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本上的城市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军  页数:3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城记》是在宏观层面上展开的叙事,《采访本上的城市》则试图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    “布局——街区——细胞”及其背后的公共政策与文化含义,构成了我认识城市的体系。在这样的三个层次里,城市是敏感的,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但每一种变化都是可读的。这样,就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求证事物,而不必画符念咒用桃木宝剑去捉妖。    必须说明的是,《采访本上的城市》并不是为了阐释这样的理论,它表现的只是这种认识体系的可能性——看我能不能把城市的故事还原得更加本质?    这本书以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但它们多被这样一个“场”控制着。    《城记》完成之后,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能释怀,就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房危屋破一直是拆除北京老城区的理由,却少有人关心是何原因导致了老城之衰,以致于简单地把危房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等同于一个物质问题,以为推土机一推便可了之,殊不知问题竟是越推越多。  《采访本上的城市》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中国及欧美城市的调查成果,书中直面当今中国的城市问题,对宽马路、拆迁经济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解剖;同时直击当前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中的大事件、大热点,包括中央行政区外迁之争、国家大剧院、鸟巢体育场、CCTV大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等争论。作者均对这些争论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安德鲁、贝聿铭、库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筑师,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作者简介

王军生长于贵州高原的开阳磷矿,1987年来到北京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91年毕业后成为新华社记者,先后供职于这家通讯社的北京分社和《嘹望》新闻周刊。
  2003年,北京三联书店推出他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城记》,这本书耗去了他十年的时间,披露了大量第一手文献档案和口述史料,追述了19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政治风云和思想分歧,城墙、牌楼等古建筑被陆续拆除的情况,并对单中心城市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城记》获得了中国出版集团奖、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文汇读书周报》“2003中国十大年度图书”等奖项。
  《中华读书报》将王军评为“2004年度人物”时说“因为《城记》,使更多的北京人乃至外地人开始关心自己生活的城市,关心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文化,关心城市与人的和谐。”

书籍目录

前言在常与非常之问1 非常城市 当城市为汽车而造 老城市的瓦解 大马路之痒  街道的异化 波士顿“大开挖” 伟大城市之梦2 非常计划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水淹均州  美国文化遗产保护传奇  老巴黎的天翻地覆  北京与巴黎的“城市演绎”  3 非常规划    城市规划的圈地玄机 圈地博弈的政策基因    规划编制“三国演义” 中央行政区迁移悬念   “单中心陷阱”  4 非常建筑  贝聿铭收官  大剧院的“孵化”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之争  奥运巨构的诞生  911后的CCTV5 非常拆迁 拆迁之惑 “拆迁也有GDP” 住宅双轨制 人民城市喊不出来6 老北京  老北京的死与生  宣南士乡之殇  从雅典到北京7 老南京  最后的纠葛  朱偰之死后记

编辑推荐

  这是《城记》之后的城记,一部用脚写下的记者之书,一声对城市意义的追问。它直面现代造城之弊,以生命的坐标,锁定城市的方位。它以简单的方式,暴露复杂的世相,探索现象的本质。街道的宽窄疏密,屋宇的兴衰存废,生的悲欢起伏,激荡的城市戏剧。它视城市为生命,而不是规划师笔下的荒地。它是对20世纪的反思,对21世纪的呼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采访本上的城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3条)

 
 

  •   本来写了好几百字的评论,系统没给予保存,比较郁闷。。。。

    为什么北京5条高架环路还有许多双向8车道、10车道还使得北京在高峰期有“便秘”一样的交通。为什么香港的弹丸之地,汽车保有量如此之高,香港几乎大部分都是双向4车道的马路没有严重的塞堵(香港基本行车速度都是60公里/小时以上)。难道宽马路和高架桥能解决交通问题么?抑或是宽马路和高架桥是造成交通堵塞的罪魁祸首(将无数个十字路口的车辆集中在封闭的车道)。

    当今,欧洲发达国家,都在限制私人车辆的使用,用发达的公共交通为人们提供优秀的出行环境。美国洛杉矶、波士顿等城市花巨资拆除过去所建设的立交桥、高架桥。讲宽广的公路环城密集的交通马路。伦敦的三分之二的道路规划为单行线,在没有高架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下事半功倍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而我们呢?把路修宽就是财富、城市发达的表现?8车道、12车道能带来更好的交通效率么?

