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源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杨泓,李力  页数:346  
Tag标签:无  

前言

公元622年,唐朝命司衣少卿宋遵贵以船载收缴的隋宫廷“图书古迹”,溯黄河而上,运回都城长安。不料行至三门峡“底(砥)柱”时因船遇险,所载古籍书画“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隋书·经籍志》)。而在唐代,皇室所藏秘籍宝卷也屡遭劫难,安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以后虽努力收集,稍有恢复,到黄巢攻入长安,再遭兵火,终致“尺简无存”(《旧唐书·经籍志》)。至于私家藏画,更是常遭厄运,如以写《历代名画记》著名于史的张彦远,出身世代名门,家藏书画丰富,除部分珍品曾上献皇室外,其余因张弘靖(彦远祖父)出镇幽州时遇朱克融之乱,尽皆失坠,后来只剩下二三轴而已。时张彦远仅八岁,以致他后来感叹自己无缘得见祖上珍藏。中国艺术的历史悠远绵长,中国艺术品的存世却极为不易,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巨变,各类艺术品能留存至今的为数甚微。以绘画为例,原作于纸帛上的名家真迹,多经不起岁月的销蚀和战乱的破坏,以致帛朽纸败、丹青无迹;绘于宫殿寺观的精美壁画,也多随着建筑物的损毁,化为历史上的陈迹,泯灭断踪。即便隋唐时期的画作留存于世的,也已是寥若晨星,至于汉代及其以前的画作,则更是几成空白……于是长久以来,人们只能主要依据古籍中有关的记录,以及有幸流传下来的少数作品,甚至只是原作的摹本,去探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自然难于描绘出华夏大地上远古之美发展的真实风貌。20世纪初年,敦煌藏经洞、殷墟甲骨文、西北流沙坠简等文物的发现和出土,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全新的出土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学者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将地上存留的资料和地下新出的资料做整合的研究,成为学界最推崇的研究路径。不久,西方科学的田野考古学的方法进入中国,考古学家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安阳的十余次发掘和巨大收获,大大地震撼了世人。只是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才使得当地的野外工作不得不全面停止。“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可惜现在还寂寥得很。”这是郭沫若为米海里司著《美术考古一世纪》中译本写译者前言时发出的感叹,时为1946年12月16日。同时郭先生还指出:“中国应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就考古发掘方面,大地实在是等待得有点不耐烦的光景了。这样的工作在政治上了轨道之后,是迫切需要人完成的,全世界都在盼望着。一部世界完整的美术史,甚至人类文化发展全史,就缺少着中国人的努力,还不容易完成。”从那时起直到今天,60年过去了,整整一个甲子。中国的考古学,中国大地上的考古发现,用天翻地覆、换了人间这样的词句来形容,当不为过。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在田野发掘获得的考古标本中,有许多是与美术有关的,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提供了极其可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强调田野考古获得的美术标本,是因为它们没有脱离当时的环境,不管是建筑遗址还是墓葬,也没有破坏与其共存的其他标本的内在联系。而这些信息是那些被花钱买去摆在主要是外国博物馆中的物品(大多是因被盗掘而失去必要的科学信息)无法相比的。这些数量空前的史前艺术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唐时期有关绘画、雕塑的文物等等,纷纷呈现于世人的面前。如此美丽而众多的古代艺术珍品,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将美术考古的最新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汉唐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力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勾画中国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与读者一起,探寻和发现中国艺术的真正美丽。杨私  季力2007年6月12日

内容概要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蓬勃开展,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有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面世,犹如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库房。数量空前的古代艺术珍品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据以改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代艺术史。  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本书的编写,正是想达到这一目的。两位长久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专家,将美术考古的最新成果分类整理,每类文物又以其发展最成熟、最辉煌的时期为重点,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玉雕,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墓葬俑群,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以及唐宋以来的墓室壁画,等等,进行扼要的介绍。力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勾画中国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与读者一起,探寻和发现中国艺术的真正美丽。

