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出版时间:2006-0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史帝夫·奧森  页数:229  译者:霍达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历史上,喜欢把别人归类的习惯给人类带来了不少苦难。整个族群被屠戮或被奴役,原因只在他们的肤色或眼睛的形状。  本书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但这里所谓的历史是一种和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历史。我们大部分人不是自命为西班牙裔人就是中国人,不是白人就是黑人……也许我们和这种种分类都有点关系……有些人认为,一个族群的侵略性、宗教性和发明能力不可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一定是和遗传基因有关的。但遗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实情。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他们只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别。基因研究还证实,所有人类都彼此相连,无论是强盛的汉人、在各地殖民的欧洲人、散布全球的犹太人,还是猎捕羚羊的布什人,全部都是同一人类家庭的成员。  本书探索世界广大区域的基因故事,现代人类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历史,也追踪了语言的起源和分化,告诉我们人类如何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同的种族和民族。

作者简介

  史蒂夫·奥尔森(Steven Olson),美国白宫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工作人员,曾参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项关于利用DNA比对以及追踪不同物种演化关系的研究计划,并担任撰稿人。著有《塑造未来与生物科技》。同时,作为一位有着二十余年科学记者职业经历的作家,他经常为《科学》及《阿特兰蒂斯月刊》撰稿。

书籍目录

导言 人种舞台一、非洲第1章 演进的终结——人类的非洲起源第2章 个人与群组——现代人的分化第3章 非洲人的出走与现代人在基因上的统一二、中东第4章 遭遇——中东的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第5章 农业、文明及族裔的出现第6章 上帝的子民——犹太人遗传史三、亚洲与澳洲第7章 大迁移——到亚洲及以外地区第8章 本是同根生——语言与基因四、欧洲第9章 欧洲人到底是何许人第10章 移民与欧洲的前途五、美洲第11章 定居美洲第12章 知识的重担——美洲原住民和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六、世界第13章 种族的结束——夏威夷和人种的混杂致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1939年,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在对北京猿人头盖骨进行研究后,提出北京猿人是最早的食人族。他认为周口店曾经同时生存着两类猿人,一类人头脑发达,另一类四肢发达却头脑简单,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猎物。之所以得出如此结论,是因为在全面负责北京猿人的发掘研究工作中时,他发现数颗北京猿人头骨顶骨表面,或留有多处凿痕,或留有切痕,似乎是遭到尖锐物打击所致。并且他还发现,周口店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躯干骨和四肢骨都是多于头骨,但北京猿人却恰恰相反。发掘出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头颅面部和底部的骨骼没有多少,却有较多的头盖部分。他认为从结构上说,人的颅骨主要由前面的面颅和后上方的脑颅组成,而北京猿人都只剩下了头盖骨,绝对不正常。因此他推测,北京猿人将同类脆弱的面部砸碎,取食脑髓,最后只留下了坚硬的头盖骨。
      
      1941年,北京猿人头盖骨遗失,魏敦瑞终止了研究。对于魏敦瑞的结论,中国学者们一致反对,至今仍然。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愤怒。
      
      与之有关的是,1999年,西方科学家们论证了欧洲古人类尼安德特人曾发生过食人现象。2003年,美英科学家又发现,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DNA样本中,还有抗食人基因,表明"人吃人"现象可能曾经是人类祖先的一种习俗。而现代人普遍拥有这种基因,说明我们的祖先确实可能有吃人的习惯。
      
      其实人吃人的事情晚近发生得并不少。在中国的历史中,"人相食"、"易子而食"的记载比比皆是。为什么一说到北京猿人是食人族,中国的古人类学者们的反驳就会如此高度一致?似乎他们的反驳已经立论严密,牢不可破。
      
      这并不是中国的学者们达成的惟一的高度共识。在《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一书中,作者史蒂夫。奥尔森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学者们几乎所有都奉信人类多地区起源学说,他们坚定地认为,现代中国人是北京猿人演进而来的,而不是像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那样起源于十多万年前的非洲。这些人全然不顾多地区起源学说已经被大量的证据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这些证据中就包括基因研究。而基因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源于走出非洲的人类(现代人)。大约6.5万年前,一部分现代人沿着亚洲南部的海岸到达澳洲,而从澳洲向北迁徙到东亚,那已经晚至4万年前。这些现代人就是中国人的祖先。而像北京猿人这样的人属种类的确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但是在与现代人的竞争中,其他人属,包括北京猿人被淘汰掉了,并没有后代存续下来。
      
