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叛逆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方正  页数:71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西方科学历经转折,但自古迄今仍然形成一个前后接续的大传统,它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这一传统本身。因此,“为何中国科学发展落后于西方”的问题必须以对此传统的了解为基础。本书所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基础,即西方科学的起源、发展与蜕变,包括此传统与哲学、宗教以及时代背景的关系。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的分野,并总结了现代科学出现于西方文明的基本原因。   这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作者从感受西方科学的冲击到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溯源自公元前600年开始的希腊文明,历经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阿拉伯文明、5世纪至10世纪间的欧洲黑暗时期的停滞、启蒙时期自东向西回流,直至16世纪的日新说的发展经过,最后在中古时期科学和宗教从结合到激烈对抗最终分道扬镳的历史;同时考察了引领一时风骚的哲学家和宗教派别的思想精华;早期文艺复兴和大学与经院神学的兴起、专业科学家的出现、炼金术的发现、赫墨斯的复兴、学园的重建、刻卜勒与数学神秘主义、牛顿与波义耳的炼金术等等。

作者简介

陈方正,物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系名誉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现任名誉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学术工作包括现代化比较、科技与现代化关系以及科学哲学,近年则致力于科学史研究。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坎上》以及《在自由与平等之外》;曾经创办及主持《二十一世纪》双月刊,主编“现代化冲击下的世界”丛书,并负责“中国古代文献电子数据库”之建立,以及担任“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与“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两种丛刊之共同主编。

书籍目录

余英时序自序前言导论  一、本书缘起  二、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  三、李约瑟及其思想体系  四、李约瑟的影响与批判  五、本书基本观念  六、整体构思与主要结论第一章  远古科学传统  一、远古文明轮廓  二、埃及数学手卷  三、陶泥板上的数学  四、巴比伦代数学  五、代数型几何学  六、希腊文明的渊源第二章  自然哲学传统  一、爱琴海的世界  二、自然哲学概观  三、米利都学派  四、爱奥尼亚哲人  五、从大希腊到雅典  六、自然哲学的成熟第三章  永生与宇宙奥秘的追求  一、笼罩科学诞生的迷雾  二、毕达哥拉斯其人  三、从奥林匹克诸神到奥菲士  四、毕氏教派的组织与信仰  五、宇宙奥秘的探索  六、教派理念与科学传统的建立  附录:费罗莱斯的音乐理论第四章  西方科学第一场革命  一、毕氏教派的传承  二、柏拉图的思想历程  三、从教派到柏拉图学园  四、新普罗米修斯革命  五、远古与希腊天文学  六、以数学建构宇宙模型  七、学园传统的延续第五章  希腊科学的巅峰  一、从雅典到亚历山大  二、欧几里德:承上启下的大师  三、阿基米德:度量几何学  四、阿波隆尼亚斯:圆锥曲线  五、数理天文学的发展  六、天文学大师喜帕克斯第六章  罗马时代的科学与教派  一、希腊世界的破灭  二、天文学与机械学传统的延续  三、希腊一罗马的学术传承  四、毕达哥拉斯教派的重生  五、柏拉图主义的地下世界  六、新柏拉图学派及其转向第七章  古代宇宙观的完成  一、亚历山大科学的最后光芒  二、托勒密与《大汇编》  三、天体运行理论  四、恒星的研究  五、行星理论  六、广博的科学成就  七、传统的回响与终结  八、大时代的没落  附录:托勒密月运行模型之修订第八章  伊斯兰世界的新科学  一、希腊文明的移植  二、阿拉伯翻译运动  三、新科学前缘:代数学  四、天文学的发扬与创新  五、实用与实验科学  六、伊斯兰哲学巅峰  七、安达鲁斯的托勒密批判  八、异军突起的马拉噶学派  九、撒马尔罕的辉煌成就  十、伊斯兰科学为何没有现代突破第九章  欧洲文化复兴  一、新时代的来临  二、欧洲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三、翻译运动:兴起与高潮  四、希腊世界的回归  五、大学体制的出现  六、法学传统与专科大学  七、经院哲学与综合大学  八、大学体制的扩散第十章  中古科学:实验精神与动力学  一、从奋进到分裂的教会  二、科学与神学的冲突  