作者简介

杨泓,男,满族,1935年生于北京,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学术专著有《中国古兵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5年)、《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古代兵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及有关考古、美术论文约三百篇。还著有《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中华书局,2007年)、《华夏之美——中国艺术史图鉴》(合著,香港中华书局,1993年)等书。

书籍目录

前言1 美的萌发2 原始陶艺3 彩陶4 陶器上的图画5 陶器的造型6 丰收女神7 美石与玉8 治玉工艺9 八千年前的真玉10 红山文化玉器:玉龙和玉凤11 良渚文化玉器:神人兽面徽识12 夏商玉雕:仪仗和宝玩13 两周礼玉:环佩铿锵14 汉玉:等级与不朽15 夏鼎的传说16 青铜礼器17 青铜器的造型18 兵器装饰19 金文铭刻20 新兴的铸造工艺21 无声的军阵——秦俑22 精致的汉俑23 生活中的俑像24 动物雕塑25 两晋南北朝俑群26 纪念碑式的石雕27 陵墓石刻28 三彩造型29 图绘缘起30 汉代的绘画31 汉画像石32 汉画像砖33 拼镶砖画34 吴晋画艺35 兰亭之谜36 北方的画风37 佛教艺术东传38 金铜佛造像39 中国石窟寺的再发现40 石窟寺艺术之一:壁画和泥塑41 石窟寺艺术之二:石雕42 石雕造像和造像碑43 舍利容器44 隋唐绘画45 山水花鸟画的发展46 唐代墓葬壁画47 五代绘画48 两宋画院和文人画49 宋画艺术50 宋辽金墓葬壁画51 元代绘画52 原始瓷器53 六朝青瓷54 隋唐瓷艺55 宋代名瓷56 辽瓷与西夏瓷57 元青花58 明清彩瓷59 漆器之一:早期的镶嵌装饰60 漆器之二:图绘61 丝绸和“丝绸之路”62 金银工艺63 中国古代建筑特征64 唐代木构建筑65 辽金建筑遗存66 《营造法式》67 大都会——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布局68 塔和桥69 长城和宫殿70 园林艺术71 家具溯源72 汉魏以前:席地起居的家具73 屏风和帐74 南北朝家具:向高足过渡75 隋唐家具:高足时尚76 宋元家具:高足成风77 明式家具:实用器与艺术品后记名词解释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史前的人像雕塑,以泥塑或陶塑占绝大多数,也有少量的玉石人像。目前已发现的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出土地点遍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许多史前遗址,以在河南密县莪沟北岗获得的一件灰陶小人头塑像的时代较早,它是距现在7200年前的作品,扁头方脸,干额宽鼻,塑工拙稚,仅粗具形貌而已。或许陶塑人像的出现,与人们懂得烧造陶器的时间同样久远。至于最早是谁开始用泥土塑造人像的?这一问题很难得到答案。但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保留有神人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似乎可以给人以某些启发。据传说当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中华大地上没有人类存在。后来神人女娲按照她自己的形貌,用黄土塑成人像,并给这泥像以生命,制造出中国最早的人。女娲不断地捏塑,地上的人越来越多。她还不满足,索性用绳索在泥水中抡动,随即抡出更多的泥人,他们得到生命以后,终于遍布中华大地,繁衍生息。因此女娲在古代被视为女始祖神,又被视为“社母”,也就是土地之神——地母。原来刚刚步入农耕经济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只凭经验知道庄稼从下种、出苗到发育、成熟,而不明其中科学道理,仅能朦胧地意识到可以与人类本身的生育繁衍相类比,得出的结论乃是:大地和人类中具有生殖功能的妇女一样,由于怀孕而产生出谷物,因此大地是繁衍万物之母。为了获得丰收,只有求助于原始的巫术,拜祭地母神。