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琐记(续编)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范用 编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爱跑书店,不爱上图书馆。在图书馆想看一本书,太费事,先要查卡片,然后填借书单,等待馆员找出书。  上书店,架上桌上的书,一览无余,听凭翻阅。看上的,而口袋里又有钱。就买下。  生平所到的城市,有的有书店街,如重庆武库街,桂林太平路,上海福州路,都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旧书店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有时在那里会有意外的惊喜,如重庆米亭子、桂林中北路、上海卡德路、河南路。我在旧书店买到鲁迅先生印造的几种书:《海上述林》、《引玉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铁流》、《毁灭》,都是可遇不可求。这几种书印数都很少,《士敏土之图》只印了二百五十本,《引玉集》三百五十本,《海上述林》五百部。还在旧书店买到曹禺签名赠送郑振铎的精装本《日出》,夏衍赠送叶灵凤的一九二七年创造社出版的《木犀》,上面有夏公题词:“游镇江、扬州得此书于故书铺中,以赠此书之装帧者霜崖(叶灵凤)老弟。”还买到过田间签名赠送艾思奇的诗集《中国·农村的故事》。如今都成为我珍本藏书。  跑书店的另一乐趣是跟书店老板、店员交朋友。还在当小学生时,我跟镇江的一家书店店员交上朋友,时隔五十多年,他还记得我,从台湾带上家人到北京看望我这个小友。我写了一篇《买书结缘》讲这件事,现在也印在本书中。  由于有此癖好,我对别人记述逛书店买书的文章也有兴趣阅读。现在我把它们汇编为《买书琐记》,以贡献于同好。  尽管多方努力,仍有部分本书作者未能取得联系,请版权持有人见书后致函三联书店,以便寄奉样书和稿酬。

内容概要

买书、卖书、访书、搜书、烧书,内视生命惘惘难明也好,每有会意得意忘形也罢,离不开、绕不过的都是一个“书”字。本编四十五篇文章,从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到上海的福州路、文庙,从香港的二楼书店到台北的旧书街,从兰登书屋到德国大学的旧书摊,姜德明、韩石山、傅月庵、钟芳玲等,用如花妙笔,写下旧书情缘。既有书痴偶然遇到心仪已久的爱书时那种故友重逢之感,也有书贾和书迷往来中那些视如己出之情;既有旧书肆繁华之时文人墨客的传闻轶事,也有时变世移之后对旧书街没落的摇头叹息。一本旧书,联系着历史沧桑,也包蕴着书生情意。买卖之间,留散之中,书肆梦回,几许况味,都在这一缕书香中隐现。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 卖书记 烧书记 沪上访书记 天南海北访好书 杭州访书记 上海访书记 一次“淘书”的微茫记忆 莫五九的“第二个春天” 旧书肆 网上淘书记 长春访书记幸 书肆梦回 搜书记 在中国书店买书 逛旧书摊记 在香港逛二楼书店 爱书和藏书 旧书缘深解亦难 何妨一上楼书店 无名书店 茉莉二手书店 海上淘书记 旧书有什么好玩的? 台北旧书街沧桑 光华断想 百城堂书店下编 在牛津 洛城访书记 在兰登书屋分店 内山书店小坐记 哈佛访书记 在剑桥书店里听讲座 巴黎购书 德国大学的旧书摊 悠长的书香 图宾根书店琐忆 柏林的旧书店 在斯堪的纳维亚买旧书 德国大学校园书摊 日本淘书记——东京篇 日本淘书记——京都篇 一个书商之死:怀念艾伦 米克瑞特 卖书郎与补书娘的故事 俄罗斯买书记 都灵书生活 