三、三位教会科学家  四、实验精神:光学与磁学  五、中古数学与天文学  六、科学小传统:炼金术  七、动力学与分析学前驱  八、巴黎的响应  附录:布拉沃丁的速度比例理论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酝酿与突破  一、普世主义的幻灭  二、意大利与中欧新气象  三、奠基的三代天文学家  四、哥白尼革命  五、科学与艺术的互动  六、柏拉图热潮与魔法  七、炼金术的转向  八、数学的复兴  九、代数学的突破  十、探究无限:解析学的开始  附录:费罗解三次方程式途径的猜想第十二章  混沌中出现的科学革命  一、从第谷到开普勒  二、贯通天上与地下的科学  三、高涨的科学思潮  四、挑战“无限”的大军  五、动力学的困惑与进展  六、大自然的神奇之子  七、不朽巨著  八、从教授到伟人  九、牛顿与科学革命  十、科学革命的本质是什么总结  一、西方科学大传统  二、希腊科学:起源与停滞问题  三、伊斯兰与欧洲中古科学  四、文艺复兴科学的主轴  五、导致现代科学革命的因素  六、万里外的另类科学革命  七、李约瑟问题的消解  八、西方与中国科学的比较  九、西方科学发展的特征参考文献译名对照表索引地图  1  希腊与东方古代文明(公元前1600—前500年)  2  古代希腊世界(公元前1200—前400年)  3  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公元800—1200年)  4  中古9近代欧洲(公元1200—1600年)图版  1  林德数学手卷中之第49-55题  2  给出精确数值的陶泥板YBC 7289  3  和毕达哥拉斯定理密切相关的陶泥板Plimpton 322  4  法国夏特尔座堂“帝皇拱门”上之毕达哥拉斯雕像  5  表现阿基米德被害情境的古代镶嵌画  6  图西《天文学论集》中有关“双轮机制”之页  7  拉斐尔在梵蒂冈使徒宫所作壁画《雅典学院》  8  丢勒的木刻版画《忧郁》  9  锡耶那座堂正门地板上所镶嵌的三威赫墨斯画像  10  汶岛乌兰尼堡的主建筑正面图和鸟瞰图  11  伽利略《星际信使》原稿手迹及望远镜中所见月球表面绘像  12  牛顿在完成《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之后的画像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远古科学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意大利战俘营中有两位奇特的年轻人:一位是最终成为言语逻辑学大师的奥地利人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另外一位则是未及弱冠的德国人奈格包尔(Otto Neugebauer),他后来研究古巴比伦陶泥板上的数学符号,于1929年向欧洲学界作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宣布:“就算不谈应用于三角学和梯形的数式,我们还是见到复杂线性方程组的建构和解答,和巴比伦人有系统地表述二次型问题,并且肯定知道解法——而所用的计算技巧和我们的全然相当。”换而言之,远在公元前1800一前1600年间,也就是相当于中国夏代,两河流域文明就已经产生能够系统地解决二次方程式的数学了!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大大扩展了西方学者的视野,迫使他们将自己的科学传统向古代推前一千三百年,即是从古希腊推到古巴比伦。所以,我们追寻西方科学的源头不但不能够止于文艺复兴,甚至也不能够止于古希腊,而必须从远古文明开始。当然,西方远古文明不但有巴比伦,还有埃及:古埃及同样出现过将近有四千年历史的数学文献,这就是19世纪中叶发现的草纸(papyrus)数学手卷,其上所记载的算题虽然不如巴比伦数学之丰富、全面和先进,但同样显示了令人惊讶的成就,例如准确至0.6%的圆周率,和截锥体的正确体积公式。远古文明所遗留下来的这些无可置疑的原始资料证明,希腊数学虽然高妙令人赞叹,但它并非凭空出现的“奇迹”,它背后是有非常久远和渊深传统的。我们在本章所要讨论的,便是这远古科学传统的具体内容,但在此之前,还需要先对这些远古文明的历史、社会与文化背景作一概述,至于它和古希腊文明的关系,则留待最后一节讨论。远古文明轮廓埃及与两河流域这两个远古文明同时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它们大致上也同以公元前1000年(即埃及新王朝与亚述中期帝国结束)为下限。此后千余年间东地中海区域为相继兴起的巨型帝国所征服,因而逐步趋于混同。这以征服中东和埃及(公元前664)的新亚述帝国为开端,以继起的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前330)随其后,它激发了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三个后继王朝的建立,最终则归于罗马帝国的大一统(约公元前30)。远古文明的科学文献主要属于公元前1900—前1600年时期,而古希腊科学的萌芽最早却只能够追溯到公元前550年左右,两者在时间上相隔千年以上。因此,两者之间关系是相当微妙的问题,这将留到本章未了讨论。现在我们先为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描绘一个最简略的轮廓。