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燕榭文存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黄裳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前言

  将一个时期所作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凑在一起,印成一本书。这是“五四”以来前辈作家习惯采用的方式,也是我一直喜欢的样式。它的好处说不尽,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作者在一段时期里生活在怎样的时代、社会环境里,可以对作者的创作动机提供极好的研究线索。自古以来作家编年的文集总较分类编成的文集更受读者的欢迎,那原因就在这里。同时这样编成的文集,内容既庞杂又多样,白话与文言并存,创作与译文同在。考订之馀,杂以抒情,日记与序跋,杂然并列。不论花样如何繁多,总归散文一体。在读者看来,正是五色杂陈,欣赏不尽。可惜近来此风渐趋消歇,很少见到了,不能无寂寞之感。因此也想追迹前徽,编一本试试看。  这里所收,大抵以近三数年所作为主。也有少数篇章,为过去编集时漏收的,承热心的读者慷慨提供,得以补入,我是非常感谢的。大体以类相从,分为四辑。本来还写有不少古籍题跋,会当另为一书。只选在《读书》上所刊“书林一枝”两篇,以见一斑。  书中有些论辩文字,本应收辑有关文件,俾读者可见全貌,但因故未能实现。只征得作者同意,收入何兆武、黄苗子两先生来信,少弥此憾。  《“山中一半雨”及其他》一文的写成经过,应当在这里郑重交代一下。启功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也是我酷爱的作者,每有新著,总想先睹为快。可惜分居两地,未有奉手机缘,记得他住小乘巷时,曾贸然作书请教“纳兰遗简”流转经过,很快得到赐答,源源本本,垂教甚详,至今感念。他有一肚子旧京文史掌故,是我最为钦服的前辈大家。看见他的新著两种出版,立即买来快读。其论述清代帝室历史诸端,都是人不能言亦不能知的珍异史料。其涉及文物鉴定、“兰亭”事件诸端,更是未之前闻的秘闻掌故。捧读之余,如饱盛馔。但也发现数处疑误,悬想记录失真,遂写一信向先生请益,久久未得复书。实因信息不灵,不知他已病笃住院多日了。因写一随笔,付《万象》编者以献疑。不意《万象》出版之日,正值先生长往之期。衷心愧悔,抱憾无端。未几即得苗子大兄赐长信一通,苗子高年,笔墨矜贵,写此长信,以拙文为启老最好唁辞,其言外痛斥之意,心领而已。因请于苗子,以此信在《万象》刊出,以救其失。因将此信附刊拙文之后,此前后始末也。  书中所收诸文,在报刊发表时,每遭编者删改,失其原意,尽可能加以校补,保留原貌,未加增改。只《常熟之秋》篇稍有增定,亦只关考史,无关原旨。报刊发表时,少量错字是难免的。手稿虽力求工整,终难免草率,至今仍用笔写,不懂电脑,也是我落伍之一端。又尝试取刊文与原稿对校,有时满篇皆经编者改定,密如蛛网。即三家村塾师也未必认真如此。有的编者如廖冰兄笔下初脱泥塑束缚,呆若木鸡之知识分子,动怕得咎,遇有一二“怪话”(“俏皮话”)必删之而夜眠得安,更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常见读者评论,说我的近时文字,较之六十年前旧作,其凌厉之气已十去其九。不禁惘然。  二零零八年一月十二日

内容概要

自古以来作家编年的文集总较分类编成的文集更受读者的欢迎,因为将一个时期所作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凑在一起,印成一本书,可以了解作者在一段时期里生活在怎样的时代、社会环境里,可以对作者的创作动机提供极好的研究线索。本书所收大抵以作者黄裳近三数年所作为主,也有少数篇章,为过去编集时漏收的,文章大体以类相从,分为四辑,包括了凤城一月记、五十年前的十月、寻找自我、《劫馀古艳》序、买墨小记、马瑶草小记、冬日随笔、跋姜德明藏《东山酬和集》、郇斋小记等。

作者简介

黄裳,原名容鼎昌。一九一九年生。山东益都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四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结集出版有《锦帆集》、《锦帆集外》、《关于美国兵》、《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清代版刻一隅》等三十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书籍目录

辑一  凤城一月记  五十年前的十月  上海手札  滇游日记——从昆明到大理  嘉兴去来  雨湖  常熟之秋——关于柳如是  伤逝——怀念巴金老人  忆施蛰存  俞平老杂忆  忆吴晗  忆梅畹华——梅兰芳与《文汇报》  关于“梅郎”  卞之琳的事  关于佐临  “磁力”漫忆辑二  寻找自我  二十年后再说“珠还”——写在新版《珠还记幸》重印之前  我的集外文  《插图的故事》跋  《清代版刻一隅》增订本前言  《拾落红集》后记  《“嗲”馀集》跋  《劫馀古艳》序  《来燕榭少作五种》前记  《南京情调》序  关于《梦雨斋题跋》(外一篇)  关于《金陵杂记》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序  《芳园筑向帝城西》序  《醉眼优孟》序  《俞平伯散文》小引  脸谱臆说  《艺术类稿》序  我的书斋辑三  买墨小记  马瑶草小记  冬日随笔  画《水浒》  跋永玉书一通  答董桥  解密种种  第三条道路  大师的偏执  忆1日不难  胡适的六言诗  答客问  关于“流派”  两个《四进士》  寒柳堂诗  陈寅恪写杂文  “山中一半雨”及其他  零感  萧恩的教训  “看不懂”论辑四  祁承*家书跋  跋姜德明藏《东山酬和集》  郇斋小记  拟书话  读《红楼梦》札记  龚自珍二三事  读画录  南京书事  《书林一枝》两篇后记