      奥尔森肯定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学者都那么一致地坚持多地区起源论。我想,任何一个真正热爱科学的西方学者都不能理解。他们不明白,中国的学者,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人文学者,他们必须,并且首先要热爱"历史",哪怕这"历史"和最不撒谎的基因也有着根本的冲突。他们并不惧怕背叛科学,他们怕的是被"历史"抛弃。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也是历史,是奥尔森这类热爱科学的人改写的一部人类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他通过基因告诉我们,无论西班牙人还是中国人,无论白人黑人,只是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别。基因研究还证实,人们之间的联系极其密切,并且几乎可以肯定有着同一个祖先。
      
      当然,奥尔森的历史休想在中国的学者中间得到广泛的共鸣,因为谁都清楚,我们是例外的,我们的祖先是一块遗失的头盖骨,或者黄帝。
      
      
  •     书很好,非常有趣。建议能读英文的人去找原著读。
      
      这么说是因为:翻译太差劲儿了,也看不出多少编辑的功夫在里面;或者是原始翻译质量实在欠佳,责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有限的精力和能力以及责任心,修改过之后,仍然令人扫兴。季羡林先生说,翻译要对得起读者,作者,以及语言本身。现在出版的译书,暂不提雅,有不少离信与达都有相当的距离。难怪有读者在卓越上抱怨说,三联本是高质量和品味的保证,但现在也不敢盲信了。
      
      前段时间顺手翻了翻《生命四元素》,语言也有不少艰涩之处,有些句子一望而能知原文结构。可见即便是功力深厚的资深译者,都很难一贯地奉献上佳译作。
      
      这个问题本来一直存在,实在忍不住,终于发几句感慨,不是针对本书,更不是针对三联,而是当前的一个社会现象。
  •     12万年前:现代人类源自一个共同女祖。这么说“夏娃理论”还是很有根据的吗,不过,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10万年前:人会说话了,会站着走了,然后走到欧亚大陆。
      
      5.9万年前:男性始祖出现。咦咦咦,不是先有亚当哦。原来这6万年中,“夏娃”都是独守空房:)是单性生殖还是……?
      
      4.5万年前:1个男猎人到了欧洲,遇到了7位女性先祖的欢迎。哗!飞毛腿祖先和茶壶理论。他们都是黑人。我觉得这比较合理,因为那会儿没有防晒霜。3万年前,他们的孩子才得了迈克尔杰克逊的白化病。
      
      3万年前:非洲人走到东方,把当地民给替代了。我们也是黑人的后代,呜呜呜:( 祖先的行走路线是:中东——伊朗高原——分南北两只,北支帕米尔高原——黄河流域与大漠南北——白令海峡路桥——北美;南支从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珠江和长江流域。原来唐僧取经就是一次寻根活动呀。
      
  •   后面说得不合逻辑。
    即使是承认了中国人是从非洲人猿进化而来也并没有否认到中国的古历史。因为黄帝也可以是非洲人猿的后代。
    而最后一句就更加费解了。“为什么谁都清楚,我们是例外的呢。”
    是思维的惯性?还是源于文化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
    人家说中华民族至今未达到世界现代化现金水平,是不仅仅是“硬件问题”,更重要的是“软件问题”。其理性批判精神,和尊重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比较欠缺。
    说白了,就是 思想还是比较落后愚昧。
  •   而且 所谓“历史”根本就不科学的。
    因为记载历史的人 因为多种因素(最重要的是政治因素)多半没有客观求真的科学态度。
    迷信历史,往往会容易蒙蔽探索真理的双眼。
  •   文中最后一句表现的观点立场与前文截然相反。文章作者在最后客观地承认,中国的学者坚持地区起源说的不可理喻,任何一个热爱科学的学者都不能了解中国古人类学者的“严密逻辑”,他或她竟然阿Q了一句方才罢休?这实在令人费解。
  •   现今,包括中国在内,世界普遍认同现代人的共同祖先是走出非洲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来到非洲大草原的古人猿。学术界的争论未获共识,不能说它没有好预兆。中国的不科学时代长得很,崇尚真理而不是权威的思想要扎根于每一个国人的精神,也正如将他们那根深蒂固的迷信彻底清除一样的艰辛。真正的历史记述人类发展的客观事实,所谓“历史”,不过是当权者维护自己卑微自尊的伎俩,几乎完全缺乏理性思维。
    睁眼看现今世界,探索真理,崇尚理性,亘古不变。
  •   我还以为这评论是你写的。。
  •   如果我没加评论标题的话,你的以为还算合理的。
  •   请问有纯正的中华民族吗?如果连中华民族都没办法进行准确的定位,那何来的民族主义啊。
  •   点样算系“纯正”哦?!
  •   看一下《走出非洲》就可以使你的问题获得解答了。
    这本书比较浅,《走出非洲》的作者是斯福扎的PHD学生,写得比较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