章节摘录

  上编  卖书记  姜德明  买书是件雅事,古人向来爱写藏书题跋,常常是在得书之后随手而记,讲起来多少有点得意。卖书似乎欠雅,确实不怎么好听。先不说古人,黄裳兄跟我说过,他卖过几次书,传到一个“大人物”康生的耳朵里,那人就诬他为“书贩子”,果然在“文革”开始后,有人便盯上了他的藏书,来了个彻底、干净地席卷而去,还要以此来定罪名。贤如邓拓同志,因为需用巨款为国家保存珍品而割爱过个人的藏画,亦被诬为“倒卖字画”。  我也卖过书,一共卖了三次。  头一次可以说是半卖半送,完全出于自觉自愿,并无痛苦可言。那是天津解放后不久,我要到北京投奔革命了。风气所关,当时我的思想很幼稚,衣着如西装、大衣之类与我已无缘,我就要穿上解放区的粗布衣,布底鞋了。旧物扔给了家人。最累赘的是多年积存的那些旧书刊,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为了表示同旧我告别,我把敌伪时期的出版物一股脑儿都看成汉奸文化当废纸卖掉了。这里面有北京出版的《中国文学》,上海出版的《新影坛》、《上海影谭》,还搭上抗战胜利后上海出版的《青青电影》、《电影杂志》、《联合画报》(曹聚仁、舒宗侨编),等等。有的觉得当废纸卖可惜,如北京新民印书馆印的一套“华北新进作家集”等,其中有袁犀(即李克异)的《贝壳》、《面纱》、《时间》、《森林的寂寞》;山丁的《丰年》;梅娘的《鱼》、《蟹》;关永吉的《风网船》、《牛》;雷妍的《白马的骑者》、《良田》等。再加上徐讦的《风萧萧》和曾孟朴的《鲁男子》(这是我少年时代最喜欢读的一部小说),等等,凑成两捆送给我的一位堂兄,让他卖给专收旧书的,好多得几个钱。这也是尽一点兄弟间的情谊,因为那时他孩子多,生活不富裕。我匆匆地走了,到底也不知道是否对他略有小补,也许根本卖不了几个钱。  留下的很多是三十年代的文艺书刊和翻译作品,还有木刻集,包括《苏联版画集》、《中国版画集》、《英国版画集》、《北方木刻》、《法国版画集》、《抗战八年木刻选》,等等。临行时,几位同学和邻居小友来送别,我又从书堆中捡出一些书,任朋友们随便挑选自己喜爱的拿走,作个纪念。我感到一别之后,不知我将分配到天南海北,更不知何时才能再聚。可是风气已变,记得几位小友只挑去几本苏联小说,如《虹》、《日日夜夜》、《面包》之类,别的都未动。  这就是我第一次卖书、送书的情况。  到了北京学习紧张,享受供给制待遇,也无钱买书。后来,我已做好了去大西北的准备,可分配名单却把我留在北京。几年之后。社会风气有变,人们又讲究穿料子服了,我也随风就俗,把丢在天津家中的西装、大衣捡了回来。参加“五一”游行的时候,上面号召大家要穿得花哨些,我穿上西装,打了领带,手里还举了一束鲜花,惹得同伴们着实赞美了一番。当然,也有个别开玩笑的,说我这身打扮像是工商联的。  我把存在家中的藏书全部运到了北京。  生活安定了,办公的地方距离东安市场近,我又开始逛旧书摊,甚至后悔当初在天津卖掉那批书。  第二次卖书是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的时候。  那时既讲炼钢,又讲炼人。人们的神经非常紧张,很多地方都嚷嚷着要插红旗,拔白旗,而批判的对象恰恰是我平时所敬重的一些作家和学者。整风会上,也有人很严肃地指出我年纪轻,思想旧,受了三十年代文艺的影响。我一边听批评,一边心里想:“可也是,人家不看三十年代文艺书的人,不是思想单纯得多,日子过得挺快活吗?我何苦呢!”有了这点怨气和委曲,又赶上调整宿舍搬家(那时我同李希凡、蓝翎、苗地诸兄都要离开城外的北蜂窝宿舍,搬到城内来)。妻子一边帮我收拾书,一边嫌我的书累人。我灵机一动,也因早有此心,马上给旧书店挂了个电话,让他们来一趟。  第二天下班回到家里,老保姆罗大娘高兴地抢着说:“书店来人了,您的书原来值这么多钱呀。瞧,留下一百元呢!”望着原来堆着书的空空的水泥地,我苦笑了一下,心里说:“老太太,您可知道我买来时花了多少钱吗?”他拉走的哪里是书?那是我的梦,我的故事,我的感情,我的汗水和泪水……罗大娘还告诉我,那旧书整整装了一平板三轮车。不过,当时搬家正需要用钱,妻子和孩子们还真的高兴了一场。我心里也在嘀咕:就这样可以把我的旧情调、旧思想一股脑卖掉了?我这行动是不是在拔自己的白旗!  这一次,我失去了解放前节衣缩食所收藏的大批新文学版本书。其中有良友出版公司和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的“文学丛书”,包括有《四世同堂》在内的老舍先生的全集(记得当时只留下其中的两本,一是老舍先生谈创作经验的《老牛破车》,一是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现在这两本书还留在我的身边)。失去的还有几十本《良友画报》,整套的林语堂编的《论语》和《宇宙风》。还有陈学昭的《寸草心》,林庚的《北平情歌》等一批毛边书,都是我几十年后再也没有碰上过的绝版书。  那时我并不相信今后的文学只是唱民歌了,但是我确也想到读那么多旧书没有什么好处。我顶不住四面袭来的压力,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地轻松自如?有那么多旧知识,不是白白让人当话柄或作为批判的口实吗?趁早下决心甩掉身上的沉重包袱吧。  