章节摘录

  十一月十日  早晨天还黑着就给隔壁的人声吵醒了。看表还只五点,但也不愿再睡,起来洗漱,到楼下去吃茶,这时是五点三刻。朝寒殊甚。  七时出发,满城大雾。车子离开两路口以后,菜园坝一带全是一片白濛濛。只是在山崖壁角偶尔看见仅仅露出梢头来的树木,真是非常奇丽的图画。车过大坪、歇台子,一直在雾中行驶。稍稍爬高以后,就看见了脚下的一片雾海。在凤鸣山一带又看到了另一派奇妙风景。远树,是黄桷树、皂角树、松杉、丛竹和一些落尽了叶子的枯枝,飘浮在云海的顶上,只是一片墨黑的粗笔触,活生生的一幅水墨画。这样的风景,用水彩画来表现是困难的。沿路看见新建的房子,依旧带着传统的风格。在木结构上涂了黑漆,墙是白的,盖着瓦顶。真是移易不得的中国水墨画中的形象。这正是米虎儿、石涛笔下的烟云。  初日,在春城没有看到的,不料在这里却碰上了。朱红的一轮,但在上端三分之一处却缠着一条黑丝带。没有一个画家敢这样落笔,画了怕也要被人看作“未来派”。车子在山路上回旋着向上爬,于是就有机会一次、两次、三次地看这初日。它从朱红变为橙红,这时忽地有一棵松树的枝梢在它面前拂过,留下了清晰的黑影,像点缀着挂树的一轮满月,不过是橙红的。第三次车子爬得更高,这时初日已挣脱了浓雾的包围,真的变为耀眼的火红。  在重庆,像这样的好天气是难得的。像这种真正表现了“雾重庆”特色的也实在少见。  到白市驿机场后又吃了一顿早餐。九时起飞。这次乘的依旧是一架伊尔--14型。上次飞机上遇到那个胖胖的助手又见面了,但正副驾驶员都换了。更添了一位女服务员,穿了一套灰咔叽制服,胖得像只小猪(朱笔批:诬蔑劳动人民服务员)。她先拿了一杯红茶来,接着就是糖、橘子、广柑。广柑还没有吃完,已经到了昆明了。  真是意外的幸运。渝昆线飞行,在进入云南以后,因为海拔转高,空气稀薄,机身大起大落是常事,十之八九要把肚子里的东西折腾出来。但今天的天气实在是太好了,就像睡在家里的沙发里一样,不知不觉地就到了。  不过地面上的风景却什么也没有看到。又遇到奇妙的云海。飞机就像在一个大大的堆满了棉絮的盘子里滑行。云也真变幻得出奇,有几处突然高起像小山,很像照片上看见过的北冰洋的冰山。  一下飞机,满地秋阳。天上是朵朵白云,绿树青山,又来到了可爱的昆明。这是巫家坝机场。  把行李寄放在民航局,漫步走进城去。在冠生园吃中饭,价格和四川相去不远。走了半日才发现这就是柘东路。走到了桥边,但联大工学院宿舍的影子却完全没有了。  又闻到了烧木炭的那种奇怪味道。.整个城市都充满了这种气味。  到盘龙路市委,还没有办公。就到金马碧鸡坊下的一家茶馆里吃茶。卖的是下关的沱茶,二开以后沁出了极为甘冽的味道,这样挨到下午二时。市委把我介绍到省委,又从金碧路一直走下去,过了靖国桥,找到省委,拿到两封介绍信回到翠湖边上。疲倦极了。天又热,浑身是汗,越走越没有尽头,翠湖也望不见,不料曾经十分熟悉的昆明,现在竟已认不得了。  终于借到了车子,取回行李,住到翠湖宾馆里。房子是新修的,和北京饭店差不多。房间壁上挂着影印的宋画院团扇小景。  这次重到昆明,是在暌隔了十二年之后了,应该在此记上一笔。  十一月十一日  早晨从窗外看到一朵乌云,可是不多久就给朝阳冲散了,依旧是满天艳丽的秋阳。  早点有小包子,已经冷了,但依旧可以尝到过去的那种风味,昆明就是连包子也有它的特色。  早晨出去闲走,沿华山西路青云街一直走下去,在一家旧书铺里买到一册《畹芬录》,是姚安张根培的著作。就是在莲花池畔给陈圆圆立过一块画像碑的。上面有他写的“圆圆事略”,十年前我曾在“昆明杂记”中引用过。原来把他当作了一位“古人”,将《畹芬录》也看作是一册“古书”,不料这书的初版却在“三十八年十一月”,那正是解放前夕。  坐在茶馆里,翻阅一次,这书实在并无可取,只是摘抄了一些人尽皆知的故事。但也有一二记事值得注意。据说那座“娘娘坟”原来在“二十九年五月十七日”就被人掘开,同年七月十五日改葬于莲花池畔。  在茶馆里打听了一下那个什么楼,在我的印象里这楼的四周总是放满了花的。回答是,楼早已拆掉了,现在改成了大花园。走出茶馆一直走下去,不久果然看到了那个花圃。四周的建筑和店铺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楼没有了。不过名称还在,公共汽车的站名牌上就写着“近日楼”。  南屏路上也有许多新建筑,又走上晓东街,抗战中这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拍卖行,是昆明最“繁华”的所在,现在则荒凉冷落得不堪。  下午去圆通山,看了唐继尧的墓。石雕的墓门倒也颇精致,墓表上写着“南天一柱”四个大字。还刻着中山先生的电文,黎元洪的授勋令……读了墓表,才知道这位唐蓂赓死于一九二七年,只活了四十三岁。   ……