尼罗河畔的世界埃及是个庞大而稳定的国家:在整整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它虽然经历多次外族入侵和主权更迭,但大体上都能够维持文化认同,以及在绝对王权下的政治一统。这和它的半封闭地理环境有本质关系——它的西边是大沙漠,北边是海,南边是崎岖高原,东边是沙漠、山岭和海的组合,只在东北有干旱困阻的对外通道。它的这些地理特点和西方其他文明——巴比伦、希腊、罗马截然不同,甚至恰恰相反。就这一点而言,它在西方文明中是独特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却再也熟悉不过,因为传统中国同样具有半封闭地理环境、稳定文化认同,以及大一统的王朝政治。和中国不同的是,埃及非常幸运,从最早期开始,就留下了大量文字记载,包括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ic),以及写在草纸上的僧侣行书体文字(hieratic glyph)和大众体文字(demotic glyph),其性质遍及碑记、历史、叙事、训诲、教材、文学作品、税收和其他行政、管理档案。在干燥的沙漠空气中,特别是在牢固和密封墓室里面,有大量这类宝贵记录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它由祭司曼尼韬(Manetho)编纂的传世帝王古史可以从多个出土文献得到印证,这包括现存西西里的巴勒莫残石(Palermo Stone)帝王纪事碑(公元前2400)、现存都灵的草纸本帝王表(Turin Canon,公元前1300),以及稍后一百年左右的塞卡拉墓刻碑(Saqqara Tablet);至于其各个时代的具体状况,则可以从大量的纪功碑和大臣、总管的墓室自叙和诏令抄录而得以考究。上文提到的“数学手卷”属于草纸本数学教材和计算纪录,它十分稀罕,却为当时不那么受注意的文化面相提供了确实证据。从这些纪录得知,“王朝早期”(公元前3100—前2686)是埃及从众多独立小邦融合成为一统政治体的时期,在其间它发展出交错盘结的文化、生产、政治和宗教体制,这包括:以上述两种字体书写的文字、在尼罗河周年泛滥所带来的肥沃土地上的农耕,还有以法老(Pharaoh)绝对王权为中心的层级化官僚体系、多神崇拜、死后的复活与永生追求。当然,最重要的是与王权紧密结合的宗教体系,这包括众多和繁复的祭典、庞大和复杂祭司组织,以及神庙、陵墓、金字塔等硕大无朋建筑。这样,强有力的一统王朝遂首先在南方的“上埃及”即底比斯(Thebes)一带出现,其后它吸纳了北方的“下埃及”诸邦,并且为统治需要而将行政中心向北迁移到尼罗河三角洲顶端的孟菲斯(Memphis),从而迎来了“旧王朝”,为埃及的历史时期揭开序幕。古埃及历史前后跨越三千余年,包含31个王朝,共分七个时期,表1.1为它的进程提供了一个梗概。这历史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如今仍然矗立的三个基奥辅(Cheops)巨型金字塔建造于旧王朝早期,也就是说王朝的宗教信仰、政治控制和技术力量从头就已经高度发展。其次,近年研究显示,和以往印象相反,王朝虽然需要动员大量民众来实施庞大建造工程,但这并非以高压奴役手段执行:在工地上不但民众的生活得到照顾,而且经济上市场贸易也还在起相当作用——否则,如此庞大的建造体制不可能持久。第三,尼罗河农业虽然是埃及经济的核心,但它的采矿、冶炼、对外贸易也同样重要,不可忽视。第四,从旧王朝以至中王朝和新王朝,埃及的体制、组织和经济、军事力量并没有停滞,而是一直在持续扩展、壮大。因此到了新王朝它开始有能力越过西奈半岛,向巴勒斯坦扩张。但很可能亦正是这种扩张触发了亚述、波斯、希腊和罗马这些新兴力量的先后入侵和占领,从而导致它作为一个独立文明的衰亡。此外,我们得强调:在希腊进入历史时期(这大致可以以奥林匹克竞技在公元前776年开始为标记)之际,古埃及已经进入王朝后期,也就是接近尾声了。因此古希腊哲人、历史学家仰慕其历史之悠久,蕴藉之深厚,是非常自然的。最后,埃及所最令人感到神秘、震撼之至的事物——金字塔、木乃伊、神庙等等,显示在追求永恒生命的强烈欲望驱使之下,人可以发挥如何巨大力量。而这种欲望和力量也可能是了解其他文明现象的关键。断裂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表面上颇为相似:两者都是以大河为中心的农业文明,同样出现了高度集权的一统王朝和强大宗教力量,两个文明同样古老、悠久,都延续到亚历山大大帝时代,才为马其顿(Macedonia)和罗马帝国所先后吞并。然而,它们其实有深层差异,最根本的,就是埃及文明是连续、整体、一元的,两河流域文明则是断裂、分立和多元的,前者和中国相似,后者则接近西方。因此,埃及文明虽然包含多个王朝和时期,但其文字、文化、体制则始终没有大变化,其中心也只是在底比斯和孟菲斯之间摆动。两河流域文明则不然,它以苏美尔、巴比伦和亚述等三个帝国时期为标志,这些帝国是由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在不同政治中心所建立,它们的宗教、文化虽然相互传承,但各有不同本体,是不可混淆的——这是时间上的断裂。不但如此,而且,与此三个帝国同时并存,相互攻伐、影响的,还有周边或大或小的许多其他民族和政权,例如东边的埃兰(Elamites)和波斯(Persia)政权、北部的胡里安(HutTJan)和古梯(Gutian)政权、西北部的赫梯(Hittite)王国、西部的阿摩利(Amorites)政权,等等。