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境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来  页数:508  字数:37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王阳明青少年时代就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热心骑射,精究兵法,长于诗文,早享文名。青年时代的王阳明与多数宋明理学家一样,也经历了一条“出入释老”而“归本孔孟”的思想历程;人仕之后,踏人坎坷的政治生涯,34岁时,他在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冒死抗谏,反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为此受廷杖下狱,贬到贵州偏远的龙场,做一个小小的驿丞。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中,他日夜默坐,动心忍性,思考圣人处此将何所为,在一个夜间他忽然大悟,“不觉呼跃,从者皆惊”,从此建立了与程朱学说完全不同的哲学,后人称此为“龙场悟道”。此后,他虽为明王朝建立了奇功大业,但他本人却屡遭诬陷谗谤。在“百死千难”的政治危机中,他坚信自己的良知,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无论是居家休养还是戎马倥偬,他都广收弟子,因材施教,宣传他的思想。他的学说虽受到压制,却在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笼罩了整个明中后期思想的发展。  王阳明哲学就其直接意义来说是对朱熹哲学的反响,他倡导的“心学”是在明中期封建统治极度腐败、程朱理学逐渐僵化的情况下出现的思想运动,具有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北宋以来理学扬弃佛道,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的一个结果,在整个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阳明富于创造精神,他的哲学一脱当时程朱派的经院习气,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气概,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他能像禅宗大师一样用某些令人惊奇的指点方法使人领悟,他的思想盈溢着生命的智慧,因而十分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现任全国哲学会史学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以及多所大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言 一 有我与无我 二 戒慎与和乐 三 理性与存在第二章 心与理 一 心即理说的提出 二 心即理说的内涵 三 心即理说的诠释 四 心即理说的矛盾第三章 心与物 一 心与意 二 意与事 三 心与物 四 心物同体第四章 心与性 一 未发与已发 二 心之本体 三 心与性第五章 知与行 一 知行合一的内容 二 知行合一的宗旨与工夫 三 知行合一的分析第六章 诚意与格物 一 《大学》古本与古本序 二 诚意 三 格物与格心 四 格物之辩 五 大学问》的格物说第七章  良知与致良知 一 致良知说的提出 二 良知 三 致良知 四 从格物到致知第八章 有与无 一 天泉证道 二 无善无恶 三 心体与性体 四 儒与佛 五 有与无 六 严滩问答第九章 境界 一 有无之境 二 无我为本 三 狂者胸次 四 与物同体第十章 工夫一 一 工夫之内外本末 二 工夫之有无动静第十一章 结语一 一 早年历程 二 中岁教法 三 晚年化境 四 身后流变第十二章 附考 一 《年谱》笺证 二 《续编》书札考 三 越城活动考 四 著述辨疑附录 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 一 引言 二  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三 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四 理学对于神秘主义的批评 五 结语阳明年表要略征引书目索引 后记“陈来学术论著集”后记

