威,命宓背诵毛主席《语录》一条,宓遵行之后,遂放宓过,许宓去,而曰‘滚远些!’……” 吴宓的师友柳诒徵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不盗人,不贼天,掉臂游行,独来独往,一颦一叹,一波一磔,皆吾肺腑。与人无与,人知之可也,人不知亦可也……”可谓中肯。 二○一○年六月四日零时二十四分于呼和浩特 阅读更多 ›
  •   吴先生的日记,1949年和1950年的,由于交给一个朋友保管,在1966年时都被烧毁了,所以这里面是从1951年开始的,出版社也有点坑人,直接说是从1951年开始不就好了,或者明说没有49和50的,现在这样,弄得想要通过日记了解那两年的人什么也看不到。不过书确实是好书。
  •   真的好书,了 但不知道为什么出版这么多年没什么人买呢,难道没人懂吴宓
  •   这是吴宓的后人整理的 有删节
  •   一代学人的建国后的真实记录
  •   吴宓日记续
  •   吴宓研究必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