为达到这一目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母神的塑像就不断被创作出来,目前已发现的史前人体造型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正是这些陶土女神塑像。或者可以说,女娲及她所捏塑的泥像仅是留在神话传说中,无法被人看到,但是她作为地母的造像,却通过考古发掘而重现在世人面前。当然这些陶土女神塑像的出土,也花费了考古学者几十年的探寻,只是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中的重要发现,才得到新的突破。东山嘴发现的是一处属于红山文化的祭祀遗址,在那里获得了两件泥质红陶的小型裸体妇女塑像。她们都是站立的姿态,并把左臂横曲于胸前,全身赤裸,凸腹丰臀,两腿稍向前弯曲,腹下有表现性器官的符号。令人不解的是两像缺损的部位也颇近似,都缺失了头部、右臂和双足。这两件5000年前的陶塑,明显的是表现着孕妇的形貌。作者已经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关系,用简练而粗犷的手法,将人体肌肉的各种球形块面处理得准确协调,并且有意识地突出要描述的主要部位,将肚腹和臀部塑得分外隆凸丰满,生动地塑造了形似人间怀孕母亲的地母神像,显示出她正是丰产的化身。这两件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妇女全裸雕像,打破了那种认为中国远古缺乏史前裸体造型美术品的旧说法,同时也向人们揭露出隐藏在原始巫术后面的史前人类的审美观念的信息,以及他们对于人体美的模写技能。同时丰产的化身的地母塑像,也正是对伟大的史前女性的光辉造型,她们那赤裸的凸腹丰臀的躯体和突出的性器官的特征,绝无任何猥亵或淫荡的暗影,而是突出显示了母亲对于人类本身的伟大贡献。除了小型陶塑像外,在那一遗址里还发现了许多形体相当大的陶塑人像残片,可惜都过于破碎,难以窥知原貌。但从残存的臂、手、腹、腿、足等部位都作赤裸状,可推想全像也是裸体造型,其大小尺寸能相当于真人的二分之一左右。更引人注目的发现是牛河梁的红山文化神庙遗址,从已获得的迹象,说明那里曾经奉祀成组合的多尊体态、大小不同的女神塑像。从已发现的塑像残片中鼻子和耳朵等器官的尺寸来推算,最高的塑像可达真人的三倍;更多的稍小些,约与真人体高相近似。再从眉、臂、手及乳房等部位的残片观察,都应是属于坐姿的裸体女像。最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出土了一件基本完好的彩塑头像,以及一些可能属于那件塑像的躯体残片。头像塑制精细,约与真人的头部大小近似,塑出了蒙古人种妇女的颜面特征,宽额尖颏,颧骨高耸,耳小目大,眼角微挑,嘴角上翘,面带微笑。特别是在眼窝内嵌入了淡青色的圆饼形状的玉片,形成光耀闪烁的圆睛,加上咧唇微笑的面容,更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显示出史前雕塑艺术家的才华。与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一带史莉文化中地母作裸体妇女造型不同,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诸史前文化中流行的与丰产巫术有关的造型艺术作品,是与陶壶或陶瓶等容器相结合的女性人体造型,表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特色。这类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在彩陶瓶或壶(也有的是没有彩纹的陶器)的口部,塑出人的头像,在头像的顶部开口作为瓶(壶)的口,而壶体就成为人的胴钵,圆鼓的器腹正表示出腹部隆起的孕妇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壶体上除彩绘图案以外,还用拙稚的手法贴塑出一个裸体的人像,并在人像各凸出部位周围用黑彩勾勒,以使形象更加醒目。人头塑在壶颈上,贴塑出眉目等五官,呈现出一张披发张口的面孔。身躯安置在壶的上腹,贴塑出两臂和双腿,两手刻画细致,双足则颇粗略。在躯体上堆塑了凸起的双乳,还用黑色描出乳头,又在双腿间夸张地塑绘出女性生殖器官的形象。整体造型生动,并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后记

本书由杨泓与李力合著,其中第1至6、15至36、44至51、61、62及67各章为杨泓执笔;第7至14、37至43、52至60、63至66、68至77各章为李力执笔。全书写成以后二人进行通读修改而定稿。所附名词解释由李力执笔,图片说明由杨泓编写。