章节摘录

表面看来,明代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本体”与“工夫”,本体指心(或性)的本然之体,工夫指精神实践的具体方法;而在本质上,本体工夫之辩的境界含义是敬畏与洒落之争,这是我们把握明代理学的内在线索。三理性与存在从传统的比较哲学立场看,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之前的德国唯心论提供了与心学可比的类型。其中康德(Kant)首当其冲。康德提供的一系列范畴,如道德主体、道德法则、道德感情,以及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等,都对诠释心学哲学的立场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意志自己颁定道德律”的提法,以道德法则源于道德主体,使我们得以了解心学的“自律”陛格。由于本书中对于如何以康德哲学的范畴诠释、理解阳明哲学的问题已有详细的演示和讨论,就不必在此赘述。只是应当强调,即使我们确认心学为自律形态,并不意味着心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取向完全一致,心学是否为自律与心学是否与康德伦理学相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事实上阳明学主张的“工夫”与“境界”与康德有相当大的距离。其次,即使我们确认阳明学为自律,并不简单地导致我们必然承认朱子学为他律,也并不等于同时以否定和消极的意义看待他律。就思想性格而言,也许费希特(Fichte)与阳明更接近一些。尽管费希特也受笛卡儿的影响,但他的纯粹自我作为逻辑上先于个体自我的基础,既是超越个体的宇宙理性,也是个体本体的自我。一旦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复归自身并意识到自己的活动,我们也就认识了实在的本质。这个思想与孟子到陆象山的心学有相通之处。特别是他认为道德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还必须表现在行动中,其重“行”的道德论与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很接近。他相信良心是一切真理的试金石,要人服从良心的命令以从感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与阳明的良知天理说也是一致的。他否认有独立于心外的自在之物,以及认为人努力实现道德目的时也就是在实现宇宙的意义,这一切都与心学与阳明学有可通性、可比性。用来称谓费希特哲学的“伦理唯心主义”(梯利)无疑适用于阳明哲学的定位。甚至于,费希特认为在道德境界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至乐境界,这个境界“摒弃对外在成果的指望,内向于自己本身,以求心安理得,与本原同一”,这种陶然自得的宗教性境界也与阳明追求的自得无我之境相通。然而,费希特并没有对人的存在的深层结构和人的全部精神体验的丰富性进行探讨。在这些方面,黑格尔之后同样强调主体性的存在主义或存在哲学为我们理解阳明哲学及其意义提供了另一视野。如果不在十分严格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儒家(道学)的发展,从南宋到明中期,经历了一个哲学的转向,也就是“理学”到“心学”的转向。这当然不是说宋代没有心学的萌芽或明代没有理学的延伸,而是着眼于哲学主流的变化。这样一个转向的特点是什么呢?以阳明学为代表的新唯心主义的兴起,其特点是:对朱子理性主义大厦建构的强烈不满(这正是康德、费希特与阳明不同处),认为朱子哲学的结果增大了“理”与“心”的疏离;要求哲学完全以“心”为中心,从心出发,不重视“性”的概念;真理不再被认为是太极本体,而是强调主观性真理的意义;与理学偏重本体论的建构不同,更强调实践工夫;不赞成主与客、心与物的分离,而主张心与物的不可分割性;不强调知识概念,而注重内心体验,甚至神秘体验,以精神生活优于知识性活动;强调直觉,而不是分析;强调行动,而不是知解;强调参与,而不是观察;终极实在的问题不重要,注重的是如何为己即为作为此在的个体存在;本体性范畴较少使用,情感性和情绪性范畴有重要地位;情感本质受到重视,面对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提出的无我之境有了突出的地位,等等。简言之,从朱子古典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外向性的立场转向主观性、内在性、主体性、内心经验。在这个意义上,理学到心学的转向类似于黑格尔后,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Rationalism)到存在主义(Existentialima)的转向。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正是不满于黑格尔哲学的大厦无法安心立命而转向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的“真理就是主观性”,与阳明的“心即是理”异曲同工;正是从克尔凯郭尔开始,本体的What让位于实践的How,而存在主义思潮的兴起不正是由于“理性”与“存在”的疏离而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叛吗?在存在哲学中,主体性原则取代了客体性原则,心物的对立被消解,情感的本体压倒了知识的本体。虽然,存在主义哲学家之间差别甚大,但这一思潮的一般特点在阳明心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后记

承三联书店的好意,把我目前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加以整合,编为“陈来学术论著集”共12种。这12种中,学术专著多以旧印本为基础,改正若干已发现的错字;而学术论文集因编印的时代不同,各书的篇章有个别重复,故在此次论著集编定时在内容上有所调整和增加。现将这12种书的调整情况向读者略作说明。《竹帛与简帛研究》汇集了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出土简帛文献的研究,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新的著作。《古代宗教与伦理》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仍用三联旧本,而改正了若干错字。《侏子书信编年考证》用三联书店出版的增订本,未加改动。《有无之境》、《诠释与重建》、《传统与现代》皆用北京大学出版社本,改正了已经发现的若干错字。《朱子哲学研究》和《宋明理学》用华东师大出版社本,亦改正了若干错字。至于妹元明哲学史教程》,原名《中国宋元明哲学史》,是1998年应香港公开大学之邀所写的教材,此次收入论著集,改定今名,内容则未作改动。

编辑推荐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陈来学术论著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有无之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陈来先生学力精深,造诣颇著,思想和做人方面都是我辈的榜样
  •   可以先看《阳明学述要》,再看本书。作者是学贯东西的大师,在现在浮躁的中国,有此等学力的人物已经罕见了。
  •   值得一读,有不少好观点
  •   替领导买的,大受欢迎
  •   陈师写的实在是太棒了,佩服的五体投地
  •   有无之境,如何阐述?好奇中
  •   陈先生的书,学究气一些,
  •   需要静心研读
  •   陈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很值得一读
  •   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   有塑封,送货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