    交通不再只是交通的问题,而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对城市肌理的严重破坏,对人文生活环境的严重破坏,对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北京二环的建设拆除了多少文化遗产建筑)。这就是“以车文本”的生后还是“以人文本”的生活方式。无数的高架,拓宽的马路慢慢侵蚀着人们的步行街,侵蚀着人们享受城市步行生活的空间,步行空间的破坏导致严重的破坏着过去的商圈的严重破坏。

    08年之前有次去北京,两个北京的朋友很惋惜的说“奥运倒是好,但是这几年北京能拆的都拆了。”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亵渎,新城区在老北京城区的建设严重的破坏了老城区的城市肌理、破坏了老北京的人文生活以及文化遗产。

    这本书体现出城市应该以人文本的精神关怀。

    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人生活的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呢?
  •   这是王军继《城记》之后的又一部好书,针对北京、中国目前盛行的宽马路、大广场、与城市风格不协调的建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只可惜,眼下中国这类知识分子太少,梁思成大师级的人物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吃不开。等到人们醒悟了,为时已晚。北京城的遭遇就是明证。
  •   看《城记》,为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悲哀。《采访本上的城市》,让我为现在的北京悲哀。
  •   讲城市的变迁、规划、发展的趋势,这样的书很多。但是能讲的有意思,能讲的通俗易懂,能让人从小处着眼思考以至追根溯源,得到最终的一些答案或者提出问题的很少。推荐和《城记》一起阅读,
  •   王军的采访本上的城市与JANE JACOBS的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在立场和观点上很很多共同点,王军与JANE JACOBS相同的工作身份,立场相同的他们在观点上存在相似性,王军在书中也多次引用了JANE JACOBS的观点,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   虽然是一部关于城市建设与建筑的书,但是却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千面万面,读来令人百感交集。不可多得,不可多得!
  •   从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角度谈城市规划的专业问题,以一个体制内记者的身份说“疑似出格”的话。
  •   发现王军老师的这本作品是在 光合作用 ,在大学二年级时听过王老师的讲座,从此爱上了北京,毕业后不愿离开这座城市。。。。那天我们在书店看书,他爱不释手。。。。我悄悄买来托当当快递给他,他笑了。
  •   喜欢作者的纪实风格,虽有些沧桑,但是对于了解北京城市发展史很有裨益。
  •   规划、人文、建筑真正以人为本的城市,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
  •   这本书文笔很好,很值得细读,特别是读建筑或者规划的人,读起来可能更觉得趣味盎然,即便不是,也是会觉得学到很多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知识。
  •   我是边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边看的这本书。我建议先看美国那本书,然后再看这本书。尤其是对城市规划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读这本书更有深刻体会。好书,我们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
  •   王军的书都买了,关于城市建设的看法我很赞同王军,可是中国在建设城市上的毛病仍然层出不穷,或许在专家的看法上都觉得王军是书生之见。
  •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城市应该是为人修建的~
  •   从一个真是的角度解开城市的秘密。
  •   王军的上一本书《城记》就打动了我的心,一本关于北京城解放后建设的历史,一本关于北京城发展的探索历史,可是到现在北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本书也是一样,内容详实,尤其是那么多精彩的图片,配合得恰到好处,厚厚的一本书,我用今天一天就快看完了。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如果晚上不是值班的话,不到四分之一肯定能看完。

    期待王军还会有更好的作品,不过别着急,慢慢来,这样的书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做不出来的。太快了质量就保证不了了。虽然价格很贵定价69.5,打折以后还要47.1。不过好书是不能用价钱来衡量的。