其实,它最早期的苏美尔帝国本身,就已经是多个城邦的松散结合体,其主宰性力量始终在不同城邦之间转移,嗣后阿卡德人(Akkadians)和亚述人(Assyrians)之先后入主,可以说是同一模式的扩大——这是空间上的分立。也许,这种强烈对比可以从地理环境的差别中找到解释。毕竟,两河流域是“四战之地”:它东边的扎格罗斯(Zagros)山脉,北边的高原,西边和南边的沙漠好像是自然边界,但并不构成有效屏障,其后面的其他民族、政权可以通过无数山脉缺口、途径入侵,使得此地始终处于动荡、风暴之中,而这正是在它古代三千年乃至现代所不断发生的事情。在19世纪以前西方人所知道的中东历史主要从圣经《旧约》得来,基本上仅限于后期亚述帝国。其后,经过将近一个多世纪努力,即是到20世纪中叶,两河流域的丰富历史,才再次得以揭露于世人之前。这转变的关键在于中东发现了陶泥板(clay tablet)上以楔形文字(cuneiform)书写的大量文献。这些陶泥板经过晒干或者烧烤之后非常坚固耐久,成为几乎是永久的记录,因此我们今日对两河流域远古文明的认识,绝大部分就是得之于收藏各大博物馆中的数十万块陶泥板。更为幸运的是,这些陶泥板有相当数量和科学特别是数学有密切关系,它们所提供的资料,要比埃及那绝无仅有的五六个草纸手卷丰富得太多了。苏美尔文明历史上的苏美尔(Sumer),是指今日伊拉克南部,即是从巴格达到波斯湾之间的两河流域。它从公元前5000年前开始,就已经有连续发展的农业文明,在此文明末期,出现了以图形符号记录实物的方法(公元前3500—前3200),以及由之发展出来的楔形文字(公元前3200—前2900)。所谓“苏美尔人”可能就是在此时从里海附近的阿拉塔(Aratta)移居两河流域,从而刺激当地产生高等文明。除了文字以外,这一文明的特征还包括人口密集的城市、大规模灌溉种植、结构繁复的大神庙、精美和风格奇特的巨瓶和圆柱形印章,以及频繁的远程贸易,等等。比对埃及,苏美尔文明最不同的无疑是它以多个城市而并非固定首都为核心,以及贸易在其经济体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有学者认为,苏美尔文明是经过长久酝酿而逐渐发展出来的本土现象,古埃及文明则是由外来典范刺激而萌生的衍生现象,而外来刺激的唯一可能来源,当然就是苏美尔文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远不止此。因为作者不仅仅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且要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李约瑟问题”而发,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它相关论著有着深入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余英时今日人人都知道科学重要,对社会影响巨大,但大多数人对于科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却知之甚少,因而难以真正了解世界大变局之根源。现代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它和社会、文化有怎样的关系?在过去数干年间是如何演化的?“李约瑟问题”背后的意义又何在?对于这些问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详细解说和崭新视角。  ——刘钝

编辑推荐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所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基础,即西方科学的起源、发展与蜕变,包括此传统与哲学、宗教以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西方科学历经转折,但自古迄今仍然形成一个前后接续的大传统,它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这一传统本身。因此,“为何中国科学发展落后于西方”的问题必须以对此传统的了解为基础。此外,《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还讨论了中国与西方科学发展的分野,并总结了现代科学出现于西方文明的基本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继承与叛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4条)

 
 