编辑推荐

《美源》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中国古代艺术辉煌灿烂,但因屡遭历史的战乱和劫难,传世者寥若晨星。所幸的是,在20世纪,随着科学考古学的兴起,我们从深埋地下的文明遗址和古人墓室里,收获了大量与艺术史有关的考古标本,这其中不但有当时人绘制的壁画、与墓葬礼仪有关的帛画、装饰器物的漆画,还有各种形式和用途和陶器、青铜器、玉器……每一件标本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远古艺术的故事,它们联缀在一起,汇合成一部动人的“锄头掘出的艺术史”。就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起去探寻中华民族艺术之美的源头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很专业的一本介绍中国古代艺术的书,印刷配图出色!
  •   印刷精美,内容全面,深入浅出,不愧出自考古大师之手,真的太好看了。会把该丛书其他几本也买下来的。
  •   里面插图很多,知识很具体,结合具体文物来说明
  •   拿到书没拆外面的塑料封套时,觉得这书挺重的,但是和近80元的书价相比,还是觉得价格贵了那么点,等到打开后才知道,真是书有所值。无论是用纸、印刷还是内容,都可用精美二字来概括。三联的书还真是始终如一的好。语言毫不晦涩难懂,不是那种板着面孔讲课的味道;而图片虽然有大有小,可是绝对经典清晰。所以说,对于对这方面内容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上乘之选。
  •   文字、图片、装帧、设计、纸张、印刷都非常的好,就一个字评价:美!
  •   封面不华丽,以貌取书所以差点忽略了这本。看到大家都推荐说好才买的,封面是比较脆弱,可是一翻开,啧啧,果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内容不费嚼,易于吸收,印刷更是精良
  •   看着很棒!非常好
  •   书的质量很好,彩图效果不错
  •   印刷,内容 都属上乘
  •   铜版纸印刷,图片精美,分篇独立而又成一系统,文字可以
  •   田野考古学早年也被称为“锄头考古学”。拿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部“锄头掘出的艺术史”。全书正文11个单元,共77章,作者从艺术的起源谈起,依次论述了史前陶器、早期玉器、三代青铜礼器和兵器、秦汉至隋唐墓俑和陵墓石雕、汉唐墓室绘画及佛教艺术、中古时期的绘画艺术、青瓷白瓷与彩瓷、漆器丝绸和金银工艺、城市建筑以及与之共同发展变化家具艺术等。这部书姿态谦和平正,温文尔雅,它不像有的著作那样动辄以“颠覆”自居,相反,却处处注意与传统叙事方式的连接,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只是隐藏在清新流畅的文字背后。作者在“前言”中说:“大量丰富的新获得的文物考古资料,一时还难于被艺术史家,尤其是广大中国古代艺术爱好者所熟悉,因此,必须有人从事开路架桥的劳作。”(页2)基于这种考虑,该书以器物、书画、雕塑、石窟、建筑等作品来作为各单元划分的依据,既符合考古学“遗物”的概念,又与美术史“作品”的概念相契合。 这部书利用了最新的考古材料,例如,新近报道的三峡兴隆洞遗址12~15万年前有人工刻划的剑齿象门齿化石的材料就出现在了第一章中(页4~5),从而使得中国艺术史在时间概念上向前大大延伸。除了材料新颖,学术界的前沿研究成果也被及时而审慎地吸收到该书中,例如通过近年来对于墓葬形制、伴出钱币的重新考察,学者们将甘肃武威雷台墓出土的著名铜奔马的年代改定为魏晋,这个富有说服力的看法被该书采纳(页92~93)。但是,...该书并不只是对考古材料和相关研究的罗列。这部著作能够准确适度地选择、把握和阐释史料,将复杂的历史叙述得简明扼要,有条不紊,也体现出作者智慧和功夫。我曾多次听杨泓先生谈到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一个说法:我们要写《资治通鉴》式的著作,而不是编修《资治通鉴长编》。 对于作为“作品”出现的古代器物,作者并不停留在描述和“鉴赏”的层面上,而是以考古学者独具的慧眼进行观察和分析。例如作者谈到,史前彩陶碗的花纹多装饰在器物外壁上部,或绘于内壁和碗心,而外壁下部光素无纹,这是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看不到没有花纹的部位(页10~11)。