  •   这本书不仅仅是城市建设者们应该看的,而且是所有的城市人应该看的。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我们的生存空间仔细考虑。
  •   了解城市的一本好书
  •   值得一看!搞城市建设、规划、土地、房地产的都该看看。
    买了几本,很想送给管城建的市长一本。
  •   记录城市的笔记,看着有些许伤感,昔日辉煌的北京城已经不在了!
  •   十分不错的一本书。比城记更加深刻,超级喜欢!!
  •   因为十一去过北京一次,可是压根就没找到城南旧事中的感觉,所以这次专门买王军的书来看看老北京的变化,不知是否有跟我一样喜欢念旧的人?
  •   希望可以真正的还我们那一个曾经的北京
  •   想了解北京的 可以好好看纸张也不错
  •   观点很客观,纪实色彩很浓。了解北京的一扇窗
  •   快递很慢~晚了一天才收到~而且书拿到手后很旧~不新~无语~想投诉~不知哪里投诉~在这样就不在当当买了
  •   很值得一读,可以引发我们很多思考,是写给现在的中国的
  •   正在看,相信作者,书肯定不错的
  •   不用说了,王军的三部曲之一,书中论述很客观也很有现实意义
  •   感觉王军将会是侯仁之先生之后最了解北京城的人
  •   中国现在的规划就需要敢说真话的人,不然规划就只是政府圈钱的工具而已
  •   可以算是中国的雅各布斯。
  •   作为中国人,推荐看一下,如果是北京人,更有十足的理由去感受其中的内容
  •   图文并茂,有深度,有比较,虽然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值得推荐。当然,有点小贵
  •   很好的书,但感觉还没有超越上一本城记。
  •   不下功夫,不会写出这样的书
  •   王军书就是好
  •   这本书的内容不错,值得购买,质量也好这本书的内容不错,值得购买,质量也好
  •   仔细看了下目录。。还是很好的。。很有吸引力的一本书。。推荐看
  •   很不错,透过这本书,你可以重温自己曾经的路途
  •   王军 的系列都买了...
  •   比较文学,还是很好的书籍,推荐
  •   除了有一本有点久其他的都好,迫不及待在看~
  •   等额几年了。终于买到了,
  •   还没有看,但听很多人说,写的很不错!
  •   真的适合用
  •   值得看,慢慢品读!
  •   有一本好书入手!
  •   相当不错。。。。
  •   追寻古城历史,以及追寻过程的点点滴滴。严谨的文风,全面的史学知识
  •   很好!伤感!
  •   国人的集体浮躁和精神沦丧的必然结果,毕竟在不设防的情况下金钱、利益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致命的诱惑;生身为人,教化不再,何事不可违,何事不敢为!
  •   很好老师推荐的。
  •   喜欢里面的图片
  •   2008年~2009年时,有段时间很迷所谓的“城市书”,譬如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潮爆中国、阅读城市、城市表情、创意城市巴黎什么的。这几年应该是越来越流行城市书了,在广州的一间新晋大书店里甚至有一个角落专门摆放所谓的城市书。
    而个人觉得城市书大抵分三种,一种是与城市规划、城市化发展相关的,感觉比较专业及具有反思精神的。还有一种主要是讲述城市的文化发展,新旧更替,其中往往有怀旧心情和对于城市新变的惊讶、激动。最后一种可以等同旅游书或是游记之类的,讲述个人与城市的故事,走过路过见过的东西,图片居多文字渐少。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中国城市,变化之快可能会让人有“令人发指”的感觉。但多数人对城市变化的观感可能集中在新新建筑的拔地而起,老建筑与旧时代一并坍塌,房价飙升,CPI一路高歌猛进。在香港、广州、北京,关于旧城保育的话题总是不断。城记和采访本上的城市,都是试图记录城市巨变背后的故事、细节。而采访本上的城市算是城记的续集,虽说《城记》总被认为有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细,不过《采访》有很多相对新鲜的城市八卦,比如央视大裤衩的建设前后等等。当然作者的解析、评论,也颇深刻,值得一看。
  •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马路之痒》、《故宫改建计划始末》部分在老六的《读库》先期刊发过。还是要说说书价,贵,有点贵,如同《城记》,58元。当然与作者的付出和用心相比,确实也是当得起这个价格的,记得《城记》,一开始是以“来自四川兴文的13个庄稼汉抡圆了铁锄”开始的,典型而严谨的新闻笔法,喜欢。最怕是从泱泱几千年前说起,倒金字塔啊。“电梯使城市向高空生长,汽车使城市在大地蔓延”。这样界定城市,忒有意思。也许因为是同一个出版社,这本书与《城记》相似的装帧设计,相似的封面,相似的笔法,相似的“非虚构作品”。最近几年,比较关注相对体制内记者的“非体制成果”,早先有卢跃刚的关于三峡及《大国寡民》等,李辉的《沧桑看云》及《封面中国》,再有是凌志军的系列作品。他们在体制内,按理应该是准官僚机器,所幸,他们有想法,有方向,有体制带来的采访便利以及起码的衣食无忧。寄生于体制,没有太多为体制所束缚和异化,是他们的幸运。而吴晓波又是另外一个套路,许是当年完成了原始积累,因此能够有自己的小岛,有自己班子一起写作《激荡三十年》的基础。回到王军的两本书,感觉就是,有人持续在非功利关注城市。算是我们部分之幸,虽然,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一想起,一读起,总归有些许的暖意。