  •   徐国强、张艳华先生:你们好!这封信的主题之一是向本人一向敬重的贵机构反映《继承与叛逆》中的瑕疵。但在这之前,不首先向著者、向《继承与叛逆》和把此书中的思想广告世人的出版单位表示敬意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果真如此就不符合此信的另一主题——希望此书最终成为‘标准权威’式的精品版本。这真是一部好书!应该得奖的,就思想、意义以及近70万字的规模来讲理应如此。在这部系统地总结人类科学史(说是人类思想史也并不过分)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是否像书中表述的许多科学探索者那样筚路蓝缕和殚精竭虑我不知道,但是,陈方正先生举目世界、秋毫历史、诘问固有、召唤真知的观点和愿望乃显而易见。这种‘举头望日(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高尚情怀着实让我感佩!回顾清末以降的百余年历史,有识之士会自然会得出鼎新社会必先革故人心的感叹。《继承与叛逆》正是一部人的心灵及精神建设的发蒙之作,必将成为国人思想意识、教育理念、科学技术…成熟之路上新旧境界之标石。书中明示的观点不必赘述,对我的启发也有很多:中西文化之根却有差别,而且一上来就很明显,这就是中西双方古人对待抽象为“神”的自然世界的态度的不甚相同。如果用一圆环来表示远古的世间万象:圆内为人迹——人的活动及各个部族社会;圆外为神迹——日月星辰等一切自然现象。古希腊人觅得一套几何数学的语言,凭此来贴近神、感知神的意志,试图以此来契合自然规律而达宗教意义上的永生;中国古人寻得一套占卜释卦(甲骨记录及伏羲阴阳)的语言,凭此来了解神、解释神的暗喻,试图以此来规范指导人类自身活动而达现实意义中的顺遂。对于圆外的“神迹”所概括的自然世界而言,古希腊人是秉承指向圆外的心向往之的追求态度,他们更关心其“规律”,人迹与神迹之间的巨大跨度逼迫他们不得不以“公理”加“演绎”的方法来深思,于是“自然哲学”孕育而生;中国古人则是秉承指向圆内的为我所用的实用态度,由此更关心其“变化”,或曰神与人的组合变化,这种组合变化的千差万别所带来的大量信息迫使他们不得不以“归纳”的方法来总结,这种‘总结’自然而然地疏远神迹而更加体贴圆内的人迹,于是‘人伦哲学’几达极致(老子、孔子的著述)。“自然哲学”通过深究神迹而求“真”。做法是跨过人神交界的含混领域之后锁定神迹即自然领域的课题,由少数几条公设推理演绎出去而形成自然知识体系,天然具有可论的理性和可证伪的清晰性,因而也就具有再吸收再扩充和进一步突破的可能性。‘人伦哲学’通过关怀人迹而至‘善’。做法是选定人神交界的实用领域课题,通过对自然世界和人的活动的大量观测和观察归纳总结出‘天人合一’的自然加人文的综合知识体系。中国古人的选题使然决定了其思维必然在自然与人性两个概念范畴之间摇摆并更多地给予人迹关照,这一方面使他们丧失了对自然的专注;另一方面使其开创的知识体系天然具有可亲的感性和立竿见影的现实操作性,不仅如此,正是由于此种知识体系内部概念范畴非但不纯粹单一而且还相互并列叠加,使得其内部大有借东说西、顾左右而言他的余地,偶遇竞争挑战大可利用‘概念含混的自洽’闪转腾挪进行‘辩证法’式的抗辩,于是‘人伦哲学’的恒定性或曰保守性建立起来了,往后增添丰富甚或微调转向尚可而证伪和突破就不大可能了。如此说来,中西文化之根的差别的更深层因由似乎是双方古人对待原始宗教的不同态度——古西人虔诚有加而中国古人似乎(越发)趋向淡定自若,是不是这样谁知道呢。然而,从古轴心时代两位先哲耳熟能详的话中可以品出些许端倪,苏格拉底讲“我只知道我无知”,这当然是人讲给人听的,但我个人的理解是,这话更像是睿智的人向神的坦白——面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表示最彻底地谦虚;孔子讲‘三人行必有吾师’,这当然是圣贤对人人表示的真挚地谦逊情怀,但这只是对人的谦逊——我个人品味不出人神对话的丁点味道。至于不足为凭的‘女娲补天’和‘后羿射日’等神话能够流传至今的事实也能说明其一二。傲慢与偏见是武功定天下的大帝国的天然属性,天性使然,文治统天下的大帝国的文化沙文主义实属自然。其统治下短期的文化多元兴旺当属个别,全赖当时王侯的个人资质。中外皆然。应善待宗教,即使对宗教界的现状不以为然也应如此。科学史上西方远古的“自然哲学”体系的最大危险是遗忘失传,好在险象频临而并未发生——如陈博士已说明原因的那样。严格意义上讲东方在远古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不算少也不算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是只发展到为当下人所用的实用阶段就是被‘人伦哲学’拿去提升‘天人合一’的学说去了。非要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存在科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也是在‘人伦哲学’的大框架内的“侍女”形象,其主要危险是安居此框架之中的自身的目标失焦和概念的混沌不清,很遗憾!几乎从一开始就发生的危机始终没有得到拯救……在混沌不清的状态下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回归单纯、回归公理即回归常识往往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这应该适用于一切事务。摸着石头过河、依着气味寻物当然比停顿等待要好,但是,长此以往难免陷入闭目塞听、叶公好龙等等不必要的风险和时间浪费之中。我个人认为任何不以《继承与叛逆》为底本的中国教育体制(包括我国其它体制问题)的谈论均属扯谈,任何不以此书彰显的思想为基础的改革举措都是无异于瞎猫捕鼠似的妄动。至于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式的固步自封则纯属聋犬守舍和夜郎自大更是不可取的。我们总要弄清楚自己是谁、从那里来、从祖先那继承了什么、与先进比较又缺少了什么之后再言再行吧!不是吗?决策者及参与者急切需要的是确凿的史实说明和清晰的理论指导,这就需要先从品读《继承与叛逆》做起,达到耳聪目明的初步后,再思考、行动起来一定会感到因单纯、理性的回归而带来的深刻和精准。……