编辑推荐

  《来燕榭文存》这里所收,大抵以近三数年所作为主。也有少数篇章,为过去编集时漏收的……大体以类相从,分为四辑。  《来燕榭文存》所收诸文,在报刊发表时,每遭编者删改,失其原意,尽可能加以校补,保留原貌,未加增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来燕榭文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周日暖阳下读《来燕榭文存》。三联版的封面一惯的淡静,纸张和排版也都极佳,正合先生的文字。旧时大家中比先生学识高博文辞卓逸的恐不少,我却独独对其钟情,逾二十年而历久弥深。与其文字的契合固然是重要的原因,然最令我心动心折的,还是其七十余年文字生涯中从未消失的热血和凌厉。这从容平静下的热血和凌厉,使先生的文字文人气息醇厚却无书斋气,从来一派朗朗清正。《文存》中“雨湖”一篇可谓百读不厌。雨中的西湖,细雨如尘中的苍水墓,带了作者和读者多少的情感。上月与姐奉母游钱塘,清冷的天气,沿杨公提漫行至于谦祠,拜谒了于谦墓。墓地洁净素朴,墓碑亦简素,初春料峭的风中,寂寞的挺立着。“血未曾冷,风孰于高”,岑寂中,这八个字掠过历史的烟云,迸发出的美却依然动魄惊心。西湖三杰,于谦墓已静寂如斯,苍水墓想来更是常年的宁静吧。他们当是不会在意的。想起苍水临刑前望着南屏山说的那句“好山色!”美好湖山仍在,于他们,便已足够。黄裳先生论及细雨中安静的苍水墓时用了这样简单的文字——“这是寂寞么?恐怕是永久的寂寞了。”先生笔下的寂寞,指的当不是底下长眠的英烈先贤;寂寞的,许是为了那千秋热血惭而愧的后来者吧,我这么想。
  •   黄裳先生的书我买了好多版本的,不知是否出版了全集或别集的,以便收藏!
  •   黄裳先生之大名,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来得及细读,今得此书,更可以感受其生涯之爱书、与书之结缘,不错!
  •   黄裳一生作文无数,集成几本书,都是精华。
  •   黄裳先生的书,推荐阅读
  •   黄裳的书,好
  •   黄裳先生的书,值得期待
  •   黄裳的文字会让你上瘾的
  •   了解几十年前的社会,和一个人的想法,生活
  •   书还没有细读.只翻了翻.书香墨韵便扑面而来.淡淡的文字,醇醇的文风,看似信手拈来.却氤氲着隽永之味.值得静下心来.慢慢咀嚼.
  •   09年一版一印,书话和文坛掌故,大力推荐
  •   看到作者走过的路,写得很有情趣
  •   书刚收到,快递的时间有点超长。当当预计一天送到,快递四天才送到。同城发货、接收,竟然用了整整4天,有木有!OMG!
  •   一本要静下心读的好书.
  •   好书,值得阅读。书的装祯有待改进。
  •   先生的书很不错
  •   让人难忘
  •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好
  •   大师之经典
  •   此书除装订是胶装、开本过大之外,印刷精美。
  •   读好书,多多益善。
  •   老读书人的文风,很好。
  •   好书,先生近两年的作品大部分收录其中,值得购买。
  •   印刷这么精美的一本书,送到我的手上时封面竟然变的皱巴巴的,还有铅珠笔的笔迹,《师门五年记》也是如此,真令人失望。纸箱的包装很好,但是有6本书(本人这次共订了27本书)的封面留有脏手印或笔迹,应该是配书时造成的,希望下次不再出现这种情况。
  •   只是封面有点儿脏了。读了几章,感大家风范。
  •   以前喜欢,现在不喜欢,黄年纪这么大了,火气还很旺。
  •   收到的那还叫书么?我以为是二手货呢!脏死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