如果没有对史前房址的发掘和对先民起居方式的研究,就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又如书中谈到宋代瓷器,不再拘泥于收藏家“五大名窑”的传统说法,而是以考古发现的窑址为纲目,使得在散落在海内外的传世品落实到了一幅幅历史地图上(第55章)。书中还提到临潼姜寨仰韶文化墓葬出土的原始绘画工具(页13)和句容丁沙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攻玉之石(页28),表现出对于技术的关心;由唐代北方人喜爱绿茶的习俗,谈到白瓷的兴盛(页226),引导读者去认识色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下,谈论家具形制的变化(第74章)……诸如此类的做法,多方位地展现了考古学、历史学对于艺术史研究的贡献。在有的环节,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却不急于给出答案,而这些问题正可以带动起新的思考和研究。 “开路”和“架桥”的工程既可以沟通原有的不同领域,又可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新的境界。阅读此书,我们更应注意的是作者如何调整和改变中国艺术史的叙事方式。有些中国艺术通史著作的构架我们已经很熟悉,例如从六朝开始排列出一大堆艺术家的名字和代表作,再由此上溯,在上古和远古时期的考古发现中选定一些“名品”;或者借用西方艺术史的概念与分类方式,对中国古代的作品进行梳理。对于特定的材料、学术背景和写作目的来说,这些构架自然有其道理,但是却不能完全满足由考古学材料支撑的早期中国艺术史的写作。在我看来,《美源》的视野远比此前许多版本的中国艺术史通论著作更为开阔,作者在照顾到考古学材料与“美术”概念的契合之外,更加注重与历史背景的结合,或者说,它更加注重处理考古学材料与大历史的关系,而不仅仅局限于构建一种学科史。例如,在介绍石窟寺艺术的三章(第39、40、41章)中,作者虽然也在“绘画”和“雕塑”的概念下讨论壁画、泥塑和石雕,但却不机械地按照技术和材质进行分类,而是以佛教艺术传入中国的时间和地理为坐标来梳理复杂的材料。在分析艺术风格的同时,通过对于洞窟形制的描述,阐明了这些绘画和雕塑与承载它们的礼仪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动因。作者还专辟一章(第39章)介绍石窟寺考古的学术史,使得艺术史的研究者可以借以了解这种新的叙事构架的由来。书中有些章节是全新的内容,如第67章论述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的变化,长城也在第69章中占了三个多页码的篇幅(页293~296),这在以往的中国艺术通史著作中是很少见的。实际上,城市和长城正是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艺术作品,城市还是容纳建筑、器具和其他种种图像的物质空间,也是那些艺术家和工匠们生活的天地。在这种取材方式的背后,关于“艺术”的概念实际上已经被重新定义。 (郑岩) 阅读更多 ›
  •   是本通读本,印刷质量不错,就是内容如果是想了解些什么的话,就有点浅~
  •   价格贼贵。不过图片好,内容观点新颖,是一本培养素质的好书,值这个价吧
  •   前面两篇评论所言极是!闲话少说,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和增强美学修养的人,快点儿定购吧!
  •   收到的挺快的~~~虽然里面的内容还没来得及阅读,但是第一感观很不错。尤其是里面的图片资料,很少有看到图片印制这么精细的,色彩感也很好,应该会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想必这本书的制作人是有精心挑选图片的,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也引起了我对这本书的极大兴趣,抓紧时间来看看吧~
  •   美,就在你我身边
  •   最近突然很爱这种传统的东西
  •   带你去艺术之旅
  •   一下子抓住了民族的审美
  •   考古艺术史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