  •   视野开阔:陈生有余英时这样的历史大家作史学后盾,自然容易跳出了一元史观的狭窄眼光,而这恰恰国内科学史家们受一元进化史观桎梏而难以超越的。李约瑟教授自然也是一元史观指导下提出李约瑟难题以及创作七大卷的。窃以为,陈生的局限在于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尚有不足。如陈言,以进现代科学的核心而言,即是数学化和物理化。其实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乃机械算法体系,异于泛西方的公理化演绎体系(吴文俊先生语)。中国古代的物理亦有自己的特色。在文化整体视野下,中西方开出不同的科学传统。西方人对自己的传统是“继承与反叛”,当代中国现在基本是以叛逆为主,除了吴文俊极少数人有继承意识外,绝大部分人已经不会继承了。可悲的是,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很多人已经失去了继承的能力,无法进入古人的语境和情景了。
  •   这是一部颇有学术份量的书。作者早年研究自然科学,有雄厚的学术底蕴,写出的科学史著作不同一般,很有见地,很有说服力。对西方伟大的科学传统我们要有谦恭的心态,对中国古代的科技传统与文化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因为强调爱国和民族自尊而妄自尊大。要纠正当前国学热中的某种心理偏态,请认真读一读这部书吧。
  •   不知道是谁说的“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人说“胜利者解释(书写)历史”。俺不相信这些观点,其实这些结论并没有人展开去论述,仅仅是一种归纳而已。那么这个与本书有何关联?本书其实就是让俺看到了科学史的发展,解决了一个命题:现代科学为何诞生于西方。
    其余的,俺就不多说了。大伙可以自己下结论。
  •   绝对好书,大家手笔!

    陈方正先生先是理科出身和从业,然后对科学史等文科领域生发兴趣,故能做到文理有机结合,针对高深科学技术话题深入研讨而一发不可收拾,终有此煌煌大作问世。

    对理解科技史语境下的李约瑟之谜,对研究东西文化的沿革、互动和对比,该书都有着极大的启迪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我所购买的09年一卷本的彩页装订不牢,已经纷纷脱落。估计11年的两卷本能克服此毛病?
  •   关于现代科学为什么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中国的经典解读,对李约瑟之谜传统说法的纠偏
  •   90年代时候,经常读陈方正先生主编的《二十一世纪》,里面的文章受益终生。今天读了陈先生的巨著,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中国人一直觉得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纯粹是为了他研究的课题造势,根本就没有什么证据。但是我们很多中国人反而相信了。太可笑了。前一阵子看了浙江大学数学家兼诗人蔡天新写的《无法企及的人物》,语焉不详但颇为自信,擅下结论而不知所云。一对比,陈先生就是蔡先生所无法企及的了!
  •   现代科学为什么出现于西方?国人都会由此疑问,但是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几千年来文明、制度累积的结果。借助于这本书让我们有全面的视角,不管作者观点正确与否,我们应当看到、听到不同的声音
  •   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的解释~
  •   昨天收到书,到今天为止尽管还只是看了序、前言、导论,但是已经感受到了这本书的气势。《继承与叛逆》将成为加速中国文化转型、完成中国与现代世界接轨的重要推手。
  •   读起来感觉很棒,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承,应当受到特别的重视
  •   这本书当选了文津图书奖,这是我意料之中的。当我一接触这本书时,我就感到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书我还没看到,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每当读到这样的书,我都会记起杨叔子先生,我的这个同乡人。文理兼通,这本书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一本难得好书。
    当然,读这样的书需要很好的基础。基础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间能奠定的。好书和读者都是有缘的,你是否拥有这份缘,大开书看看就知道。
  •   好书,只是比较不好懂。不过作者的新视角会激发您的思考。
  •   很好的一本书,要细细研究!
  •   这本书还没看完,但至少从封面和装帧角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很厚的一本书,很值得
  •   同事说值得一看
  •   专家,正正的专家就是这样,答惑解疑,美思美文美味。拿起来放不下的书。
  •   一口气看完了,引人入胜
  •   慚愧,很厚的一本書,買回來之後一直沒有時間翻閱!