  •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城记》的拥护者,这本书未必给你一样的惊喜和震撼。这本书侧重于讲述世界不用城市的发展之路,和许多专家对城市规划的理解,感觉上更加学术一点。个人对北京城的建国后沿革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对《城记》情有独钟。《采访本上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设计北京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当下,现代无情地吞噬古代,看了很是比较沉重。
  •   《城记》只是讲述北京城的变迁,很深入。这部书《采访本上的城市》视野更广,可以看到记者对世界城市的看法。不错!!!
  •   王军的书,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了,从城记到现在的采访本上的城市,感觉没有突破。但我们不否认这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的觉醒。
  •   作者的观点表达非常明确,城市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作者凭借其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大量的专家和学者,展示了一个城市发展中的磕磕绊绊,似乎是想用笔墨告诉城市中消耗大量能源和支持城市快速规范建设的中产阶级,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最为重要的。
  •   总提来说,本书更像是报告文学,书内信息量很大,是很值得静下心来读的书。是作者城记的姐妹篇。北京变成现在的状况,确实叫人无奈,应该叫“消失的城市”。
  •   现在只有城,没有城市……追着《城记》一路看过来的
  •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论,中国古代对于建筑的观点是喜新厌旧的,一则木构建筑易造,二则可能是文化所致。不过这种喜新厌旧的心态在今日更甚,千城一面,毫无趣味的城市景观,显示了现代中国的肤浅,要么就是彻底沦为现代建筑的试验场,城市是最大的视觉景观,不过也可能是最大的视觉污染。喜欢作者写的书,也感到和作者一样的忧虑。
  •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了现代城市的发展问题,并且与国外进行比较。比如:车多,交通,拆除老的建筑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才能缓和矛盾等。是一本还不错的书。
  •   书刚到手没来及看。看了大家的评论,对书中内容心中已略知一二。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只能无奈的说,急速城市化中各利益集团的博弈,所带来的城市问题,不是一般的规划师、甚至规划大师所能解决的。保护与更新的合理本来就应该建立在思想意识的重视、经济水平允许的条件下。我们不是决策者,我们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经济学家,我们的意见不一定能够得到尊重、更得不到执行的保障。这是行业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所以,全民的意识和呼声是尤为迫切所需的,当然,背后需要更大的透明和民主。
  •   是看到核心杂志《城市规划学刊》上的书评才特意来买这本书的,根据写书评的教授的指点读完此书,确实很不错,非常优秀的记者用其犀利的眼光来看到现今社会的很多问题。
  •   这是一本需要有平和心态去阅读的书。作者以他记者的角度去看待城市的发展,相对客观真实。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
  •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问题,理性清晰又让人辛酸。
  •   多看看城市的问题
  •   读了一半此书,是一本好书,基本可以看清北京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脉络。作者的有些观点可以在生活中真实体会到,扼腕叹息之余,对北京前景堪忧。本书较之《城记》,作者的主观色彩更加浓烈,但不乏公正。
  •   从作者的角度,了解了城市与人电梯是城市的高度。道路是城市的广度。城市-道路-人。值得推荐的一本技术角度的人文书!
  •   我选择,我喜欢,就这么简单,走过很多城市,越来越发觉城市不值得去旅游,这正是我想了解的
  •   图文并茂 述说一个城市的发展 得到的与失去的 值得一看
  •   虽然与《城记》相比沉重感要少一些,但依然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城建和历史建筑保护的无奈。
  •   增加了对城市的了解,知识性,趣味性都有。
  •   改变了一些以前自己对城市的看法,还是值得看一看。
  •   与作者的上一本书《城记》质量相差很大,虽然不失为内容丰富的好书,可是谈不上经典
  •   需要细细品味,因为城记才想买的这本书
  •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看着各式各样的小文章,插图也配的蛮好。