第三次卖书是在“文革”前夕的一九六五年。那时的风声可紧了!《林家铺子》、《北国江南》、《李慧娘》都成了大毒草,连“左联”五烈士的作品也不能随便提了。我的藏书中有不少已变成了毒草和违碍品,连妻子也为我担心。那时人人自危,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爱上了文艺这一行,真是阶级斗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这是自投罗网,专爱“毒草”!深夜守着枯灯,面对书橱发呆,为了妻子和孩子的幸福,也为了自己的平安,我又生了卖书的念头。这一次又让旧书店拉走了一平板三轮车书,连《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也一起拉走了。我想有两套选集足够了。第三次卖掉的书很多是前两次舍不得卖的,几乎每本书都能勾起我的一段回忆,那上面保存了我少年时代的幻想。我不忍心书店的人同我讲价钱,请妻做主,躲在五楼小屋的窗口,望着被拉走的书,心如刀割,几乎是洒泪相别。妻子推开了门,把钱放在桌上怆然相告:“比想象的要好一点,给的钱还算公道。可是,这都是你最心爱的书呢……”我什么也没有说。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懦弱的人。我在一股强风面前再一次屈服了。  不久,“文革”来了,我们全家都为第三次卖书而感到庆幸,因为拖到这时候连卖书也无门了。  风声愈来愈紧,到处在抄家烧书,而我仍然有不少存书。这真是劣根难除啊,足以证明我这个人改造不彻底。若在第三次卖书时来个一扫而光该多干脆,不就彻底舒服了吗!书啊书,几十年来,你有形无形地给我添了多少麻烦,带来多少痛苦,怎么就不能跟你一刀两断?我应该爱你呢,还是恨你!  大概人到了绝望的程度,也就什么都不怕了。这一次,我也不知道何以变得如此冷静和勇敢。我准备迎受书所带给我的任何灾难,是烧是抄,悉听尊便,一动也未动。相反地,静夜无人时,我还抽出几本心爱的旧书来随便翻翻,心凉如水,似乎忘记了外面正是一个火光冲天的疯狂世界。  然而,居然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我的残书保留下来了。二十年来,我再也没有卖过一本书。  今后,我还会卖书吗?不知道。  一九八六年七月  烧 书记  姜德明  “七·七”事变那年,我还是个孩子。我蹲在父亲身旁跟他一起烧过书。父亲识字不多,但爱集邮,也有一些附有图片的书和画报,上面难免有蒋介石的像和抗日的内容,日本人见了是犯禁的。有些邮票也烧了,因为上面有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子。  到了一九六六年夏天,书的厄运又来了。大街小巷都在烧书,整个北京城布满了火堆。  我们宿舍大院烧书的那天,我却显得异常镇静。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往日也许很多人已带着孩子去逛公园,或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看书、写作,至少在准备几样可口的小菜吧。可是今天大院里死样的沉寂,好像有什么不祥之兆。两天前,宿舍里几名“积极分子”便贴出破四旧的倡议,说我们大院里没有动静是不忠,号召星期日采取“革命行动”。果然就在这个美好而平静的上午,在“积极分子”的指挥下,刹时间在大院中间就形成两座书堆,冒起了浓烟和火光。  女儿噔噔地跑上楼来报信:“爸爸,快点,人家都烧书了,不然的话要到各家来搜查!”我凑到窗前往下看,火苗老高,烟味也冲上五楼。烧书的人少年子弟多,那几位“积极分子”一边烧着书,一边还冲楼上喊:“谁家有封、资、修,谁家明白,免得挨家去搜!”被吆喝的当然有我在内。  望着女儿和我的书柜,我茫无头绪。两天前我就下了决心:一本书也不烧。不是我顽固抗拒,是我无从下手。一本本书都是我多年来在各地搜寻来的,是我的心血结晶,要烧,就来个彻底干净地全部烧掉。但我自己决不动手,谁若采取“革命行动”就任意来吧。我跟女儿商量:“还是再等等看,要烧得全烧。你都看见他们烧的是些什么书?”女儿说:“有《红楼梦》、《水浒》,还有《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对了,还有老舍、巴金的小说。”父女相对默然。我看出女儿对我的态度有点不以为然了。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我们一惊,莫非真的要来采取“革命行动”了?我抢上前去开门,原来是隔壁的邻居老赵。他探身进来问我:“怎么办?真得往楼下去烧书吗?”我说不想去,拖拖再看吧。他很高兴地说:“行,你不去,我也不去。反正你比我的书多,而且我还没有老书。你那么多老书都不烧,我还怕什么。”说着退身而去。  也有人让孩子送下几本不三不四的书去充数,不懂事的幼童们则围着火堆拍手乱叫,看热闹。火光微小了,孩子们的兴致也没了,大概带头烧书的几位“积极分子”的肚子也饿了吧,就此收了兵。  第二天早晨上班的时候,宿舍传达室门前贴了一张捷报,鼓吹了一番昨天的“革命行动”,又警告那些死保四旧的人们应该如何如何,否则绝无好下场。