  •   这书不错,相当好,推荐给大家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原来挺厚的 内容也应该不错
  •   静心时看
  •   该书为老师推荐,还没看,不过,这类知识懂得多点,没什么坏处,而且有很多自己喜欢的作家推荐,如周国平等,应该是不错的!
  •   质量不错,分析的很好!
  •   过了好久才看到,从203页直接跳到了360页~~悲剧,过了退货期……
  •   多年难得的好书,工科学生应该好好读。
  •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细读。
  •   很经典的书,留学的朋友推荐读物
  •   新闻论坛博客招生招聘论文科研网址实名举报科学时报社|电子杂志订阅|English|RSS|直播科学网首页>科学时报>正文生命科学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信息科学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作者:林凤生来源: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9-6-1722:8:19关于“李约瑟问题”之我见□林凤生“李约瑟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何没有出现于中国。这是一个在学术界早已脍炙人口的著名问题,这也是李约瑟在长期探索和考证中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成果之后提出的问题,并作了部分回答。但近几年来许多(主要是原来搞科学史和自然哲学的)专家纷纷指出“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假问题”或叫“伪问题”。他们说“因为中西两种科学同名而实异,二者并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测量和比较,也就是incommensurable”云云(《继承和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在西方》序,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其根本涵义是说中国不仅在现代,甚至在古代(15世纪以前)也不存在科学。笔者作为李约瑟的一个“粉丝”,对这类提法颇为不满。因此我也仔细拜读了相关论文和《继承和叛逆》的部分章节。笔者觉得这些质疑有点故弄玄虚,在概念上兜圈子,把问题搞得很复杂。我们说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反方就说我们造的火药只是用来放烟火,发明的罗盘主要用于搞迷信。我们说我国古代的绫罗绸缎光辉夺目,人巧几竭;生产的彩釉瓷器,色泽光亮,质地细腻;铸造的透光镜、鱼洗内藏玄机,奥妙无穷;反方就说这些都是工艺,并非科学。我们说我国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器能及时记录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像台是安装有擒纵器的天文钟,比西方早了六七个世纪(中国力学史);反方就说这些都是技术,缺乏理论。我们说《墨经》中就有丰富的力学和光学知识,其中八条光学语录,内容涵盖了光的直射、反射、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小孔成像等(《墨辩发微》),并不比古罗马欧几里德的几何光学逊色;宋代沈括在研究磁偏角时(《梦溪笔谈》),西方的磁学之父吉尔伯特还没有出生呢;反方就说这些都是经验总结,没能与数学结合起来,算不上科学。我们说宋代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比霍纳方法早出五百年,四元术要比别朱早四百年,高次招差法比牛顿等人早出近四百年(《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反方就说中国的数学只重程序(所谓“法”),而不讲究直接、详细、明确的证明(所谓“义”)。最后我们搬出李约瑟的话:“现在许多思想家和文化史家仍然多少认为,亚洲文明没有产生过任何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如果他们知道一些皮毛,大概又会说,中国有过人文科学,但没有自然科学;或者说有过工艺学,但没有理论科学……但是,我们的经验已经证明,那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中国科技成就,信手拈来就可以写满几大卷。”然而,不管别人对李约瑟问题的评价如何,我总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问题。搞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诚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史家G.Holton说:“因为它们有助于提出问题,集中注意力,并使许多科学家沿同一路线共同努力,而不至在混乱的各个方向上完全耗散精力。……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所说,错误比混乱更容易出真理。”事实上,“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谁都可以回答说上几句。学识渊博的大师可以说,没有基础的草根也能说,所以很能激发人气。记得《自然》杂志在1989年为庆祝李约瑟九十华诞时搞过一次“李约瑟难题征答”活动,原以为这种学术活动不会引人关注,孰料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收到了60多篇来稿,其中包括李迪院士等诸多大家,最后连李约瑟本人也寄来了稿件——《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这些文章由国际科学史研究院胡道静院士审定,选取其中11篇发表在《自然》杂志1990年11、12期上,一时传为美谈。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今天的“李约瑟问题”仍然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我想无论这样的讨论将来会得到什么结果,最后的赢家只能是李约瑟,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能让人记住的是:李约瑟和他的煌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时报》(2009-6-18B2科学文化)发E-mail给:|打印|评论|论坛|博客|小字号中字号大字号关于我们|网站声明|服务条款|联系方式|电子地图京ICP备07017567Copyright@2007-2009科学时报社AllRightsReserved