    但厚重感不如他的城记
  •   看了一部分,还是很接近现状!但有时感觉内容上,作者有些武断,没能多方面评论,只按这本书在写!
  •   内容详实,表达了作者的思考。
  •   组织推荐的书,静下心读书。
  •   书是好书,就是价格有点贵
  •   书不错,价格高了点。
  •   有时间的时候拿出来看看。
  •   对于故宫的改造工作叙述的还是算比较详细的,资料比较丰富。圈地哪块内容相对于其他版块内容有点偏理论,在事实的引述上有待改进。这个价格有点贵了
  •   本书思路更加开阔。单元式的讲解具条理性,读者可由此发散,学到不少东西。文人风格的表述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读者需批判地吸收。
  •   书皮有破损
  •   学规划的看一看
  •   很不错,可惜没看完呢。
  •   本书的作者试图用大量的采访实录来说明我们的城市发展与保护所遇到的困惑,但通读整本书后感觉只有4章因为和作者的记者身份和城市规划理论水平比较的相当,通过记者的眼睛和手记述了普通市民在城市发展中保护私宅和生活生存环境的无奈和不平状况,发人深省,让大家都反思宪法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条文居然是那么的无奈和苍白,写的很不错,其余三章(非常计划、非常规化、非常建筑)只是泛泛的记述了专家们的言语,了无新意,这些篇章超出了作者的知识水平,不能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因此感觉69.5的定价实在是不值,去掉那三章,不失为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作者说还写下一本书《胡同之死》,我相信这本书如果作者再沉下心来,摆正思想和自己的知识涵养,应该是一本很值得期待的好书。
  •   作者继《城记》后的力作。不像《城记》本身有很好的架构和详尽的内容,本书更像是对作者近年来在城市建设领域报道的总结和反思,很多文章都应该是过去报道中的文字,对于城市建设反思的立场是值得赞赏的,文字本身显得结构不严密,有啰嗦矛盾的地方。
  •   内容倒是挺丰富,但是观点不是很清晰。谁又能给出更好的城市发展规划呢?
  •   对我来说,城记的可读性好像更好一点
  •   没有以前的《城记》好看,感觉没有《城记》那么有条理,有那么多的线索。整个部分略显杂乱。
  •   有点小众的书,没怎么看进去。需要耐心跟随上作者的步伐
  •   主要是之前期望太高!抛却这个因素,还可以给个客观的评价就是——是本可读的书!
  •   可惜送过来的是本很旧的旧书,封面上都是划伤的痕迹和印子~--边角也有点烂掉了不过快递公司的人要赞一下~态度很好~送过来两次都么碰到我~第三次才碰到
  •   内容一般。价格偏贵
  •   内容罗列,没有个人见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