媒体关注与评论

  谈及旧书肆,免不了要提提北平,北平的旧书肆又以一厂二寺最出名,厂即琉璃厂,二寺即慈仁寺与隆福寺,而琉璃厂尤其是个大书海,具有几百年的历史,藏书十倍于前述的“二寺”。到了民国以后,慈仁寺(今名报国寺)却书影全无,隆福寺则由一些赶会期的浮摊,发展成四五十来家店肆,为琉璃厂半数左右。    ——老雕虫《旧书肆》    我仿佛听到轻微的咝咝声,是书在哭泣,一下子让我想起孩提时代同父亲烧书的情景。那时候头上有隆隆的炮声,街上有刺耳的铁蹄声,敌人已经冲到我们的大街上了。现在呢,我为什么要烧书?还像个贼似的?火光熏蒸着我的脸,我感到汗水的湿润,也许还有泪水。是烟炝的,还是我太懦弱了?  ——姜德明《烧书记》    人生贵自适,买书未必为了书,读书也未必为了知。王国维爱钻牛角尖,“但解购书哪计读,且消今日敢论旬”,这是内视生命惘惘难明,遗得日算一日,其中自有深意;陶渊明豁达自放,“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张开视野,把书当成了指月的那根指头,得意忘形了。前贤典型历历在眼,买书卖书,藏书散书,论到底,也不过就是浮生梦尘之一耳,新旧良窳无论,千卷买进终复去,或许,来去之间的“那一点意思”才是更值得挂念宝贵的吧!    ——傅月庵《无名书店》    在德国,不管是老大学,还是新大学,旧书摊都是校园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熟悉柏林自由大学的人,都不会忘记大学核心建筑“银楼”旁的书摊,长长的一排,沿楼错落排开;去过哥廷根大学的人,想必不会忘记“哥廷根七君子广场”后面的书摊;去过卡塞尔大学的人,在去大学食堂的路上,不会不留心身边的书摊。而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柏林洪堡大学的旧书摊。    ——洪捷《德国大学的旧书摊》

编辑推荐

  《买书琐记(续编)》讲述了:书痴与书贾,谁也离不开谁,又常常斗智斗勇;但买的没有卖的“精”,给书痴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自己的微少的“优胜纪略”, 就是许多精明而又富人情味的书店老板和伙计,被他们称之为书友,甚至当作老师。许多文人学者,是在书摊摊主或书店老板的关照下,与书结下不解之缘的。  数十位有“书癖”的人,讲述自己和别人买书的故事:有的是收藏“癖”,在版本、版次上颇有所得;有的是兴趣所致,在某几类上收获甚丰;有的是随心所欲,只要喜欢就是好的;更有囊中羞涩者立读于书铺、书摊,终日不愿离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买书琐记(续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记得上世纪末,那时还是学生的我,曾读到这样一则报道,大意是说当时的中国人平均每年读书不到5本!这立即引起了我发杞人之忧:如此下去,读书的种子岂不要断绝了?我泱泱中华诗书礼仪之邦的美誉岂不要丧失了?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因为工作的环境,我发现身边即有许多爱书读书的朋友,这足以证明读书的种子尚未断绝!但同时,我又不得不承认,在整个社会的大圈子里,买书、读书与藏书已被视为少数人的“清高”行为!芸芸大众爱好的事件,还是购物、打麻将与电视娱乐!
    所以,下班后的我,有时不免觉得与身边的人隔着一层!而这个时候,我会蜷缩在沙发一角,或是静坐书桌旁,借这样那样的书来聊以自慰,甚至于有时要拥着它们入睡!
    这当中,范用先生编选的《买书琐记》及《买书琐记续编》二书,便成了很好的精神食粮!
    我没有书中各位资深书友那般曲折不凡而又让人难忘的买书经历,也没有机缘天南海北地去觅书访旧,所以,我读罢全编,满心欢喜,满心羡慕!同时,我觉得,真该珍惜如今这个”买书便捷、读书自由、藏书惬意”的时代!
    所以,我有充足理由相信,买书、读书和藏书这一类的雅事,会一代代薪火相传下去!
  •   三联书店、范用先生,只凭这两点,这本书就一定要买 要读。书中选的都是藏书家、读书人淘书、访书、搜书、买书、卖书等与“书”有关的故事。上编是藏书家、读书人在国内淘书买书的经历,下编是学人在海外买书读书的见闻。共45篇文章,入选最多的是付月庵先生(8篇)、姜德明先生(6篇)。
  •   阅读这本书,感觉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那个时候是特别喜欢读书的。其实,这书中的每一篇都适合收录到语文课本里面。
      