  •   拿到这本书后,大略的看了一遍。本书对西方科学发展史,尤其是西方古代科学发展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研究了西方古代科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作者对西方科技发展规律的看法。作者不同意李约瑟关于科学发展的观点。通过研究西方古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对李约瑟问题进行了回应。我向对科学技术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以往我们比较了解西方科学在近代的发展历程,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和现代科学发现的情况,但对于西方古代科学发展往往了解不多,这本书正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上述表述如有错误,请大家批评指正。
  •   我关注文章的结论,作者有所创新,把西方文明的最远期影响因素也考虑进来了,同时还说明了伊斯兰科学技术对现代科技的积极影响。不考虑结论,本书详细论述的世界科学史,也值得一看。
  •   对了解西方的科学发展以及背后的文化思想支撑,很有帮助,也引发我们思考我们领先的科技为何会停滞落后?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及其思想。
  •   书的内容很好。了解西方科技思想史的好作品!非常棒!不足之处就是收到货之后发现书本前面的彩图插页反了!要倒着看!可惜啊!三联书店怎么也会出现这样的简单错误呢?不应该啊。。。
  •   作为科学史来阅读更合适。
  •   陈方正先生的这本书很有说服力,耳目一新。
  •   是一本好书。我现在还没看完,所以还不能作出太详细的评论。目前感觉是:是一本好书。
  •   图书知识结构不错,内容丰富夯实,纸张质量比较好。
  •   作者是学者、教授,讲一个问题西方现代为什么能胜出东方,翻来覆去论证,顾准等很多大家都以阐明,只不过没有陈方正这么严密
  •   很好的一本书,对东西方思维文化的理解有帮助。本人很喜欢,但是当当的包装太简单了很容易在运输中损坏,我收到书就有轻微损坏,皱皱的,心情沉重!所以给了三星评价。
  •   我要怎么去评价这样一本厚重的大部头科学史呢?曾经一度以为,这个年头,用中文写作的书中,有见地、有深度,能够体现兢兢业业做学问,并且能够将自己所做的深奥学问清晰表达给读者看的,非常非常少见。最近这样的书,还是看到了很有几本,虽然,成书的年代确实也不都是当代了。《继承与叛逆》就是这样一本书。如果只是单方面用浩瀚的史料来证明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那么这大概也就单纯的成了一本出色的科学史而已。但是当它探索的问题延伸到了“当代科学为何没有出现于中国?”的时候,一部西方科学史就又体现出了科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对母体文化的眷恋和无奈。作为中国人,当有告诉你,“中国科学如果沿着自己原有的轨道前进,无论如何加速,也不可能脱胎换骨,最后与以数学化为特征的西方现代科学融合成一体”,你一定不会高兴。但是,当作者用大量的史实和缜密的逻辑分析向你证明这个论点的时候,不知道心里是五味中的哪一种。然而,妄自菲薄自然不对,但是夜郎自大并不能改变历史。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决定了一个人将来发展的高度,那么对于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呢?
  •   中国的发展需要什么?钱,机会和中国文化等等,都不是。事实上中国现在缺的是作者那样的自醒,一种知己知彼阅读人类文化的能力,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只可惜,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仅没有这种开拓性的认识,更可悲的是他们不愿意接受对自己落后的批判。虽然,我们总喜欢说知耻而后勇,但真正谈点儿耻就挂不住,甚至还会群起攻之,义愤填膺。说到底,我们没有勇气撕掉那块裹了我们几千年的遮羞布。作者以他个人智慧帮助我们在撕开,就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和进取心。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看这本书,能接受它,能有先进的东西改变自己的愚昧。
  •   陈方正先生的这本书具有很大的史料索引价值,首次引介了许多大陆学界以前鲜有提及、甚至知道的科学史文献。同时,该书从数学发展的视角考察西方学术发展,涉及了数学与宗教、与远古社会、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不足:相对作者所设立的写作目的,该书还显得有点单薄。
  •   非常非常好,一周看完了,过一阵再看一遍。明确了古希腊科学的诞生与神学的关系,详尽介绍了古希腊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看了一部科学史,更是一部西方文化史。推荐对古希腊有兴趣的人来看。另外,看的过程中有很多次震撼心灵的瞬间,发人深思。对我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个个的突破。
  •   看着挺费劲的,不过还好,能看下去,得空再看一遍
  •   书很好,可惜没有更多的时间读。喜欢
  •   非常好的一本书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对人类科学发展历史有兴趣的,都推荐读一读
  •   科普知识的好书。更有意义的是,作者写的是西方的科学,但时刻围绕的却是为什么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
  •   印数不多。值得一看。
  •   封面有极为严重的划伤,从上贯通到下,很深,书皮几乎因此而折断。书是很好的书,但能否注意一下书的质量,发货时看一看,存在质量问题的书就不要再给卖家发了,我们不可能退货,这不是让我们吃亏吗?毕竟如果在书店买书,我是绝不可能去买这种书的。
  •   后天作者前来讲座,正是讲书中内容,拟前往一听
  •   正在阅读Ing,十分推荐。
  •   著名学者对中国基本问题的探索
  •   不错的科学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