      看着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写下买书的乐趣,买书的辛酸等等,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哦。
      
      偶bf曾经对偶说,他读书的时候想买本书,特别穷,于是从家里拿了一套军装,然后出门卖给了民工,终于买了心爱的书。
      
  •   买书琐记还没有买呢。。。
  •   作为一个买书已入魔的孩纸。。。看别人买书的故事感触会更加深刻。。。
  •   期待中……,买书,我也喜欢啊
  •   买书的辛酸苦辣,读书的欢乐尽在其中
  •   书不错的,买书上瘾啊
  •   爱书的人,收藏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感觉纸质也好,三联都不错。喜欢。
  •   虽然还没有细看,但我喜欢这样的淘书记,可以让我们看看淘书人是如何寻找自己的所爱,并获得得那份艰辛与喜悦!深有同感!
  •   闲趣坊系列的书都是好书,都很喜欢!
  •   可识书识作家,封面纸欠佳。
  •   看书从被动到主动,从被逼到自愿,酸甜苦辣,回味隽永。
  •   范用先生的书,好看
  •   看后很有收获,重新燃起逛实体书店的兴趣
  •   先从续篇买起吧!
  •   读起来很过瘾,太有意思了
  •   非常好,是我想要的,需细细品读。
  •   好书。好品相。
  •   送货很快速
  •   一点都不锁
  •   内容不错的说
  •   不仅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还知晓了不少好书。正愁不知怎么找好书呢,现在肤浅的东西五光十色充斥着,太多了,也太烦了!
  •     中国人之多,无奇不有,书痴即属一类。自觉爱书如命,但是比起本书中那些矢志于寻书、访书、搜书、买书的老一辈读书之人,自愧不如。本书二三十位作者多为著名的读书人,四十五篇小文记述了国内国外的数十个书店。前者主要是古藉、旧书店,如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东四南大街,上海的福州路、文庙、复旦大学周边和山阴路上的升丰书店,杭州的文二路、文三路和天目山路,长春的惠民路、自由大路,青岛的昌乐路,银川的北京东路、北塔巷口,以及独具特色的台北“何妨一上楼”书店、“茉莉二手书店”和香港“二楼书店”;后者则有纽约华埠的东方文化书店,哈佛大学周边的书店,洛杉矶的兰登书屋分店和亚凯迪亚镇的世界书局,牛津镇的布莱克威尔书店,剑桥的波德斯书店,日本的内山书店,等等。爱书之人自然可以按图索骥,而我却是足不出户,网上淘书。
      韩古山就寻书、访书打了一个“不雅的比喻”,“如果一个人随时有好书可看,总有些身处青楼的感觉,而能不时寻到好书阅读,就是一份姻缘了”(第21页);他还说到:“书是感情的载体,也是思想的载体。书的种类有多丰富,人的感情就会有多丰富,思想也就会有多丰富”(第23页)。
  •   还好吧,只是我是冲着范用老先生的文章,翻了半天都没有,才发觉我买的是“续编”……对于旧书市,这里描写比较多,可以获得一些藏书人分享的知识。但我觉得这本集子,在收入文章的时候,貌似有点随意了。
  •   看前辈买书淘书,其乐无穷!等吾辈读书看书,遗憾颇多!书店越来越少,好书越来越缺,书价高居不下,真不知道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何来盛世,何谈强国?
  •   不错,好书,只不过还要花银子买买书琐记
  •   对于一个喜欢读书,买书的人来说,这本散文集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书中人物的经历,对文字执着的追求,振奋人心。
  •   包装严实,老公爱书,买了十几本,谁知11.11又做活动,书又降价了
  •   书看起来是新书,但有一处已经破损褶皱,很生气。
  •   续集一起买的
  •   比较一般,兴趣不大
  •   闲时看看可以
  •   还行,不是范增写的是好几个人写的
  •   这是续编,第一本哪里有卖呢
  •   买书琐记(续编)
  •   很不错 很值得
  •   太一般啦。。。
  •   对爱买书的人来说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